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院校美术类专业毕业创作教学管理改革探索

2014-04-25谢翠雪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毕业教学管理美术

谢翠雪

(广西师范大学教务处广西·桂林541004)

高师院校美术类专业毕业创作教学管理改革探索

谢翠雪

(广西师范大学教务处广西·桂林541004)

毕业创作是美术类专业学生毕业完成的重要的课程,如何做好毕业创作的教学管理工作非常关键。本文根据高师院校美术类专业的现状及特点,分析毕业创作的影响因素,提出通过调整毕业创作课程学期安排、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改革毕业创作评价模式等途径以提高毕业创作教学管理质量。

高师院校美术类专业毕业创作教学管理

毕业论文(设计)是大学毕业生都必须完成的一门重要课程,而美术类专业学生往往通过创作的形式来完成本门课程,以检验毕业生四年所培养的综合能力、创造能力,又称为“毕业创作”。在学校教学管理机构看来,美术类专业的毕业创作与普通文理科的毕业论文是可以相提并论的,故而在教学实践中较大地影响毕业创作成效。虽然在高等师范院校中,美术类专业的毕业创作与普通文理科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同属于实践教学平台的同类课程,但是它们无论是在学科背景上,还是在评价模式或教学安排上都存在极大的差异。

一、高师院校美术类专业的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全国各地艺术类考生人数都呈逐年增长之势,“艺考热”持续升温,各高校艺术类学科专业招生规模随之扩大,相应的教学管理问题日渐突出。高等师范类院校具有教育的综合性和多学科发展的特点,在普通文理科教育倍受瞩目的形势下,艺术类学科的教育并未得到相应的重视,美术类专业具有自身的学科特点及教育模式。

第一,美术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逻辑思维能力则相对较弱,具有动手能力强、思维敏捷、个性多元化等优点,同时学生的文化课基础差、纪律松懈、学习积极性不足。对于教学管理方面,需要针对该类学生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第二,在高师院校的美术类专业由于学科背景不同,其教学模式既要遵循美术类专业自身创作和美术教育的规律,又要适应学校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而这些制度大多是针对普通文理工科专业设置的,尤其是美术类专业毕业创作却与普通文理科专业的教学管理程序及评价模式使用统一的标准,大有“削足适履”之嫌。

第三,美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以实践性课程为主的,这也是由美术类专业培养目标决定的,所有的专业术科课程的都必须采取分段式教学,即学生在相对集中的时间段里进行系统学习和创作。此外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质量也能在学生的创作作品中得到最完美的诠释,通过毕业创作作品展可以全面而直接的显示将院校美术类专业培养成效。

二、高师院校美术类专业毕业创作的影响因素

随着艺术类考生的扩招,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高校毕业创作指导老师指导困难,毕业创作评价模式等等因素的影响,各高师美术类专业毕业创作的质量整体出现了滑坡的迹象,甚至有较多的学生是应付了事,仅以一幅习作作为毕业创作以完成任务。在这样的氛围中,要想有高水准高质量的创作作品产生几乎是不可能,经过分析,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因素影响美术类专业毕业创作的质量。

(一)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

随着艺术类招生的持续火爆,艺术类学生开始大幅增加,目前美术类毕业生面临着比普通类专业毕业生更严峻的就业压力,据报道东部某省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惨淡,近几年高师类院校美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是中小学教师、美术培训班或者到农村支教,部分高校美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很难达到10%。毕业创作课程基本都是被安排在本科第八学期进行,这一阶段学生都在为找工作四处奔波,应付于各种笔试或面试,根本无暇顾及毕业创作,这样的情形学生也很难静下心来搜集素材,构思创作。

(二)毕业创作指导老师指导困难

大多高校对于毕业创作指导老师的职称要求至少达到讲师以上,但是由于扩招导致师生比严重失衡。一个指导老师需要指导8-12名学生的毕业创作,这样的工作强度使得指导老师疲于奔命,往往顾此失彼。有一部分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基本功不扎实,对创作缺乏最基本的兴趣,表现出消极懈怠情绪,所以学生以应付差事的态度进行创作,不服从指导教师的指导和安排,甚至是毕业创作期间指导老师根本找不到学生,导致指导老师无从着手,学生在有限的创作时间内只能应付了事。另外,有部分老师自身理论水平与创作水平仍未到达一定的高度,无法对学生在创作的各阶段碰到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指导方案,让学生在创作中随波逐流。

