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指背侧筋膜蒂皮瓣修复拇指末节指腹皮肤缺损

2014-05-22陈邦银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9期
关键词:掌骨指腹食指

陈邦银

食指背侧筋膜蒂皮瓣修复拇指末节指腹皮肤缺损

陈邦银

拇指的作用非常重要, 约占手功能的40%。如何恢复患者拇指末节皮肤缺损的外形和功能是临床工作中的难点, 自2007年以来, 作者采用食指背侧筋膜蒂皮瓣修复拇指末节指腹皮肤缺损14例, 皮瓣全部成活, 感觉、外形及功能均达满意的效果。

筋膜蒂皮瓣;拇指皮肤缺损

1 临床资料

本组14例, 男性10例, 女性4例, 年龄18~46岁。10例为急诊, 其中咬伤为2例, 电刨切割伤为4例, 挤压伤为4例。另4例为陈旧性损伤, 其中电灼伤1例, 外伤术后末节指腹皮肤坏死为3例。皮肤缺损面积最大3.8 cm×2.6 cm, 最小2.5 cm×1.2 cm。

2 治疗方案

2.1 14例术前30 min应用抗生素, 术中使用止血带, 压力为28 kPa, 伤后TAT 24 h内使用。均采用臂丛阻滞麻醉。

2.2 手术步骤 清除坏死组织, 彻底清创。根据拇指指腹皮肤缺损形状剪一个布样, 然后在食指背侧依据布样设计皮瓣, 皮瓣大小要较布样边缘宽0.5 cm, 皮瓣两侧可达指侧中线, 远端不宜超过食指近节指间关节, 近侧视所需皮瓣面积而定。依设计线切取皮瓣, 在伸指肌腱浅面深筋膜下分离,先切开皮瓣两侧和远端, 术中用丝线固定皮下筋膜与皮肤,以防皮肤与皮下筋膜分离, 导致皮瓣坏死, 术中注意勿损伤伸指肌腱腱周膜, 否则供区植皮不易成活, 将皮瓣向近端掀起。从第2掌骨桡背侧斜向第1、2掌骨基底部作皮瓣蒂部S形状皮肤切口, 分离皮下组织后, 再沿第1骨间背侧肌肌膜下分离, 切取近端较宽的筋膜蒂, 远端与皮瓣宽度相同。切取筋膜蒂桡侧时尽量斜向第1掌骨, 这样切取的筋膜蒂包含桡神经浅支及第一掌背动静脉。松开止血带, 见皮瓣边缘出血活跃后, 向受区作皮下隧道, 要求宽松, 易于通过皮瓣,使筋膜蒂不受压, 注意蒂部不可扭转, 以免影响血运。供区创面于同侧腕部掌侧取中厚皮片游离植皮, 并打包加压包扎。本组14例切取皮瓣面积为4.0 cm×2.7 cm~3.0 cm×1.5 cm。术后石膏托制动1周, 常规使用抗生素及抗凝、活血化瘀药物, 术后2周拆线, 开始中医薰洗功能锻炼。

3 结果

本组14例, 1例皮瓣切取偏小, 缝合张力大, 边缘皮肤稍许坏死, 经中药熏洗治疗后完全愈合, 2例血循环障碍, 延迟拆线, 皮瓣完全成活, 10例术后伤口I期愈合, 皮瓣完全成活。半年后随访, 拇指功能及外形恢复均十分满意, 感觉迟钝, 触觉部分恢复, 痛觉恢复正常。

4 讨论

4.1 食指背侧筋膜蒂皮瓣的关键点及适应症 由于第1掌背动脉、指背静脉及指背神经为食指背侧筋膜蒂皮瓣的血供及感觉基础[1]。因此在切取皮瓣时一定要保护好第1掌背动脉、指背静脉及指背神经, 此为关键点。术中不特意寻找解剖神经、血管蒂, 先开切取皮瓣, 由于皮瓣是移至拇指, 切取筋膜蒂的桡侧时, 应尽量斜向第1掌骨, 这样所切取的筋膜蒂基底较宽, 不仅将第1掌背动、静脉及皮神经包含在筋膜蒂内, 同时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来自拇指尺侧的交通支,能很好地使皮瓣成活[2]。因食指背侧筋膜蒂皮瓣的旋转点为第1、2掌骨基底部, 因此该旋转点周围8 cm范围内的小面积皮肤缺损均是其适应证, 但是因为手掌手腕部背侧皮肤较松弛, 小面积皮肤缺损往往可以通过游离皮缘而直接缝合。

4.2 食指背侧筋膜蒂皮瓣的优点 食指背侧筋膜蒂皮瓣含有知名动、静脉及神经, 皮瓣质量好, 有感觉[3], 耐磨、经冻;皮瓣切取方便、操作简单、手术安全可靠, 便于推广应用。

[1]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1:509.

[2] 韦兴聪,张剑翘.食指背侧神经营养血管及筋膜蒂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1997,20(2):151-152.

[3] 张志霖,孙有声,杨志礼,等.食指背侧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损伤.手外科杂志, 1998,4(2):44.

231600 安徽省肥东县中医医院骨科

猜你喜欢

掌骨指腹食指
第1掌骨桡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
微创克氏针经皮固定治疗第5掌骨骨折
趾腓侧皮瓣修复手指指腹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分析
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掌骨骨折的疗效
磨 刀
带“口”的汉字
微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多发掌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分析
平衡尺子
焕“发”光彩
改良Moberg岛状皮瓣修复远节指腹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