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时代,“新旧”针对的是产品,非工作

2014-05-17许成均

中国记者 2013年7期
关键词:新旧报业广电

许成均

当媒体人转型成为当下业界令人关注的焦点,转与不转,变与不变,成为越来越多媒体人思考的问题。新媒体究竟给传统媒体市场和媒体人带来了什么?“如何排除干扰,坚持按照报纸原有的规律,开源节流,提升产品品质和运营率”?成为转型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现实。

首先要说明个人的一个观点,这也是本文的根本——就是如何理解“媒体人”和“新媒体”这两个概念?我想严格意义来说是不存在媒体人这个概念的,这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中国的新闻相关从业人员给自身赋予的特殊符号。

所谓“媒体人”,从行业的划分有报人、电视人、杂志人、互联网人等,若从职业划分有记者、编辑、编导、美编、摄影、摄像、销售等,所以说没有“媒体人”。既然没有媒体人这个说法,那么所谓的“新媒体”,就更是一些报纸、广电等相关科研机构“假想”出来的一个分类方式,数字化时代,“新旧”只能是针对产品而言的,新浪网是一个旧的产品,新浪微博也是一个旧的产品,然而一份新的报纸或者杂志依然是一个新产品,至于哪个更受市场青睐贝Ⅱ不可一概而论。

当我们忘记“媒体人”和“新媒体”这两个足以混淆视听的名词,再回过头来看编辑给出的题目,一切就变得简单起来。我们仅从行业和岗位的角度来审视一下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结合我本人的从业经历,我们可以针对两个具体的问题来讨论一下以呼应主题。

一、报业从业人员是否应该考虑职业转型?

先看一组资料:

打开某知名招聘网站查询近期提供的岗位,输入“报纸编辑”查询,全国有相关岗位约20个,输入查询“杂志编辑”,全国相关岗位为240个,输入查询“网站编辑”的话,全国相关岗位1500余个,而输入查询“程序员”的话,相关岗位是10500个。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互联网从业人员在近几年也以每年5%以上的比例在增长,同比报纸从业人员的规模并未明显增加。

以南都网公司为例,现有的200名员工中,只有不到10%的人员是从兄弟报纸单位“转行”过来的,大部分是从外部招聘而来的,其中绝大部分没有平面或广电从业经历。

报纸和广电行业每年都会有人“转行”加入互联网企业,其中不乏优秀的编辑记者,但很少有互联网从业人员“回流”报业或者广电。

上述几个数据或现象,已经真实体现了互联网时代报纸行业所面临的变化,然而报纸的从业人员是否到了“非转型不可”的时刻?

个人认为,报纸作为一个产业,目前依然是最为成熟的产业之一,报纸企业的运作模式成熟、商业模式清晰,目前行业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是提高产业集中度的问题。

以广州为例,市场上明显并不需要五六份日报,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这种局面短期内无法改变,加之很多报社开始张罗“全媒体发展”及“多行业扩张”而忽略了报纸本身的竞争,这在某种层面上来说是一种“放弃”,这种“效应”也体现在了从业人员的日常工作中,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报纸采编、经营人员开始转型成为“微博达人”“微信高手”“视频达人”“整合营销专家”,而在报纸本身的“采编及运营”方面的创新少之又少。

“如何排除干扰,坚持按照报纸原有的规律,开源节流,提升产品品质和运营率”——这才是报纸现阶段(也是一直以来任何行业)发展的核心目标,哪个报纸可以坚持坚守到最后,依然会成为最大的赢家。

二、报业从业人员在拥抱互联网时应该准备些什么?

我们看看某知名互联网企业招聘网络编辑的两个核心岗位要求:

1 文字功底扎实,有良好的策划能力,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和专题策划能力;有传统媒体相关经验者优先。

2 电脑操作熟练,掌握基本网络知识,熟悉HTML语言及Photoshop、Dreamweaver等软件。

可以看出,互联网企业招聘网络编辑时,核心还是要求是“编辑”而不是“网络”,因为在现实状况下,培训一个员工在一个月内掌握几种编辑工具是有可能的,而对社会的认知、对新闻的理解则不是一个月可以积累完成的。

不管行业如何变换,对于报纸从业人员而言,我们无需为了转行而转行,更不必为了转型而转型,在报纸这个行业以及相关岗位上依然有足够空间让我们把个人的能力发挥到极致,如果决定了要投奔互联网,那更得把本职的报纸工作做好做精,这样才会让我们在拥抱新的产品和运营模式时有一个更高更坚实的起点。

总之,报纸就是报纸,编辑就是编辑。

猜你喜欢

新旧报业广电
探讨大数据在广电新媒体中的应用
耕读事 新旧人
新旧全球化
艺术没有新旧之分,只有好坏之别
广电新闻出版整合对广电业发展影响的思考
EPON技术在广电网络的应用
大数据时代的报业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