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吸复合与全凭静脉2种麻醉方式对乳腺癌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2014-06-05程军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年5期
关键词:芬太尼细胞因子炎性

程军

(四川省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四川攀枝花,617000)

静吸复合与全凭静脉2种麻醉方式对乳腺癌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程军

(四川省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四川攀枝花,617000)

目的探讨静吸复合麻醉及全凭静脉麻醉2种麻醉方式对乳腺癌患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2年10月在本院乳腺外科行手术治疗132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A(静吸复合组,n=66)、B(全凭静脉组,n=66)2组,分别给予静吸复合麻醉与全凭静脉麻醉,于麻醉前、术后4 h、术后6 h进行血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检测并对比分析。结果2组患者IL-6、TNF-α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术后6 h A组IL-6显著高于B组(P<0.01),术后4 h、6 h A组TNF-α均显著高于B组(P<0.01)。结论全凭静脉麻醉在乳腺癌患者中能够更好地抑制术后血清IL-6及TNF-α等炎性细胞因子的增高,避免过度应激反应,值得推广。

静吸复合麻醉;全凭静脉麻醉;乳腺癌;炎性细胞因子

手术、麻醉及相应药物的应用对机体免疫功能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而麻醉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手术患者围术期可因手术创伤及麻醉共同导致免疫功能改变,其中炎症反应所占比重较高[1]。炎症反应过程中各种细胞因子将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为探讨静吸复合麻醉与全凭静脉麻醉2种麻醉方法对乳腺癌患者围术期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笔者回顾性分析了1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1月—2012年10月在本院乳腺外科行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32例,均为女性,年龄38~64岁,平均(52.3±13.4)岁,所有患者ASA分级均为Ⅰ~Ⅱ级。肿瘤分期:Ⅰ期52例,Ⅱ期者56例,Ⅲ期24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前经钼靶、乳腺超声或细针穿刺活检等检查诊断为乳腺癌,且经术后病理确诊。均除外远处转移病灶,均无放化疗治疗史,无免疫抑制药物及激素类药物使用史,无心、肝、肾、肺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除外精神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耐受手术。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将132例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静吸复合组(A组)与全凭静脉组(B组),2组患者年龄、病程、ASA分级、肿瘤分期、手术方式等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2组患者均采用丙泊酚(Fresenius Kabi Deutschland GmbH,国药准字J20080023)2 mg/kg、咪达唑仑(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1037)0.1 mg/kg、维库溴铵(海南斯达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5177)0.15 mg/kg及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42022076)3μg/kg进行麻醉诱导,诱导成功后给予气管插管,IPPV机械通气。A组采用丙泊酚及芬太尼微量泵入,根据术中需要进行输注速度调节,同时给予芬太尼2μg/kg及1%~2%的异氟醚经气管插管吸入维持麻醉状态。B组采用靶控输注泵给予丙泊酚维持麻醉,根据脑电双频谱仪调节靶控浓度,同时持续静脉泵入舒芬太尼0.01μg/(kg·min)进行麻醉状态的维持。2组患者术中均根据需要间断追加维库溴铵维持肌松,并于术前5 min停止给药。手术结束前30~40 min停用舒芬太尼,皮肤缝合时停用丙泊酚。2组患者术后均采用吗啡镇痛。术中密切监测患者舒张压、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电图、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等指标,A组同时检测呼气末异氟醚浓度。

1.3 炎性细胞因子检测

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术后4 h、术后6 h采集肘部静脉血3~5 mL,以枸橼酸钠抗凝,采用离心机以3 000 r/min的速度进行离心获取血清,将血清置70℃冰箱冻存。检测方法:使用美国伯乐公司生产的Microplat ereader BIO-RAD,Modlel 450型酶标仪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IL -6、TNF-α进行检测,试剂选用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的原装进口试剂盒,所有操作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麻醉前后IL-6变化

