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纺织业内外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竞争力比较分析

2014-04-29吴翌琳谷彬

中国市场 2014年7期
关键词:纺织业竞争力指标体系

吴翌琳 谷彬

摘要:纺织业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传统的产业之一,在国计民生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纺织业经济类型结构是非国有经济相当活跃,国有经济所占份额有限。依据第1次经济普查的数据资料,就纺织业内外资经济进行对比分析,目前外资企业纺织品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1/3以上,表明纺织业外资经济在中国获得了很好的发展。以全国31个省市的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和国有及其他企业共92个交叉类型(西藏没有外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立指标体系,引入竞争力分析来研究外资经济在中国各省的发展状况。针对中国纺织业存在的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产品附加值低、缺乏自主品牌,关键技术装备相对落后等问题,建议应加强企业与外国的交流与合作,逐步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纺织业;指标体系;后配额时代;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832.6;F426.81

衣食住行是人类的最基本需求,温饱二字又将基本需求中的衣食提升到一个更为重要的层次。由此可见,为人们提供保暖物的纺织业在国计民生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现代纺织工业,或称现代纤维加工产业,关乎人们的穿衣和美化生活问题,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大事之一。从世界范围看,纺织行业往往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加速时期的主导产业之一,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扩张后,又可能成为重点调整的产业。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纺织业在中国既是传统产业,也是优势产业,为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中国成为世界纺织品贸易中最大的输出国之后,这个产业又被注入了崭新的活力。因此,了解纺织业,除了从其自身作为传统产业的发展状况入手之外,以其新特色新风貌,即大量外资经济的进入作为新视角来切入讨论也是意义很大的,这就是本文要研究的重点。

一、纺织业总体分析

纺织业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传统的产业之一,它不仅关系到13亿人口的穿衣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社会稳定的坚强柱石和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下面通过数据来展示纺织业的经济地位、总体规模以及内部结构,以便走近纺织业,走近纺织业外资经济。

(一)纺织业的地位

中国纺织业是一个彻底的 “民生”产业。2005年,中国纺织业直接就业人数近2000万,其中70%来自农村。全行业使用国产天然纤维约730万吨,直接关系到1亿农民的生计。可以说,对中国这样一个贫困人口多的发展中大国,纺织业举足轻重,涉及数以千万计的低收入群体的就业、收入和生活①。纺织业作为制造业30个行业中的一个,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就业人数都是规模较大的,为国民经济做出了较大贡献。

根据2004年经济普查,纺织业企业法人单位数占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数的比例是6.6%,仅低于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2.5%)与通用设备制造业(8.9%)所占比例,排名第三;就业人数占制造业就业人员的比例是9.4%,仅低于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0.4%)所占比例,排名第二。可见纺织业在整个制造业中确实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就业人员所占比例比企业单位数所占比例高了近4个百分点,说明其单个企业的平均就业人数较多,体现了纺织业对解决就业问题的支持。

(二)纺织业经济类型结构

在87342家纺织业企业中,内资经济有77919家,占总体的89.2%,外资经济占10.8%。应该说纺织业还是一个内资为主导的行业,毕竟这个行业还是我国传统的轻工业,各类型企业在企业法人单位数、就业人数、资产总额和全年营业收入上的结构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私营企业在企业法人单位数、就业人数、资产总额和全年营业收入这四个指标上所占比例均最大,因而使得纺织业在扩大劳动就业,以及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例也较大。总而言之,我国纺织业中非国有经济相当活跃,国有经济所占份额有限。

(三)纺织业进出口状况

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一直是我国贸易市场上的最大优势。2004年,受全球经济回暖和配额取消的拉动,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仍然保持了快速的增长。

根据《2005年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2004年,我国纺织业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对外贸的贡献突出。纺织品服装进出口总额达到1141.89亿美元,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其中出口973.85亿美元,同比增长21.01%,增幅比上年回落约7个百分点,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6.41%;进口168.04亿美元,同比增长7.81%;实现顺差805.81亿美元,同比增长24.17%,是全国同期进出口贸易顺差的2.52倍。

