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界民族的经济文化互动与民族关系发展——以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南浪村为例

2014-05-26滕传婉金炳镐

关键词:勐腊县哈尼族阿卡

滕传婉,金炳镐

(1.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陕西 咸阳 712082;2.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政策创新基地,北京 100081)

跨界民族一般是指同一民族被国家政治界线即国界分割,跨界居住不同国家中,或者是一个民族的部分人群主动移民跨界而居、形成地域相连但具有不同国籍的民族。①金春子、王建民认为“跨界民族是指由于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分别在两个或多个现代国家中居住的同一民族”。葛公尚提出“原生形态民族本身和该民族的传统聚居地为政治疆界所分隔和分割”是跨界民族必须具备的两个关键特征。曹兴将跨界民族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刘雅则提出构成跨界民族的3个基本要素。跨界民族关系是一种特殊的民族关系。处理好跨界民族关系是解决跨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解决跨界民族问题的极其重要的内容。进入21世纪后,我国学术界对跨界民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跨界民族问题理论的宏观层面上。本文通过对南浪村跨界民族关系的实地考察,从微观角度分析和总结了勐腊县南浪村跨界民族关系现状及特征,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②实地考察包括数据资料分析、实地访谈及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涉及40户人家,包括45名男性和40名女性;年龄范围是16岁至65岁;共发放问卷85份,回收76份,有效问卷68份)。

一、勐腊县南浪村跨界民族关系现状

1.勐腊县南浪村概况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位于北纬21°09'~ 22°23',东经 101°05'~101°50'之间,属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地处云南省最南端,县城距省城昆明868公里,距州府景洪172公里。勐腊县东部和南部与老挝接壤,西与缅甸隔江相望,国境线长达740.8公里 (中老段677.8公里,中缅段63公里),中老段与老挝三省六县相连,该县境内有磨憨国家级口岸以及关累、岔河等口岸和多条通道直通邻国。③勐腊县与老挝接壤的三省六县是:南塔省的勐新、南塔;乌多姆赛省的纳莫;丰沙里省的约乌、奔怒、奔代。其中丰沙里省 (老挝语:拉丁字母:Phôngsali)是老挝最北部的一个省,有着最长的中老边境线,该省北部地区原属中国,清末被割占,后并入老挝。该县境内有26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2%,主要有傣族、哈尼族、瑶族、彝族及克木人 (布朗族支系),全县总人口近18万人。④曼旦村委会,东邻老挝,南邻尚勇镇,西邻曼庄村委会,北邻补蚌村委会,辖曼旦、曼朗、南蚌、下南蚌、南浪等5个村民小组。主要民族有傣族和哈尼族。

勐腊县南浪村东与老挝南回村接壤,南接下南蚌村,西连纳满村,北邻上南蚌村,距离勐腊镇28公里,国土面积5.0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19亩,林地面积6802亩。⑤其中:南回村隶属于老挝丰沙里省的奔怒县;纳满村隶属于勐腊镇曼龙代村委会,该村民族均为哈尼族;上南蚌村是云南省新平县戛洒镇的一个傣族聚居村;下南蚌村是勐腊镇曼旦村委会的一个哈尼族聚居村。该村属于山区,海拔1100米,年平均气温20℃,年降水量1200毫米,适宜种植玉米、粮食水稻等作物和橡胶、砂仁等经济作物。全村共有农户73户,总人口331人,所有村民均为哈尼族阿卡人。①阿卡人,是哈尼族的“爱伲”支系的自称,主要居住在云南西双版纳州和思茅地区澜沧县以及泰国、老挝、缅甸和越南等国的北部半山区的一个跨界民族。西双版纳州的哈尼族是约在公元九世纪从红河中游南迁而来的,现有总人口达215434人,占全州人口总数的19.01%(数据源自西双版纳州统计局),是西双版纳州第二大少数民族,分布于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的各山区。该村常年外出务工人员仅5人。除有1名上门女婿祝氏之外,村民均为王氏和杨氏。该村大专以上学历4人,高中学历12人,初中学历约40人,其余均属小学及以下,其中文盲几乎都是女性。

勐腊县南浪村的进村道路为土路,距离最近的车站 (码头)3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29公里。到2012年底全村才完成“三通工程”,村民们开始拥有电视机、固定电话等设备。该村平均家庭年收入为3~5万元,以种植业 (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和采集业 (野生菌类)为主。201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70万元,其中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的收入分别为82万元、51万元、18万元,而第二、三产业收入12.5万元,其他收入6.5万元。

