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驱动农业发展 产学研助推行业进步
——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4-04-26

中国科技产业 2014年11期
关键词:大北产学研生物

创新驱动农业发展 产学研助推行业进步
——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自立、社会安定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的兴衰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和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我国一直在探索农业发展的道路,并在农业科技等各个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资源短缺、技术落后、经营粗放等问题仍然制约着我国农业的发展。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充分强调了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农业行业中,拥有自主创新体系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推动行业进步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北农集团”)于1993年创建,秉承“报国兴农、争创第一、共同发展”的企业理念,致力于创建世界级农业高科技企业。2010年4月9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002385,大北农)。

大北农集团以饲料、动保、种业、植保、生物饲料、种猪六大产业的研发、生产、推广为主业务,现有27000多名员工,拥有百名博士、五百名硕士等专家组成的核心研发团队。大北农集团在全国设立60多家生产基地、80多家子公司、2000多家服务中心。在怀柔建有亚洲最大的预混料生产基地,连续5年预混料销量全国领先,市场占有率达4.5%。大北农种业(金色农华)为全国种业十强,水稻种子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二。2013年集团销售额约166亿元,净利润9.7亿元,总资产82亿元。2014年上半年销售额82.25亿,比去年同期增加25.56%。

大北农集团实施科技创新驱动企业发展战略,拥有2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创新型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中关村“十百千”企业。2011年、2012年和2013年分别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等奖和特等奖,并累计获得省部级奖3项。2013年9月30日,习近平等中央政治局同志来到中关村集体学习,并调研战略新兴产业。大北农集团董事长邵根伙博士作为农业科技创新领域的领军人物现场向习总书记等政治局同志汇报了农业生物技术的前沿发展与大北农集团最新科技创新成果。

大北农集团在作物育种、生物饲料、生物疫苗、生物农药等方面与国内4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深度合作关系,合作项目或技术近百项;与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加拿大PPI公司、加拿大种猪遗传改良中心等10多家国外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2011年被认定为“北京市农业生物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在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大北农集团一直热衷于公益事业。自1999年设立大北农科技奖,目前已举办八届,共有260位国内外专家无偿获得奖金资助,奖金总额1751万元。2003年受中国农业科学院邀请,主办中国农民大学,为农民提供职业技术培训。自1995年设立大北农奖、助学金,目前发放院校50多所,多年来累计发放金额近1000万元,有万余名学生受益。

Douglas系统

1 战略发展篇

创业征程二十余载产学研合作贯穿其中

1993年冬天,“大北农饲料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邵根伙博士在公司成立之初就确定了“以人才为主体,科技为导向,与国有饲料企业优势互补,建立以大北农为中心的饲料企业集团”的发展规划,确定了“技术创新”是引领大北农集团发展的中坚力量。经过20年的发展,大北农集团从成立之初的2个人、2间房,发展成了拥有20000名员工,市值超200亿的农业科技集团,大北农的“技术创新”策略紧跟时代潮流,犹如不断升级的发动机一般,给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开启技术创新之路:从“技术委员会”到“大北农研究院”

公司创业之初,把产品开发的主攻方向定位在乳猪料配方和生产上。公司从中国农业大学邀请了10多名知名专家教授和青年知识分子成立了“大北农技术委员会”,依靠专家技术委员会这个强大后盾,“大北农牌”乳猪料551很快就研制成功,市场反响非常好。1999年,大北农的研发机构“大北农研究院”正式成立,大北农集团开始走技术研发之路。同年,大北农集团开始设立“大北农科技奖”,每届拿出100万元,无偿资助在农业科研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如今,大北农科技奖已经成功举办了8届,共收到申报项目2092项,奖励金额共计人民币1751万元,有260位专家(含9位院士)获得奖励,自2011年开始获得国家奖推荐资格。

快速发展: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全面实施企业技术创新战略

自1999年大北农研究院成立后,在企业内部不断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力度,改善实验条件,招聘优秀人才,不断提升企业研发“硬实力”和“软实力”。2006年,大北农集团被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同年获批设立“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博士后工作站分站”,现有在站博士后11名。

