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原创音乐与德育的“寓教于乐”

2014-05-25张良金

教育 2014年15期
关键词:寓教于乐原创师生

■张良金

校园原创音乐与德育的“寓教于乐”

■张良金

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活动中,富有朝气的校园原创音乐可以让德育活动变得更接地气,让学校的德育寓教于乐、润物有声、润物有情,可以更好地陶冶师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

校园音乐的回望

提到校园音乐,很多人马上会想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大陆流行的台湾校园歌曲,如《童年》《橄榄树》《外婆的澎湖湾》等依然回响在那个时代成长起来人的脑海中,当时一批台湾校园歌曲的演唱者或者创作者很快被大陆的青年所追捧。同时,民国时期李叔同创作的《送别》《夕会歌》以及宋扬创作的《读书郎》等一大批学堂歌至今还在传唱。

光阴似流水,不一会儿课毕放学归。仔细想一想,今天功课明白末?老师讲的话,可曾有违背?父母望儿归,我们一路莫徘徊。将来治国平天下,全靠吾辈。大家努力呀!同学们,明天再会。(《夕会歌》)

哲学家冯友兰记忆深处还记得他小时候唱的一首学堂歌:年少儿童进学校,第一孝道。父母生我多辛劳,哺乳又怀抱。出入顾复不辞劳,罔极难思报。你看林间乌鸟,尚能反哺把亲孝。吾曹若不尽孝道,何以做英豪。愿我同学事父母,大家尽孝道。

这些学堂歌曲题材广泛,节奏简洁、欢快、轻松、活泼,歌词纯真、质朴、通俗易懂,深入那个时代的学生内心。现在再听这些歌也很容易在乐声里描绘出读书郎放学归家一蹦一跳的图景。在民智初启时代,这些学堂歌在宣扬新文化、新道德方面无疑起到很大的作用。

散文大师、学者、诗人朱自清先生就曾经撰写了5首校歌和4首清华大学年级歌,作为师长的他通过这些校歌表达了他在不同时期对莘莘学子的勉励之情和对青年的期望。

践履“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主张,创办实业、提倡和创设新式教育的张謇在兴办教育的时候,也以校歌的形式来践行他的“民智兮国牢”这一教育主张。他前后写下了几十首校歌让学生吟唱,内容涉及“启迪民智”“传承道德”“忠诚爱国”等很多方面。他写于1903年的《南通师校歌》歌词是这样的:“狼山青迢迢,江淮之水朝宗遥,风云开张师范校,兴我国民此其兆……”歌词直白,直接把具有乡土特色的地名入词,易记好懂,便于学唱。

其实,更早在1898年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人物废科举、办新学的主张中,新学课程设置中就有学堂乐歌的科目,梁启超曾说:“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已,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不可缺者。举国无一人能谱新乐,实为社会之羞也。”

音乐:良好的情感教育

柏拉图认为,“节奏与音调以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以美来浸润心灵……因而使自己的性格也变的高尚优美。”《礼记·乐记》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就是说,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可以细致入微地抚慰人的心灵,它不仅是一种声音的存在,更是道德主体内化的道德思想和道德概念的镜像。这种道德镜像会给人一种精神的愉悦,《史记·书·乐书》记载:“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统同,礼别异,礼乐之说贵乎人情矣。”李泽厚说:“音乐无关知识技艺,而直接作用于心灵陶冶性情。”

长期以来,校园德育活动的形式比较单一:班会、校会、看电影、运动会、艺术节、国旗下讲话、入团队仪式、离队仪式……这些活动中,多数同学大都不是真正的参与者,要么做了观众,要么做了道具,而收效也只局限于一个时间段,过了这个活动时间,影响就慢慢消解。校园原创音乐以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影响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还可以与其他德育手段构成相互辅助内在的交融彼此互化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道德力量,体现音乐育人、润物有声的效果。因为音乐的作用不在于反映客观事物,而在于反映最内在的自我,按照它的最深刻的主体性和观念性的灵魂进行自我熏陶。

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从生理到心理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个性发展与形成的一个重要过程,校园原创音乐能为个体提供广阔的德育实践空间,从而更利于个性的培养。孔子认为,音乐能够对人精神上产生影响,所以具有教育作用。他说:“安上治民,真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也有理论家认为,音乐是灵魂的一种世界语言,音乐是表现心灵的表现,是主观情感的创造,具有改善心灵的功能。他们在重视音乐内在的情感的同时,强调音乐的思想性、精神性。匈牙利教育学家科达伊说:“让孩子们置身于民族音乐的丛林中,一种对祖国的深厚的感情自然地就会被培养出来。”在他的思想影响下,匈牙利的学生从小就开始接触民歌和其他的民族民间音乐,这其中所渗透的爱国主义教育比单纯的说教要生动和易于接受的多。