哈尼族阿卡人信仰万物皆有灵,盛行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在日常生活中,除本民族语言以外,汉语是当地哈尼族阿卡人使用最多的语言。②由调查问卷第1个问题的数据整理得出当地哈尼族阿卡人能歌善舞,有着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主要节日有“嘎汤帕节”、“扎勒特” (十月年)和“矻扎扎”,同时他们也过春节、端午、中秋等汉族节日。由于地方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原因,村民以大米为主食,以家养的猪、鸡、鸭为主要肉食,喜好吃酸辣的食物,习惯吃凉饭凉菜。

2.勐腊县南浪村跨界民族关系状况

南浪村与老挝接壤的独特地理位置以及跨界而居的哈尼族的特殊性,决定了当地民族关系的特殊性和正确处理当地跨界民族关系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中老两国在体制和政策方面的不同,导致边境线两侧的跨界民族发展存在差异,跨界民族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2010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傣族人口为316151人,占总人口的27.89%;哈尼族人口为215434人,占总人口的19.01%;瑶族等其余24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3.07%。③数据源自2010年西双版纳州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1号),http://www.xsbn.gov.cn傣族和哈尼族是西双版纳州人口数量最多的两个少数民族,且都是跨界民族。根据跨界民族关系的主体来划分,南浪村跨界民族关系可分为跨界的同一民族之间的关系和跨界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两类。④董强:《改革开放以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跨界民族关系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由此,南浪村的跨界民族关系就可以分为跨界哈尼族阿卡人之间的关系和跨界哈尼族与傣族之间的关系。

(1)跨界哈尼族阿卡人之间的关系

图1 国外亲友生活的国家

西双版纳哈尼族阿卡人与老挝、缅甸、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哈尼族同属于哈尼族“爱伲”支系。由于同族的亲缘关系和地域相邻的原因,南浪村的阿卡人都有亲戚在国外,且主要居住在老挝,如图1所示。⑤由调查问卷第3、4个问题的数据整理得出。问卷统计显示:44.12%的当地阿卡人交往最多的民族是境外的阿卡人;27.94%的当地阿卡人交往最多的民族是境外的傣族;25%的当地阿卡人交往最多的民族是境外的汉族;剩下2.94%的当地阿卡人交往最多的是境外的其他民族。⑥由调查问卷第2个问题的数据整理得出。可见,南浪村的阿卡人与境外的阿卡人一直保持着高频的、密切的联系。

图2 维持国外亲友关系的主要活动

如图2所示,“节日互访”和“参加婚礼丧葬祭祀”是阿卡人与国外同一民族之间进行的主要活动,这两类活动都是基于亲缘关系的文化交往。①由调查问卷第6个问题的数据整理得出。通过调查统计,82.35%的阿卡人通过“手机电话”方式与国外的亲友保持联系,另有14.71%的阿卡人是通过“见面”的方式;还有2.94%的阿卡人通过“托人传话”的方式联系国外的亲友。②由调查问卷第5个问题的数据整理得出。调查还发现该村哈尼族阿卡人与境外的同一民族一直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常有短期的跨境人口流动。每年砂仁成熟时节即8月中旬,约有20~30名老挝阿卡人到村寨打短工“摘砂仁”;而村里少数较有经济头脑和实力的阿卡人通过联系老挝的亲人,出境去往老挝收买砂仁,再带回国内售卖。此外,在传统节日或重大祭祀活动期间,村寨通常会迎来30至40位国外的亲友,停留时间一般为1至3天。

除此之外,跨界同族婚姻是村里的普遍现象。整个南浪村共有15对跨境通婚夫妻,夫妻双方虽然分属于中国和老挝两个不同国籍,但均为同一民族哈尼族阿卡人。且15对跨境通婚均为“老挝女”嫁“中国男”的模式。近几年来,村寨里的“老挝媳妇”越来越多,呈逐年增长趋势。③由调查问卷第5个问题的数据整理得出。

总体来看,南浪村的阿卡人与老挝的阿卡人并未因为国界的划分和国籍的不同而使彼此关系疏远,相反,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保持着良好的文化交往、人口流动以及婚姻关系。这种以同源同族情感为联结的互动,推动了跨界的哈尼族之间关系的良性发展。

