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性观念发展趋势研究

2014-05-30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4年5期
关键词:贞洁性观念男女生

胡 珍

(成都学院 师范学院,四川 成都610106)

性观念包括人们的恋爱择偶观、婚姻家庭观以及性行为观。对某群体性观念的研究可以折射出这个群体性观念的现状、发展方向。新世纪初,笔者对大学生性观念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10 年过去了,搞清其间大学生性观念的新变化,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提升大学生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指导大学生选择负责任的性行为,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概述

1. 文献综述

20 世纪末能够反映大学生性观念变化的研究成果中较有代表性的有:(1)刘达临教授在《中国当代性文化——中国两万例“性文明”调查报告》中对大学生性观念变化的研究(1993年);(2)中国人民大学潘绥铭教授《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与性行为》的研究(2000 年)。进入21 世纪后的十多年来,学界对大学生性观念的研究增多,但是,通过CNKI 期刊网搜索发现,鲜有对大学生性观念的变化发展进行研究的成果,只有王伟(2011 年)通过探究婚恋交友类节目的影响,对大学生择偶标准的变化进行了相关论述。

2. 研究设计

本研究进行的两次调查均采用刘达临教授1990 年发表的《中国当代性文化——中国两万例“性文明”调查报告》中关于大学生性观念的设问内容。观测点包括:恋爱观、择偶观、婚姻观、贞洁观、性行为观等。发展是指这些观念中符合家庭美满、社会主流和国家管理,并能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和性文明的趋势。变化是指进入21 世纪后十多年来大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在比例上的差异。2000 年和2010 年进行比较的两次定量研究均按照社会学调查的方法,在华东、华北、华南、华中、西南、西北、东北等7 个区域选取大学生样本。2000 年的样本来自全国26所高校的5 070 名大学生;2010 年的样本来自全国46 所高校的7 829 名大学生。样本的具体情况基本能反映进入21 世纪后十多年来中国大学生性观念的发展变化情况。根据随机整群抽样原则确定样本学校,再在学校采取分年级、分专业、分性别的样本抽取,均采取无记名当场答卷、当场收卷。本调查采用统计软件STATA 完成数据统计,运用SPSS 软件进行处理与分析。

二、性观念变化的对比研究

1. 恋爱观的变化

(1)对大学生十多项恋爱动机的评价:“游戏”下降,“身心需要”上升。比较发现:21 世纪十多年来,大学生对恋爱动机看法的最大变化为认为“是一场游戏”的比例下降了5.5%;认可“身心需要”(“是特定环境和特定年龄的产物”)的比例上升了4.5%。(2)对恋爱目的的认识:为“欲”而爱下降,为“家”而爱显著升高。比较发现:与10 年前相比,男女大学生“谈恋爱目的”变化最大的是“为了建立家庭而恋爱”的比例分别上升了6.6%与3.79%;“为了满足性欲而谈恋爱”的比例分别下降了5.7%与2.7%。(3)“恋爱是大学的必修课”:“反对”的下降率和质疑的上升率均为一成多。调查发现:10 年间,男女生反对“没有经历过恋爱就不算真正的大学生”的比例均下降了一成以上,且女生下降幅度远高于男生;同时,质疑这一说法的也上升了一成多。

2. 择偶观的变化

调查显示:男女生要求将“会做家务”作为择偶条件的上升率最高,男生达16.2%;男生下降比例最大的为“人品才学”,女生下降比例最大的是“性格脾气”,达17.9%。虽然进入21 世纪后的十多年来大学生实用主义的择偶要求趋高,对人品才德的要求走低,但是,从总的比例来看,大学生择偶以“感情”、“性格脾气”和“事业心”为条件的还是占了六成以上,这反映出大学生的恋爱观在整体上保持正统。

3. 婚姻观的变化

在对未来婚姻的看法上,十几年来男女生选择“想早点结婚”、“先立业,后结婚”的比例都有提高;但是,“婚后要负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的比例都下降了一成以上。

