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岗位需求与技术发展的专业培训体系的构建

2014-05-23高洪雨徐丙垠李文进宋卫平

成人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岗位需求培训体系技术发展

高洪雨 徐丙垠 李文进 宋卫平

【摘要】在对电力系统配网自动化运维专业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探讨该专业新入职员工岗位要求。以配电自动化技术发展为主线,从培训体系的定位、培训实施的理念、策略、培训结构设计、培训体系评价等方面研究专业培训体系的构建,提出增强培训效果的措施。

【关键词】岗位需求;技术发展;配网自动化运维;培训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4)03-0052-04

【收稿日期】2013-10-15

【基金项目】2011年山东电力集团公司科技立项项目,项目编号为2011 A-02

【作者简介】高洪雨(1967-),男,山东新泰人,博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智能配电网、成人教育;徐丙垠(1961-),男,山东滕州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智能电网。

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配电自动化应用提升已经展开,人才需求量大,如何构建配网自动化运维专业(岗位)培训体系成为紧迫课题。2011年3月,国家电网公司在国家电网技术学院开展配网自动化运维专业新入职员工专业培训。本文通过岗位需求调研,对配网自动化运维专业(岗位)培训方向进行了研究,结合配电自动化技术发展实际,形成了培训体系,并对培训成效进行了评估。

一、入职新员工配网自动化运维专业培养要求与培养方向

(一)配网自动化运维人才需求

国家电网公司《供电企业岗位分类标准》,为增强配网自动化运维专业(岗位)培训开发的针对性、有效性,加快人才开发奠定了基础。配电自动化利用现代计算机及通信技术,将配电网的实时运行、电网结构、设备、用户以及地理图形等信息集成,构成完整的自动化系统,实现配电网运行监控及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国家电网公司大力推广配网自动化技术,旨在提高供电可靠性、供电质量、用户满意度及管理效率。

对天津、南京、扬州、济南、泰安等供电公司进行的人才需求调研显示,在配电自动化项目规划、建设、验收、运维中,熟练掌握配电自动化技术,熟悉配网自动化运维的人才缺乏,大量工作由供应商暂代,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应用受到制约。从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角度分析,配电自动化跨越了高等院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计算机及通信技术等专业,对于转岗职工,应进行专业模块补缺;对于电工类新入职员工,需要对知识和技能等模块进行新的构建。

(二)配网自动化运维专业需求

在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下,配电技术发展、业务模式的变革较大。以某期110名来自各个网省公司的2个培训班学员构成为例,经统计得出,电气自动化专业占85%,本科学历占70%,女性占25%,已经在工作单位轮岗实习7个月,部分学员对“三集五大”体系及市县级供电公司管理、变配电运行具备初步认识。参照《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规定的相关专业Ⅰ级能力要求,根据《国家电网公司供电企业岗位分类标准(试行)》中城区配电专业配网自动化运维岗位的业务描述,形成专业分析见表1。

(三)配网自动化运维岗位专业提升要求

总结各地市供电公司配电自动化建设与运行人员专业学习、培养经验,针对新入职员工实际,中国电科院配电自动化研究室、山东电力集团公司、泰安供电公司、国网技术学院专家团队深入研究,将配网自动化运维岗位专业提升要求概括为“三合一型”——“配电运行(弱)+自动化系统运行 (强)+高级应用与维护(中)”。

1配电运行模块。配电一次系统作为本岗位的应知应会部分,作弱化处理,设计课时相对较少,包括运维安全、配电系统基础、配电网架和配电设备三部分,要求学员掌握一次设备及系统的基本知识,熟识设备、器件的结构、原理及其与配电自动化系统接口。与大学教学显著不同的是,该模块全部结合生产型配电培训系统实施,弱中有强,“弱”指的是课时长度较少,“强”指的是对实际设备系统的熟识要求高。

2自动化系统运行模块。配电自动化系统作为本岗位的核心内容,包括配电自动化基础、配电自动化系统主要功能、配电自动化通信系统、馈线自动化等子模块,要求学员熟悉EPON、GPRS等通信技术知识,熟练掌握基于EPON的馈线自动化系统搭建、调试、故障点巡查、故障排除、配电终端维护等关键技能。

3高级应用与维护。配电自动化高级应用与维护作为本岗位的高级内容,包括运维安全、配电网计算、重构,主站测试、运行管理等,要求学员熟悉运行管理基本内容,了解建模及计算方法,掌握配网GIS(地理信息系统)、配网PMS(能源管理系统)等的图形和数据维护及简单开发技能。

