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儒道互补”选修课实施策略初探

2014-06-05侯学平

中国教师 2014年7期
关键词:老子论语孔子

侯学平

高中开展“儒道互补”选修课,意义自不待深言。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今人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而老子同样是一位智者,被誉为“中国哲学之父”,其辩证法体现出的清醒、冷静、理智的处世态度,更是一种中国式智慧。以孔子和老子为代表的儒家和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千百年来儒道互补,相克相融,不仅涵养世代中国人的灵魂,而且在世界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但由于经典本身的博大精深,课程开展绝非轻而易举,实施过程和学习方式都需要深入探究。比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如何做好过渡和衔接?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学习哪些篇章,研究哪些问题,才能做到对文化经典的选修不是“挂一漏万”,而能做到“尝鼎一脔”?在学习方法上,教师如何适应当代学生的学习趣味,使他们乐学、爱学经典,并学有所得?对此,教师需进行周密的计划,有条不紊地分步实施。

一、实施过程初探

1.《论语》讲堂

在高中开设“儒道互补”选修课,教师要让学生明了儒、道两家的基本思想,在此基础上开展批判性研究。《论语》是儒家思想的代表性著作,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自然成为学习的首选。如何开展这门课,却见仁见智。因为《论语》二十章,内涵相当丰富,而且后代的注疏阐发之作层出不穷,枝繁叶茂,构成庞大的儒家学说体系,对它的研究学习足以令人皓首穷经。但在目前高中阶段,教师只能拿出有限的课时进行选修,因此需要对之进行准确的定位,求得学习的高效实用。

(1)初识孔子。教师可以让学生走进图书馆借助互联网等资源自己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论语》的相关知识,了解当今各国所建孔子学院的情况,还可引导学生学习《史记·孔子世家》、《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观看《百家讲坛》鲍鹏山的《孔子是怎样炼成的》以及电影《孔子》等影视资料,有条件的话,可引领学生到孔子故里曲阜参观“三孔”(孔庙、孔府、孔林)。通过这些手段,使学生在学习孔子思想之前先充分地了解孔子的生平经历、思想成就及广泛深远的影响。

(2)观孔门弟子。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家,他的人生是与教育和学生分不开的。孔门弟子的人生、事迹是对孔子形象的立体化补充。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广泛搜集了解孔门“七十二贤”,尤其是“四科十哲”(指在“德行”、“政事”、“言语”、“文学”方面非常优秀的十大弟子)的事迹。当然,这也是引导学生思考为人为学的经验。

(3)孔子思想初探。教师要对《论语》学习内容进行选择整合。《论语》全书共有20篇,492章,约13 000多字,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可印发《〈论语〉名句100句》发给每位学生,作为主要研究内容。《论语》的其他章节,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注释,自主学习。

同时,由于《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各自辑录而成,没有固定的编者,也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章与章之间,篇与篇之间,没有密切的联系,只是大致以类相从,有些章节还重复出现,因此在学习时,教师可按语句思想内涵重新整合,分成如下教学板块:孔子的“仁”思想初探,孔子的“礼治”理想初探,孔子的“和”思想初探,孔子的君子观批判,孔子的文化观批判,孔子的学习观批判,孔子的孝道观批判,等等。各板块内容可能会有所交叉,但通过这样比较深入的研究,可以窥豹一斑,有助于学生真正掌握《论语》精义,保证选修课的实用和高效。

2.《老子》、《庄子》选修

《老子》可重点选修第一章、二章、十九章、七十八章、八十章等章节,《庄子》可重点选修《内篇·齐物论》、《内篇·养生主》及《外篇·胠箧》等代表性篇章,从而了解道家思想“道”、“有无”等基本哲学概念,“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等辩证法思想,“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少时寡欲”、“逍遥”的人生态度以及“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政治理想。通过以上教学环节,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老庄哲学的基本内涵,辩证思考其人生理想和政治构想的消极及积极意义。

3.“儒道互补”的批判性研究

在比较充分地了解儒道思想的基础上,师生开展“儒道互补”的批判性研究,主要探究以下几个命题:

