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铅球运动员大卫·斯托尔多年参赛的竞技状态变化特征

2014-05-18周华锋翟廉芬

体育教育学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竞技状态世界大赛斯托尔

周华锋,翟廉芬

(1.华南农业大学 体育部,广东 广州 510642;2.中山市实验高级中学,广东 中山 528400)

铅球属于典型的速度力量型运动项目,世界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的平均年龄达到了30.8岁,而德国人大卫·斯托尔(David Storl)在2010年获得多哈室内世锦赛第六名时,才不到20岁,获得2011年大邱世锦赛铅球冠军时,刚刚21岁,接着一发不可收拾连续获得2012年伊斯坦布尔室内世锦赛第二名,伦敦奥运会第二名,2013年莫斯科世锦赛第一名。如果说一名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中获得一次冠军有一定的偶然性,那么这名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中连续多次获得金牌一定有别人不具备的特质,详细分析这些运动员的比赛情况,将会对我们有更多的启发。

1 研究对象

大卫·斯托尔,德国人,1990年7月27日出生,世界男子青年室内铅球纪录22.35m保持者,获得2011年大邱世锦赛和2013年莫斯科世锦赛男子铅球冠军,2012年伊斯坦布尔室内世锦赛和伦敦奥运会男子铅球第二名。

2 分析与讨论

关于几个关键词的确定:(1)世界大赛:奥运会田径赛、世界田径锦标赛(室内、室外);(2)参赛次数:一个周期内参加比赛的次数,预赛或资格赛不计算在总次数之内;(3)间隔天数:相邻两场比赛的决赛日之间的天数。

2.1 多年年度最好成绩的变化特征

运动员参加比赛都力求达到最佳竞技状态,创造理想的运动成绩,比赛结果直接反映着运动训练的效果及当时的竞技状态。年度成绩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运动员年度训练和比赛的具体安排,纵观整个运动生涯,可以发现运动成绩的变化直接反映着运动员多年系统训练和比赛的阶段安排及竞技状态的变化过程。国际田联对大卫·斯托尔投掷成人组铅球的正式官方纪录是从2008年开始的,到2013年12月31日止,共有6次年度最好成绩的纪录,见图1。

从中可以看出,大卫·斯托尔6年的成绩变化曲线基本呈倒“L”型,从2008年到2011年成绩呈现明显的上升态势,从2011年到2013年成绩保持在21.8m左右的高水平上,呈现平稳趋势。竞技状态相应地表现为快速上升→平稳上升→最佳竞技状态保持,且在最佳竞技状态保持阶段2次获得世锦赛冠军及1次奥运会亚军及室内赛亚军。

图1 大卫·斯托尔在2008年—2013年的年度最好成绩

大卫·斯托尔在成绩平稳期的2011—2013年的年度最好成绩均出现在世界大赛中,为了更为清晰地了解其最佳竞技状态出现的规律,统计出了其年度最好的前五个成绩出现的月份频率,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大卫·斯托尔的年度最好的前5个成绩高度集中在8月份,参赛时间主要集中在6、7、8月份及2月份,这与世界大赛都集中在比赛当年的8月份及室内赛集中在2月份举行有关。结合大卫·斯托尔参加的近几届世界大赛的具体情况,不难看出,该运动员是以成功参加世界大赛为目标来安排年度训练和比赛的,目的是使其最佳竞技状态出现在世界大赛中,并在比赛中获得好的成绩与名次。

表1 参赛次数与前五成绩出现的月份统计(月、次)

图2 大卫·斯托尔在2008年—2013年的各年度所有比赛成绩

图2是大卫·斯托尔在世界大赛当年所有比赛的成绩曲线,图中各折线的第一个点表示年度第一场比赛的成绩,第二个点表示年度第二场比赛的成绩,依次类推。黑色实心点表示年度世界大赛的成绩,其中2012年参加2场大赛。从中可以看到大卫·斯托尔各年度的比赛成绩呈现出波浪形的变化,这表明年度的竞技状态变化在发生着波浪形的周期变化。如果年度训练与比赛安排得当,那么比赛成绩曲线的波峰会在上下波动中逐渐升高,并在世界大赛上达到全年比赛成绩的最高峰,这说明运动员在参加世界大赛时的竞技状态达到了最佳状态,实现了良好竞技状态的出现与关键性比赛的高度吻合。其中年度最好成绩在各赛季的开始阶段并没有出现,而是经过多次比赛后才在大赛中表现出来,且大赛后还要参加一定数量的比赛才结束一个赛季的比赛。这说明大赛前后的所有比赛与训练的安排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竞技状态形成和优化调控、进一步提高和保持、暂时性消失的过程。

