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国最大的“五七”干校兴办始末

2014-04-21

红岩春秋 2014年4期
关键词:干校毛泽东干部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全国各地兴办了1600余所“五七”干校,用来安置下放劳动的几百万干部与知识分子,对他们进行劳动改造、思想教育。1968年,黑龙江柳河干校命名为“五七”干校,成为中国第一个以此命名的干校。此后大批“五七”干校在各地开办。“五七”干校由此也成为了中国现代史上一个特定的名词。在众多干校中,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办校时间最长的要属中央办公厅的“五七”干校。

毛泽东“五七”指示办干校

在“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下,“五七”干校的产生,不仅是毛泽东一直强调干部下放劳动以克服官僚主义、密切干群关系的必然结果,也是当时解决诸多重要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

1957年4月27日,毛泽东在为中央起草的《关于整风和党政主要干部参加劳动的指示》中,把整风与干部下乡劳动并列,作为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方法之一。同年5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由毛泽东审定的《关于各级领导人员参加体力劳动的指示》,要求凡是能够参加体力劳动的各级干部都应当每年抽出时间参加。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大力推动下,到1960年前,中国至少有上百万干部下放到基层参加体力劳动。

1966年前后,毛泽东对中国政治形势有了新的认识。他认为,在中国已经有相当大的一部分领导权落入“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手里。从中央到基层每一级都有“走资派”。随着毛泽东这一认识的形成,他对干部参加劳动的问题,感到更加迫切了。可是,过去中央号召干部参加劳动,各地执行的情况很不一样,许多地方只是流于形式。那么,怎样才能找到干部参加劳动的最好形式?

正当毛泽东认真考虑这一问题时,林彪给毛泽东寄来解放军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这份报告强调了军队搞生产是一件大事,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看完报告后,毛泽东由军队搞生产,联想到办一种“大学校”的问题。这种“大学校”,各行各业都要办,在“大学校”里可以形成集学习政治、军事、文化和从事生产为一体的体系。这个体系,契合了1958年他办人民公社的设想。

于是,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给林彪写了一封信。毛泽东在信中作出指示:各行各业均应一业为主,兼学别样,从事农副业生产,批判资产阶级。5月15日,中共中央向全党转发了这封信,毛泽东信中的主要内容后来被称为“五七指示”。毛泽东在“五七指示”中,要求党政机关也要办军队式的“大学校”,在这个“大学校”里,干部不仅是参加生产劳动,而且要学习军事、政治、文化与批判资产阶级。这表明毛泽东把干部集中起来办“大学校”的思路已初步形成。

1968年下半年,各地“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相继建立。对于各级革委会的组建,毛泽东有明确指示:“革命委员会要实行一元化的领导,打破重叠的行政机构,精兵简政,组织起一个革命化的联系群众的领导班子。”响应毛泽东精简机构的“最高指示”,中央国家机关及各级革委会机构精简的力度非常大。中共中央批准的《关于国务院各部门设立党的核心小组和革命委员会的请示报告》中确定:国务院各部委机构由原来的90个精简为27个,各部委的干部编制总数压掉82%,27个部委干部只留下原来干部的18%。

为安置精简的几百万干部和知识分子队伍,各地采取了将他们下放到工厂当工人、下放到农村插队落户等多种方式,其中建立“五七”干校是接纳和安置这些干部和知识分子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了落实“五七”指示,1968年5月7日,黑龙江省庆安县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五七”干校——柳河“五七”干校。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把办柳河“五七”干校的经验介绍材料进行了上报。当时正在为如何安排闲置干部苦思良策的毛泽东看到这个材料后,甚是高兴,于9月30日写了一则批语:“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这样做。在职干部也应分批下放劳动。”由于柳河“五七”干校受到了毛泽东的充分肯定,各地各部门纷纷仿效柳河干校的做法,先后创办了1600余所“五七”干校。中央办公厅“五七”干校便是其中之一。

高规格的中办“五七”干校

1968年冬,中央办公厅第一批下放人员来到江西进贤县,开始创建“五七”干校,1969年1月2日正式建校。毛泽东很重视该校的创办,曾专门谈到中办“五七”干校:“告诉同志们,劳动也是一课。要熟悉水稻生产的全过程。”“要想得远一些,学校自己要储存粮食,备战、备荒。”“五七学校,自己没有粮食吃,没有油吃,没有肉吃,没有菜吃,那还有什么优越性呢?”

