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体系构建

2014-05-10龚国勇罗天相

宜春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资格考试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

龚国勇,罗天相

(宜春学院生命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是高等院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强调多学科的交叉、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具有很强的实效性,而随着“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的建立和“环境影响评价法”的颁布实施,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受到社会日益重视的同时,也对高校环境影响评价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宜春学院生命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 (以下简称学院)在“环境科学”本科专业的办学过程中,为提高学生在“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上的学习效果以及毕业生在该就业方向上的职业竞争力和社会发展空间,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不断提高、适用领域进一步扩大、评价方法不断完善及国家对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探索与实践等方面的发展变化,结合自身专业建设的特点,从课程群的探索构建、教学内容和手段的革新、考核内容和方式的改革等方面对该门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

1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群的探索构建,使学科体系更加科学完整

环境影响评价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涉及法规、环境管理、监测分析、生态影响分析、预测评价、工程技术等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因此,要教好“环境影响评价”这门课程,仅仅是“就课论课”是不能满足教学和实践要求的,但课程的学时又是有限的 (54理论学时+18实践学时),不可能在这一门课上把相关的知识都来讲授,这就要求建立以“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群,将在内容上具有密切相关、相承、渗透、互补性的几门系列课程有机组合,并配备相应的教学要素,按大课程框架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进而获得整体优化,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并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1]

经过研究和探索,学院建立了以“环境法学”、“环境生态学”、“环境规划与管理”、“污染预防控制”、“环境监测”、“环境经济学”、“环境工程学”、“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等课程为主体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群 (见图1),组成了教学团队,对各课程的学时和教学内容合理分配、有机融合,形成教学合力,为学生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技术和方法、培养有能力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高级人才搭建了良好的教学平台,并拓展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就业渠道,如:在当前“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学院特别突出了污染预防控制、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两门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树立起环境影响评价的根本目的就是“节能减排”的理念,使学生从对课程的学习上升到对国家政策层面的理解这个高度,学习的目的性和兴趣得到提高。近三年来,有7位毕业生先后考取市、县两级“节能减排”相关岗位的公务员,并有6位毕业生在企业从事环境内审员工作。

图1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体系结构示意图

2 通过教学内容和手段的革新,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积极性

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于“教”和“学”两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教”。教师不仅仅是要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给学生讲解,更要将所教理论在实践中如何灵活应用的技巧和方法教授给学生,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这也就对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围绕着如何“教”这个问题,学院采取了三项举措:

2.1 强化教师的培训和实践环节,夯实“教”的基础

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学院一方面通过组织相关教师参加“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师”等职业资格的培训和考试,提高教师的理论和政策水平;另一方面,通过与环评机构、认证机构及职业卫生服务机构合作,组织教师参与环境影响评价、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职业危害因子评价等实践,促使相关教师理论与实践结合,更新知识结构,丰富教学内涵,为教学打下扎实的“教”的基础。

2.2 强化“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和应用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内容广、杂,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只知道怎么去做,而不知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灵活应用,学起来势必乏味无趣,必然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如何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易混淆的知识点,结合实际案例,将理论讲解和案例的分析、讨论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灵活应用,就成为了教学的关键。

在案例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查阅各种必要的理论知识,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思考解决方案;接着在教师的组织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并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展开辩论;最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这样一个流程下来后,就使得“教”与“学”的过程从乏味无趣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并且能起到一种激励的效果;同时,案例教学也可以促使学生在掌握书本理论的同时,学会灵活应用,从而提高自身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变知识的掌握为能力的提高;再就是,教师在针对不同学员的不同理解加以引导和补充的过程中,也能促使教师不断思考,不断总结和提高。[2]如在讲解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时,以宜春市方科污水处理厂为例 (之前已利用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调查),首先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独立思考;再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工程分析,讨论确定该厂的主要污染物(源)及其特性、评价等级和评价标准;进而讨论确定环境调查方案和水质现状评价方案;最后,引导学生确定预测模型,预测评价该厂排放的污染物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污染防治对策。在这个案例中,涉及的环评工作内容有工程分析、污染源调查与评价、水环境影响预测及污染防治对策等内容,涉及的专业知识涵盖“污染预防控制”、“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等课程,体现出环评工作内涵广而专的特点。通过这个案例教学,学生既可较好理解和掌握水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方法和技巧,又能将多门课程的知识融合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既提高了学习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灵活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了课程群建设的作用。

