APP下载

北京地坛书市:那些年我们一起淘过的书

2014-06-06初美

北京纪事 2014年6期
关键词:李威书市书店

初美

对于京城的爱书人来说,每年四五月去地坛淘书已经成了生活中的保留项目。按照惯例,绿荫红墙的地坛公园将会熙熙攘攘人头攒动,数以万计的书虫涌入那里,徜徉在书海之中,逛摊位、淘珍本。然而2013年春天,这一景象已不复存在。

北京地坛书市原名“北京特价书市”,从1990年启动以来,已经办了50余届。书市地址也由最初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国图、首都体育馆,到最终固定于地坛公园。22年来已经成为北京人文化生活的一个特殊符号,但是2013年春却爽约了。地坛书市承办方表示,由于书市成本高、风险大、无资金支持,网上书店及盗版书冲击等原因,2013年春、秋季地坛书市已确定停办。

那些年一起淘过的书

早些年的书市,驻京的几家知名出版社三联、商务、中华书局、人民文学很爱光顾地坛书市,也总是打出“全场5折”吸引读者。在这些门市里,可以淘到很多经典著作、学术图书、工具书和大部头专著。而一些民营商户图书覆盖面则更广,从小学教辅到书画专辑,从畅销书到古文经典,应有尽有。

供职于IT传媒的李威过去10来年一直是地坛书市的忠实读者,他喜欢背一个大容量的双肩包去现场淘一些绝版图书,也买一些民国时期的旧书。不过,他承认有时难免会买到看似很“旧”,其实是经过某种工艺“做旧”的书。然而,这也不能消减他对地坛书市的热情,每逢书市开展之前,李威还热衷于写一些“书市淘书小攻略”的小短文,发到论坛上指导网友。

李威回忆说:“从三年前起,书市的旧书突然贵了起来,连我帮老爸攒小人书的资金都需要翻倍了,老书贵得有些离谱。”如今,他也慢慢学会在网上购买打折图书,有时折扣能低到3~5折,快递还免费给送到家。尽管网购已大行其道,但李威时不时还会光顾书店,他说:“在实体书店或书市买书的乐趣是网购无法体会的。能亲眼看到书的样子,触摸、翻阅、试读都是一种不同于网购的体验。纸质书有气味、有触感、有温度,不似电子书,离不开冷冰冰的显示屏。纸质书还会给人一种实实在在的占有感。”基于此,得知地坛书市停办的消息,他的内心还是有点小失望。

同样喜欢去逛地坛书市的张丽供职于某文化公司,她热衷于去书市购买大牌出版社的打折书。“全场5折!”“杂志特卖,10元三本!”“红色经典系列10元!”各种低价折扣的标语,吸引着摩肩接踵的淘书人。张丽回忆说,三联书店在书市永远是打5折,三联的5折书对于她来说具有相当大的诱惑力。她曾经淘到赵广超的一系列建筑图册书,吕胜中的《再见传统》民间文系列,还有欧阳应霁的设计系列,以及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系列。她的经验是,书市刚开幕时去逛一次,快结束时再去扫荡一次,因为三联补货挺勤快,有些书第一次没有,下次却能看到。如果赶上某个喜欢的作家在搞签售活动,那就是一大惊喜了。除此之外,张丽还喜欢去那儿买一些外文书籍,有时还能替孩子淘到一些便宜的原装外版玩具书。

相对于前面两位书虫对书市的留恋,也有不少网友热议书市停办顺应了时代发展。譬如,新华书店在地坛书市推出的书以畅销书和新书为主,但9折的折扣却让很多读者兴趣全无。书市的淘书环境比以往有所下降,同时折扣也低于网店,失去了价格优势的书市已没有多少存在的意义。网友英子坦言:“地坛书市的新书只打个八九折,想淘点旧书也没有品相好的。畅销书折扣比不过电子书商,长销书又不能吸引读者,最后竟然空着手打道回府了。” 最近两年,书市给她的感觉是盗版书也公然叫卖,杂货铺也挤进书市凑热闹。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连汽车展、教育培训机构招生甚至剩男剩女相亲派对都办进书市来了。

打着书市的旗号,一些百货商家也借着地坛的人气出售自己的商品。“看看房子吧,就在海边,投资、自己住都可以!”不少推销房产的人员在散发着传单,红底黄字写着“全家免费泡温泉”的招牌在路边比比皆是。在地坛西门东侧,主办方划出的艺术品展区却被大量出售百货的商贩占据。“神奇拖把”“袜子10元三双”“云南翡翠特价出售”……还有多个诸如锅碗瓢盆等日常用品的展位,老板大声吆喝着。

网友爱唱歌的猫说,“书市早就沦为书商甩货的骡马市场了,上世纪90年代的书市还可以,现在都是各出版社和书店去甩尾货,省得占库存。感觉最差的一年是2008年,由于奥运的缘故,两次书市(图书节和读书节)赶在一起了,前后相隔没多长时间。总感觉出版社和书店失去了热情,各家摊位展出的书大同小异。遛了一圈,到最后也没买书,实在没意思,就买了一套茶具。总而言之,近两年的书市就像个大杂烩,购书环境如此之差,难怪书市销量疲软。”

书市停办的原因

1990年10月10日,北京青少年服务中心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首届特价书市。当时出版社有大量图书库存积压,但一直缺乏盘活的办法,在这种契机下推出了特价书市。那年书市的门票才3分钱,参展的很多书籍只打了9.8折,可书市依然火得一塌糊涂。1997年,书市进驻地坛公园,那几年是书市的黄金季,为了在地坛书市求得一席展位,出版商拿着小马扎、啃着干粮、推着小三轮连夜排队报名。而入园淘书的读者也络绎不绝,最多的一年流量爆棚,居然达到了90多万读者。但从2008年以后,书市开始走下坡路,主办方则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至2012年,北京书市坚持了22年。

事实上,地坛书市最后一次正式举办是在2011年冬季。2012年由于两会等原因,地坛公园只在春季举办了“北京国际图书节”,下半年并未举办图书类活动。

书市的衰落,与网上书店的冲击和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有关。比如新书可以直接网购,折扣很低而且快递到家。而在地铁里,放眼随处可见用手机阅读电子书的乘客。

地坛书市主办方之一、北京青少年服务中心主任刘杰表示,基于多种困难因素,北京书市已从原来能够盈利到持平,再到近几年的亏本,实在难以为继。

李进考从1990年第一届书市开始就参与书市的举办,他曾经多年担任地坛书市的现场总指挥。李进考认为,成本增加是造成资金困难的首要原因,“首先是安全成本。上世纪90年代保安费每人每天才30多元,现在涨到了300多元。从最开始的不用保安,逐渐增加到100多人,现在是300人。同时,安全设备全面升级,租一个安检机要8000元,地坛4个门就要3.2万元。另外一个是租赁成本,90年代,一个展位三四十元一天,现在要四五百元一天。场地费用开始时是十几万元,最后将近50万元。但是,我们展位费不能涨,门票也不能涨,因为这些费用不能摊到出展单位和读者头上,于是造成了亏损。”

猜你喜欢

李威书市书店
Phase-matching quantum key distribution with light source monitoring
清晨书市
跳蚤书市
独立书店联合荐书榜
独立书店联合荐书榜(总第八期)
女汉子的春天
最美书店
“跳蚤”书市
在书店
科长的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