2.2 区间性多年年度参赛特征

年度参赛次数是体现运动员年度训练计划的一个重要指标,必要数量的比赛是运动员持续发展自己的竞技能力,逐步引导至最佳状态,充分体现其竞技水平、创造优异成绩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而区间性多年年度参赛次数则是体现运动员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的一个重要指标,年度间参赛次数的改变是运动员搭建高水平的竞技能力平台,逐步实现最佳竞技状态的基本手段与方法。

表2 区间性多年参赛次数统计

从表2可以看出,大卫·斯托尔在参加成人组比赛的第一年只参加了5场比赛,参赛频度很低,间隔时间较长,且与下一年的第一场比赛间隔时间也仅有46天,是典型的是“以赛促练,以练为主”的多周期训练安排模式,为适应成年组的比赛先打好坚实的体能及技战术基础。2010年参赛次数猛增至16场,且只有一场3月份的多哈室内室锦赛影响力较大,获得第六名,全年训练明显地表现为双周期安排,即以2月份和7、8月份为主的2个竞赛期。8月份在没有世界大赛参赛任务的前提下,在15天内竟参加了5场比赛,体能消耗非常大,目的就是为了搭建一个高水平的竞技平台,为以后激烈的比赛打好基础。2011年是世锦赛年,全年采用双周期安排,与2010年的年度衔接日长达6个月,第一竞赛期持续1周时间,仅参加2场比赛,不难看出,长时间的调整期加上短时间的竞赛期都是为第二竞赛期做充分的准备。第二竞赛期时间达到4个月,参赛17次且获得了世锦赛冠军。2012年是奥运年,采用了典型的双周期训练安排,与2011年不同的是,第一竞赛期时间延长至2个月,参赛8场,而第二竞赛期却短缩至3个月,参赛10场,年度衔接日也缩短至4个月,年度比赛出现两次竞技状态的高峰,分别获得了室内赛第二名及奥运会第二名。2013年是世锦赛年,全年采用典型的单周期训练安排,完全不同于2011年的比赛安排,竞赛期长达4个月,共参加了16场比赛,年度衔接日达到9个月时间。

纵观6年的比赛安排,我们可以发现大卫·斯托尔的训练安排每年都在变化,基本呈现出多周期→双周期→双周期→双周期→单周期这种模式,且2011年的双周期安排侧重于单周期的安排。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防止大卫·斯托尔对相同的训练模式产生适应,使其竞技状态不断地在高水平的平台上跳跃,这可从其年度最好成绩的变化上体现出来。

2.3 大赛年年度参赛特征

必要数量的比赛,是运动员充分展现其竞技水平、创造优异成绩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但过多的比赛也会导致运动员心理上和生理上过于疲劳,优秀选手在安排比赛时应注意有所选择、有所取舍,既要保证必要的比赛次数,更要确保在重大比赛中处于最佳的竞技状态。

表3 大卫·斯托尔大赛前后的参赛情况

从表3中可以看出大卫·斯托尔在获得世锦赛金牌及奥运会银牌的3年当中,年度内都高频参赛,年度平均参加了17.7场比赛,大赛前平均参加了13场比赛,大赛后并不是立即进入调整过渡期,而是延续着大赛的竞技状态继续参赛,最多达到6场,最少的一次也参加了1场比赛。为了更为清楚地了解到大卫·斯托尔在大赛前后的竞技状态变化情况,做出了大卫·斯托尔在大赛前后参赛的间隔天数曲线图。图3中各曲线的最后一个点表示年度的第一场比赛和第二场比赛的间隔天数,倒数第二个点表示年度第二场比赛和第三场比赛的间隔天数,依次类推。曲线中的黑色实心点表示大赛前的最后一场比赛和大赛日的间隔天数;曲线的最高点表示年度比赛的过渡期天数。

结合表2,从图3中可以看出,在2009年采用的是多周期的训练安排,2010年采用的是双周期的训练安排。2年的训练安排明显地划分为5个周期,即常规大周期—微缩大周期—常规大周期—微缩大周期—常规大周期。以2个微缩大周期为重,期间分别参加了柏林世锦赛和多哈室内世锦赛。室内世锦赛前的最后一场比赛距世锦赛日为14天,与2012年室内世锦赛前的训练安排极其相似,充分体现了年度训练安排的一致性。而柏林世锦赛前的最后一场比赛距世锦赛日间隔天数为40天,这与大卫·斯托尔第一次参加世界大赛,年龄尚小,体能、技能、心理、训练水平等都不稳定有很大的关系,故安排了较长的准备时间来备战世锦赛。