(三)毕业创作评价模式束缚

在2011年前,艺术类专业一直属于文学学科门类之下,因此,与艺术类院校相比,美术类专业教育尚未得到师范类院校的重视。高师院校多以普通文理科见长,师资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都偏重于普通文理科,又加上普通文理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管理上已形成一套完善而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无论是从事教学研究的老师,还是设计思考教学管理的职能部门,他们的研究领域和视野仍然停留在原有模式和框架之中。例如在美术类学生的毕业创作评价过程中,使用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按指导老师评分成绩占40%、评阅人评分成绩占25%、专业答辩小组评分成绩占35%的比例构成毕业创作成绩,其中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老师评分成绩和评阅人评分成绩的评分项目表如下:

表1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老师评分成绩与评阅人评分成绩的评分项目表

对于讲究构图、笔触、色彩、表现技法等等的美术创作作品,以上评分项目显然不适合用于评定美术类专业学生的毕业创作的成绩,属于将普通文理科的毕业论文评价标准生搬硬套到美术类专业毕业创作的评价模式中,影响了毕业创作的评价过程和质量。

三、提高高师院校美术类专业毕业创作教学管理质量的途径

(一)调整毕业创作课程学期安排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美术类专业毕业创作基本是安排在大学本科的第八学期开设。为了避免美术类专业学生毕业创作与就业在时间和精力上的相互冲突,缓解学生就业压力,同时为了调动学生毕业创作的积极性,提高毕业班学生毕业创作的质量和水平,将学生毕业创作的学期安排提前。例如将毕业创作安排在第六学期,在第六学期后半期组织学生进行开题,进入创作准备阶段,收集素材,构思小稿,确定色调。

(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毕业创作指导是美术类专业教学中最复杂的综合教学阶段,老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只有理论知识扎实和专业技法出色的教师才能给学生在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中给予指导,所以作为学生毕业创作的指导老师,这项工作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断加强自身艺术修养,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及时总结,寓创作于基础教学,让学生在日常采风写生后,慢慢学习创作,在这样的基础教学中渐入佳境,因势利导使学生将自己学到的各种技术手段运用到更加有情感和艺术内涵的创作中。因此,学校也应投入相应的财力和精力进行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老师、定期选派骨干教师到其他学校,考察和进修学习其他美术类院校的先进教学模式。

(三)改革毕业创作评价模式

目前,高师美术院校现行的毕业创作评价模式,并不适合美术类专业的学科特点,必须采用符合美术类专业特色的毕业创作考核模式,真正检验出美术类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首先,毕业生的毕业创作应该包括创作作品和创作报告,评价重点应该是作品,创作报告是对作品创作过程的辅助说明。其次,在创作过程中应进行阶段性的会看评价,如创作中期进行小稿及作品展示,要求作者将创作主题思想或是遇到的困难进行阐述,由会看小组专家提出相应的指导意见;在创作的末期,进行总结性的会看评价,在这一过程中,由会看专家根据创作作品的质量与品质给出相应的成绩。再次,进入毕业创作答辩环节,学生依据创作报告,对自己的创作进行答辩,由答辩专家组给出相应的成绩。学生的毕业创作成绩由指导老师的评分成绩、会看小组的评分成绩和答辩专家组的评分成绩三部分构成。高师院校美术类专业毕业创作既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必修课程,又是检验、体现院校美术类专业培养人才及办学成果的展示。在学生创作完成之后,最终需要举办毕业创作作品展,并制作毕业创作作品集。

[1]李清,放与拓展:于美术类专业毕业创作教学改革的思考[J].艺术探索,2011.

[2]余永红,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毕业创作中的负面因素分析[J],甘肃高师学报,2012.

G642.447

A

1009-8534(2014)04-0102-02

2014-05-30

本文为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师院校美术类专业毕业创作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研究——以广西高校本科教学为例”研究成果。

谢翠雪(1984.11—),女,广西桂林人,广西师范大学教务处工作,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学管理。

猜你喜欢

毕业教学管理美术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我们今天毕业了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毕业季
毕业了,能否学以致用
毕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