二、配网自动化运维专业入职培训体系构建

(一)构建的思路

1全面的岗位观。根据国家电网公司2012年12月发布的《供电企业岗位分类标准》,技能大类、城区配电中类岗位负责配电设备、线路、电缆及附属设施、配电站巡视、维护、检修工作,细分为配电线路及设备运检、配电电缆运检与配网自动化运维三个小类。其中配网自动化运维岗位负责配网自动化、配变终端等信息采集设备、配网继电保护设备的运行维护及检修以及配网GIS(地理信息系统)、配网PMS(能源管理系统)等的图形和数据维护。配网自动化运维专业既有配电一次系统的巡视,又有二次系统、自动化及信息系统的运行及维护工作,综合了高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知识。2008年以来,国家电网公司配电自动化试点城市已经达到16家,新设备、新技术不断得到应用及推广,尤其自动控制与信息通信新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了配电自动化技术的新提升,对配网自动化运维岗位的理论与技能要求愈来愈高,不再局限于信息采集与传输通道的运维,而是要求一、二次系统及信息通信系统的统筹运维;既要熟练运用测试仪器及分析软件监测通道及系统正常运行,还要擅长将电力系统事故分析与遥信、遥测、遥控等“三遥”功能结合,实施分析、判断、排查、决策等综合处理。因此,在筹划培训模块体系时,不但要强化核心技能项,而且要树立全面的岗位观,注重岗位内容断面细分的同时,兼容城区配电中类其他岗位要求。endprint

2发展的岗位观。从全国各地配网自动化运维人员的构成看,大部分抽调自调度远动班、配电运行班、继电保护班等。对新入职员工的培训,既要满足国网公司的统一定位,考虑电网规模不断增大、网架不断变化、技术不断更新等发展实际,又要适应集约化管理带来的岗位职责不断变化扩充的趋势。因此,科学的培训体系,应注重对职工及新入职员工岗位迁移能力的培养,实现当下岗位的针对性与大类岗位的适应性。

3健康的职业观。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线路部分)》,现场作业人员须经医师鉴定,无妨碍工作的病症,具备必要的电气知识和业务技能,且按工作性质,熟悉安全规程,并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学会紧急救护法,特别要学会触电急救。简言之,配网自动化运维工作者,要具备全面的业务技术与技能,同时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

知识更新带来的业务学习的沉重压力、巨大的电力安全生产风险与人身安危顾虑,极易造成岗位焦虑,危害人身及心理健康,危及运行与设备安全。了解电力行业运作状况,电力技术发展、个人职业发展、配电网工作群体的身心状态,提炼安全、心理、配电网岗位运行平衡方法,是社会与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构建的策略

1满足现场需求,整合专业培训资源。配网自动化运维岗位综合了多岗位的内容,是智能电网技术发展的产物,并且随着分布式发电的不断接纳,其岗位内容也将有不同程度的扩充。在筹划培训模块体系时,学习国外配电自动化发展及培训经验,充分调研我国配电自动化试点经验,做好电工类专业员工的知识与现场设备及系统的衔接,重点培养基于EPON及GPRS通信方式的配电自动化系统搭建、调试、运维及配电终端调试能力。学力有余的员工,可以扩展配电自动化高级应用技术,进行运行、不停电作业、试验管理、功能开发等训练,提高岗位发展的能力。

2把握培训体系构建与培训实施调适,专业知识与工程能力培养分别采取渐进型混合式、反刍式混合模式。

(1)专业知识系统建设:在整个自动化专业及各个组成模块的理论学习中,遵循“要点突破—现场观摩—理论剖析—实际操作—交流研讨—创新提升”这一渐进型混合模式。

(2)工程应用能力建设:在配电自动化规划、系统调试、综合分析、运行管理、生产安全、职业健康等项目训练中,遵循“看实例—听讲座—练项目—做诊断”与“强技能—懂管理—重安全—保健康”这一反刍型混合模式。

3强化核心技能项,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归纳出本专业的5项核心技能,组合成2大工程项目,学员观察教师操作“入目”,习练项目“提问”,技能竞赛“融技”,自诊断、互诊断“增智培德”。发挥项目引领的优势,在模拟系统和生产型配网上展开培训,锤炼核心技能,增强岗位自信,完善职业心智,实现操作技术与职业道德的相得益彰。