(1)如何看待老子的“天道”、孔子的“人道”。

(2)儒、道的“义利”之辨。

(3)儒家“五德”与道家“无为”的相克相融。

以上三个教学阶段前后衔接,先分后总,将儒道思想逐层深入地展开,有利于学生比较深刻透彻地掌握儒道互补的思想内涵,理解其相克相生的过程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巨大影响,批判继承两家思想中的积极因素。

二、学习策略初探

学习策略的研究分为两方面,一是学习途径问题。这主要指在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原则要求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上的学习资源,又要不被其左右,不唯师,不唯网,重在学生的自我解读。二是学习的方法论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研究在阅读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此外,教师也要研究如何引导他们对文化现象作出分析和解释,提高自己思考、交流的能力和认识水平。同时,学习经典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过程,培养他们借助经典的思想观点来分析解决当代社会生活问题的意识。这里要着重处理好两种关系,即个人阅读与集体阅读的关系、个性阅读与吸纳借鉴他人观点的关系,以及对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相异观点的辩证分析等等。

具体操作上,教师可采用如下学习方式:

(1)开展课堂研讨或辩论。

(2)把自己的感想写成读后感并与他人交流。

(3)借助网络学习,并在网上与他人(如名人、大家)交流。endprint

(4)有条件的话鼓励支持学生主动去听有关文化经典的讲座,等等。

以上方法都是学习该课程的有效策略。

姑举以课堂辩论的例子进行说明。

教师在课上进行老子辩证法思想的批判性研究。老子是一位智者,老子的思想扩大了人类文化的广度,增加了文化的深度与韧性。他反对无止境地追求物欲的满足,讲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升,反对以人为的方式扭曲本性,主张体法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讲,老子思想正是化解今日诸多危机的良丹妙药。但老子思想同样精芜并存,教师可采用辩论形式,将学生分成肯定老子思想的正方和否定老子思想的反方,双方唇枪舌剑,老子思想的光芒和晦暗之处便自然为学生所认知。

正方(总结):老子教人“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而以下为基”,不仅是教导统治者要谦虚谨慎,民贵君轻,更是教导我们每个人要韬光养晦,不要过分暴露自己的智慧、力量和优势。要善于隐藏自己的强大,而且不要去竞赛或者争夺那种强大。要“守柔若强”、“贵柔”、“知足”,只有这样才能持久而有韧性,保全自己并转化劣势,才可能战胜对方而不会被转化。老子思想能开启人生的智慧,启发人们骄兵必败、哀兵必胜,让人学会后发制人、忍胯下之辱、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十年不鸣一鸣惊人、大勇若怯、能屈能伸,在忍让和屈辱中求得生存的可能,积蓄力量,用以夺取最后的胜利。道家教人不要过分地伤毁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可以拯救当今社会对自然无限掠夺的弊端。同时,道家在政治上极力反对干涉,反对专制,反对划分等级,也有它的重要意义。

反方(总结):老子的无为思想,本身就是一种“悖论”。人有思虑、有知识、有情欲、有作为,都是自然而然的,“有为”本就是人类生活之必然趋势,而故意去思虑、去知识、去情欲、去作为,实在违反人类生活的自然趋势。去“人为”以返回“自然”,正是最大的“不自然”。道家教人不以得失祸福毁誉穷达害心,脱除名利思想,但当今世界,有几人可以依此修养,得到一种精神的解脱?

辩论中,无论正方还是反方,学生的思想都充满智慧的灵光,是他们充分了解老子思想及当下意义,做了精心准备后小组集体声音的呈现,是一种思想的合作交流。而且,这种交流会催生碰撞出更璀璨的思维火花。学习经典的过程是理解经典的过程,也是质疑经典、运用经典的过程,既与学生自我修身养德相结合,同时也是在引导他们借助古圣先哲的思想来思考现实生活和社会人生问题。

总之,开展“儒道互补”选修课就是为了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提高文化修养,让他们能够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用经典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和社会问题,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我们相信在民族文化振兴的今天,研究儒道互补选修课程的道路将越走越宽阔。

(作者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紫云中学)

(责任编辑:陈淑燕 孙建辉)endprint

猜你喜欢

老子论语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漫画
智者老子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
寻找老子【三】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