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狼疮肾炎患者发展为尿毒症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4-05-06石明

海南医学 2014年12期
关键词:狼疮肾炎尿毒症

石明

(来宾市人民医院肾内科,广西来宾 546100)

·临床经验·

狼疮肾炎患者发展为尿毒症的影响因素分析

石明

(来宾市人民医院肾内科,广西来宾 546100)

目的探讨狼疮肾炎患者发展为尿毒症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85例确诊狼疮肾炎患者,其中29例发展为尿毒症需要进行透析治疗。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狼疮肾炎发展至尿毒症与各种临床指标的相关性,以及与狼疮肾炎的病理分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年龄、性别、GFR降低、高血压病史及抗dsDNA抗体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FR降低、高血压病史、血肌酐升高为狼疮肾炎发展为尿毒症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经肾穿刺活检的病理分型,Ⅳ型和Ⅴ型的狼疮肾炎肾穿刺病理分型和狼疮肾炎发展到尿毒症需透析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GFR降低、高血压病史和血肌酐升高为狼疮肾炎的主要危险因素,Ⅳ型和Ⅴ型的狼疮肾炎患者的预后不良。

狼疮肾炎;尿毒症;危险因素

狼疮肾炎(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最严重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和死亡原因之一,在狼疮肾炎发展至终末期肾病(ESRD)时死亡率非常高,因此其早期的预警十分关键[1-2]。本文对2002年1月至2013年10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85例狼疮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狼疮肾炎发展为尿毒症的危险因素,为临床上尿毒症的预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2年1月至2013年10月于我院进行治疗并确诊为狼疮肾炎的85例患者,其中男性9例,女性76例,平均年龄(28.4±5.3)岁,平均病程(9.4±2.9)年。所有患者均符合由国际肾脏病/肾脏病理协会所规定的诊断狼疮肾炎的标准,且均曾经肾穿刺活检,并按照1982年WHO所制定的关于狼疮肾炎的病理分型的标准对患者进行分型,其中Ⅱ型(系膜增生型)10例(11.8%),Ⅲ型(局灶增殖型)16例(18.8%),Ⅳ型(弥漫增殖型)39例(45.9%),Ⅴ型(膜型) 17例(20.0%),Ⅵ型(肾小球硬化型)3例(3.5%),所有类型中Ⅳ型最为常见。其中29例发展为尿毒症需要进行透析治疗。

1.2 方法收集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狼疮家族史、高血压史、肾小球滤过率(GFR)、免疫球蛋白IgG、血白蛋白水平、补体水平(C3、C4)、血尿、血沉(ESR)、尿蛋白、类风湿因子、抗dsDNA抗体、抗核抗体(ANA)与抗心磷脂抗体(ACA),以及特殊药物的治疗史,通过经单因素方差分析狼疮肾炎患者和发展为尿毒症需要进行透析治疗患者的各项指标间的差异,对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再进行多因素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狼疮肾炎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处理,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均采用χ2检验,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其比值比(OR)及95%的可信区间,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狼疮肾炎患者发展为尿毒症的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GFR降低、高血压病史及抗dsDNA抗体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沉、狼疮家族史、IgG、低蛋白血症、C3/C4、血尿、蛋白尿、类风湿因子、ANA和ACA的值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狼疮肾炎患者发展为尿毒症的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GFR降低、高血压病史、血肌酐升高为狼疮肾炎发展为尿毒症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见表2。

2.3 不同狼疮肾炎的病理类型和尿毒症需透析相关性分析经过对不同狼疮肾炎的肾穿刺活检的病理分型和狼疮肾炎发展到尿毒症需透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Ⅳ型和Ⅴ型的狼疮肾炎肾穿刺病理分型和狼疮肾炎发展到尿毒症需透析具有相关性(Ⅳ型:OR=5.015,95%CI:2.016~12.475,P=0.000;Ⅴ型:OR=0.497,95%CI:0.273~0.905,P=0.022)。

表1 狼疮肾炎患者发展为尿毒症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表1 狼疮肾炎患者发展为尿毒症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表2 狼疮肾炎患者发展为尿毒症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3 讨论