在出口的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出口交货48.80亿美元,同比减少了4.69%,而民营、集体出口382.09亿美元,同比增长16.04%,外资企业出口金额达到了335.02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0.60%。

二、纺织业内外资经济比较分析

以上分析表明,我国纺织业属于传统制造业,历史悠久,适应性强,是很多省份的重点工业,同时也是带动农业、提高农民就业和农民收入、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最重要产业之一,随着中国国门的开放,它又成为出口创汇的优势行业。要想保持这样一个传统产业的持续发展,纺织业需要在技术上实现转型和升级换代,在此背景之下,外资进入在很大程度上将作为一股积极的推动力量为其注入新的活力。下面依据第1次经济普查的数据资料,就纺织业内外资经济进行对比分析。由于内资经济中私营企业占了很大的份额,因此在分析中特意将内资企业分为私营企业、国有及其他内资企业两部分。

(一)纺织业外资经济总体状况

伴随对外贸易的进一步扩大和加入WTO的市场开放进程,中国国民经济将被快速全面地纳入全球经济体系。入世后,不但外国商品可以更自由地进入中国,外国资本也可以更自由地在中国落地。这一方面为中国纺织业在新的经济大环境中求得更高层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有利于改善纺织产品的国际贸易环境,扩大出口市场调整国内纺织行业的产业结构,更好地利用资源;另一方面也会使国内纺织业受到冲击,比如,纺织品进口的增加会给国内产品市场带来压力,纺织业必须及时完善生产技术和成品标准,应对各种非关税壁垒带来的限制,扭转贸易争端处理上的不利局面,同时要面对跨国公司雄厚资本、先进技术和名牌优势等对国内企业的冲击。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外资持续进入中国的进程中,纺织业已经累积形成了具有显著规模的外资经济。根据《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4》,到2004年末,在我国纺织业中,外资经济以10.64%的法人单位数,21.71%的从业人员数,41.12%的实收资本占有了27.98%的资产;同时在当年创造了24.93%的工业总产值,47.65%的出口交货值,25.05%的产品销售收入,25.83%的利润总额。将这些指标放在一起,可以看到,纺织业外资经济所具有的基本特点:大资本投入,企业单体规模较大,外资参与程度较深,生产的产品以出口为主,中国只是其加工基地。目前,外资企业纺织品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1/3以上,2005年取消配额产品的出口增量中有70%是外资企业完成的。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外资企业在其成长过程中,不仅为中国的GDP增长和就业做出了贡献,更为各自投资母国赚取了可观的财富。由此可见,纺织业外资经济在中国获得了很好的发展。

(二)规模以上②企业不同经济类型间比较

对规模以上企业不同经济类型间的比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经营效率

表1提供了反映各类型企业经营效率的主要指标。从中可以看出,一是在市场占有方面,基本是三分天下的格局,其中私营企业占有了相对较大的市场份额。二是在资金周转率方面,私营企业更是优势明显,而外资企业的资金流动也比国有及其他企业要好。三是在流动资产周转速度方面,同样是私营企业占有绝对优势,而外资企业的流动性相对较弱。四是在资本利润率方面,同样可以看到以私营企业为最高,其单位资本的盈利能力最强,甚至是国有及其他企业的两倍,外资经济则夹在中间。五是关于资产负债率,一般认为在40%~60%之间为较好的比例,从这一点上看来,外资企业控制得比较好,私营企业和国有及其他企业都比较高,债务风险相对较大。六是成本费用利润率方面,其主要反映单位成本费用带来的利润,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同样是私营企业效率较高,外资企业次之,国营企业最差。

综合起来看,在规模以上企业中,私营企业经营效率具有明显优势,外资企业各方面表现都居中,但资本负债率较低,企业的风险意识较高,但这也是流动性不足或者是对中国的投资市场没有信心的表现。