(2)哈尼族与傣族之间的关系

南浪村所属曼旦村委会的主要民族为哈尼族阿卡人和傣族,长期的哈尼族与傣族的杂居生活使得两个民族一直保持着较为频繁的交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8.5%的南浪村村民与傣族打过交道。④由调查问卷第7个问题的数据整理得出。傣族居住在河谷平坝或山间小平原,社会经济较发达,生活产品较丰富,早在元明时期,傣族地区“交易五日一集,以毡布、茶、盐互相贸易”,而居住在山区的哈尼族需要到坝区进行贸易、获取生活必须品,由此形成了哈尼族和傣族之间比较密切的民族经济关系。“普洱茶”最早出产在西双版纳哈尼族居住的南糯山,傣族在哈尼族种茶的基础上发展了制茶技术,此后普洱茶成为了驰誉全国的饮料珍品;而哈尼族先民们从傣族那里学会水稻种植技术,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图3 与傣族进行最多的交往活动

图4 对交往过的傣族的评价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哈尼族和傣族两个民族之间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关系产生一定影响。哈尼族聚居的南浪村与傣族地区生产条件不同、物产资源互补,经济上互通有无,使两个民族间有着频繁的经济交往,形成合作互补型的经济关系。调查中,49%的阿卡人与傣族进行最多的交往活动是“生意买卖”,18%的阿卡人与傣族进行最多的交往活动是“节日拜访或参加婚礼丧葬等活动”,还有18%的阿卡人与傣族进行最多的交往活动是“休闲娱乐”,剩下15%的阿卡人则与傣族进行最多的交往活动是“劳动互帮”,如图3所示,这反映了哈尼阿卡人与傣族族进行最多的交往是经济交往,而社会文化互动较少。

由图4可见:通过交往活动,哈尼族阿卡人认为傣族很好相处的占52.94%,认为傣族能够交往的占33.82%,认为傣族不容易相处的占8.82%,认为很难相处的占4.42%。总体来看,绝大部分的阿卡人都认为与傣族很好相处,阿卡人与傣族在日益增多的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交融,加深了两个民族的彼此了解和认可。

总之,哈尼族和傣族通过频繁的经济交往,建立起良好的民族经济关系,为两个跨界不同民族之间发展和谐民族关系奠定了极为有利的基础。

二、勐腊县南浪村跨界民族关系特点分析

南浪村跨界民族经济文化互动特点是,跨界同一民族之间文化互动较多,经济交往较少;跨界不同民族之间经济交往较多,文化互动相对较少。

1.跨界同一民族之间文化互动较多,经济交往较少

南浪村哈尼族阿卡人与老挝等东南亚国家的哈尼族同属于哈尼族“爱伲”支系,相同历史渊源和相同血缘是两者保持文化互动的根本动因;同时两者相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相似的生产方式成为跨界同一民族之间经济交往较少的主要原因。由上文可知,南浪村哈尼族阿卡人与境外的阿卡人之间的经济交往较少,而以基于亲缘关系的文化互动为主,这种以同源同族情感为联结的互动活动,在推动跨界的同一民族之间关系发展中确实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经济交往是民族生存的第一需要,是最重要的交往。①金炳镐:《民族关系理论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民族经济交往是民族经济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民族经济交往程度是反映民族经济关系状况的重要因素。民族经济关系是民族关系最基本的内容,是民族政治关系、民族文化关系的基础,对民族政治关系、民族文化关系具有决定作用。根据前文分析,南浪村跨界同一民族之间的经济交往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跨界民族经济关系,进而影响了跨界同一民族之间的关系和谐发展。

2.跨界不同民族之间经济交往较多,文化互动相对较少

南浪村哈尼族所在的山区与傣族居住的平坝地区生产条件不同、物产资源互补,使得两个民族在经济上交往较多,形成合作互补型的经济关系。从图3亦可知,哈尼族与傣族之间进行最多的交往活动是“生意买卖”,而文化交往和社会交往活动相对较少。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互动较少的原因是哈尼族和傣族都有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同时历史上南浪村跨界哈尼族的先辈与坝区的傣族封建领主之间是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傣族封建领主对哈尼族先辈收取官租、劳役、杂派,发放高利贷,对其进行残酷地剥削和压迫,使得这两个跨界民族之间产生隔阂、歧视、仇恨,甚至冲突和斗争。对于这些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如今的南浪村民有54.41%的人“了解”,33.82%的人“了解一点”,仅有11.77%的人“不了解”。②由调查问卷第10个问题的数据整理得出。历史记忆的遗存以及由此造成的民族偏见、民族隔阂和民族间的不信任心理,影响着两个民族对彼此文化的认可和尊重。在当今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和谐的文化互动对推动民族关系的发展极为重要。两个民族需要更多地借鉴和吸纳彼此的优秀文明要素,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民族的发展。民族文化的真正发展,历来都是在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特点、吸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部分的基础上实现的,是在相互的交往和借鉴中前进的。③金炳镐:《民族关系理论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各民族的文化都是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发展的。哈尼族与傣族之间文化交往活动相对较少不利于两个民族对彼此文化的了解,也会影响到两个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与深度。