由于毛泽东的亲自过问,中央高规格地为干校配置了一套领导班子,并作为全国示范性的典型干校来抓。干校由汪东兴亲自督办,曹全夫(曾任朱德秘书,毛泽东侄女毛远志的丈夫)任校长兼党委书记,李树槐(曾任中央警卫局副局长)、宇光(50年代初任过山东省委宣传部部长、60年代初调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办学习班党委书记)任副校长,李静声(曾任中办机要局副局长)为政治部负责人,张进跃(曾任中央警卫团政治部副主任)任政治部副主任。下放到这里进行劳动锻炼的学员行政级别很高,其中省、部级干部有近40位,参加过长征的老革命近100人。不少人是戴着“走资派” 、“审查对象”等政治帽子来到干校的,如任过中办副主任的李质忠、童小鹏、曾三。此外,还有毛泽东的两个女儿李敏、李讷以及蔡和森、向警予、恽代英等革命家的后裔,除林彪之外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以及10多位其他中央领导人的身边工作人员(含秘书、警卫、司机、厨师、公务员等),全部轮流到这所干校锻炼。

干校实行军事化管理,按连、排、班建制。为加强保密和便于管理,从一个单位来的学员尽可能编在一起。秘书局、警卫局、中直管理局、国家档案局、机要局、机要交通局、中央档案馆等部门各自成连。早晨起床时喇叭里播起床号,吃饭也是集体整队到食堂,出工下地,以及全校集中到某处活动时各连都是列队而行。农业生产的用语和日常用语也都军事化了。农业季节中的几个阶段,常常被称为几个“战役”,逢“春插”“双抢”“秋收”等水稻生产的大农忙时节,非水稻连的连队也会来支援,这就被称为“会战”。

作为当时改造干部的地方,“五七”干校日常活动中的政治化现象比较突出。学员在思想认识领域或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往往被看成是政治方向、甚至是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问题。张延明在《五七干校的历史考察:源起与概貌》一文中提到:学员在劳动中,抬木头时要抢着抬重头,否则就被说成“私”字在心;往车上装炉灰时,都往下风头站,站在上风头就是怕苦怕脏;到商店买东西要避开人,被人看见就是缺乏艰苦奋斗的表现;割小麦时不能戴护袖,戴了就是贪生怕死……学员吃饭前要“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出工时要高举毛主席画像和毛主席语录牌,唱着《东方红》,怀揣“红宝书”,以显示自己的政治觉悟。

中办“五七”干校由总部、红壤分校及下属三个大队构成。总部设在进贤县民和镇凰岭村的五里垦殖场内,有农业连、基建连与后勤服务连。负责农业的主要有七个水稻连,成员基本来自机要局、秘书局等单位。负责营房基建任务的是十一连,按基建内容分为捞沙、制瓦、采石、砌墙抹灰等六七个专业班组,其主体是人民大会堂的干部职工。专为总部搞后勤服务的是八连,人员以中央警卫局为主,承担种菜、养猪等任务。总部有仓库、办公室、宿舍、医务室、礼堂(兼作食堂,能容纳1500人)、澡堂、开水房、篮球场、乒乓球室与图书馆等设施。其中,仓库5栋,呈院落状布局,办公房1栋,宿舍9栋。建筑结构基本一致,大都是用红石、青砖(少数用红砖)、德国水泥机瓦为材料建成的单层(少数为两三层楼)平房,充分体现了江西的地方特色。许多红石柱上、石墙上用毛体或美术字体刻有鼓舞人心、催人奋发向上的毛泽东诗词和语录。

