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城湍溪

2014-04-21李程

源流 2014年4期
关键词:平远县中央苏区边城

李程

一湾碧水,连结粤闽连绵青山;一处边城,演绎四百年盛衰。弹丸之地,吐纳历史风云;一蓑烟雨,驳船江上如鲫;古渡人头攒动,老街商铺林立;有说不尽的南迁客家风情、吹不散的战争硝烟。

边城湍溪,位于粤东北平远县差干镇,紧邻福建县武平县下坝乡,小小的永福桥成为粤闽分界的“中英街”。湍溪村,为下坝贡献了一条宽广的差干河,经石窟河、梅江、韩江水系奔流入海,与武平下坝乡亲拥有一座水运码头古渡、一脉相承的客家遗风和一个遐迩闻名的边城墟市。

历史沧桑,世事轮回,盐米古道荒草萋萋,消失的风景更增添了人们访古探幽的兴趣,神秘边城的前世今生,更让闽粤赣边民众津津乐道。

边城古道

湍溪与下坝一衣带水、山脉相连、人情相通。平远置县历史始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当时下坝、蕉岭等地归属平远。以仁居作为县治的平远,居“三省之冲”之险隘,“北连江赣,东接闽汀”,作为水上“衢路”可以自东门40里水里至下坝圩武平县界。《平远县志》点明了“湍溪”在水运上的要冲之位:“左眺差干,奇石(五指石)掌空,放舟湍溪,激水斗楫不数里而百子渡已去平。”

千百年来,差干河砥砺前行,经历过波澜壮阔、百舸争流的热闹,守得住冷落古码头、破旧老铺的寂寞,任风吹雨打、潮涨潮落,淡定自若东流入海。

湍溪与福建省武平县下坝一溪之间,山相通、水相连,差干河与平川河、中山河、中赤河、民主河在此交汇,注入梅江,再汇成韩江。与湍溪融为一体的下坝墟,依山而建,虽是弹丸之地,集市却是三省通衢。下坝开埠于明正德年间(1426-1435),山里人迫切需要外面的食盐、铁钉、洋油、绸布,而山外又迫切需要大山出产的木材、大米、黄豆、土纸、药材,这条盐米古道成为粤东北、闽西、赣南近二十个县域的物资运输“中枢神经”。

据老一辈人说,最繁盛的时候,河里的小船有600多条。在差干河下游的石栏滩峭壁处,至今还残留当年船工拉纤留下石级,逆水行舟艰辛无比。从潮汕沿梅江逆水而上的食盐,在下坝河、湍溪街启岸,由挑夫经差干的松溪桥挑往江西罗塘,然后挑米返回。“世上第一苦,锅头无米煮;世上第二苦,挑担行长路”,约百三十的担子,往返四天,艰辛无比。清道光十年(1831年)建成松溪桥,其碑记详细描述了挑夫队伍的盛况:“下坝为邑之偏隅,实小河盐船之总汇。其船上十余里竹子园止,以上则全肩挑,蚁聚蜂屯,日以千计,而道必经差干乡之松溪。”

清乾隆时,赣南各县食盐都从下坝挑运到江西罗塘,下坝经商之客也越来越多,尤其是江西宁都、于都、兴国商都来这里建筑盐馆、米馆, 作储盐之用,广东的盐大量水运至下坝,每船载重量上水3000 斤,下坝每天的库存量的盐就达 60 万包,约 80 万斤;赣南各地的山货也大量地肩挑至下坝, 由下坝水运到广东。直至1930年毛泽东写《寻乌调查》时,还依旧繁荣:

“从石城、瑞金来的米和豆子为大宗,从兴国来的以茶油为大宗,在筠门岭上岸,每天从筠门岭至广东下坝的大米、豆子、茶油共有四、五百担。下坝运至筠门岭的以海盐、海味洋货为多。脚夫们一担货去,一担回。”

通达三省的古驿道,给赣南、粤东、闽西带来了明清四百多年的繁荣,培养了大批客家富商,同时也孕育了辉煌的客家文化。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从蕉岭新铺到会昌筠门岭开辟了公路。嗣后,蕉岭到上杭、武平的公路又通车。陆运速度快而低廉的价格,边城下坝“通衢”作用日渐式微。

边城排工

“哟嗬!放排咯……”

排工响亮的号子,几百年间回荡于湍溪、下坝黄金水道,常常呈现“万木漂江”的盛景。

连绵青山、温湿气候,让1381平方公里的平远成为森林王国,每年大量木材需水运出山。平远建国后至1970年,经湍溪、下坝的差干河仍有三、五十艘船航行其间,每年放运竹木排近万立方米。1975年仁居至差干公路建成通车,船队撤销;1978年兴建长潭水库封水,1981年结束竹木排放运历史。