三、加强跨界民族经济文化互动,推动跨界民族关系发展

鉴于上文所述的南浪村跨界民族关系的现状和特征,需要进一步加强跨界民族经济文化互动,推动跨界民族关系发展。

1.加强跨界同一民族之间经济合作交流,推动跨界民族经济关系健康发展

发展民族经济是解决民族问题、改善民族关系的重要途径。我国跨界民族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是制约跨界民族关系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与邻国跨界同一民族之间在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生活方面有很大差异,在资源、产业、技术和人才等方面都有着较强的互补性。因此,境内的跨界民族应本着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宗旨,在农业、林业、矿业、水电、旅游、文化、人力资源等领域与境外的跨界同一民族进行全方位的合作。综合各方面的因素,保持经济交流是跨界民族的利益所在,是跨界同一民族共同的必然选择。目前南浪村只有来自老挝的短期的季节性的帮工、雇工,当地的阿卡人也应该走出国门从事经营活动,进行出入境互市贸易。当前正逢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的阶段,作为云南省边境地区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应该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充分利用跨界民族地区的物质资源和文化资源,加大民族经济发展的力度。根据跨界同一民族所在国家的政策和措施,通过各种合法渠道促进跨界民族之间的经济合作交流,推动跨界民族经济关系健康发展。

2.增进跨界的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跨界不同民族之间文化关系和谐发展

民族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人们共同体,是伴随着历史和社会不断变迁而发展的,民族文化也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在当今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和谐的文化交往对推动民族关系的发展极为重要。对跨界不同民族在文化上的关系而言,应坚持“和而不同”的理念。“和”是指跨界的不同民族在文化上宽容、尊重,“不同”是指跨界的不同民族在文化上承认差别、相互认可。文化碰撞是文化在不断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一种必然现象,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必然要进行新的调适与整合。跨界不同民族由于地缘关系长期的共同生活在一起,应增进彼此文化的了解和交流,吸收彼此优秀的文化内涵,“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实现自身民族文化发展的同时,促进跨界的不同民族之间文化关系的和谐发展。

3.积极引导民族意识,发展和谐的跨界民族关系

民族意识是影响民族关系的深层心理因素。正常的民族意识有利于公平合理的民族关系的发展,过了“度”的民族意识不利于民族关系的发展。如果一个民族的成员没有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的认识,只是不断增强有加于他教员的民族意识,那么它将会对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形成冲击。另外,调查也发现阿卡人对我国的民族政策的关注和了解程度不够,其中有42.65%的阿卡人不了解我国民族政策,还有23.53%的阿卡人从不关注国家民族政策,这对国家认同是非常不利的因素。①由调查问卷第12个问题的数据整理得出。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协调一致;要采取有效措施正确地引导民族意识,力争避免出现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民族隔阂,大力促进和谐的跨界民族关系发展。

总之,跨界民族的特殊性决定了跨界民族关系的特殊性,跨界民族关系是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跨界民族所在国家在民族和社会发展中必须处理好的问题。在全球化和一体化浪潮的冲击下,跨界民族关系更加具有国际性和现实性,处理好跨界民族关系是解决跨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也是一个跨界民族较多的国家。加强跨界民族关系研究,加大跨界民族关系解决力度,有利于保持和发展我国与周边国家的良好关系,有利于睦邻友好,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猜你喜欢

勐腊县哈尼族阿卡
山脉是怎样形成的?
ABCG2、SLC2A9、SLC17A3和PRKG2基因单核苷酸位点多态性与哈尼族人群痛风的关系
贫困村变身“客栈村”——勐腊县勐伴镇河边村的脱贫印记
长街古宴 宴宴热闹 哈尼族长街宴
维生素D辅助治疗云南哈尼族儿童肺结核的疗效观察
冬天来了!
大自然的一年四季
云南边境地区交通路网格局变化下的旅游空间效应
望天树空中走廊的建设及其在科研和生态旅游中的应用初探
哈尼族“老关工”白文达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