红壤分校位于县城以西12公里的江西省红壤研究所红山村内,规模较小,由中直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办机要交通局、中央档案局组成的三个水果连驻扎于此,其中就有李讷当年所在的十二连。学员从事茶树、果树的栽培。干校建筑的每根石柱上端均浮雕“三面红旗”(意为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下面为竖阴刻毛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等文字。位于总部西北两公里处的青岚湖畔,三个直属连队驻扎在此,主要从事兴建堤坝、改造农田及农产品生产和加工。1968年冬天,干校学员们与进贤县10万干部群众起早摸黑,在没有任何机械设备的情况下,肩挑车推,两个月内在青岚湖畔修筑了一条长4.4公里的圩堤,围湖造田3700亩。这圩堤被称为“五七”大堤。养殖、加工场地的建筑均为红石红砖红瓦,在红砖墙上还阳刻有“五七红庄”字样,因此这里又叫“五七红庄”。

李讷在“五七”干校里结婚

鲜为人知的是,这里见证了毛泽东之女李讷当年结婚生子的人生重要时刻。1969年,年过30的李讷被下放到江西进贤的中办“五七”干校。据下放者屠建业在《干校四名人小记》中回忆:“李讷平易近人,说话谦和,待人诚恳,干起活儿来不惜力,还满有一股泼辣劲儿。从化粪池到施肥现场有两里地,她挑起一担约有七八十斤的粪桶,虽是大汗淋漓,但从不叫苦叫累。中午地头吃饭,她和大家一样,馒头就咸菜,不搞半点特殊。”女大当嫁,毛泽东希望李讷“在下面选择,找个一般人”,不要找高干子弟做对象。李讷在干校劳动期间,认识了比她小几岁的男青年徐宁,两人产生了感情。徐宁出身于工农家庭,是中央办公厅北戴河管理处职工,虽然只有高中文化程度,但长得眉清目秀,性格开朗,待人热情。江青获知情况后却坚决反对。李讷索性直接给毛泽东写信,请求批准她和徐宁结婚。毛泽东在李讷的信上批示:“同意。转江青阅。”有了毛泽东的批示,江青也无法再推翻。于是,李讷和徐宁在进贤“五七”干校举行了婚礼。两间普通的平房,其中里面一间摆的是一张由两张单人床拼起来的双人床,床上铺着薄薄的床垫和棉布床单,外面一间放着一张桌子、两把椅子等家具。整个新房里连个“喜”字也未贴。毛泽东赠送了一套39卷本的马恩全集,作为结婚纪念品。那时候,李讷的堂姐毛远志、堂姐夫曹全夫都在这所“五七”干校,曹全夫和毛远志主持了婚礼,出席婚礼的有十几个人。在简单的致辞后,新郎新娘向墙壁上的毛泽东画像三鞠躬,就完成了婚礼。一年后李讷生育一子,取名徐效芝,芝取毛泽东字润芝的“芝”,自义自明。当李讷和徐宁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以后,彼此产生了矛盾并逐渐加深,开始出现不和。最后,双方办了离婚手续,李讷于1971年回到北京。

1971年“九一三”事件之后,“五七”干校变得日渐冷清。“文革”结束后,人们以新的眼光审视“文革”中的“新生事物”,认为办“五七”干校是“四人帮”迫害干部和知识分子的手段。1978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确定胡耀邦担任中央秘书长,免去汪东兴的中央办公厅主任职务。1979年1月,中办“五七”干校随即解散。2月17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停办“五七”干校有关问题的通知》,于是,全国所有的“五七”干校都退出了历史舞台。

(摘编自《党史文汇》2011年第5期,原文标题为《全国最大的“五七”干校始末》,作者王永华。原文有删改,部分小标题为编者所加。图片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邓明珠)

猜你喜欢

干校毛泽东干部
西华“五七”干校遗留档案文献的保护修复技术探析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中国作家协会“文革”记趣(续二)
全国总工会在河南罗山的“五七”干校
干部任免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