2.研发创新

从图2可以看出,无论是科技活动资金支出占企业总支出的比重、科技活动人员占全部员工的比重,还是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呈现的景象都是国有及其他内资企业最高,外资企业次之,私营企业最低。因此可以认为,私营企业的经营策略更倾向于“短平快”,不太注重科技活动或者新产品开发,但从其新产品产值不低的情况看,或许其采取的方式更倾向于引进别人的技术、产品或者模仿的方式来生产。外资企业比较注重基础性的R&D研发,比较强调企业的自主创新,而且本身的技术水平也比内资企业高,因此其新产品产值占比较高,投入产出效率较好。而国有及其他企业无论创新投入还是产出的总额及所占比例都是最高的,体现了传统纺织业想要通过技术创新走出新的发展道路的趋势,但其科技活动支出占比与其新产品产值占比之间的差距最大,说明其创新效率不高。

3.劳动生产率与能源效率

从劳动生产率来看,外资企业效率最高,达到190.89千元/人,这与外资企业资本投入水平较高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有关;私营企业劳动生产率189.51千元/人,只略低于外资企业,说明私营企业迫于生存压力为提高劳动产出效率而做出的努力;而国有及其他内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只有155.82千元/人,远远低于其他两类企业。

从能源效率来看,国有及其他内资企业的单位产值能耗为0.057万吨,远远高于外资企业0.0446万吨和私营企业0.0453万吨。原因在于,国有和其他内资企业历史比较长,设备比较落后,再加上企业效率本身不高,导致单位能耗较高,造成资源的浪费,而私营和外资企业相对比较年轻,设备新,劳动生产率高,所以耗能较少。

4.出口倾向

由图3可以看到,内资企业只有20%左右的产品用于出口,而外资企业的出口倾向高达50%以上。在新产品出口方面,内资企业的出口倾向上升到30%左右,外资企业则更是将近60%的新产品用于出口。因此,可以大致总结出,外资企业来中国投资纺织业建立企业进行生产,主要目的是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取得成本优势,生产的产品绝大部分以出口方式回到外国市场,中国只是工厂所在地而已。

5.资本结构

从图4可以看到,私营企业的资本结构相对简单,除了个人资本就是法人资本,很少有别的资本介入,好处就是管理起来比较容易,决策效率较高,但由此带来的最大不足就是风险大,企业的命运取决于少数人的资本,一旦某些个人资本出现危机,就可能直接导致企业无法维持。国有和其他企业则呈现另一种景象:包含的类型较多,资本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大都采取股份制或责任制的形式,资本来源不那么单一,但这样的企业管理起来成本肯定要比私营企业高。外资企业的资本结构也呈现多样化的特色,当然外资资本在其中占主要比例,但个人资本、法人资本还占有一定的比例,从而分散了企业风险。

6.税负压力

三种类型的企业所承担的税负压力明显不同(见表2)。 在增值税利税率方面,国有及其他内资企业有较大的税负压力,增值税额甚至超过利润总额;在主营业务利税方面,私营企业压力比较大;在应交所得税方面,仍然是国有及其他内资企业负担较重;而外资企业则享受了国家税收优惠,只负担较少的税收,从而发展的机会更多。

对以上分析进行总结,与内资企业相比,规模以上外资企业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外资企业整体经营效率居中,规模不占优,资金周转速度也不算高。

第二,外资企业尤其是研发资金以企业自有为主,也不太寻求国外资金的注入和金融机构的贷款。

第三,外资企业科技活动支出投入以R&D居多,而内资企业以新产品开发支出为主,总量上外资经济支出较少,但却有相对高的新产品产值占比。

第四,外资企业拥有发明专利数较多,但本年度申请的少,内资企业正好相反,表明外资企业研发已经处于比较稳定维持的阶段。

第五,外资企业生产率高,而且产值的单位能耗低。

第六,外资企业流动资产占比要比内资企业高,国有企业的流动资产占比较低,以传统工业发展模式为主。

第七,外资企业出口倾向显著高于内资企业。

第八,国有及其他企业的资本结构比较多样化,其他两类企业都是一种资本占主导的结构。

第九,内资企业的税负压力明显大于外资企业,外资企业得益于国家的减免税政策。

(三)规模以下企业不同经济类型间比较

表3列出了规模以下纺织业企业的经营指标数据。总体来看,规模以下外资企业数量较少,经营效率普遍比较差,绝大部分的市场占有率都被私营企业占据,资金周转率较低,劳动生产率也最低,全然不能和其他两类企业抗衡,同时其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却远远高于其他两类企业(外资企业高达8.64千元/人,私营企业和国有及其他内资企业则为8.26千元/人和8.21千元/人),造成利润低下甚至亏损的局面。资产负债率方面,外资企业还是体现风险回避的特点,负债率较低,企业以自有资本经营为主,而规模以下国有及其他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高达72%,这对企业而言也是一个比较危险的信号了。总体而言,私营企业在纺织业规模以下市场上占据了绝对优势,外资经济的发展状况很不好。