(三)模块体系的结构实现

模块体系是与培养目标相对应的脉络,是针对入职培训岗位需求的实现体系。以新入职员工培训为例,该体系分为综合素质、主营业务认知、专业技能提升三个模块,三个模块分别体现了电力系统的行业一般要求、主营业务基础及本专业岗位的特殊要求,相辅相成,构成一体。模块体系共540学时左右,其中综合素质、主营业务认知、专业技能各安排84、72、324学时,分别占156%、134%、60%。其中专业技能模块包括实践导向的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现场观摩、试验及研讨交流、技术讲座等,理论学习、操作训练各占55%、45%。

职工转岗或者在岗专业培训的模块体系,在以上新入职员工培训体系的框架基础上,全面调研知识与技能需求,协调不同区域配电自动化系统与运维职工现有职业能力的关系,灵活搭建个性化模块构成。某供电公司地处华东,经济发达,通过了配电自动化项目试点,配网自动化运维专业申请上岗员工多为转岗,电气自动化及计算机技术专业员工为主,工作3年以上,普遍具备对电气类工作的基本认识,初步具备了理论与工程实践结合的学习能力。经分析该公司配电自动化系统,结合培训学员知识与能力,拟定了初步的模块资源预选库,先由学员勾选,再通过培训管理理论筛子过滤和修正选择偏差,最后根据学院实训条件和供电公司生产性培训资源,供电公司与学院专家团共同审定,构建起了岗位培训体系,如图1所示。

图1配网自动化运维岗位培训模块体系

三、模块体系的评价与培训实施

评价一项培训模块体系的执行效果,应包括受训者的反应、受训者获得的新知识、受训者的行为改变以及企业绩效的改变等。

以上述配网自动化运维专业岗位培训模块体系为例,结合《职业能力培训规范》规定的相关专业Ⅰ级能力要求及该公司《配电自动化建设方案》、《运行规程》等,对培训模块体系进行了评价:

(1)评价标准的生成。由供电公司人资部专家与国网技术学院教授、受训学员代表等分别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

(2)评价标准的整合。供电公司、受训学员与技术学院推选协调人小组,以电子邮件等方式收集评价标准,分类、整合,实施有效统一。

(3)采用Delphi法得出科学评价结论。由协调人就以上整合成的评价标准,制定第一份征询调查表,发给专家小组,回收后完成第一轮调查。对第一轮调查结果进行科学的综合、整理、归纳后,向专家反馈,经三轮反复后,意见趋向于集中。

培训实施中应把握的关键点:

(1)师资是基础。由行业专家库中遴选的专家、自动化设备生产厂家工程师、科研院所教授、学院

培训师组成的团队,对模块化专业培训体系的实施,意义重大。

(2)实训资源是保障。为做好培训体系的实施,完善培训计划,在配电网故障自愈培训系统的基础上,开发了基于EPON、GPRS的配电自动化单用户系统各16组,进行系统设计、组装、调试、排查故障,强化了岗位关键技能。

(3)高效的培训模式是助推器。教师针对不同内容采用渐进型、反刍型混合式培训模式,学员从“学习”角度探索应用自我反应学习法、行动学习法、双环学习法等,提高了培训效率。

【参考文献】

[1]夏道止电力系统分析[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2]刘健,沈兵兵,赵江河等现代配电自动化系统[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

[3]李天友,金文龙,徐丙垠等配电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4]ELakervi,EJHolmesElectricity distribution network design[M]Peter Peregrinus Ltd,1995

[5]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6]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技术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7]高洪雨,宋卫平电动机自动往返限制控制电路训练[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3(2):16-19

[8]葛亮,谭志海,赵凤青等一种改进型馈线自愈控制方案及实现[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3,41(18):60-67

[9]陈羽,刘东,徐丙垠基于IEC61850的行波测距装置建模[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3,37(2):86-90

[10]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endprint

2发展的岗位观。从全国各地配网自动化运维人员的构成看,大部分抽调自调度远动班、配电运行班、继电保护班等。对新入职员工的培训,既要满足国网公司的统一定位,考虑电网规模不断增大、网架不断变化、技术不断更新等发展实际,又要适应集约化管理带来的岗位职责不断变化扩充的趋势。因此,科学的培训体系,应注重对职工及新入职员工岗位迁移能力的培养,实现当下岗位的针对性与大类岗位的适应性。