2005年开始在企业内部开始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以新技术商业化应用和新产品市场占有率为导向,新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必须为企业发展和商业成功服务,并将一项新技术、一个新产品能否投入生产、投放市场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作为价值与成功判断的唯一依据。

大北农技术创新的思路是应用生物技术发展生物饲料、生物疫苗、生物育种、生物农药四大核心产业;利用信息技术开发现代农业和新农村所需的相关信息化服务产品并建立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农村培训现代创业型农民,使其成为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者。技术创新途径是实施“生物饲料添加剂新产品研发及产业化”、“生物疫苗研制及产业化”、“杂交玉米和水稻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生物农药新产品开发及产业化”四大技术创新项目。

跨越发展:重资投入农业生物技术,企业逐步成为创新主体

2010年4月9日,大北农集团在深交所上市(大北农,002385),大北农集团进入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目前已经形成了生物饲料、生物育种、生物疫苗和生物农药四大技术创新平台。2011年1月,大北农集团正式成立生物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农业生物技术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计划五年投资5-8万,专注于玉米、大豆、水稻等主要农作物精准育种。现已获得首批抗虫,抗除草剂和雄性不育系的优良转化子,76件已进入2012年中间实验安全评价,预计首批商业化events将于2015年获得。

2013年9月30日,习近平等政治局同志来到中关村集体学习,并调研战略新兴产业。公司董事长邵根伙博士作为农业科技创新领域的领军人物向习总书记等政治局同志汇报了农业生物技术的前沿发展与大北农最新科技创新成果。习总书记对大北农立足中关村,加大对生物技术的投入,整合全球资源,以创建全球领先的农业高科技企业为奋斗目标,为实现农业科技创新梦贡献力量给予了高度赞扬。

2 创新资源篇

打造行业一流技术创新平台引进国际一流研发团队

大北农集团已建立了完善的技术研发体系,目前在北京拥有七个主要的研发中心:微生物技术研究中心、饲料技术研究中心、生物技术中心、动物医学研究中心、金色农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开发中心、动物保健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技术开发中心、绿色农华植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技术开发中心。实验室总面积近3万平方米,实验设备原值1.5亿元以上,在生物育种、生物饲料等领域的实验室研发平台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国家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大北农集团在北京建有“饲用微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科发基【2010】718号)”、“作物生物育种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发改高技【2012】3098号)”、“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生物技术育种重点实验室(农科教发【2013】9号)”3个国家级科研机构,以及“作物生物育种北京市工程实验室”、“饲料安全生物调控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饲料安全技术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作物分子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系列市级认定的科研创新平台。

大北农集团拥有核心研发人员2600多名。其中博士91人,硕士483人,国际领军人才5名,“千人计划”3人,“海聚工程”人才5人,“高聚工程”人才1人,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青年人才5名,具有海外工作或学习经验的员工40多名。大北农集团已打造出以吕玉平博士、赵亚荣博士、王安如博士、何增国博士、李绍明博士、刘澜博士等为领军专家的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科研团队。

另外,大北农集团设立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博士后工作站分站”,已累计培养在站博士后16名。大北农集团成立的“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累计在站院士11名,被评为北京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先进单位。高水平的科技人才的汇集,为大北农集团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充分的智力支撑。

大北农集团研发经费执行经费预算制度,每年投入的研发经费均超过当年销售收入的3%。集团2011年至2013年投入的研发经费分别为2.43亿、3.4亿、5.1亿,三年研发经费累计达10.93亿元。强大的科研经费支持,确保了大北农集团技术创新有良好环境和动力源。大北农集团的“技术创新”之路,一直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截至2013年,大北农集团累计承担和参与国家、省市级研发项目59项,其中生物饲料22项、生物种业21项、生物疫苗5项、生物农药11项。

同时,大北农集团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逐步引入了股权激励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关键技术人员、科研管理人员等给予股权期权激励,对做出重大开创性成果的科研人员给予重奖;激励科研骨干应用先进技术突破研发瓶颈,加快技术创新研发进程。

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合作协议签字(左为邵根伙博士、右为柯炳生校长)