原创音乐与学校德育相联系

音乐把理性转换为感性,让抽象的伦理道德变得直观可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美育、德育、智育以及多方面教育。它在培养和发展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良好的道德情操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作用。笔者所在学校尝试利用学校师生的才华,用好校本资源创作校园音乐,创作适合校园特色、办学特色的音乐,使德育活动能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学校德育个性化方向上做了一些探索。把校园原创音乐与学校德育开创性的联系起来,用积极健康的声音抵御庸俗甚至恶俗的东西,代替靡靡之音,更好地净化校园文化氛围。学校的网站上有专门的校园原创音乐工作室,学校师生可以把自己的原创音乐传到网页论坛里供大家欣赏,还可以在后留言评论交流。这些校园原创音乐均出自师生之手,体现着师生的精神风貌,是校园文化中最接地气的形式。这些校园原创歌曲不仅可以成为校园精神的附丽,而且可以承载学校的历史和传统,也反映出学校师生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

原创音乐或言志,或抒情,或直接抒写个体对校园生活的感受,校园原创音乐每一个字、每一个音符无不蕴含着创作者对学校丰富的情感,把这种情感用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便成为活泼精神、鼓舞学习斗志的一种利器,唤起学生集体的荣誉感,激起学生坚定理想和信念以及积极的生活态度。歌以载道,这时候校园原创歌曲就成了传递正能量精神薪火的良好载体。学生在音乐原创实践中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情感道德的崇高,这时原创音乐便成了德育渗透的最好方式。

目前校园原创歌曲《诚信之歌》已经成为学校“诚信教育德育品牌”的主打歌曲,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很受学生欢迎,歌曲本身也受到校内外教育人、音乐人的关注。但是,让师生进行校园音乐创作不是把他们全部培养成专业的音乐人才,而只是通过他们的音乐实践,通过创作、排演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参与集体活动的协调能力,使一部分同学学会相互合作、乐于交往、善于应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实践证明,喜爱音乐并经常参加音乐活动的人大多感情明锐、思维活跃、语言表达能力强;而活泼、乐观、交际大方,则是让师生在原创音乐实践中获得德育的力量。

有效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中学德育大纲》明确要求充分发挥校歌对学生的激励和约束作用。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润物细无声地抚慰着人的心灵。德育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时时刻刻在约束人的表现;校园原创音乐将德育的内容与形式处理成一首首动听的歌、一幅幅美丽的画,让学生在动听的歌声与美丽的图画中学习人生道德规范,这样就可以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假如音乐是爱的食物,玩吧,无论个人资质如何,音乐对孩子完全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因为有很多原因让玩音乐的孩子对时间有更好的理解。”

在法国导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执导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克莱门特·马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但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机会发展自己的才华,便成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这所男子寄宿学校名为“池塘畔底辅育院”。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一些顽皮的儿童,所以这所学校叫“池塘之底”。用教育家夏丏尊的话说,这是一个没有情爱的无水池塘的底部,看不到阳光,不管什么方法逃不了一个虚空。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学生。这辅育院像是人性池塘的底部,终年见不到人性的阳光。克莱门特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闲时他会创作一些合唱曲,教学生合唱,最后他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

每年的3月22日是世界儿歌日,但是我国儿歌市场却呈现“无人创作、无人出版、无人买单”的窘境。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这种局面带给中小学校园流行歌曲成人化的现象,一些庸俗甚至恶俗的流行歌曲挂在一张张幼稚面孔的口边,而且这种局面暂时无法改变。但这种局面必须改变!那为什么不发动师生自创校园音乐?在校学生追求时尚,喜欢流行音乐,如果教师做一个好的引导,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引入校园歌曲作词作曲大赛,那么,学生们在音乐创作实践中有意或者无意中都会受到音乐的影响,音乐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和谐的发展。音乐会在无形中把师生感受到的真善美呈现出来,并使大家感受到教化的愉悦,那么德育活动就会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了。

南通三中“原创音乐工作室”网站截图

[1]商友敬.过去的而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美]雷夫·艾斯奎斯,朱衣译.第56号教室的奇迹2[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1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运用校园原创音乐进行道德引领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寓教于乐原创师生
2021年本刊原创题(二)
从题海中来,到原创中去
——记我的原创感悟
“寓教于乐”理念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论如何打造高效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原创地带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