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背景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SWOT分析*

2014-04-19王苧萱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4年5期
关键词:山东半岛经济区蓝色

王苧萱

(山东社会科学院海洋经济研究所 青岛 266071)

全球化背景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SWOT分析*

王苧萱

(山东社会科学院海洋经济研究所 青岛 266071)

当前,经济全球化已经对各国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也使文化与文化产业在一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以深厚的海洋文化资源为基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的内容和范围迅速扩大,其对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推动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运用SWOT战略分析方法对这一地区海洋文化产业的优势和劣势,机遇与威胁进行了探讨,并据此制定相应的对策,以促使地区海洋文化产业经过提升式开发,走向增长型战略的道路。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SWOT分析;战略

1 引言

经济全球化已经对各国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尽管不同的地域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态,但人类的实践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拓展,以跨时空的交往与实践,增进了各国人民的交流与沟通、了解与认同,从而也增进了文化的相互融合。自德国的马克斯·霍克海默和奥多·阿多诺在1947年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以来,把文化纳入经济决策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共识[1],文化和经济的界线日益模糊,两者的一体化是大势所趋。通过两者建立的联盟关系,文化和经济都实现了它们价值的互补性。

伴随着世界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们对海洋认识的不断深化,海洋对于国家和地区的战略价值,及其对于提升一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沿海各国的重视。党的十八大把海洋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上,报告明确指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而海洋文化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愈显重要——海洋文化是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显著标志,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支撑[2]。从某种意义上讲,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资源等各个方面的竞争与发展,归根到底是海洋文化的竞争与发展。充分利用我国相关地区独特的海洋文化资源优势与丰富的海洋文化内涵,以海洋文化产业为载体,促使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的互动、繁荣与进步,将是可行之举[3]。

近年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的内容和范围迅速扩大,进一步促进与引导其科学发展,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是与十八大报告中的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思想,以及 《国家 “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纲要》《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07-2015)》《山东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文件中的思路相承接的,不仅可以提高山东省海洋特色产业的发展水平和沿海地区的整体竞争优势,加快 “转方式、调结构”的步伐,推进山东经济文化强省战略,还可为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提供新思路,对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SWOT模型分析

SWOT方法是战略管理和竞争情报的重要分析工具,它在文化产业研究中也得到广泛应用,其能够从内外环境的协调与平衡出发,发现问题,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所得结论具有较强的决策性,有助于相关部门和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规划。

2.1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内部优势(Strength)

2.1.1 战略区位与交通优势明显

山东半岛是我国最大的半岛,濒临渤海和黄海,东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西连黄河中下游地区,南接长江三角洲地区,北临京津冀都市圈,区位条件优越。不仅是中国距日本、韩国最近的区域,东北亚经济圈的圈层中心,起着中国与日本、韩国进行中日韩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结合部、先行区和主通道的作用,而且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东北老工业基地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桥梁纽带,其西面的黄河中下游广阔腹地亦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此外,这一区域在公路、铁路、航海和航空等方面拥有着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这些都成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基础优势。

2.1.2 海洋文化资源丰富

山东半岛为海洋所环绕,海岸线长达3 000 km余,近海海域中分布着近300个岛屿,山海风光秀丽,海洋文化底蕴丰厚。天然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传承创新的海洋文化赋予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资源,海洋文化资源又将为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带来得天独厚的优势。① 海洋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不仅是中华民族海岱文化的发祥地,而且是 “海上丝绸之路”的海上起点之一,长久以来形成了集古代东夷文化、齐文化、秦汉东巡文化与近代西方文化等多元文化为一体的山东海洋文化。② 海洋旅游文化资源丰富,独具特色,以青岛、威海、烟台、日照海洋文化为特色的黄金海岸旅游区等,不仅构筑了一批具有较高品位的自然和人文旅游景观,而且奠定了海、岛、岸、山、城融为一体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力量。③ 山东半岛沿海居民在与海洋的长期接触中,更是积累了大量生产和生活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洋民俗文化,包括海洋信仰文化、海洋饮食文化、海洋居住文化和海洋节庆文化等。