虽然规模以下外资企业在企业经营和生产率方面都不是很强,但出口倾向还是很高,有40.56%的商品出口到国外市场。可见外资企业的建立目的还是为出口服务,为世界市场提供相对廉价的纺织产品以抢占世界市场。相对而言,规模以下内资企业由于规模小,产品缺乏出口竞争力,因而出口率非常低,国有及其他企业只有8%,而私营企业还不到6%。

规模以下企业资本结构的情况和规模以上的情况类似,图5显示出,私营企业的资本结构相对单一,国有及其他企业的结构多样化而且各类资本发展均衡,外资企业则以外商资本为主。

经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外资经济在规模以下的企业类型中并没有显示出任何优势。

三、31省市纺织业内外资企业竞争力分析

在纺织业,不仅内外资经济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而且不同省市外资纺织企业的发展状况也大不相同,因此,下文将以全国31个省市的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和国有及其他企业共92个交叉类型(西藏没有外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立指标体系,引入竞争力分析来研究外资经济在中国各省的发展状况,找出差异形成的原因并提出对策。

(一)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的竞争力,归根结底是企业持续创造生产力的能力。具体而言,包括市场竞争力、成本竞争力、投资竞争力与创新竞争力四大要素。同时,考虑到企业规模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本文还将企业核心竞争力分为规模以上企业竞争力和规模以下企业竞争力两个方面。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具体指标及其含义见表4。指标选取主要是基于代表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指标中既有规模指标也有比率或效率指标,充分反映了企业各方面的规模和效率情况。

(二)评价结果

将各指标标准化处理后转化为0~100得分,通过简单算术平均获得各要素竞争力得分,各要素得分降序排列结果如表5所示。

1.规模以上企业竞争力

规模以上企业中,优势企业主要集中在江浙、山东、上海、福建和广东等东部沿海开发省区,河北、内蒙古、宁夏等以大型企业为主发展传统纺织业的省份竞争力也不弱。可以看到,前10名中,外资经济的优势最大,由此可见规模以上纺织业外资经济的竞争力还是很强的。而弱势省份以西部省份的国有和其他内资企业居多,这些省份的纺织业起步较晚,经济环境也支持不了大规模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绩效相对较差。

2.规模以下企业竞争力

规模以下企业的竞争力表现与规模以上完全不同,私营企业霸占前10名,后面陆续跟着一些国有及其他内资企业,外资企业中绩效最好的也只是排在第18位的广东外资,而多数省份的外资企业都排到最后30名的位次。这与前文比较分析结果是吻合的,规模以下的外资经济不仅没有显现出优势,还成了最具劣势的企业。这可能与外资的流入特点相关,外资资金流入一般来说就是较大规模,建立较大规模的企业,而较少的外资一般不会单独进入,可能会选择参股的方式,这样一来,小规模企业的经营管理就会相对落后而导致竞争劣势的出现。

3.市场竞争力

市场的竞争关键是产品和价格,纺织业外资经济的优势再次体现出来,大部分省份的外资企业排在前30名。当然,排名靠前的还有江浙、山东、上海和广东、福建等省份各种类型的企业。这些企业由于靠近口岸,除了产品质量本身的优势在国内市场占有较大份额之外,海外市场也是它们的领地,特别是以出口为主的外资企业,以及沿海的私营纺织企业,都从出口市场上为自己赢得较大的利润。而弱势群体几乎集中在中西部的国有及其他内资企业,这里面有地域的原因,但也有国有内资企业自身发展模式和制度的原因,因为,在同一地域,外资和私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并不弱。