经上述麻醉及检测分析,2组患者术后4 h、6 h IL-6均显著增高(P<0.05),且术后6 h A组显著高于B组(P<0.01)。见表1。

表1 2组患者麻醉前后IL-6变化 ng/L

2.2 2组患者麻醉前后TNF-α变化

2组患者术后4 h、术后6 hTNF-α均显著增高(P<0.05),且术后A组均显著高于B组(P<0.01)。见表2。

表2 2组患者麻醉前后TNF-α变化 ng/L

3 讨论

细胞因子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刺激因素对多种细胞诱导所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具有细胞间信息传递、免疫调节、血细胞生成、细胞生长、损伤组织修复以及免疫效应等多种功能,是由活化的免疫细胞或基质细胞分泌的高活性、多功能小分子蛋白,包括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趋化因子、集落刺激因子以及生长因子等。上述细胞因子通过自分泌、旁分泌或内分泌等多种方式发挥各自的功能,具有多效性、重叠性、协同性、接抗性等多种生理特征,形成较为复杂的细胞因子调节机制,与人体内的多种生理功能密切相关,与其中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机体炎症反应因子具有密切关系[2-3]手术与麻醉是导致患者术后并发症及麻醉并发症的重要原因,因手术的创伤性操作、麻醉方法的侵入以及麻醉药物的作用等均可导致机体多种炎症因子的激活,促进炎症细胞因子及抗炎细胞因子的释放[4-5]当上述两类细胞因子能够保持平衡状态时,机体可避免进一步损害。IL-6是促进急性期反应蛋白合成及炎症细胞聚集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外科手术均可导致IL-6增高,其增高的程度与手术创伤严重程度、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密切相关,能够良好的反映手术应激程度[6-7]。TNF-α是由巨噬细胞释放的具有促进细胞生长分化以及免疫应答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炎性因子,同样与机体炎症免疫反应有密不可分的关系[8]。IL-6及TNF-α2种炎性细胞因子可导致炎性介质的级联反应,进而使机体发生感染或其他无菌性炎症而导致损伤,且二者均可一定程度反映机体内细胞免疫状态。手术、创伤及麻醉等引起的机体应激反应,作为机体的一种保护性机制,对增强机体防御功能、促进伤口愈合等均具有重要意义。但炎性细胞因子的大量产生和释放可能引起应激反应过度,进而导致免疫抑制、术后感染等不良后果[9-10],因此了解不同麻醉方法对各种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对预防术后感染及其他围手术期应激反应的预测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组通过对比分析静吸复合麻醉与全凭静脉麻醉对132例乳腺癌患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2组患者在年龄、病程、ASA分级、肿瘤分期、手术方式、麻醉前IL-6、TNF-α水平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及麻醉后,2组患者IL-6、TNF-α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且术后6 h A组IL-6显著高于B组(P<0.01),术后4 h、6 h A组TNF-α均显著高于B组(P<0.01)。研究结果说明,由于手术创伤及麻醉药物的作用,机体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应激反应,与静吸复合麻醉相比,全凭静脉麻醉因无需吸入麻醉药物,对呼吸道损伤相对较小,应激反应也相对较弱,与国内相关研究相似[11-12]。但导致手术应激反应的因素众多,且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本研究仅针对麻醉方式进行分析,并未对相关麻醉药物的药理学特点展开讨论,故有待于更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探讨各种药物的作用机制。综上所述,手术导致的机体应激反应难以避免,但合理的麻醉方法及术后镇痛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应激反应。与静吸复合麻醉相比,全凭静脉麻醉在乳腺癌患者中能够更好地抑制术后血清IL-6及TNF-α等炎性细胞因子的增高,进而避免过度应激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1] 黄永刚.硬膜外复合全麻与全静脉麻醉对上腹部手术后炎症反应及肠道细菌移位的比较[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2,33(1):42.

[2] 陈百红,杨庆,林群,等.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对老年人TNF-α、IL-6、CRP及尿Alb的影响[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9,43(5):412.

[3] 甘建辉,陈杰,李峰,等.依托咪酯和丙泊酚麻醉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血浆细胞因子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29(3):封3.

[4] 徐颖怡,佘守章,张国强,等.两种不同麻醉对Nuss手术单肺通气患儿炎性因子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2,33(14):2143.

[5] 王玲,毕燕琳,马福国,等.七氟醚预吸入对行上腹部手术老年冠心病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3,27(2):169.

[6] 刘畅,鲍小荣,申捷.严重创伤患者血清中IL-6、IL-8和TNF-α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医学,2012,19(3):230.

[7] 段雪琴,曹克刚,吴成秋.不同麻醉方法对胃癌患者围术期sIL-2R、IL-6及TNF-α的影响[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2010,38(6):812.

[8] 杨志军,陆朝荣,彭捷娜,等.食管癌根治术雷米芬太尼麻醉时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2及自然杀伤细胞功能的变化[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0,26(6):505.

[9] 王亚欣,张彦,谭彬彬,等.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氧化应激的影响[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3,32(4):416.

[10]张伟,张弘,王焕丽,等.Miccoli术式和传统术式围手术期细胞因子及应激指标的对比研究[J].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2012,6(1):51.

[11] 毛桂琴,鲁华荣,李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老年患者采用两种不同麻醉方式的应激反应及血流动力学特征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35(20):15.

[12] 承耀中,孙莉,李玄英,等.静吸复合麻醉与全凭静脉麻醉对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J].山东医药,2009,49(40):8.

Influence of intravenous inhalation anesthesia and 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 on inflammatory cytokines of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CHENG Jun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Panzhihua University,Panzhihua,Sichuan,617000)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intravenous inhalation anesthesia and 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 on inflammatory cytokines of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Methods132 breast cancer patients treated with opera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group A(intravenous inhalation anesthesia,n=66)and group B(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n=66).Levels of IL-6 and TNF-αwere detected and compared in both groups.ResultsAfter the operation,the levels of IL -6 and TNF-α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he operation in both groups(P<0.05). IL-6 level in the group 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group Bat the time of 6 hours after the operation(P<0.01),and TNF-α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group Bat the time points of 4 and 6 hours after the operation(P<0.01).Conclusion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 can suppress the postoperative increasing of serum IL-6,TNF-αand other 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in order to avoid excessive stress,so it 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intravenous inhalation anesthesia;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breast cancer;inflammatory cytokines

R 737.9

A

1672-2353(2014)05-051-03

10.7619/jcmp.201405016

2013-10-13

猜你喜欢

芬太尼细胞因子炎性
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全身麻醉术中的应用效果对比
抗GD2抗体联合细胞因子在高危NB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咪达唑仑联合舒芬太尼无痛清醒镇静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术中的应用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炎性因子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细胞因子表达及临床意义
瑞芬太尼与芬太尼用于腹腔镜手术麻醉效果对比观察
细胞因子在慢性肾缺血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
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联合应用对兔小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