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金融危机看人民币汇率改革

2014-04-29刘静

中国市场 2014年52期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改革

刘静

[摘 要]本文从亚洲金融危机中东南亚各国情况的回顾,说明了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在金融危机中的局限性,并通过亚洲金融危机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变动分析,提出了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亚洲金融危机;人民币汇率;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52-0235-02

1 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在金融危机中的局限性

1973年国际货币制度的巨大变动印证了弗里德曼在50年代的预言,固定汇率制度因其内在缺陷而不得不结束其在世界范围内的统治地位,国际货币制度重新回到了浮动汇率制。但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了之后,发展中国家仍大多选择了较为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东南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均在此列。在很大程度上,这些国家实际上的固定汇率制度成为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动因。

从1984年6月起,泰国开始实行钉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在此制度安排下,泰铢对美元汇率长期维持在25:1的水平上,成为实际上的钉住美元制度。1995年,美国对主要货币的汇率由贬转升,致使泰铢跟随美元大幅升值,泰国出现经常项目赤字。泰国政府不得不过早开放资本项目,过分借入外债,以平衡收支。但在金融开放的同时,泰国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金融法规和监管制度,金融的开放程度超越了国情的发展。泰国金融体系的漏洞为国际游资提供了可乘之机。从1997年初起,国际投机资本向泰铢发起冲击,主要通过本币远期合约和股指期货合约形成攻势。在几个月的"泰铢保卫战"之后,7月2日,泰国中央银行不得不宣布放弃已经坚持14年之久的泰铢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实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天泰铢对美元的汇率最低曾达到32.6:1,贬值幅度高达30%以上。泰国爆发金融危机。在此之后,这场危机迅速席卷了具有类似问题的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并侵袭了香港、韩国,甚至波及俄罗斯、巴西。实际的固定汇率制度直接致使这些国家原本经济所固有的隐患浮出水面,最终引发了十几年前那场骇人听闻的金融大危机。

尽管并非唯一原因,我们仍不得不说缺乏弹性的汇率制是亚洲金融危机的重要诱因之一。如弗里德曼所述,在实际的固定汇率制之下,本币可能会存在高估或低估的现象,而汇率的自动调节功能即已不再,货币升值或贬值的压力便有可能通过危机的方式释放。尤其在一个金融市场过度开放的国家,汇率制度的不合理安排更容易成为被攻击的对象,成为经济危机的导火线。而在危机发生了之后,固定汇率制会使该国的中央银行丧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自主权,降低其抵御风险的能力。金融危机会因为汇率制度的不合理而更难以应对。

2 亚洲金融危机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

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我国已经取消了双轨汇率制。人民币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并轨,实行以外汇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亚洲金融危机后,人民币面临极大的贬值压力。而2001年以后,持续增长的国际收支双顺差使人民币转而面临升值的压力。在各种不同的压力下,由于央行对于外汇市场的调控,人民币汇率始终保持在高度稳定的状态中。

2005年7月21日,我国政府正式出台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措施,规定人民币汇率不再钉住单一美元,而是采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由此,人民币汇率制度开始了扩大汇率制度的改革进程。改革之初,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次性升值2%,之后呈现出小幅、渐进的升值特征。从2007年5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日均波动区间由千分之三上调至千分之五起,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速度显著加快。2005年7月至2008年7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由8.28左右上升至6.81左右,升值幅度约为20%。同期内,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从100升值至110,升值幅度约为10%。以2005年汇改前人民币兑美元比价8.2765:1到2009年5月26日比价6.8285:1计算,三年多时间人民币兑美元升值达21.21%。

2008年下半年雷曼兄弟破产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全球总需求显著萎缩,中国出口面临的外部环境急剧恶化。在此背景下,从2008年7月起至2010年6月,人民币汇率重新盯住美元,稳定在6.8~6.84的水平上长达两年时间。然而,同期内由于美元对其他主要国际货币的波动,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由110继续上升至119。作为内部GDP保持高速增长、基本面改善与外部压力重燃的结果,中国央行在2010年6月19日宣布重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汇率机制延续了2005年7月汇改时的口径,即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的管理浮动汇率制,人民币对主要国际货币汇率的日均波动区间仍为千分之五。这意味着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仍将延续上一时期小幅、渐进、可控的升值之路。

3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建议

3.1 提高出口质量,大力发展内需,平衡国际收支

我国是出口大国,2005年,中国外贸开始出现超过千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当年顺差达到1018亿美元。此后几年,在资本项目保持顺差的同时,贸易顺差也持续大幅上升:2006年顺差1770亿美元,2007年顺差2622亿美元,2008年顺差2954亿美元,约为中国入世之前的10倍左右。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贸易顺差为2597.5亿美元,在2012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12.8%。尽管如此,中国出口贸易难掩"大而不强"的特点。加上顺差中仍有较大部分来自加工贸易,利润微薄却要承担由此而来的一些贸易伙伴国对中国的贸易保护的指责。长期以来,总有"顺差在中国,利润在国外"的评价。对海外市场的依赖及我国出口产品的可替代性导致我国难以通过汇率大幅升值来对国际贸易收支不平衡进行调整。因此,努力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增强中国产品在国际的竞争力及不可替代性,是从"质"上改善顺差的方法。与此同时,我国必须大力发展内需,减少中国大量出口企业对于海外市场的依赖,从"量"的指标上对国际贸易顺差进行控制。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产业结构,提升产品质量,才能赋予我国外汇政策更大的自主权。

3.2 坚持渐进式人民币升值策略,打破汇率单边升值预期

从根本上看,美国等西方国家关注的重点,并不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而在于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水平。在我国国际贸易顺差保持大幅增长水平的背景下,由于目前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水平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今后一段时期西方国家仍会采取种种措施压迫人民币升值或调整篮子货币权重等,对此,我国要坚决顶住外界要求人民币加快升值的压力,坚持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目标,坚持人民币汇率小幅渐进升值方向;但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预期会导致国际热钱大量流入中国,炒热资产,产生资产价格泡沫,其导致的危害甚至会大于人民币小幅升值本身。因此,扩大汇率浮动区间,减弱对人民币单方面升值预期,并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入流出监控,以免国际热钱利用升值预期,是我国在人民币保持长期升值方向中所必经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陈伯云,万家友.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决定因素实证研究[J].理论与实践,2008(12).

[2]江春.超额货币与人民币汇率(J).经济科学,2006(1).

猜你喜欢

人民币汇率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人民币汇率与上证指数互动的实证研究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国际贸易的传导效应分析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国际贸易的传导效应分析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国际收支的影响研究
人民币汇率变化对股市产生的影响分析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