4.成本竞争力

成本竞争力主要反映企业的单位利润或者销售收入背后有多少成本的付出,可以看到前30名是“河山一片红”,私营企业在成本方面占尽先机,这是私营企业规模较小、管理模式简单、生产率较高的体现。而外资企业,尤其是沿海发达省份的外资企业成本费用都比较高,可以说同样名称的产品,也许外资企业比内资企业包含了更多的价值量,所以其销售收入和利润才会高,但是也投入了较多的员工报酬,管理、行政费用,资本等等,导致其成本竞争处于劣势。“外企工资高”就是一个体现,从而外资企业能够吸引到更多更好的人才为之服务,所以暂时性的高成本带来的是永久的公司形象和品牌的树立,从而为之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这是以贴牌生产、廉价取胜的私营企业所不具备的隐藏优势。

5.投资竞争力

投资竞争力主要关注一个企业对资产的管理和利用能力。在此方面比较有优势的还是私营企业,私营企业资产规模相对较小而效率高,流动性强,而缺乏竞争力的是国有及其他内资企业,整体的资本流动性和回报率都不太高,外资企业分散在各个名次段,处于中间的居多,可能是外资企业资本投入量相对较大,对中国的投资环境、金融体系的信心不足,所以对风险持比较保守的态度。

6.创新竞争力

具有创新竞争力优势的是国有及其他内资企业,这类企业的科研投入、研发经费都是相当高的,就是因为它们系本土的国家所有或者集体所有,政府对其科技创新活动比较重视,扶持力度较大,所以投入多,产品的科技含量或者创新成分相对较高。私营企业占据了中间的位置,相比之下,创新主要依靠企业法人决定,更有许多企业专注于传统纺织产品的大批量生产,不注重创新和研发。外资企业的创新竞争力最弱,其中原因或许在于:外资企业进入时间较晚,引进的技术相对比较新;外资企业不想在中国进行太多的创新活动,以免过多的技术外溢;直接引入外国母公司的研发成果。

(三)总竞争力评价结果

将上述6个竞争力要素综合起来,对全部92个交叉企业类型排序(见表6)。

从表6可以看到,浙江、江苏、山东、广东、上海、福建等省份还有老牌纺织基地内蒙古、河北的各种类型企业抢占了先机,其中又以外资企业靠前。长期以来,由于受到配额限制,我国纺织品生产主要集中在江浙和广东一带。超过80%以上的纺织品企业集中在浙江、江苏、山东、上海、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希望后配额时代,中国其他地方的纺织企业将得到更大发展。处于中间地带的主要是各中东部省份的外资和私营企业,总体上这两类企业不相上下,又比国有及其他企业竞争力更强一点,处于整体弱势的就是中西部省份国有和其他内资企业、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比较奇怪的是北京的纺织业私营和外资企业也比较靠后,北京的纺织业总体发展并没有太大优势。

(四)优劣势分析

各种类型企业的优劣势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以下结合表7做分类说明。

就私营企业而言,华北地区的私营企业以成本优势为主,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河北私营企业,各方面的竞争力都比较强,只是创新方面相对较弱。东北地区私营企业也具有成本优势,而规模以上企业处于相对劣势。东南沿海及与之毗邻的中部省份,其私营企业的竞争力都相当强,除了创新竞争力之外,其他方面均处于绝对优势。西部地区的私营企业虽然在规模以上企业竞争力和创新方面显现出一些劣势,但总体还是处于中等位置。总体看来,纺织业私营企业的发展状况良好,成本、投资以及规模以下企业都是其竞争优势所在。

就国有及其他内资企业而言,华北地区企业在创新竞争力上有优势,东北地区企业各方面表现都属于中低水平,东中部地区企业在创新竞争力方面较强,其他方面表现好于其他地区同类企业,但与其他经济类型企业相比而言也只是中等水平。而西部地区的企业各个方面基本上处于劣势状态。