2.1.3 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基础良好

海洋文化资源的高效转化情况对于海洋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区域内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出版发行、影视制作、艺术品交易、海洋节庆与会展业等传统产业持续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文化产业体系。以海洋旅游文化资源、海洋节庆文化资源为例,其产业化均较为成功,特别是山东省的滨海旅游产业,近年来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幅度 (表1),且沿海各地注重突出与展现自身优势,打造了一系列精品旅游项目,形成了以青岛、威海、烟台、日照海洋文化为特色的黄金海岸旅游区;以潍坊为中心,以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民俗风情为主题的滨海民俗旅游区等。海洋节庆方面,有青岛国际啤酒节、青岛国际海洋节、烟台国际葡萄酒节和潍坊国际风筝节等。山东半岛休闲渔业和涉海休闲体育业也开发了多层次的内容,增加了项目的吸引力和市场影响力。

表1 2004—2011年山东滨海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2.1.4 海洋科技支撑能力较强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传播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文化产业是科技应用广泛、科技创新活跃的重要产业之一,海洋文化产业亦是如此,海洋科技的支撑能力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山东海洋科技的引领作用明显增强,山东省海洋科研实力居全国前列,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超过60%。

从表2山东与其他海洋科技实力相对较强的省、市比较可以看出,其在海洋科技方面的优势较为明显,海洋科研机构数量、科技活动人员数量、经费收入总额数、课题数、发表科技论文数、出版科技著作种类均居前三位,这些都将极大地推进当前山东海洋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表2 山东与其他省市海洋科技实力比较

2.2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内部劣势(Weakness)

2.2.1 海洋文化产业人才匮乏

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对于高科技与高文化相结合的产业来说,人才更是决定其成败的关键因素。尽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在海洋科技方面具有较强优势,但从总体看,海洋文化产业仍存在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素质不高的问题。而当前制约山东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正是各类专业人才的匮乏,具体表现为:人才总量缺乏、人才结构错位和阶段性失衡。此外,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的新兴技术人才培养滞后,明显落后于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2.2.2 资金短缺问题突出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资金短缺问题主要表现为:财政投资仍是其主要资金来源渠道,缺少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更未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海洋文化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刚刚起步,还处于探索阶段,企业规模小,没有形成足够的集群发展力量,无法在成本、销售等方面形成明显优势,制约了产业链的拓展和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此外,山东省目前的对外开放程度不高,海洋文化产业招商引资起步时间不长,吸引外资规模不大。

2.2.3 缺乏系统的海洋文化产业统计数据

对于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统计数据都是一个基础性的服务工作,海洋文化产业也不例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当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缺乏海洋文化产业的相关规范统计数据,由于海洋文化产业的家底不清,海洋文化产业在文化产业以及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对社会经济的作用不能得到很好地反映,更无法用相关数据以及相应规划指导与监督现实当中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方方面面的持续健康发展。

2.3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机遇(Opportunity)

2.3.1 国家及沿海地区对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重视与支持

海洋文化产业是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高度融合的产物,其发展不仅可充分利用我国海洋环境多样、海洋文化特色突出等优势,而且有助于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先后出台了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系列指导、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我国 “十二五”规划中更是明确提出要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同时,“十二五”规划中还强调要 “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这是我国首次在五年规划中以整章的篇幅明确提出发展海洋战略。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国家及地区对于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2010—2015)》首次明确了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沿海各地的海洋经济规划当中也纷纷强调并突出海洋文化产业的地位及其重要性。所有这些为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2.3.2 全球化的进程和文化边界的突破带来的利好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资本逐渐打破国家和地区的疆界在全世界流动,资源配置也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其速度之快让各个区域都猝不及防地卷入到此进程中,自不必说作为重要沿海地区的山东半岛,海洋文化产业更成为其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发海洋文化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随着生产力的日益提高、交通运输的快速与便捷、高速发展的商业贸易进入到世界各地,海洋文化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在这一状况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的交流将突破不同社会树立的文化边界,形成多元化发展的态势。这也为海洋文化成为产品、商品的生产和交换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并使其得到更好的配置和价值体现。