2.3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搭建师生互动学习平台

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地方高校毕业生的职业竞争能力的高低就成为了家长、学校、学生三方都极为关注的问题。学院为使学生通过“环境影响评价”课程 (群)的学习,在专业技能上能得到全面锻炼和提高,能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准环评师,把职业资格考试内容融入本科教学中,以期提升学生解决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水平、职业竞争力和社会发展空间。[3]

2.3.1 将职业资格考试大纲融入课程教学大纲中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大纲从实际出发,对环境影响评价专业技术人员必备的法律法规和基础理论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具体要求。考试大纲中对专业知识的要求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掌握”即要求能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熟悉”即要求能够理解并简单应用,“了解”即要求具有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的广泛知识。[4]在制订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大纲时,将考试大纲内容有机融入,使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与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相协调,将考试大纲中要求“掌握”的内容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打牢理论基础,突出正确运用评价方法、科学制定技术路线和工作程序、准确采集评价信息、合理选择预测模式、正确推断评价结论等环境影响评价核心能力的培养,还要应用案例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而对于考试大纲中只要求“熟悉”、“了解”的内容,一方面只进行理论讲解,另一方面适当缩减学时,从而做到教学重点、难点突出,学时分配合理,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增强,学习效率提高。[5]

课程教学大纲一经制订,往往会沿用多年,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职业资格考试大纲一般年年都会有所变化,特别是产业政策、环境标准、环境政策和法规、技术导则等存在很强的时效性,为确保教学内容与职业要求相一致,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不断关注职业资格考试大纲内容的变化,上课时及时添加或减少相应的教学内容。

2.3.2 搭建并不断完善师生互动学习平台

课堂教学是课程学习的重点,但不是全部,学习效果的好坏还依托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院借助校精品课程平台,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网站,上传了教学课件、教案、典型案例分析、试题库、环评资格考试模拟试卷等教学资料,为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并借助QQ群、Email等通讯手段,实现课后师生的交流、互动。

3 考核内容和方式的改革

为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突出其重要性,学院在“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考核内容和方式上进行了改革。

3.1 调整总评成绩构成比例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案例教学)(20%)、课程实践(完成一份环评报告或大纲的编写)(40%)与期末考试成绩(40%)构成,加大了实践成绩和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突出了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改变了“一考定胜负”的状态。

3.2 改革试题组成,扩大技能知识覆盖面,增加案例分析内容

主要是将职业资格上岗培训、职业资格考试的题目融入课程试卷当中,增大技能应用型题目的分量,并增加案例分析考题,因而纠正了平时不学考前找老师划重点、突击式死记硬背的功利性做法,变为注重平时的理解记忆和应用掌握,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应用水平的提高。

4 改革成效

经过近三年来的教学改革,学院较好解决了“环境影响评价”单一课程教学内容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以及学生在“环境影响评价”方向知识体系的缺陷或不足问题;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创新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拓展了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和社会发展空间,并进一步提高了主讲教师的综合素质。

由于良好的“教”、“学”效果,近三年的毕业生中,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学生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由于环评专业技能较强,基本上在毕业后1年内就获得了环评上岗资质 (见表1)

表1 近年从事环评工作毕业生情况统计表

5 结束语

课程改革是高校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学院在“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考核内容和方式上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环境影响评价的内涵、外延是不断发展的,环评技术也是在不断改进的,因此,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也需要与时俱进,努力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的环境影响评价专门人才。

[1]金建祥,丁成,韩香云,等.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群教学资源的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10,(32):111-112

[2]张波,吴春笃,储金宇,等.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3):94-95

[3]丛丽娜.对地方院校教育教学创新的思考[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1):63-64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0年全国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大纲[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5]杨芳,颜世发.融入环评师职业资格考试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113(1):84-85

猜你喜欢

资格考试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
《环境影响评价》征稿订阅及广告征集启事
《环境影响评价》征稿订阅及广告征集启事
“三线一单”与环境影响评价衔接研析
城市郊狼资格考试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刘策
互联网+时代以项目引导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山西省低热值燃煤电厂烟尘超低排放工艺技术路线探讨
2015年度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初级资格考试情况统计表
2015年度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级资格考试情况统计表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发展现状及问题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