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援助对策研究

2014-04-29邱晓玲张艳

中国市场 2014年39期
关键词:心理问题贫困生

邱晓玲 张艳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家职业教育的大力改革,高职院校贫困生数量也随之增加。贫困生作为高职院校中的弱势群体,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力量的高度重视,本文从高职院校贫困生常见心理问题为出发点,提出应对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问题;心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9-0156-02

贫困生泛指经济特别困难,靠家庭收入无法解决学费及生活费的学生[1]。贫困生作为学校的弱势群体、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学校要多加以关注和引导,否则易引发学校各种严重问题乃至社会问题。高职院校在关注贫困生心理的同时,更多地要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关怀,使贫困生在校期间能以正常的心态面对学习,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学业。

1 贫困生常见心理问题

1.1 自卑感强烈

自卑是一种对自己不满、自我否定的情感。贫困大学生常常不能理性地认知经济贫困,认为贫困是一件有失自尊不体面的事[2]。贫困生与普通生相比,往往有较强的自卑感,总觉得自己不如别的同学善于沟通,同时又不愿意别人用可怜的眼光对待自己,自尊心强烈,过度的自尊让他们对外界的援助产生一定的抗拒心理,更不愿让班级同学可怜自己,导致他们既不向学院主动反映家庭经济状况,又不主动申请各种困难补助,自我保护意识强[3]。贫困生在班级中表现不够积极,更怕暴露自己的不自信。某学院实地调查深入访谈,发现个别男生困难的时候一天只吃一顿饭,但从来不向学校反映,也不让同学知道,再次深度聊谈后发现该男生自尊心特强,同时对人生带有一定的消极心理。

1.2 自闭心理较严重

贫困生相对于其他学生而言,自闭心理较严重,有事不会主动与别人说起,害怕正视现实,怕自己处理不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对同学的言行特敏感,认为别的同学之间的交流总是有意无意地在讨论自己,但又不主动参与交流,疑心较重,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一方面内心特别想与同学们交往,阐述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怕自己的表现与其他学生不一样,被同学取笑,主要体现在学习和生活上,自己有困难不愿意主动交谈,人际交往能力较弱。

1.3 过多的掩饰和紧张心理

有的贫困生认为贫困是可耻的,尽管这不是他们的原因,他们通过做某些趾高气扬的事情来掩饰自己的不自信和脆弱,同学前显得信心十足,内心是更多的脆弱和不自信;还有的贫困生背负着重大的精神压力,如父母把希望和未来强加在孩子身上,常跟孩子诉说生活的艰辛,告知孩子读好书是唯一家庭出路等,造成贫困生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巨大。一旦遇到挫折,贫困生就会自责或产生紧张心理,不能形成正确而良好的心态,这种严重的受挫心理会对贫困生造成一定的困扰[4]。

2 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2.1 社会关注较少

高职院校招来的贫困生来自不同地区和不同省份,地区之间在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当学生从四面八方聚到同一所学校,在主流社会和金钱利益的冲击下,他们往往由刚开始的不适应到更希望改变自己目前的贫困状况,但又不得不接受客观现实,在社会主流经济思想下,他们会产生更多的自我否定情绪。在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时期,社会关注更多的是对于高职院校贫困生经济方面的资助,对他们的心理关注却还有待加强。

2.2 家庭忽视

贫困家庭相对于普通家庭来讲,经济困难更为突出。家庭里的成员关心的是今年的收成怎样、能挣的收入,对于孩子的内心他们没时间去关注,更忽略孩子的内心感受。也许父母亲的行为言语会给小小年纪的孩子产生错误的认知心理,对他们的人格发展也带来不利的影响。家庭给孩子带来的无形经济压力让孩子过早的背负着改善家庭经济环境负担,产生对事情极度敏感,对社会不能正确认识心理。

2.3 学校关注有待加强

高中阶段,学校关注的最多是学生成绩,而学生之间最在乎的也是学习成绩。进入高职院校,学生之间关注最多的不再是成绩,而是多元化的发展,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转变,贫困生会无所适从,产生窘迫、紧张、焦虑乃至自卑的心理。群体间的生活方式、财富差距使他们更加胆小怕事、人际关系交往紧张等。各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目前还没有针对贫困生设立的团体辅导和各种讲座。

2.4 个人积极主动不够

贫困生自己的积极主动意识不强,贫困生相对而言,他们的心理问题更多,但他们往往不会主动地去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参加辅导和咨询,不敢说、不愿说,不能科学地看待心理咨询,也不愿跟同学说,怕说出来会引起更多议论和关注。

3 贫困生心理健康积极应对的对策

3.1 社会的重视

社会的力量是巨大且无形的,在大力倡导公益广告时可把贫困生励志的宣传片多加以播放,让社会多去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多给予支持和鼓励。构建积极的贫困生社会支持系统,创造温暖和谐的社会氛围,让贫困大学生在此系统里得到应对心理压力的积极对策,同时社会应用帮助的心态去对待贫困生,重视贫困生这一弱势群体的心理,让他们得到温暖。

3.2 家庭的关注

家庭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启蒙教育营地,首先要营造好温馨的家庭氛围,不要给孩子背负重大的经济压力和负担,告知孩子家庭的现状,让孩子正确地面对现实,跟孩子多沟通、多交流,灌输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古典名例和现实案例来激励孩子“人穷志不穷”的道理,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培养自信,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3.3 学校的教育引导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地方,良好和谐的文化氛围和强烈的学习求知欲环境是贫困生所向往的。高职院校在贫困生进校时一般会用SCL-90自测量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参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多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定期开展团体辅导;高职院校团委等各部门可多多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化活动来提高贫困生的自信心;辅导员、班主任要建立贫困生动态个人档案资料,定期与贫困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对有心理问题隐患的贫困生及时进行治疗,帮助他们调节心理。

3.4 个人的自我调节

作为贫困生自己要懂得自我调节,多参加必要的自我调适技能的培养,积极参加学校、系组织的各项活动,多学习沟通技巧和人际关系的处理,懂得向别人适时进行求助。在学习之余,可参加高职院校的勤工助学活动,参加社会志愿者服务活动,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自信心,增强自己的社会阅历和社交能力,完善自己的思想品德,使自己成为一个能正确接纳自我、接受现实的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

[1]陈彦芳.论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现象及教育对策[J].山西煤管学院学报,2014,27(2):80-81.

[2]王佳利.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4,274(4):141-142.

[3]刘飞.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探究[J].职大学报,2014(12):104-107.

[4]王晓丽.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796(12):89-90.

猜你喜欢

心理问题贫困生
农村小学学困生心理问题初探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关注学生的心灵花园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
144名贫困生的爱心爷爷——余祖堂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方式的构建与完善:基于高校贫困生需求的视角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