邵根伙博士中国农业大学大北农教育基金捐赠协议签字

3 产学研合作篇

产学研合作促发展引领跨越新篇章

大北农始终保持与科研机构的良好合作关系,主要表现在大量委托及合作研究、设立大北农科技奖励、共同转化国家农业生物高科技成果和协助进行知识产权管理,共同规范科技成果的市场行为等。大北农集团与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17所高等院校,及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等23所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深度合作关系,同时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法国农业科学院、荷兰瓦赫宁根大学、丹麦科技大学、瑞典农业科技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形成合作研发、委托与合资育种、共建研究机构和产业联盟等模式,充分发挥各自的人才、技术、资金、市场和资源优势,在双方一致的目标下,制定个性化的工作机制,有力得促进了大北农集团产业技术进步和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对促进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障畜禽产品安全和食品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根据企业“创建世界级农业科技企业”的愿景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知识产权为纽带,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农业科技资源、技术与人才,搭建起集团与农业科研院所、高校、行业学会、权威专家的联络和合作平台。以“平等、互信、共赢”为指导思想,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用、农科教企紧密结合,构建强大的集成测试平台,一方面可促使大北农具有更强的生存发展能力,另一方面使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找到了良好的研发平台,从而形成了自主、竞争、开放、联合的产学研驱动机制。

在此原则下,根据合作单位的具体情况和合作内容,制定个性化工作机制,形成了委托研发、合作研发、共建研究机构和成立产业联盟四种主要合作机制,在协调管理、利益分配、信息共享和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机制。

大北农集团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探索出了以下几条经验和做法。

第一,积极搭建行业公益性质产学研合作平台。大北农集团自1999年起出资设立大北农科技奖,至今已成功举办8届,共收到申报项目2092项,先后有260位专家(含9名院士)获得奖励,奖励金额累计人民币1751万元。奖励隔年评选一次,每届颁奖大会的同时还举行中关村全球农业生物技术创新论坛及行业分论坛。累计参会政、产、学、研届的领导和专家超过4000人次。大北农科技奖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也为农业行业交流提供了更加贴近产业发展的平台。除此之外,大北农集团还积极支持和参与行业学会的各项活动。2010年,大北农集团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支持学会总会及专业分会、地方学会建设和各项学术活动开展,在为行业产学研合作搭建公益性质平台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有效促进了农业行业产学研合作。

第二,保证产学研合作投入。自创立以来,“技术创新”始终是大北农集团的立企之本,是三大核心竞争力之一。近年来,集团不断加大对微生物饲料、大乳猪料系列产品、动物疫苗、生物育种、水稻玉米新品种等方面的专项研究投入。2013年,公司研发支出投入总额为51049万元,占公司营业收入总额的3.06%。公司对科研投入的重视保证了公司产学研合作的顺利开展。

第三,积极探索合作机制,产学研活动开展形式多种多样。在合作方式上,实行了“点对点”(即公司对某一个科研机构)、“点对面”(即面向行业学会、协会的合作)、“点对链”(即与产业联盟进行的合作或者组建产业联盟)等方式的合作。在具体合作项目上,大北农集团根据合作的具体情况,形成技术引进、合作开发、委托研发、共建研究机构和组建产业联盟等模式,充分发挥各自的人才、技术、资金、市场和资源优势,在双方一致的目标下,制定个性化的工作机制。

第四,遵守基于信任和共同利益目标的契约精神。由于产学研合作各方在单位性质、管理方式各不相同,同时合作过程中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又难以准确反应合作涉及成果的真正价值,在合作初期及发生知识产权相关争议时,大北农集团本着“平等、自由,推己及人”的原则启动合作和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双赢或多赢。

2011年12月,大北农与中国农业大学签署了关于《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战略合作协议》。 同时成立了大北农集团-中国农业大学联合研究中心,下设六个分中心:养猪研究中心、奶牛研究中心、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种子健康与绿色植保研究中心、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微生物工程研究中心,通过该联合研发中心建设,中国农大成为大北农集团未来发展的战略技术策源地与高级人才培养基地。该联合研发中心是乙方全面提升企业及国家养猪技术水平、奶牛养殖技术水平、农业生物技术创新水平、种子健康及绿色植保技术应用水平、微生物工程技术创新水平以及优质乳、肉食品生产加工水平的主要技术依托力量。作为中国农大的技术创新实践与成果转化的优先基地,同时也是中国农大学生进行生产实习、社会实践和就业基地。双方的合作方式主要包括委托研发、合作研发、成果转化、科研平台建设、企业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培养、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目前联合研究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已经有序展开。