2.3.3 海洋经济基础发展良好

在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各方面的努力之下, 2011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地区生产总值达21 395.1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第一产业1 469.9亿元,比上年增长3.8%,第二产业11 817.1亿元,比上年增长12.3%,第三产业8 108.1亿元,比上年增长12.4%,三产业比例为6.9∶55.2∶37.9,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55 157.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5 858.9亿元,规模以上利润总额3 812.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3 030.3亿元,进出口总额1 800.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 480.0亿元,居民储蓄存款10 210.8亿元,比上年增长1 080.9亿元。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整体经济实力的迅速提升为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2.4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威胁(Threat)

2.4.1 来自国际文化产业环境的威胁与压力

中国加入WTO后,国外文化企业积极以各种姿态抢占中国市场,稚气未脱的中国文化产业面临着诸多难题,中国的文化产业竞争力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力相比还不够强大[5]。对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海洋文化产业来讲,由于日本、韩国、美国、英国等国家的海洋文化产业已有多年的发展基础与经验积累,相比之下,不管是海洋文化产业的整体规模、实力、发展速度,还是海洋文化产业的产业结构、资源配置效率与开发利用程度等方面,都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海洋文化企业未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与国外资金雄厚的海洋文化企业集群难以相提并论。

2.4.2 来自沿海其他区域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

一方面,山东周边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海洋文化产业展现新的风貌,辽宁、江苏沿海经济发展战略以及黄河中上游地区新兴的经济带发展都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而原来的长三角、环渤海两大区域经济强势板块的迅速发展也会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产生 “倒吸效应”,加速山东省海洋文化产业生产要素的外流[6]。另一方面,其他省、市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培育与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并逐见成效,如舟山市打造了系列国内外知名的海洋文化节庆品牌,福建等地具有妈祖文化、海上丝绸之路等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资源,海南的海洋旅游文化产品极富竞争力,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一直是省内相关城市的主导产业,且近年来广东等省的海洋文化以及海洋文化产业研究活动也相当活跃。所有这些均会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构成较大的威胁。

2.4.3 来自地域壁垒与行业壁垒的重重阻碍

近年来,山东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等方面实现了巨大进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也将推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作为繁荣发展服务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沿海各地具有区域优势与地方特色的海洋文化产业蓬勃兴起。但长期以来形成的条块分割、行业壁垒仍然存在,难以形成全面系统的文化产业以及海洋文化政策体系。此外,海洋文化市场呈 “围棋”状分布,不利于规模化发展和大市场运作。而同一产业链条在不同部门间游离发展,使得资源被闲置浪费,难以合理整合、系统开发、充分利用,海洋文化产业的整体水平难以提高。

3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战略选择

根据上述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的内部优势、劣势以及外部机会、威胁的详细论述,可以对其进行不同组合条件下的汇总分析,以决定在何种条件下,采取何种战略,并分析不同战略之间的相互关系。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既有优势和机会,又有劣势和挑战,通过对具体项目的细致分析与总结,选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情况之下,对应的不同发展战略和方案。

3.1 SO战略

(1)立足沿海地区的自身优势资源,选择有特色的海洋文化产业,准确把握市场和未来需求,加强海洋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和产业创新,不断提升海洋文化产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形成产业链较为完整、网络关联密切的地方海洋文化产业体系。

(2)充分利用当前国际化的有利背景,以及国家和地方的相关优惠政策,制定具有高瞻远瞩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策略,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海洋文化产业结构良好,带动性强的我国东部沿海文化产业黄金带。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技术创新,引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引领产业集群的发展,使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相关区域成为海洋文化特色鲜明、文化经济发达、海洋文化产业水平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广阔、辐射效应突出的我国海洋文化产业的示范中心。

3.2 ST战略

(1)建立环境友好的文明蓝色经济区,利用优势、回避威胁,不断探索海洋文化产业开发管理的新思路,构建多元化的海洋文化投资主体,积极发展与海洋文化产业相关的多元化产业,破除与我国其他沿海地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雷同之处,打造有竞争力的海洋文化产品,实施品牌战略。