图3 大卫·斯托尔在大赛前后的参赛安排

2011年的全年训练以双周期来安排,过渡期时间79天,世锦赛前的最后一场比赛距世锦赛决赛日为20天。全年训练以提升第二比赛期的竞技状态为重,竞赛期长达4个月,在第二比赛期中,世锦赛前参赛12次,且主要集中在6、7月份,平均每7天就参加一场比赛,通过比赛调整状态,培养比赛能力。然后是3周的休息调整时间,成功参加世锦赛,创造年度个人最好成绩并获得了金牌。在世锦赛结束后的16天时间内连续参加4场比赛,平均每4天就参加一场比赛,通过这些比赛来调控已获得的最佳竞技状态,使其在赛季结束前慢慢消退,顺利进入调整过渡期。

2012年以典型的双周期安排年度训练,过渡期71天,全年分为两个主要竞赛期,分别是3月初的伊斯坦布尔室内世锦赛和8月初的伦敦奥运会。两场大赛前分别参加了7场和8场比赛,平均每5.1和8.5天就参加一场比赛,大赛前的最后一场比赛距大赛的决赛日分别为13天和8天,两场比赛竞技状态都调控的非常好,分别投出了极其接近的21.88m和21.86m的2个个人生涯最好成绩。但在奥运会结束后的21天时间内只参加了一场比赛就结束了本赛季的所有比赛,进入调整过渡期。

2013年的全年训练与比赛以单周期来安排,在三个半月长的竞赛期内,共参加了16场比赛,平均每6.6天就参加一场比赛,世锦赛前的最后一场比赛距世锦赛决赛日为20天,世锦赛后的23天时间里参加了6场比赛,平均每4天就参加一场比赛。

3 结论与建议

(1)男子铅球世界冠军大卫·斯托尔在世界大赛当年高频参赛,平均达到17.7场,大赛前平均参加13场比赛,大赛后并不是立即进入调整期,而是继续参加一定数量的比赛,以优化和调控竞技状态的发展。

(2)大卫·斯托尔在五个赛季的训练安排总体表现为2009—2010常规大周期与微缩大周期的交替安排(检查训练水平,提高训练强度,为形成竞技状态做准备)→2011微缩大周期接常规大周期(检查训练水平,提高比赛能力,形成最佳竞技状态)→2012典型双周期安排(提高比赛能力,提高最佳竞技状态)→2013典型单周期安排(提高比赛能力,保持或提高最佳竞技状态)。在每一个赛季的训练计划与安排都不尽相同,可以防止优秀运动员对同一训练模式产生适应。

(3)两次世锦赛前最后一场比赛距世锦赛决赛日的间隔天数都是20天,且世锦赛后2到3周内高频参赛,平均都是4天参加一场比赛。两次室内世锦赛前的间隔天数分别为13天、14天。赛前安排的一致性体现了优秀运动员年度训练计划的相似性及竞技状态形成、保持和消退的规律性。

(4)大卫·斯托尔的多年年度前五个最好成绩高度集中在8月份,2011—2013年的年度最好成绩都出现在当年的世界大赛上,充分体现了竞技状态的形成过程及各个过程所需的时间都是有一定规律性的特征,及良好竞技状态的出现与每年关键性比赛的高度吻合性。

(5)建议广大教练员、科研人员及运动队工作人员,应认真分析研究运动员个人竞技状态的形成规律与特点,并应用于实际训练与比赛,确保良好的竞技状态能够出现在世界大赛上,并获得理想比赛成绩。

[1]吕雪松,陈丽娟.世界优秀铅球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年龄和最好成绩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203-206.

[2]王倩.世界冠军投掷运动员的比赛安排与竞技状态的变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5):49-51.

[3]刘建和,姜涛,李林.目前竞技状态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体育科学,2007(7):70-74转85.

[4]徐本力,葵犁,马吉光,等.优秀运动员大赛前竞技状态调控的时间学规律研究(上)[J].体育科研,2001(2):20-22.

[5]周华锋,高鸿辉,王丽萍,等.2003—2005年世锦赛暨奥运会远跳项目冠军运动员的比赛安排[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5):94-96.

[6]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7]葛青,巩立姣.背向滑步推铅球最后用力阶段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J].体育科研与教育,2012(1):33-37.

[8]曾三明.对青年运动员原地推铅球相关身体素质的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99-100.

[9]陈彦.影响铅球运动员专项成绩的素质评价模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6):78-80.

猜你喜欢

竞技状态世界大赛斯托尔
竞技状态“峰谷”模型探索研究①
通灵豚鼠
竞技状态理论的中国语义
体育竞技状态的特征及其形成规律
世界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伦敦奥运周期的参赛特征
为竞选体察真实民情挪威首相乔装上街当的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