大北农集团于2010年10月经北京市科协批准成立企业科协,同年12月申请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是市科协首次在农业企业中设立的“院士专家工作站”,也是北京市第一家民营企业设立的“院士专家工作站”。截至2013年年底有9位进站院士,2014年新增李德发院士进站,工作站运行平稳,进站院士在集团战略咨询、技术指导、新产品研发、高端人才培养、研发团队培育、大北农科技奖评审、以及产学研合作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工作站诸位院士专家的悉心指点下,大北技术创新战略开始进入“加速跑”阶段,而大北农技术创新的另一大动力则来源于集团与在站院士专家团队成果产业化合作所带来的良好运营成效。

4 创新成果篇

技术创新和产学研合作双擎驱动研发硕果累累

在技术创新和产学研合作双重引擎的驱动下,大北农集团的创新事业结出了累累硕果。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管理,从专利、植物新品种权等多个方面对研究成果进行立体保护,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化,有效保护了技术创新成果。截至2014年9月底,大北农集团共提出专利申请782件(其中,发明专利479件);授权390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59件),植物新品种权申请352项,授权34项;获得计算机软件登记权8项,主持和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44项,在我国农业企业中遥遥领先。

大北农技术创新产品

大北农院士专家工作站工作会议

大北农集团的研发项目也取得了国家的认可和奖励。目前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3项。2009年,大北农承担的“新型安全高效环保消毒剂的研发与应用”获得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大北农子公司北京金色农华参与的“早熟高产、多抗、优质玉米杂交种京玉7号、京玉11号选育与推广”项目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011年,大北农集团参与的“仔猪健康养殖营养饲料调控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2年,大北农集团参与的“重要动物病毒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年,大北农子公司北京金色农华参与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2014年,大北农子公司漳州大北农承担的“乳仔猪肠道健康的营养和免疫调控技术研究与应用”获福建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坚实了大北农集团跨越式发展的脚步。截至2014年9月底,大北农集团完成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数共计180余项,拥有国家三类新兽药证书4项;国家重点新产品5项;自主选育玉米新品种15个(其中国审4个)、水稻新品种23个(其中国审5个);北京市自主创新产品33项;“金色农华”牌水稻种子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2013年度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为118亿元,占总销售收入的71%,利润贡献率达80%以上。

其中,通过多菌种复配技术和菌种双层微囊包被技术的集成创新,开发出著名品牌“贝贝乳”和“宝宝壮”,扭转了我国乳仔猪饲料由外资企业垄断的局面。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的“猪圆环病毒2型灭活疫苗(DBN-SX07株)”是目前国内唯一完全由企业自主研发、拥有授权专利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兽用新生物制品。自主培育的玉米新品种“农华101”连续四年被认定为农业部主推玉米新品种,2013年推广面积近千万亩。

5 未来展望篇

产学研携手共圆报国兴农梦

2013年是大北农集团创业20周年,过去的20年大北农实现了从零到市值200亿的突破,展望未来,我们充满期待。

大北农集团制定了未来10年的技术创新的发展规划:结合国家《生物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加快大北农集团新兴农业生物产业创新能力培育,建设完善的生物技术产业创业平台,提升集团在农业生物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为我国农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优质的产品和优良的服务,打造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年产值超百亿元的生物农业龙头企业。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农业面对全球化、信息化、产业化和生物技术革命的挑战。

大北农集团始终坚信农业是最富潜力、最值得奋斗的行业,并为此不懈努力,但是同目标相比、同时代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还需要更加努力。我们深信,有社会各界领导、专家的关注与支持,有广大农民朋友的厚爱与肯定,大北农集团创建世界级农业科技企业的目标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我们将继续与学界和科研界的专家携手,为实现“报国兴农”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大北产学研生物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生物多样性
大北农集团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第12话 完美生物
福州大北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吹泡泡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