3健康的职业观。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线路部分)》,现场作业人员须经医师鉴定,无妨碍工作的病症,具备必要的电气知识和业务技能,且按工作性质,熟悉安全规程,并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学会紧急救护法,特别要学会触电急救。简言之,配网自动化运维工作者,要具备全面的业务技术与技能,同时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

知识更新带来的业务学习的沉重压力、巨大的电力安全生产风险与人身安危顾虑,极易造成岗位焦虑,危害人身及心理健康,危及运行与设备安全。了解电力行业运作状况,电力技术发展、个人职业发展、配电网工作群体的身心状态,提炼安全、心理、配电网岗位运行平衡方法,是社会与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构建的策略

1满足现场需求,整合专业培训资源。配网自动化运维岗位综合了多岗位的内容,是智能电网技术发展的产物,并且随着分布式发电的不断接纳,其岗位内容也将有不同程度的扩充。在筹划培训模块体系时,学习国外配电自动化发展及培训经验,充分调研我国配电自动化试点经验,做好电工类专业员工的知识与现场设备及系统的衔接,重点培养基于EPON及GPRS通信方式的配电自动化系统搭建、调试、运维及配电终端调试能力。学力有余的员工,可以扩展配电自动化高级应用技术,进行运行、不停电作业、试验管理、功能开发等训练,提高岗位发展的能力。

2把握培训体系构建与培训实施调适,专业知识与工程能力培养分别采取渐进型混合式、反刍式混合模式。

(1)专业知识系统建设:在整个自动化专业及各个组成模块的理论学习中,遵循“要点突破—现场观摩—理论剖析—实际操作—交流研讨—创新提升”这一渐进型混合模式。

(2)工程应用能力建设:在配电自动化规划、系统调试、综合分析、运行管理、生产安全、职业健康等项目训练中,遵循“看实例—听讲座—练项目—做诊断”与“强技能—懂管理—重安全—保健康”这一反刍型混合模式。

3强化核心技能项,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归纳出本专业的5项核心技能,组合成2大工程项目,学员观察教师操作“入目”,习练项目“提问”,技能竞赛“融技”,自诊断、互诊断“增智培德”。发挥项目引领的优势,在模拟系统和生产型配网上展开培训,锤炼核心技能,增强岗位自信,完善职业心智,实现操作技术与职业道德的相得益彰。

(三)模块体系的结构实现

模块体系是与培养目标相对应的脉络,是针对入职培训岗位需求的实现体系。以新入职员工培训为例,该体系分为综合素质、主营业务认知、专业技能提升三个模块,三个模块分别体现了电力系统的行业一般要求、主营业务基础及本专业岗位的特殊要求,相辅相成,构成一体。模块体系共540学时左右,其中综合素质、主营业务认知、专业技能各安排84、72、324学时,分别占156%、134%、60%。其中专业技能模块包括实践导向的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现场观摩、试验及研讨交流、技术讲座等,理论学习、操作训练各占55%、45%。

职工转岗或者在岗专业培训的模块体系,在以上新入职员工培训体系的框架基础上,全面调研知识与技能需求,协调不同区域配电自动化系统与运维职工现有职业能力的关系,灵活搭建个性化模块构成。某供电公司地处华东,经济发达,通过了配电自动化项目试点,配网自动化运维专业申请上岗员工多为转岗,电气自动化及计算机技术专业员工为主,工作3年以上,普遍具备对电气类工作的基本认识,初步具备了理论与工程实践结合的学习能力。经分析该公司配电自动化系统,结合培训学员知识与能力,拟定了初步的模块资源预选库,先由学员勾选,再通过培训管理理论筛子过滤和修正选择偏差,最后根据学院实训条件和供电公司生产性培训资源,供电公司与学院专家团共同审定,构建起了岗位培训体系,如图1所示。

图1配网自动化运维岗位培训模块体系

三、模块体系的评价与培训实施

评价一项培训模块体系的执行效果,应包括受训者的反应、受训者获得的新知识、受训者的行为改变以及企业绩效的改变等。

以上述配网自动化运维专业岗位培训模块体系为例,结合《职业能力培训规范》规定的相关专业Ⅰ级能力要求及该公司《配电自动化建设方案》、《运行规程》等,对培训模块体系进行了评价:

(1)评价标准的生成。由供电公司人资部专家与国网技术学院教授、受训学员代表等分别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

