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语交际教学的几点反思

2014-04-29周雅芳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铅笔口语交际

周雅芳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启蒙,是学话、听话、增强表达自信心的基础。口语交际如此重要,值得每个启蒙教学的语文老师高度重视。笔者谈谈实践中探讨所得的体会,以抛砖引玉,与同仁共商榷。

一、情境创设,激发口语交际的兴趣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指出:“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易分散,形象思维占优势,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更应该针对教材实际,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引起学生口语交际的欲望,激发他们口语交际的兴趣。”

在教学《借铅笔》一课时,我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一个虚拟情境。郁郁葱葱的一片林子,古木参天,遮天蔽日。随着镜头的推进,山脚下出现了一座形似城堡的宫殿,宫殿大门上方“森林学校动物班”七个大字格外醒目。动物班里那就更热闹了:狮子摇头摆尾,老虎张牙舞爪,小猴练弹跳,山羊捻胡须,野兔专心致志地梳理长毛,长颈鹿傲视一切地伸长脖子……随着情境的出现,教室里一片惊讶声,小朋友个个神采飞扬,旋即高高举起了手臂,有话要说了。有话要说就说:“动物班有多少人?”“他们也要做作业吗?”“动物班的老师是谁呢?”……问题散乱无序,但大家急于表达的欲望已十分强烈,这正是教者期待的火候。

二、双向互动,明确口语交际的任务

显然,此时说话早了些。“小朋友,这所学校怎么样?想不想到这个班级里与这些新同学交朋友呢?”“想!”回答响亮一致。“好,既然如此乐意,请各自找一个喜欢的动物,成为自己。可你急需铅笔用,自己又没有,只好向老师手里的小狗(绒毛玩具)借铅笔,怎么样,谁先试试?”“借铅笔,这有什么难呢?”不知谁撂下这一句,似乎是最有效的动员令,全体齐刷刷地举起了手,嚷开了:“借铅笔!”“向你借铅笔!”“我向你借铅笔,绒毛狗!”声音一个比一个响,话也一句比一句长,可那个绒毛狗呜噜呜噜,懒洋洋的,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你们怎么这样对我说话?”此时的老师转变为绒毛小狗的角色。“小狗,青蛙呱呱向你借支铅笔。”“狗,熊猫憨憨向你借支铅笔。”“死狗,小猴皮皮也要借铅笔。”“一群不懂礼貌的孩子,我懒得理你们。”此时的绒毛狗真的闭上了眼睛,打起了呼噜。孩子们把目光转向我,一声不响了。有個别孩子建议找别的同学借。“同学们,借铅笔是我们的任务,小狗是借铅笔的对象。这是游戏规则,不能改。借铅笔碰到了困难,我们就退缩吗?”教者作了提醒。“同学们,我的铅笔多得很,可只借给讲礼貌的同学。”“小狗哥哥,小猴弟弟想向您借一支铅笔用,可以吗?”“当然可以。小猴弟弟,咱们是好朋友,互相帮助是应该的。”一边大方地递过铅笔,一边主动伸出手来,与小猴握手,热情地道别再见。小猴挺机灵,第一个借到了铅笔。随即青蛙呱呱、熊猫熊憨、小鹿靓靓纷纷开口了……课堂气氛热烈所到的是礼貌语言,看到的是激情飞扬的笑脸。

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它是双向互动的过程,只有交际双方处于互动的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泱泱中华是礼仪之邦,无论进行何种教育,尤其是语言的启蒙教育,礼貌教育必须贯穿其中。

三、全员参与,走进口语交际的角色

至此,“借铅笔”,表面看一课的教学目标已达成,其实,口语交际的训练量还远远不够。

观摩一些口语交际课堂教学不难发现,教学过程中,往往是部分喜欢表现的学生侃侃而谈,而另一部分学生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总是充当“倾听者”的角色。要想解决这种学生参与面不广的问题,首先是老师应该创设各种引人入胜的有效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的迫切愿望。但在短短的40分钟时间里,要想使“全员”都有机会在老师和全班同学面前得到“交际”机会,需要精巧的设计、缜密的构思。我在口语交际课上,采取了以下几种做法。