(2)提高相关海洋文化产品的质量和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融入全球产业链条,了解国际市场需求,加强相关企业的组织化程度,使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成为外向性程度高、与国际对接的海洋文化及相关产品的出口创汇基地。

(3)积极探索与尝试破除文化地域及行业壁垒的新体制,同时抓住有利时机,加强与相关科研单位的合作,加快自身研发机构的建设,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自主研发能力,形成国家级海洋文化产业创新基地。

3.3 WO战略

(1)参照和借鉴海洋文化产业发展较为成熟地区的经验,结合自身特点,准确定位,采取多项措施积极培养与引进海洋文化相关专业以及综合人才,推进人才战略的实施,同时多方面拓展海洋文化产业融资渠道,加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速度,扩大辐射带动范围。

(2)突出机会、改进劣势,利用当下的政策与环境条件,积极争取各级相关部门的支持,加快海洋文化产业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大环境的改造与优化,形成良好的海洋文化产业投资环境和产业集群发展环境,同时坚持海洋文化的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尽快制定规范的海洋文化产业统计标准和分类体系,并使其进入日常统计的序列,实施与应用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今后每年年度发展情况的精确量化统计,如此既可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也是人们自觉促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同时还是文化强省政策与战略的需要。

3.4 WT战略

(1)不断完善海洋文化产业政策法规体系,实现产业管理的科学化和标准化。同时,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海洋文化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在文化政策法规中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基本职能。加大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与深度[7],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促进海洋资源的高效利用。

(2)在加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建设,不断提高海洋文化产业整体服务水平的同时,应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相关涉海高校为依托,利用好海洋以及文化产业的教学与科研资源,加强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化产业相关课程和人才培训基地的建设与推进,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

(3)一方面要减少海洋文化产品的可替代性,争取在市场中获得有利地位;另一方面要加强地区间的合作,与周边相关地区联合发展,形成战略联盟,克服劣势、回避威胁、互助协作,合并相关的产业环节,实现优势互补,开发共同的目标市场。

图1显示了随着的不同发展阶段,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根据自身优、劣势的变化及外界环境的变化,在减少弱点、回避威胁的防御型战略 (紧缩战略)、利用优势、回避威胁的多种经营型战略 (多元化战略),利用机会、克服弱点的扭转型战略,以及发挥优势、利用机会的增长型战略 (发展战略)之间选择的动态变化进程。

在战略定位上,通过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力争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立足于区内各地海洋文化特色,波及连带周边地区和广大腹地,辐射海外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示范中心;成为推进我国沿海地区海洋文化产业联动发展与高新技术加速推广的桥头堡;成为融产、学、研为一身的海洋文化产业基地;成为带动山东半岛海洋第三产业高速发展、特色突出、环境宜人的滨海新区。在战略的选择和实施过程中,要避免盲目跨越发展阶段,针对具体情况和时期走好具体步骤,逐渐发展,并实现从弱到强的提升[8]。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经过全面、综合的提升式开发,最终会走向增长型战略的道路。

图1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选择SWOT矩形分析

[1] 张开城.海洋文化和海洋文化产业研究述论[J].全国商情,2010(8):20-25.

[2] 孙吉亭,王苧萱,杨瑾,等.蓝色经济学[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

[3] 王苧萱,王萍.蓝色经济背景下的蓝色文化与蓝色文化产业[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4):36-40.

[4] 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11[Z].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

[5] 苏勇军.浙江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92.

[6] 韩明杰,牟艳芳.基于海洋文化产业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9-14.

[7] 郑贵斌,刘娟,牟艳芳,等.山东海洋文化资源转化为海洋文化产业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28(3):90-94.

[8] 王苧萱.我国渔港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126.

2013年山东社会科学院计划课题青年项目——山东省海洋文化旅游业发展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青岛市市南区科技发展资金项目——青岛市海洋科技创新与蓝色经济互动发展研究(2012-5-012-JY)阶段成果.

猜你喜欢

山东半岛经济区蓝色
蓝色的祝愿
蓝色的祝愿
蓝色使命
蓝色的五月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区域体育旅游资源联动开发共生模式的研究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
基于熵权法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集中集约用海可持续发展现状评价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集中集约用海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