4. 贞洁观的变化

第一,认为“贞洁对男女均至关重要”的比例趋高。数据显示,十多年来,仅仅从观念来看,只要“贞洁问题”不涉及自己,在回答“对贞洁看法”诸选项中,变化最大的是男女生均认为“贞洁对男女双方都至关重要”的比例上升最高。

第二,男生“立即终止”与女生“酌情处理”的比例均趋高。另一调查数据显示,在回答“如果恋人与他人有过性行为”设问时,在“贞洁”观念上,一旦自己的恋人与他人在性上有染,男生选择“立即终止关系”的比例居然比10 年前上升了近一成,加上“因爱保持关系,但心中仍留下阴影”上升的部分,男生更加看重女性“贞操”的比例比10 年前高出许多;虽然女生不至于像男生那样“立即终止关系”,可“因爱保持关系,但心中仍留下阴影”、“视情况而定”的比例也在上升。也就是说,经过10 年的性文化变迁,男大学生看重女性“贞操”的比例在上升;虽然女生对男性的“贞洁”较为宽容,然而,也比10 年前更加难以释怀。

2000 -2010 年性别及对贞洁看法的变化表

5. 性行为观的变化

(1)对性解放、性自由的看法。10 年间,在“性自由”、“性解放”的观念上,男女大学生认为“应该提倡”的比例都上升了一成多,严重趋高。

(2)对婚前性行为态度的最大变化。男生认为“应受道德谴责”的比例下降;女生认为“结婚则无妨”的比例趋高。

(3)如何应对婚前性要求。10 年间男女生“冷静拒绝”恋人主动的性要求的比例趋高,越来越多的男女生学会了对非意愿性行为说“不”,这是大学生两性交往上的一个极大进步。

(4)对性与婚姻的看法。男生“绝不娶性伴侣”的比例下降,女生“不一定嫁性伴侣”的比例上升。10 年间,在“是否娶和嫁与自己发生过性关系的伴侣”的回答上,男生“绝不娶性伴侣”的比例下降了2.2% ,女生“不一定嫁性伴侣”的比例上升了2.3%。

(5)对婚外性行为的看法。认为应该“依法制裁”的男女生比例分别上升一成和二成多;“因性生活不和谐”而同情的比例在下降。比较发现,10 年间对于婚外性行为,男女大学生认为应该以法律来维护婚内性关系的比例趋高显著,尤其是女生达到21.9%;且男女生对基于“有悖人性”(如果家庭中不能获得满意的性生活,就情有可原)的认同率分别下降11.5%和13.0%;对基于“爱”(只要基于爱情就可以)的理由发生婚外性行为的认同率分别下降1.9%和8.6%。

三、结论与讨论

1. 恋爱观变化趋势:从“本能”走向“社会”

第一,国家政策层面的扩大招生、自费上大学和自主择业使高校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模式和制度发生了根本改变。宿舍管理制度向尊重人性、允许大学生自主选择居住方式转变。在这种转变的初始阶段,80 后大学生仿佛一下子从约束的牢笼中释放出来,奔向了“自由”的校园围墙之外。租房同居、夜不归宿、宾馆开房,成为他们寻求性爱享受的“爱巢世界”。在此背景下,自由恋爱和实现爱的表达(满足性欲)无疑使大学生像孩子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玩具”一样,可以随心所欲地“游戏”。

第二,高校对大学生的品德教育和行为规范从单纯的德性教育向与人性教育并行转变。从主要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德性规范教育”,向“以人为本,学生为先”的教育理念转变。90 后大学生充分享受了学校这种转变的成果,他们在大学的身心发展、性需要、情感需求不但能得到教育者的指引,学校在管理上也更加体现出对学生自主选择和自我管理的尊重。在此背景下,智商和情商都不低的大学生反而能低下头聆听教师的教诲,能从学长学姐的成功与失败中了解爱之旅途的艰辛、吸取经验教训。于是,认为恋爱动机是尊重身心发展、恋爱目的是“建立家庭”的比例上升,满足本能的比例在下降就成为必然。大学生在到处是年轻情侣卿卿我我、学友们出双入对秀着甜蜜爱情的校园里,没有谈恋爱的不免产生形影相吊的感叹。因此,渴望大学生活期间有一场轰轰烈烈的即使没有结果的恋爱是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向往。他们反对“没有谈恋爱就不是真正大学生”以及“为了专一的爱情”才谈恋爱的比例下降,也属必然。