1.发挥合作功能。组织合作学习,是扩大参与面,提高训练实效性的有效手段。合作形式很多,我在《借铅笔》这堂课上,主要采用了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的方式。要注意的是小组合作。在向老师借玩具这一环节上,我安排了一次小组合作。在布置小组合作前,我采用了评选“合作奖”的奖励方式,向学生明确了评选要求,出示了奖品——书签,以这种小小物质的刺激来帮助初学合作的低年级学生懂得积极参与有效合作。从课堂反馈效果看,这次小组合作达到了理想效果:安静、有序,更重要的人人参与交际,在小组全员参与的基础上,选出最佳人选后,其他组员体现了合作意识,帮助组内最佳人选更好地完成“借玩具”这一交际任务。

2.人人承担交际任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我想,我们在口语交际课堂上,要创设条件让学生人人都有交际的具体任务,人人都能参与到口语交际中去。所以教学《借铅笔》时,在同桌合作、小组合作的基础上,教者明确新的任务:作为动物班的一名学生,全班都是自己的同学。新一轮游戏还是借东西。不同的是可以向全班任意一名同学借,除了借铅笔,还可以借其他学具以及玩具。任务一下去,全班学生都动起来了,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三五成群,小手握着小手,举止言谈彬彬有礼。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的成功者,我授名成为“导演”“智囊”,在一旁出点子——如何称谓得体,如何表述清楚等等。总之,整个课堂活起来了。这个场景告诉我,口语交际就是人人要有兴趣,人人要参与,人人要有训练的机会,在交际中学习倾听,判断正误,欣赏优点,质疑问题,通过多种形式,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和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四、巧妙引导,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

低年级学生生活经历少,口语交际能力较差,良好的口语交际态度和听说习惯还没有养成,在进行交际活动时,老师应该是他们的协助者、引导者。

有意识地创设和谐、轻松的交际环境,就是一种无痕而有效的引导。在所创设的交际情境中,最常用的方法是老师、学生的评价。在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中,任何一种评价都应该是在情景交融中,在互动交流时,在不经意间产生,似清泉一股,汩汩沁入学生心田,从而使口语交际活动成为学生自发的行为。

在《借铅笔》课堂教学中,我就设计了各种评价方式,以巧妙引导学生学会口语交际的技巧,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

《借铅笔》口语交际过程中,要求学生说话声音响亮,语言文明,有礼貌,说话自然、大方。如何来引导学生,实现这一交际目标呢?我采用了老师扮演角色表演故事,让学生来评判的方法。在学生评判、出主意的过程中,老师不时用故事人物的身份表示恍然大悟:“哦,我明白了,向别人借东西应该用商量的语气。”“原来还要用‘请这样的礼貌用语啊!”“对呀,我怎么没想到呢?向别人说明借东西的原因,别人不就更愿意借给我了吗!”……表面上老师是在表演故事,其实是在借助角色的身份帮助学生明确交际礼仪。老师扮演的角色是故事中的人物,始终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谈:我——青蛙呱呱,这次借得怎么样?学生表示满意后,又追问:为什么你们对我满意了呀?这次谈话,看起来是故事的延续,其实是引导学生小结借东西的礼仪常识,加深印象,从而为学生“借铅笔”作好铺垫。

“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只有当老师的协助与交际场景融为一体,老师的引导营造出融洽和谐的氛围,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和挖掘。尝试中发现:激发兴趣、明确任务、进入角色、巧妙引导,是口语交际启蒙教学的有效方法。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狮山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铅笔口语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飞扬的铅笔屑
三支铅笔
酒中的口语诗
小小铅笔,大有来头
提高口语Level 让你语出惊人
口语对对碰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BUM-A-RIDE GUIDE 自助游必备搭车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