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导式”教学模式在高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14-05-08文/林丽宝

新课程·下旬 2014年5期
关键词:学导式理论依据原则

文/林丽宝

摘 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案为载体的“学导式”教学模式符合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学导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原则和内容需要认真探究。

关键词:“学导式”教学模式;理论依据;原则;学案内容

一、模式实施的理论依据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提出:“对课程改革过多地强调了接受学习的重要性,而并没有很好地改善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教学现状,只有倡导学生乐于探究、积极参与、勤于动手,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而这一目标的实现,要能够更好地在教师的教学中被体现,尤其是课堂教学。

建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在老师创设的情景诱导之下,凭借自己的经验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索和交流之中,从而能够依靠自己来建构新的认知结构。这种理论启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与创造性。

“学导式”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学案为载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以发展性、创新性为目标,從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以及整体素质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符合课程改革目标和现代教育理论及教学科学发展的要求,是一种值得探究并实施应用的、较好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

二、模式实施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老师和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一定的指导性作用,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而学生则是相关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活动的建设者、探索者和参与者。据此理论,教师在该模式实施过程中应牢记主体性原则:(1)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即课前应充分备教材、备学生,精心设计学案,而在课堂之中,应适当进行知识掌握方法的指导、问题的点拨、回答学生的质疑,反问以及最后的总结。但应注意时间的掌握,不能以“导”代“学”。(2)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利用学案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在课堂上通过学案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励人人参与,还课堂给学生。

2.方法化原则

生成学习理论认为:大脑并不是完全处于被动的记录和学习相关知识的状态,而是主动对相关信息进行理解和掌握,并作出相应的推论。据此理念,教学设计及实施中应该重点强化学习指导。通过“学导式”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认清“授人以渔”和“授人以鱼”的区别,而且还要注重学法指导的发展性和基础性。

3.梯度化、问题化原则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力并非单一的,而是呈现多元的状态,通常每个人都具有九种智力,并且这九种智力在不同的人身上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不用人之间这种能力的发展也存在较大的差距,每一个人都有适合自己发展的智力。据此理论,在相关学习方案设计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将知识点转换为探索性的知识,通过对相关知识的设疑、释疑、质疑、激思,来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问题的设置应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入深,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

三、学案内容

1.教学目标要求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制订便于操作的具体要求,包括基础知识目标要点、重点、难点要求,能力目标要求。目的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的掌握点、重点和方向。

2.知识体系部分

(1)将本节内容涉及的知识点设计成上下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知识脉络。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知识框架。(2)将相关知识点设置成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思考、讨论和辨析,从而依靠学生自己实现重点、难点的突破,拓宽自己的思维领域。

3.知识能力训练

编写知识能力训练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以本节相关知识内容为主体,重视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络,从而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相关方法、技巧的使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合理地安排课堂习题数量,并尽可能在课堂完成。

4.跟踪训练

在练习题的布置过程中要坚持“步步为梯、步步为营、步步提高”的原则,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同一层次、同一知识的机械性和重复性。

5.课外阅读部分

即本节基础知识内容的延伸,可查找搜集与本节内容相关的课外内容资料,并与古今中外、时政热点相结合,目的是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其思维空间。

四、学案实施

1.课前准备

学生在课前要学会自学和质疑。课前教师可以将课堂涉及的内容发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目标,做好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以做到有计划地听课,提高课堂效率。

2.课堂学习、讨论交流、精讲释疑、精练迁移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可以通过提问、自我分析、讨论和回答的方式进行。对于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3.课堂小结,总结建构

在结束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基本的历史线索和一些历史结论,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和能力体系。

4.课后反思、拓展,知识内化

(1)要求学生在课后对学案进行消化、整理、归纳、拓展,引导学生自主反思。(2)完成跟踪练习,并于当天上交。

编辑 薛直艳

猜你喜欢

学导式理论依据原则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浅谈高中英语阅读课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受控主体合法预期保护的理论依据研究
学导式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学导式”教学法在中学短跑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