放运木排通常在差干河或下坝河(湍溪河)扎排,每排约40米,四排为一练。起初因滩多水浅,每排均有2人,每练有8人、每练长约160米。过险滩时,以排为单位通过。后逐渐减速至每练4人、2人。排工带足粮食,吃住排上,至目的地潮州、汕头,全程约18至25天。

我在收集“平远老照片”中,收集到1980年放排工在湍溪上游甲溪峰险滩搏击的照片:夹岸高峡、险滩在逆光的下反射着强烈的光斑,排工用长长竹篙努力撑出浅滩困境。可以想像,湍急的水流,承载原木扎成了木排长龙,古铜色的排工背脊引领下,“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练木排下江来”景观是何等的壮观。

当年,湍溪村许多粗壮汉子为谋生计,当排工走汕头,苦不堪言,至今平远还流传客家山歌《排工自叹歌》:

世人命歪唔像涯,

二十一出学撑排,

脱掉衣衫日头晒,

背驼哔叭像拖犁。

讲起撑排正孤凄,

秆荐准席笪准被,

人人都话钱好赚,

几多辛苦么人知。

差干河在湍溪的“溪岭”转了一个大大的湾之后,汇入下坝河,由此一路向西划去,回环曲折,尽在竹林翠拥,芦花浅水,榆钱高耸夹岸,泊船酒肆与连绵青山,一程山水悠然与你揖别。

闲乘一叶舟,慢桨动深情。客家少女站在船尾,手握长长的竹篙,一左一右点划水面,船灵巧地贴着水面滑行,似乎在朝霞中远去帆影,江面晨雾丝丝缕缕,袅袅《送郎歌》男女对唱,潺潺清流里平添几分浪漫的色彩,悠长韵致撩拨一江的情愫:

妹子送我到渡口,

脚踏渡船浮对浮。

哪有利刀能割水,

哪有利剑能割愁?

送郎送到湍溪墟,

暗暗伸手牵郎衣。

低声细语同郎讲,

月头去哩月尾归。endprint

点点帆影,万种风情,摇曳清澈河面。美丽的差干河从这里出发,融入韩江水系,挟武夷山余脉温韵,柔转于千山万峰,彩绸般飘舞了四百年,山的灵动、海的广阔,“盐米古道”演绎了几多商贾风云、追梦理想。

边城烽火

楼台倒映涵虚碧,旗帜高扬似火燃。

五峰环抱,一脉相牵,广东湍溪村与福建下坝,共同拥有了风水宝地——“五马落槽”。古渡边,柔情似水的客家山歌曾袅袅娜娜;翠峰下,边城弥漫过烽火硝烟。

1930年5月14日间,红四军遵照前委指示,派纵队司令员林彪率领第一纵队1000多人,从江西寻乌分兵平远,开展了18天的革命活动。5月31日,红四军经差干、湍溪、下坝北撤。

1932年,蒋介石为了围堵追剿中央红军,把红军扼杀在革命的摇篮里,除组织数以万计的国民党军队进行军事围剿外,还实行碉堡政策。蒋介石亲自颁发“封锁匪区令”,在闽粤赣边的主要关隘、山头、路口到处修筑碉堡、炮楼,设立关卡,派驻军队,实行计口授盐,严禁食盐、布匹、药品、煤油以及硫磺、火药等民用、军用物资运进苏区,妄图困死中央苏区军民。

平远的湍溪和武平的下坝,是当时的水陆交通枢纽,国民党第一集团军独立第一师第二旅旅长严应鱼部驻守闽粤赣边,旅部设在寻乌罗塘乡,当时成立了建筑炮楼委员会,在辖区广筑碉堡或炮楼,在武平的县城、下坝、十方、东留、永平、岩前,平远的仁居、邹坊、城南、麟石、大柘石龙寨等地共建有碉堡共80座。“五马落槽”的五座山头分别筑有碉堡,其中湍溪村山头上的两座,这5个碉堡对“红色交通线”严防死守。

当时在敌人的“围剿”封锁下,中央苏区的物质条件非常困难。300万苏区人民每年需要价值900万元的盐和600万元的布,需从国民党统治区进口。在长汀县,一块银元可买30多斤猪肉,但只能买盐二两多。从1930年底至1934年秋中央红军长征,韩江红色交通线先后为中央苏区运送了药物、电池、电缆、硝酸、硫酸、布匹、食盐等紧缺物资600吨。

边城湍溪、下坝,发达的水运、繁华的商业,隶属韩江上游,是离中央苏区最近的码头。作为闽粤赣边来往香港、广州、潮汕进入赣南中央苏区的一个联络站,向中央苏区输送了大批食盐、药品和其他紧缺物资,有众多领导干部从下坝墟水上红色交通线进入安全进入中央苏区。