(2)评价标准的整合。供电公司、受训学员与技术学院推选协调人小组,以电子邮件等方式收集评价标准,分类、整合,实施有效统一。

(3)采用Delphi法得出科学评价结论。由协调人就以上整合成的评价标准,制定第一份征询调查表,发给专家小组,回收后完成第一轮调查。对第一轮调查结果进行科学的综合、整理、归纳后,向专家反馈,经三轮反复后,意见趋向于集中。

培训实施中应把握的关键点:

(1)师资是基础。由行业专家库中遴选的专家、自动化设备生产厂家工程师、科研院所教授、学院

培训师组成的团队,对模块化专业培训体系的实施,意义重大。

(2)实训资源是保障。为做好培训体系的实施,完善培训计划,在配电网故障自愈培训系统的基础上,开发了基于EPON、GPRS的配电自动化单用户系统各16组,进行系统设计、组装、调试、排查故障,强化了岗位关键技能。

(3)高效的培训模式是助推器。教师针对不同内容采用渐进型、反刍型混合式培训模式,学员从“学习”角度探索应用自我反应学习法、行动学习法、双环学习法等,提高了培训效率。

【参考文献】

[1]夏道止电力系统分析[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2]刘健,沈兵兵,赵江河等现代配电自动化系统[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

[3]李天友,金文龙,徐丙垠等配电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4]ELakervi,EJHolmesElectricity distribution network design[M]Peter Peregrinus Ltd,1995

[5]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6]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技术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7]高洪雨,宋卫平电动机自动往返限制控制电路训练[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3(2):16-19

[8]葛亮,谭志海,赵凤青等一种改进型馈线自愈控制方案及实现[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3,41(18):60-67

[9]陈羽,刘东,徐丙垠基于IEC61850的行波测距装置建模[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3,37(2):86-90

[10]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endprint

2发展的岗位观。从全国各地配网自动化运维人员的构成看,大部分抽调自调度远动班、配电运行班、继电保护班等。对新入职员工的培训,既要满足国网公司的统一定位,考虑电网规模不断增大、网架不断变化、技术不断更新等发展实际,又要适应集约化管理带来的岗位职责不断变化扩充的趋势。因此,科学的培训体系,应注重对职工及新入职员工岗位迁移能力的培养,实现当下岗位的针对性与大类岗位的适应性。

3健康的职业观。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线路部分)》,现场作业人员须经医师鉴定,无妨碍工作的病症,具备必要的电气知识和业务技能,且按工作性质,熟悉安全规程,并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学会紧急救护法,特别要学会触电急救。简言之,配网自动化运维工作者,要具备全面的业务技术与技能,同时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

知识更新带来的业务学习的沉重压力、巨大的电力安全生产风险与人身安危顾虑,极易造成岗位焦虑,危害人身及心理健康,危及运行与设备安全。了解电力行业运作状况,电力技术发展、个人职业发展、配电网工作群体的身心状态,提炼安全、心理、配电网岗位运行平衡方法,是社会与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构建的策略

1满足现场需求,整合专业培训资源。配网自动化运维岗位综合了多岗位的内容,是智能电网技术发展的产物,并且随着分布式发电的不断接纳,其岗位内容也将有不同程度的扩充。在筹划培训模块体系时,学习国外配电自动化发展及培训经验,充分调研我国配电自动化试点经验,做好电工类专业员工的知识与现场设备及系统的衔接,重点培养基于EPON及GPRS通信方式的配电自动化系统搭建、调试、运维及配电终端调试能力。学力有余的员工,可以扩展配电自动化高级应用技术,进行运行、不停电作业、试验管理、功能开发等训练,提高岗位发展的能力。

2把握培训体系构建与培训实施调适,专业知识与工程能力培养分别采取渐进型混合式、反刍式混合模式。

(1)专业知识系统建设:在整个自动化专业及各个组成模块的理论学习中,遵循“要点突破—现场观摩—理论剖析—实际操作—交流研讨—创新提升”这一渐进型混合模式。

(2)工程应用能力建设:在配电自动化规划、系统调试、综合分析、运行管理、生产安全、职业健康等项目训练中,遵循“看实例—听讲座—练项目—做诊断”与“强技能—懂管理—重安全—保健康”这一反刍型混合模式。

3强化核心技能项,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归纳出本专业的5项核心技能,组合成2大工程项目,学员观察教师操作“入目”,习练项目“提问”,技能竞赛“融技”,自诊断、互诊断“增智培德”。发挥项目引领的优势,在模拟系统和生产型配网上展开培训,锤炼核心技能,增强岗位自信,完善职业心智,实现操作技术与职业道德的相得益彰。

