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强化传热技术不同类型换热管传热特性的比较

2014-05-02杨宏岭徐冠群

山东工业技术 2014年13期
关键词:传热系数冷却水换热器

杨宏岭,徐冠群

(1京鼎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北京100101;2国家粮食储备局武汉科学研究院设计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基于强化传热技术不同类型换热管传热特性的比较

杨宏岭1,徐冠群2

(1京鼎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北京100101;2国家粮食储备局武汉科学研究院设计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本文从换热器的简介入手,随后对强化传热技术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实验的方法,对三种类型的管式换热器的传热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强化传热的螺旋管换热器具有良好的传热特性。

螺旋管;强化传热技术;传热特性

1 换热器简介

换热器是一种应用领域较为广泛的热能转化设备,其中管式换热器以其自身结构简单、生产工艺简单、处理能力强、适用性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机械、冶金、制冷等诸多领域当中。虽然其它类型的换热器在近年来不断涌现,但仍未改变管式换热器在市场中的主导地位,其市场份额仍在70%以上。鉴于此,有必要对管式换热器的传热性能进行提高,这不但能够为企业节约一定的资金,而且还能降低能耗。

2 强化传热技术分析

人们对强化传热技术的关注与重视开始于19世纪末期,然而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非常有限,加之很多实验都无法应用到实际当中,所以曾一度使强化换热技术的研究速度减缓,可将这个时期的强化传热技术归为第一代技术;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中后期,全球性的石油危机逐步影响到了各个国家,在这一背景下,节能降耗成为各个国家研究的重点课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强化传热技术的发展,该阶段的强化传热技术获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完善,也由第一代技术向第二代技术过渡,这一代技术的实质就是在消耗能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尽量多地为某些过程传递热量;强化传热技术由第二代向第三代的过渡是在上个世纪90年初期开始的,并在当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直至近些年,第四代强化传热技术被提出。根据相关专家的研究结果,大体上可将强化技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被动型,另一类是主动型,前者的特点是无需借助外力,而后者则需要在换热过程中额外增加能量。由于强化传热技术的不同,从而使得与之相对应的传热机理也均不相同,但无论何种强化传热技术,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换热效率。从目前的具体应用情况看,最为常用的方法就是提高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如对换热器管壁进行改进,使壁面形成螺旋状,借此来增加有效传热面积,这样便可在换热量相等的情况下,降低能耗。

现阶段,冷凝强化换热管普遍应用于工业领域。本论文主要讨论比较管外冷凝工况相同的条件下螺旋管(这种管型是在螺旋片强化套管的基础上经过改进后获得的,其传热效果较好)、脊型肋管、圆形肋管三种冷凝强化管的强化效果。三种管型如图2所示。

螺旋管主要是由光管为主要材料加工而成,断面的形状近似于椭圆,以一定的角度旋转。相比较于光管,螺旋管以其扰流的形状,可以对于通过的介质造成干扰,不仅可以使得层流底层的厚度降低,而且还能够使平均换热系数提高,以实现强化传热的目的。

近些年来,关于微肋管的传热功效,已经有过很多研究。其强化效果主要体现为管内凝结和沸腾状况,相比较于传热,且阻力增加的幅度要小很多。微肋管具有强化传热作用,主要在于其特殊的几何结构对于管周围的二次环流具有诱发的作用。

3 基于强化传热技术不同类型换热管传热特性的比较

3.1 实验仪器

在本次实验中,使用的主要仪器如下:精密压力表,型号为YB150、该仪器的测量精度等级0.25、换热器(可拆卸更换换热管)、DZF电热蒸汽发生器、温度计、贮水箱、水泵、电磁流计量、U型水银压差计、同等长度及等内径的螺旋管、脊型肋管、圆形肋管等等。

3.2 实验流程

为了保证本次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在实验正式开始之前,需要对换热管的表面进行清洁处理,保证换热管内外无污垢。同时还需要对仪器仪表的性能和状态进行检查,看其是否正常,然后对接线和电源进行检查,确认无误后,开启电源,设置好相关参数后,便可开始实验。本次实验换热器壳程的蒸汽与管程的冷却水并流换热。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实验流程示意图