2. 择偶观:从“浪漫”走向“实用”

大学生择偶观中强调“感情”、“人品才学”比例都下降的现象是十年前那个年代的大学生面对的现实婚姻家庭状况及传媒舆论导向影响的结果。近年来,时有80 后离婚率升高的报道,高颖等的研究表明:80 后(34 岁以下)男性占离婚率中的34. 7%[1];女性占离婚率中的45.5%[2]。许多媒体也以诸如“80 后成为离婚主力军,闪离现象日益突出”等吸引人眼球的标题,报道并分析80 后离婚的原因。罗旭认为:“当代青年对婚姻质量的要求更高,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相对较淡薄,这导致了他们婚姻稳定性下降,使得一些由生活琐事引发的‘婚姻死亡’现象越来越多。”[3]王伟分析了婚恋交友类节目从开播到当下,大学生婚恋观择偶标准发生的变化。1995 年婚恋交友类节目开播前,品行、感情、性格、气质、才能、相貌、学历依次占据择偶的重要位置;对家庭背景的重视程度减弱,贞操观念在逐渐淡化,性观念趋于开放。2002 年婚恋交友类节目热播时,爱情、健康、个人特性及发展前途依次排列前面;“贞操”从1995 年的第11 位上升到2002 年的第8 位,但对是否保持童贞则有双重标准。2006 年婚恋交友类节目陷入沉寂,品行、生理因素(外貌、身高)、社会经济条件(学历、社会地位)则位列前茅,大学生更加注重双方的“实用”因素。2010 年婚恋交友类节目复兴,大学生的择偶标准把“为人善良”、“责任心”等精神因素放在了重要位置,注重社会实际等因素有所减弱[4]。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90 后大学生在“家务和人品感情”之间,就像选择“面包和爱情”一样,以“实用主义”的价值观选择了爱情依附其上的面包。但是,从总的比例来看,大学生择偶以“感情”、“性格脾气”和“事业心”为条件的比例还是占了六成以上,反映出大学生的恋爱观正在从正统走向多元。

3. 婚姻观:从“趋利”到“避责”

近十年来,男女大学生“想早点结婚”的比例都在上升。从女性的角度,我们似乎可以理解这个变化存在的合理性。随着现代教育过程的延长,女生如果不能在攻读完硕士学位之后解决恋爱和婚姻问题,读完博士或者工作后再找对象就几乎成为“老大难”。更多男生“想早点结婚”也许与初恋年龄下降、女友的追逼、事业的路上有人陪伴总比单打独斗强的心理有关。应该引起整个社会和教育界重视的是认为“婚后要担负起家庭和社会责任”的男女生比例都下降了一成以上。只想享受权利而不想承担家庭的责任和义务,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够通过道德教育得以解决,即使这些大学生进入了婚姻,也将是问题婚姻。

4. 贞洁观:从“平等”到“纠结”

从10 年间的比较可以看出,今天的大学生所提倡的性自由、性解放只是观念上的追求和对社会宽容性、自主性的向往,一旦涉及自己的恋爱或婚姻对象时,对“贞洁”的要求就会明显增高。这一现象充分说明,大学生恋爱前的理性思考与恋爱中对恋人“贞洁”的看重出现了矛盾冲突,婚恋实践出现了观念与现实的脱节。

5. 性行为观:从婚前“理智”到婚后“法治”