狼疮肾炎是一种因为自身产生抗体及免疫复合物而导致肾小球发生炎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红斑狼疮患者中60.0%~80.0%存在肾脏受累,主要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或者伴有肾衰竭[3-4]。由于其起病十分隐匿,且发展比较缓慢,对早期的肾脏损伤不能明显表现,主要表现是无症状性的尿异常,而当在临床上出现症状的时候已经不可逆转[5]。当狼疮肾炎发展到尿毒症时,患者的死亡率非常高[6],因此,对于狼疮肾炎的早期预警十分重要。了解狼疮肾炎患者的详细临床资料、血清学情况和病理分型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对于治疗方案的制订、临床疗效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7-8]。

本研究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GFR降低、高血压病史及抗dsDNA抗体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血沉、狼疮家族史、IgG、低蛋白血症、C3/C4、血尿、蛋白尿、类风湿因子、ANA和ACA的值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针对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FR降低、高血压病史为狼疮肾炎发展为尿毒症的主要危险因素。经过不同狼疮肾炎的肾穿刺活检的病理分型和狼疮肾炎发展到尿毒症需透析的相关性分析,显示Ⅳ型和Ⅴ型的狼疮肾炎肾穿刺病理分型和狼疮肾炎发展到尿毒症需透析具有相关性。

据报道,与狼疮炎症的预后相关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病程、各种自身抗体水平、各种临床表现、狼疮活动情况、病理分型、肾活检病理类型、疾病严重程度等[9-10]。红斑狼疮主要发生于女性之中,在本研究中,经单因素分析发现性别在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经过多因素分析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性别并不是其发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和肾病常常会发生相互影响,狼疮炎症患者出现高血压的原因可能与水钠潴留及容量过多或药物的反应或某些激素的改变等有关。而高血压会经过牵张刺激而导致组织纤维化,进而导致细胞间的粘附分子的表达上升,进而导致肾组织损伤,此外还能够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和发展,最终导致小动脉性的肾硬化而导致肾功能损伤。而肾脏的损害在加重之后又会使血压出现进一步上升,以致形成恶性循环[11]。本研究显示,高血压是狼疮肾炎发展为尿毒症的重要危险因子,而狼疮家族史及用药史则不是。

综上所述,GFR降低、高血压病史、血肌酐升高为狼疮肾炎的主要危险因素,Ⅳ型和Ⅴ型的狼疮肾炎患者的预后不良。只有加强对尿毒症的危险因素的了解,及时对患者进行预防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尿毒症的发生,并改善患者的预后。

[1]宋亦军,刘俊涛,赵岩,等.狼疮肾炎患者妊娠结局分析[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3,16(6):350-356.

[2]宋亦军,刘冬舟,刘俊涛,等.妊娠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94例临床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08,47(12):1008-1011.

[3]张帆,王建文,张宝国,等.回顾性分析狼疮肾炎终末期肾病危险因素[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3,23(10):65-68.

[4]栾海霞,李永哲.狼疮肾炎相关血清学指标的研究进展[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8,23(6):128-130.

[5]李向培.解读美国风湿病学会指南推进狼疮肾炎诊治的研究[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3,17(4):217-220.

[6]韦晓雯,徐立宁,刘朝阳,等.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3,12 (4):287-290.

[7]冯敏,吕军,徐安平,等.并发神经精神狼疮的狼疮肾炎患者生存分析[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8,24(11):792-796.

[8]栾奕,王莹.弥漫增殖性狼疮性肾炎患儿预后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医药杂志,2013,30(9):778-781.

[9]俞立强,熊佩华,陈爱平,等.狼疮性肾炎215例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2,14(1):1-4.

[10]Shona M,Bruce M.Assessing patient outcomes in hypertension:the predictive ability of proteinuria and 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J].Scottish Medical Journal,2011,56:1-16.

[11]孙甲峰,李向培,陶金辉,等.4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死亡因素分析[J].安徽医学,2010,31(7):768-770.

R593.24+2

B

1003—6350(2014)12—1798—03

10.3969/j.issn.1003-6350.2014.12.0696

2013-12-09)

石明。E-mail:shimgx@163.com

猜你喜欢

狼疮肾炎尿毒症
18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妊娠的回顾性分析
人物
中西医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80例疗效探讨
奶牛肾炎的诊断与治疗
解毒利湿汤治疗紫癜性肾炎42例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尿毒症早期肾性贫血20例疗效观察
乙肝相关性肾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初诊狼疮肾炎患者左心室肥厚的相关因素
抗核抗体荧光核型与狼疮肾炎病理类型的相关性分析
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对尿毒症自主神经病变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