(三)模块体系的结构实现

模块体系是与培养目标相对应的脉络,是针对入职培训岗位需求的实现体系。以新入职员工培训为例,该体系分为综合素质、主营业务认知、专业技能提升三个模块,三个模块分别体现了电力系统的行业一般要求、主营业务基础及本专业岗位的特殊要求,相辅相成,构成一体。模块体系共540学时左右,其中综合素质、主营业务认知、专业技能各安排84、72、324学时,分别占156%、134%、60%。其中专业技能模块包括实践导向的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现场观摩、试验及研讨交流、技术讲座等,理论学习、操作训练各占55%、45%。

职工转岗或者在岗专业培训的模块体系,在以上新入职员工培训体系的框架基础上,全面调研知识与技能需求,协调不同区域配电自动化系统与运维职工现有职业能力的关系,灵活搭建个性化模块构成。某供电公司地处华东,经济发达,通过了配电自动化项目试点,配网自动化运维专业申请上岗员工多为转岗,电气自动化及计算机技术专业员工为主,工作3年以上,普遍具备对电气类工作的基本认识,初步具备了理论与工程实践结合的学习能力。经分析该公司配电自动化系统,结合培训学员知识与能力,拟定了初步的模块资源预选库,先由学员勾选,再通过培训管理理论筛子过滤和修正选择偏差,最后根据学院实训条件和供电公司生产性培训资源,供电公司与学院专家团共同审定,构建起了岗位培训体系,如图1所示。

图1配网自动化运维岗位培训模块体系

三、模块体系的评价与培训实施

评价一项培训模块体系的执行效果,应包括受训者的反应、受训者获得的新知识、受训者的行为改变以及企业绩效的改变等。

以上述配网自动化运维专业岗位培训模块体系为例,结合《职业能力培训规范》规定的相关专业Ⅰ级能力要求及该公司《配电自动化建设方案》、《运行规程》等,对培训模块体系进行了评价:

(1)评价标准的生成。由供电公司人资部专家与国网技术学院教授、受训学员代表等分别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

(2)评价标准的整合。供电公司、受训学员与技术学院推选协调人小组,以电子邮件等方式收集评价标准,分类、整合,实施有效统一。

(3)采用Delphi法得出科学评价结论。由协调人就以上整合成的评价标准,制定第一份征询调查表,发给专家小组,回收后完成第一轮调查。对第一轮调查结果进行科学的综合、整理、归纳后,向专家反馈,经三轮反复后,意见趋向于集中。

培训实施中应把握的关键点:

(1)师资是基础。由行业专家库中遴选的专家、自动化设备生产厂家工程师、科研院所教授、学院

培训师组成的团队,对模块化专业培训体系的实施,意义重大。

(2)实训资源是保障。为做好培训体系的实施,完善培训计划,在配电网故障自愈培训系统的基础上,开发了基于EPON、GPRS的配电自动化单用户系统各16组,进行系统设计、组装、调试、排查故障,强化了岗位关键技能。

(3)高效的培训模式是助推器。教师针对不同内容采用渐进型、反刍型混合式培训模式,学员从“学习”角度探索应用自我反应学习法、行动学习法、双环学习法等,提高了培训效率。

【参考文献】

[1]夏道止电力系统分析[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2]刘健,沈兵兵,赵江河等现代配电自动化系统[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

[3]李天友,金文龙,徐丙垠等配电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4]ELakervi,EJHolmesElectricity distribution network design[M]Peter Peregrinus Ltd,1995

[5]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6]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技术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7]高洪雨,宋卫平电动机自动往返限制控制电路训练[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3(2):16-19

[8]葛亮,谭志海,赵凤青等一种改进型馈线自愈控制方案及实现[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3,41(18):60-67

[9]陈羽,刘东,徐丙垠基于IEC61850的行波测距装置建模[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3,37(2):86-90

[10]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endprint

猜你喜欢

岗位需求培训体系技术发展
超精密机械加工技术及其发展动向
装备实践课程几种教学方法探析
林木种苗发展策略
高校二级党校培训教育体系建设及办学质量提升探微
探索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训体系的构建
基于岗位需求的青年教师一体化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岗位需求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与分析
基于岗位需求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与分析
美国空基反导拦截系统的发展浅析
基于心理行为训练的警察培训体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