分析10 年间大学生婚前性行为观的变化,可以用“理性认同,理智拒绝”来概括。女生能接受以婚姻为目的的婚前性行为也是她们对传统规范“双重标准”的叛逆,参考其他选项的变化,也并非是对符合“自愿、无伤、合法、安全”的性道德的叛道。关于对婚外性行为的看法,“婚姻内性生活不和谐”、“基于爱情就可以”的容忍率有所下降。这个变化应该给整个社会和教育界带来欣喜,这种观念将成为他们以法律约束婚外性行为的价值观,是非常符合主流社会价值观要求的。

四、对策与建议

1. 大学生性观念教育要立足“一个出发点”

所谓“一个出发点”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发展规律和现实状况为出发点。这个现实状况是:性生理成熟的提前与现代教育阻碍适龄婚姻人群难以结婚、各种现代传媒的性信息泛滥、成人世界的性榜样失范等;大学生面对的性诱惑增加,传统的性道德规范已经不适于他们。学校必须立足“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大学生性观念教育具有针对性、现实性、指导性和实效性。

2. 大学生性观念教育要考虑“两个实际”

考虑“两个实际”的性观念教育:一是考虑我国具有悠久的传统性观念、性文化的实际;二是考虑我国社会转型以来,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多元并存的实际。从尊重人性的角度出发,分析这些价值观存在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引领大学生对多元文化和价值观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筛选,从而理性地培养自己对性的情感和意志品质,指导自己的性实践。一个社会的性观念决定了这个社会的性道德和性行为规范,从而指导着人们的性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性观念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性观念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因此,针对上述大学生性观念变化中“传统与多元并存”的状况,只有对大学生进行考虑“两个实际”的性观念教育,才能使我们的性道德教育入于心,导于行。

3. 性观念教育要发挥“三个机制”的作用

所谓机制是通过主体的行为对某种活动进行调节的方式和过程。性观念教育的目的是指导大学生的性活动符合社会秩序和规范。其调节的方式和过程要尊重性的生理机制、心理机制和社会机制的规律和特点。发挥“三种机制”不能仅仅强调社会机制(如空洞的性道德教育),或者开始强调心理机制(2010 年,教育部已经提出“重视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尊重性的生理机制。“三种机制”调节的方式和过程就是使他们在大学完成“性适应和性自尊”的学习,从而实现我们所要达成的性道德教育目标。

4. 性观念教育要兼顾“四个层面”

所谓“四个层面”是指个人幸福、家庭美满、社会主流和国家管理。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性观念涉及了这四个层面。在性观念教育中,让大学生切实体会到这种教育能提升性适应,建立亲密的性关系,成功实现健康的性认同,真正走向性成熟,从而指导他们获得个人幸福和家庭美满,这样的性观念教育内容就会成为受到大学生欢迎、符合社会主流的有效教育。国家管理层面是指为自己的公民提供更加人性化、更具幸福感的制度。进入21 世纪,教育部取消了报考大学的年龄限制,取消了大学生不能在校结婚的禁令,强调开展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而不再是“取消学籍”或空喊性道德教育,这些都是国家在管理层面更好地为大学生的性成长营造既能够获得个人幸福、又能符合国家《婚姻法》的最好例证。但是,仅有这些还不够,全面、系统、科学的性观念教育、性知识补课、性适应指导才是真正引领大学生走向性成熟的教育,放任大学生在性实践方面的“我行我素”是教育的失职。

[1][2]高 颖 张秀兰等:《北京市近年离婚水平与年龄分布的变动趋势分析》,载《北京社会科学》,2012 年第4 期。

[3]罗 旭:《中国离婚率连续7 年递增 青年人初恋年龄降低》,http://news.sohu.com/20120929/n354200110.shtml

[4]王 伟:《多元化婚恋交友类节目对大学生择偶标准影响足迹探究》,载《学术探讨》,2011 年第4 期。

猜你喜欢

贞洁性观念男女生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80后”与“90后”性观念开放程度的比较
彝族说唱 男女生三重唱
《帕梅拉》的服饰与女性美德建构
论新时期下大学生的性观念及对策
博古通今
学校费心防早恋
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