1)将螺旋管装入换热器内,拧紧,检查无泄漏。向DZF电热蒸汽发生器和贮水箱内注入一定量的冷却水。检查无误后,开启水泵及水泵出口阀门,促使管程冷却水循环。之后,开启蒸汽发生器的电源,对DZF电热蒸汽发生器内冷却水水进行加热产生蒸汽,打开蒸汽出口阀门,让蒸汽流入,并使蒸汽在相应设备中流通30min左右,待整个蒸汽通道内排除不凝气体之后方可进入实验阶段。

2)调节水泵出口阀门将冷却水速度设置为固定值,同时保持冷却水入口温度始终保持在一定的温度,并且保证蒸汽入口的压力与温度处于稳定状态。待管壳程流体达到稳定状态之后,分别记录下此时冷却水出口与蒸汽出口温度。当冷却水进入到换热系统中之后,假设流入入口之前的温度为t1,流出后的温度为t2,那么冷却水所带走的热量即为:Q=WCp(t2-t1)。蒸汽的入口温度为T1,出口温度为T2,蒸汽所消耗的热量为Q=WCp(T2-T1)。(其中,Q为热量;Cp为水的比热容,W为冷却水的流量)。

3)调节水泵出口阀门,改变冷却水的流量,并记录冷却水流量,依次记录不同流量下冷却水出口与蒸汽出口温度,依据热量方程计算不同流量下冷却水带走的热量。

4)整体实验完成后,将各个阀门、蒸汽发生器、控制柜电源关闭。

5)将换热器内螺旋管拆卸下来,分别换上脊型肋管、圆形肋管,并在工况相同的条件下按照上述步骤进依次进行流动、传热测试,记录相应的结果即可。

3.3 实验结果分析

依据相关的研究结论传热系数在流体处于湍流状态(雷诺数Re>4000时,一般为湍流)下的传热系数最佳。因此本实验主要研究针对流体处于湍流状态下传热系数的比较,实验数据都是在流体处于湍流状态下获得。在计算总传热系数时,将管外视为蒸汽冷凝,将管内视为冷却水被蒸汽发生器加热,忽略不计管壁上所产生的热阻。基于本次实验数据结果,对实验数据进行合理化处理分析,对传热系数K进行校正处理,根据雷诺数方程Re=dup/µ,(其中,d为管内径,u为流体的流速,p为流体的密度,µ为流体的粘度)、傅里叶方程Q=KSΔT(其中,Q为热量,K为传热系数,ΔT平均温差,S为换热面积)及Gnielinski关联式,对获取螺旋管的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并且在工况不变的前提下,与圆形肋管和脊形肋管进行对比得出螺旋管、圆形肋管、脊形肋管流体流动状态与对流传热系数的关系,如图3所示。

图3 三种管型传热特性比较

经过对实验数据的校正处理之后,可以看出:当Re在一定的范围内,冷却水对螺旋管的对流传热系数达到了一个较高标准,其传热特性比较理想。螺旋管的内强化传热效果在低Re的情况下最佳,当Re增大后,管内的传热优势会有所减小,但在实验Re的范围内,螺旋管的总传热系数最大,其壳侧的传热特性也非常良好,并且要优于其它两种管型。此外,螺旋管的加工效率较高,成本也比另外两种管型更低,所以,它更适合在实际中应用。

4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实验的方法对三种类型的管式换热器的传热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工况相同的情况下,同时的流体流动状态Re处于一定范围的条件下螺旋管换热器的传热特性最佳。因此,建议在实际应用中以螺旋管换热器作为首选。

[1]唐凌虹.谢公南.曾敏等.三种大管径翅管式换热器传热与阻力特性的试验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报.2010(7).

[2]游永华.管壳式换热器中单相流体强化传热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2013.

[3]刘春雷.栗江峰.刘明冲.管壳式换热器振动疲劳与强化传热技术评析[J].无机盐工业.2010(8).

猜你喜欢

传热系数冷却水换热器
穿条式隔热型材隔热条位置对幕墙框传热系数的影响
滩涂作业船舶加装冷却水舱研究
中深层套管式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模拟研究
利用焦炉煤气初冷器冷却水余热案例分析
青岛地区水平埋管换热器换热特性分析
集成式微通道换热器传热特性数值模拟
屏蔽泵冷却水管焊缝热影响区细小裂纹渗透检测
夏热冬冷地区节能公共建筑墙体热桥效应影响研究
——以嘉兴市为例
流速及传热温差对换热器传热系数的影响
热冲压工艺传热系数的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