湍溪村80多岁的老人谢宜境在接受调查回忆时说,虽然建了碉堡,设了关卡,但仍挡不住当年革命的洪流。中央苏区附近的群众在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组织赤卫队想尽千方百计,冲破层层封锁,把禁运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苏区,支援苏区军民,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一次次围剿。

据查平远民国档案,从1932年到1934年间,均有由平远转运食盐、药品等物资到赣南苏区的记录。1932年8月13日国民党师长黄元酉急电平远县长称“共匪盘踞赣南,业有命令将军用品一律禁运,现查仍有奸商将食盐源源运赣济匪”,限制每人购盐不得超过十斤;1933年8月14日平远县政府布告称“近来差干、湖洋一带有藐不畏法乡民,于夜间偷运食盐接济共匪”,1933年9月《平远县支出行政囚粮表》列“共匪”、“红匪”、“贩卖私盐”之罪有13人,其中“贩卖私盐”谢凤祥等6人同是“谢”姓(差干镇几乎清一色姓“谢”,由此推之“贩卖私盐”谢凤祥等6人应为平远差干人氏)。

烽火边城,红旗漫卷,边城湍溪(下坝)为中央苏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拭过厚厚历史尘埃,我们仍然感受到红色火种的炽烈与光芒。

古渡石街漫步,黑瓦骑楼的老铺间徜徉,红色交通站、红色交通员或“红心商人”,已无处寻觅。共和国的无名英雄,英魂与日月同在,正如臧克家的诗: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边城客风

湍溪与下坝,两省边民共同拥有一个古渡码头,拥有一个曾经的商业重地下坝墟,有相同的客家风俗,共同承传中原古风古韵。

被列入广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平远船灯”,源自福建武平下坝。据《平远县志》记载:200多年前,福建省武平县下坝乡艺人丘永生以师徒传承方式把舞船灯技艺传授给了平远湍溪谢屋谢添官。从此,“船灯”便在平远县境内流传开来,经久不衰。每逢春节、元宵、端午、中秋节以及喜庆丰收之时,平远差干、仁居、上举、泗水等地的群众自发制作、排演船灯,以此来庆祝节日。

“船灯”的来历,有个神奇动人的传说:清朝乾隆皇帝乔装巡游江南,体察民情。来到福建沿海某地时,投宿于一渔船上,船家祖父和孙女俩盛情接待。闲聊之中,乾隆皇帝获悉渔家饱受渔霸欺凌,不得温饱,动了恻隐之心,特赠夜明珠一颗,还亲笔题赠“渔家乐”金匾和“圣旨”金牌各一悬挂于船头,在金匾下两旁各竖龙柱,以示威严,并把夜明珠挂上船尾。尔后,渔霸不敢再欺凌渔家,渔家因有夜明珠之光,不论风雨黑夜,均可出海捕鱼。

“船在岸上行,人在船中舞”。每逢新春、元宵等佳节,边城的两省艺人操起画舫,载歌载舞,欢庆升平之乐。曲调以《渔家乐》、《闹元宵》为主题歌,杂以《十月怀胎》、《卖杂货》等古代民间小调,八音伴奏,律吕和谐,优美动听,为民众所喜爱。2012年5月平远五指石风景区举办首届桐花节时,主办方特地请来“师爷”级的下坝船灯,古风古韵、诙谐风趣的风格让游客大开眼界。

下坝吴德贤回忆,1965年中秋在古渡边举办了边城粤闽两省客家山歌对唱会。晚上8点,一声“噢嗨”,下坝少女开腔——

爱唱山歌二人来,

一条去哩一条回。

三条去哩么条转,

样般喊涯唱得来?

湍溪阿哥不紧不慢以歌作答:

对岸阿嫂你莫慌,

今夜和你唱一场。

唱到月亮西边落,

唱到日头东边上。

你来我往,两岸欢呼雀跃,夜深月圆当空,以山歌作结:“一首山歌难唱尽,明年今日再和你。”

转山转水的山歌,如醇香的客家娘酒,醉倒了几多客家儿女;湍溪、下坝的边城,咂咂有味的古今融为一弯碧水、清风明月。神奇山水,仍吹温润的风;边城风情,如花绽放。

神秘的边城,你那古老青石板街与骑楼老铺,风中絮语的是昨日怀恋,还是苏醒后的风韵?涛声依旧,隐退了沧桑岁月,风散了硝烟,回溯与自豪,失落与寻觅,无边的情思融入一程山水之中,任其漂漂浮浮,直至大海。endprint

猜你喜欢

平远县中央苏区边城
广东省平远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研究
边城
《边城之材幽之地》
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极边城暖
大庸边城的蛮与娇
新时期学习中央苏区精神内涵的启示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央苏区反腐廉政建设的经验及其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