就外资企业而言,华北地区的市场和规模以上企业竞争力较强,而规模以下企业和成本竞争力较弱。东北地区外资企业基本处于中等水平。东部地区除了成本竞争力之外,其他方面还是很有优势的,中部地区的外资企业在规模以上企业方面劣势比较明显。西部地区发展比较不均衡。个别省份在市场和投资竞争力方面还有点优势,但其他省份基本上处于中低水平。

(五)结构均衡度分析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到,各省市三种类型企业的优势和劣势的发展很不均衡。表8反映 了各省市各类型企业以变异系数衡量的竞争力结构均衡度。

由表8可知,变异系数在0.3以下的企业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它们在各方面竞争力水平差异较小,但却是普遍水平较低,实力较弱。变异系数在0.3~0.5之间的企业,各方面竞争力的均衡度相对较高,发展比较平均,也是集中在中部、华北东北等区域的各类企业,竞争力实力中等。变异系数在0.5~0.7之间的企业,结构均衡度有所降低,各个方面的差异性开始显现,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各个地区的部分国有及其他内资企业,还有中东部的私营和外资企业。应该说这里面的某些企业群竞争力还是比较雄厚的,但发展开始出现“长短腿”,有特别具有优势的方面,但也存在明显的劣势方面。变异系数在0.7~1.0之间的企业,各方面发展非常不均衡,可能有些方面排在相当靠前的位次,有些方面却处于底层的劣势,这样的企业要么是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的私营和外资企业,要么是西部和西南的企业,都是总竞争力相对靠前的企业。最后是变异系数在1以上的企业,这些企业恰恰都是竞争力比较强的江浙华中地区的私营和外资企业。由此可见,目前中国纺织业的基本状况:企业发展得越好,总竞争力越强,各方面发展越容易不均衡,总会有一两方面的发展跟不上其他方面的速度;而发展均衡的企业又游离在低端水平。因此,未来如何使纺织企业得以全面发展,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四、总结与建议

对照以上分析,总结出纺织业外资经济的优劣势,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并对我国纺织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纺织业外资经济优势与劣势

总结以上分析,纺织业外资经济的优劣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优势

第一,资本实力雄厚,规模以上外资经济更具竞争力优势。

第二,市场份额及利润都相对较高。

第三,科技活动中心由新产品转移到R&D,自主创新能力及效率较高。

第四,生产效率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第五,出口倾向高,发展模式灵活。

第六,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转化。

第七,东部沿海省份的外资经济发展竞争力较强,值得借鉴。

2.劣势:

第一,资本利润率无优势,规模不占优。

第二,倾向于规避风险,企业投资活动较少。

第三,成本费用较高,人工成本也比较高。

第四,西部省份的纺织业外资经济发展状况不佳。

第五,小规模外资企业难以和私营企业抗衡。

(二)纺织业外资经济未来展望

对于纺织业外资经济的未来展望,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1.中国巨大的市场不但吸引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也产生促进的动力

外资服装企业到中国来做企业,80%~90%外销,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让中国纺织产品在后配额时代更具优势。随着中国加入WTO,巨大的中国市场是各国纺织业再上台阶的驱动力。同时,与童装相关的各种材料和配件,如面料、衬里、拉链、扣子、包装材料和标签的生产不可能全由外资企业来生产,需要中国当地企业的支持,这也就相应带动了中国本土纺织业的发展。

2.进入后配额时代,纺织业将加速发展

进入后配额时代,可以打破长期以来的配额限制,打破浙江、江苏、山东、上海、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垄断外资经济的局面,中国其他地方的纺织企业将得到更大发展。

3.外资进入有可能造成企业并购,但对中国纺织企业影响不大

配额一旦取消,国有大型企业优势下降,其市场将被挤占,可能导致大量企业被外资并购。但是,在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中,国有企业份额很少,外资并购对国企的影响其实对我国纺织行业的震动不大。

4.纺织业外资经济的加速进入有利于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引进

外资进入纺织业有利于加快技术革新,这对我国纺织业的技术和设备改造、产业升级将起到推动作用,特别是纺织业的瓶颈产业——染整业将成为他们投资的重点。而流通领域的外资企业可以帮助中国纺织企业直接进入到国外的采购系统,从而促进出口。

5.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已经基本确立

以前,外资企业获得了国民待遇,而它的一些优惠政策,如减免税等,国企不可能获得,国企的负担外资企业也没有。另外新引进的外资不受内销外销的限制,特别是在服装领域,挟洋品牌而来的高档时装会在中国大大增加,必将加剧已经十分激烈的国内市场的争夺。但最近出台的企业所得税内外合一的新政策为各类企业创造了公平的竞争环境,将内外资企业的待遇差距会缩减到零。有利于纺织业内外资企业展开新一轮的公平竞争。

6.未来的纺织业商机无限

中国日益增长的国内消费需求为世界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纺织品消费第一大国,中国人自己的穿衣和家用,占中国生产的纺织品和服装总量的70%以上。一些国际名牌服装也将成为中高端消费群体的选择。中国9亿人口的广阔农村市场也将得到进一步开拓。这将是一个纺织品消费快速膨胀的时期,相信各国纺织品生产商都将在中国找到更多的商机和利润空间。

(三)中国纺织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方向

针对中国纺织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改进的方向,具体分析如下。

1.我国纺织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纺织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第一,研发投入量不少但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中国纺织业利用高新技术及生物资源开发研制的化纤品种和规模也都很少。应该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和渠道建设实现转型和升级,最终改善行业整体的发展环境,提高纺织业竞争实力。大力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投入,淘汰落后设备,提高资源利用率、环境质量和劳动生产率。鼓励企业开发纺织新材料和先进加工技术,改造传统纺织工艺,广泛使用生态纺织品和节能、环保加工技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这对中外企业同样重要。

第二,产品附加值低,缺乏自主品牌。中国纺织业在全球产业链中还处在加工制造阶段,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出口整体水平较低。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平均利润率仅为3%~5%,出口多以定牌、贴牌为主,自有品牌只占10%左右。应发挥规模和创新投入优势,增强科技活动效率,提高产品附加值,努力培育并推广自主品牌。通过开展“品牌万里行”、自主品牌展会等活动,鼓励企业创立自主品牌。争取培育出一批消费者认可的名牌产品。

第三,关键技术装备相对落后。2004年底,棉纺织机中无梭织机、自动络筒机仅占25%和21%,而发达国家都在90%左右。整个纺织行业的机电一体化水平、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都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方面的改进除了国家的支持,企业自身也要注重发展,尤其是小规模的私营企业,一切以降低成本为目的,而不管设备的更新换代,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很不好。

2.建议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国纺织业应该做到:

第一,加强企业与外国的交流与合作。支持企业对外投资合作,为企业在国外投资建立研发、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体系提供便利。鼓励企业与国外同行开展信息交流。为行业对话创造条件,并通过考察、培训、论坛和研讨会等形式,鼓励并支持中国企业在设计、研发和营销等领域向国外同行学习先进经验,开展合作。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支持中介组织与各国同行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和民间对话机制。

第二,逐步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国内纺织业企业增长方式应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增长拉动力将由出口导向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同时要逐步实现劳动密集型模式的转变。中国政府将采取积极措施,推动企业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质量,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寻求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共同发展的途径,加强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互惠。

注释:

① 参见《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2003-2004》,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年6月,北京。

②根据国家统计局工业统计标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

参考文献:

[1]唐小波,沈秋明.WTO法律规则与中国纺织业[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戴金平,孟夏,万志宏.WTO与中国产业发展[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3]常亚平.中国纺织产业分析和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4]罗伯·莱德,比特·B·海勒.现金流量预算[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5]王晓红.利用外资与中国经济的新跨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何帆,张斌.寻找内外平衡的发展战略-未来10年的中国和全球经济[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7]荆新,王化成,刘俊彦.财务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8]皮厄特拉·里佛利.T恤的全球之旅—— 一位经济学家对世界贸易市场、权力与政治的考察[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9]中国纺织.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2003-2004[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编辑:许丽丽)

猜你喜欢

纺织业竞争力指标体系
纺织业两人入围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二轮
丹东纺织业新引擎
纺织业觅路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日本竞争力
科尔:“走出去”带动纺织业升级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在联合中提高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