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泰医经络与中医经络的比较

2014-04-19倩,王

天津中医药 2014年4期
关键词:泰式经脉脏腑

李 倩,王 卫

(1.泰国;2.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留学生园地·

泰医经络与中医经络的比较

李 倩1,王 卫2

(1.泰国;2.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经络理论在不同医学中有各自的特点,根据文献资料分析,经络现象的发现、理论形成、循行走向等多方面的比较,泰医与中医经络很相似,而实际上它们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泰医经络;中医经络;比较研究

经络的理论在不同医学中有其各自的特点,经络的本意是“经”,有径路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为经脉所分出的支脉。无论是泰医经络,还是中医经络含义基本一致。均认为是经气运行的通道,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正如《灵枢·本脏》所说:“经脉者,所以运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海论》记载:“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1 经络形成的理论

两种医学经络理论的形成,应该说均本自对实践的总结。见表1。

1.1 泰医经络 来源于实践过程中,经过用力按其经脉的起始点,患者会产生沿着经脉的放射感,而这些放射感的路向正好与古代文献所记载的经脉路向相吻合,故说“十主经脉”是古代泰医通过临床实践中所得出的经脉循行路线。1)经络:即十主经脉,具有一定的运行路线。2)经气(风):即在经脉运行的经气,如经气(风)运行受阻则会产生疾病。3)经穴:即分布在经络运行路线上的穴位,经过一定的刺激手法会产生得气感,甚至沿着经脉发射的感觉[1]。

1.2 中医经络 来源于古代医家对气血运行现象的认识及长期的医疗实践。结合四时阴阳,不断观察总结而逐步形成的,根据文献资料分析,经络现象的发现和理论形成可能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针灸推拿等感传现象的观察,2)气功的行气,3)腧穴主治功效的总结,4)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5)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2]。

2 经络系统的组成

泰医经络系统,自古以来,泰医师均相信在人体内的经络系统具有72 000条,而最为主要的经脉唯有10条,故称之为“十主经脉”[3]。“十主经脉”包括ITHA,PING GALA,SU MANA,KALA THAREE, SAHAT SARANGSI,TAWAREE,CHANTA PUSANG, RUCHAM,SIKKHINI,SUKUMANG[4]。

表1 泰中经络理论形成的比较Tab.1 Comparison of meridian theory formation between TTM and TCM

中医经络系统是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和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浮络、孙络等所组成,其中以十二经脉为主体。他们相互连接,组成一个周而复始的联络系统。见表2。

表2 泰中经络系统组成的比较Tab.2 Comparison of meridian system composition between TTM and TCM

3 经脉的命名

泰医十主经脉的命名由巴利语与梵语的自然物质名称,无分组,命名规律不清楚。例如SAHAT SARANGSI是太阳,TAWAREE是水,KALA THAREE是火,SUMANA是茉莉花的意思等命名。

“减免税款”专栏更改为“减免增值税额”明细科目,实务中如果企业当期一般计税加上简易计税合计应交的增值税小于减免税款,当期则不能予以全额抵减,其余额留待后期抵减,对应增值税减免税申报明细表的期末余额栏,所以将其作为二级科目。

4 人体体位

泰医学对人体部位和方位的描述,与现代解剖学不完全相同,看不到的经脉和指压穴位以及它们对人体及其功能的影响[5]。示意图共有60张,其中30张描绘了人体的正面,其余30张描绘了人体的背部。在示意图中,各治疗穴位由经脉相连,这些经脉构成了泰式按摩的理论基础。如果用西医解剖学理念观看,这些示意图则显得比较怪异,原因是泰式按摩没有受到解剖学的影响[6]。传统姿势为:人体直立屈膝外展,两手下垂,掌心朝前[7]。见表4,图1。

表3 泰中经脉命名规律的比较Tab.3 Comparison of meridian naming patterns between TTM and TCM

图1 泰医传统的人体部位和方位Fig.1 Illustr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anatomical position in TTM

中医的十二经脉中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起于胸,循环人体一周而最终止于胸。十二经脉的循行的交接规律为:1)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2)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3)手足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2]。

由图4可见,3431和1650cm-1波数处分别为设计共聚物结构中酰胺基的N-H和C=O基团;2934和1178cm-1波数处为羧基中C-H和C-O基团;1402cm-1波数处为合成产物侧链中甲基的C-H基团,1117和1043cm-1波数均表征磺酸基中的S=O基团,622cm-1波数处为磺酸基中的S-O基团;在1635~1610 cm-1波数区间未表征C=C基团;由以上峰值分析可知单体完全聚合,合成产物含有酰胺基、羧基和磺酸基的特征峰,这表明合成产物是目标产物CA。

中医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左右对称地分布与头面、躯干和四肢。其分布规律体现在经脉的名称,即分布于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分布在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见表6。

图2 中医传统的人体部位和方位Fig.2 Illustr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anatomical position in TCM

表4 泰中经脉的人体部位和方位Tab.4 Comparison of meridian body part and position between TTM and TCM

5 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泰医十主经脉的分布规律有两种:1)左右分布——左行经脉,即ITHA,SAHAT SARANGSI, CHANTA PUSANG;右行经脉——即PING GALA, TAWAREE,RUCHAM。其中KALA THAREE别走四支,分为上左右两支、下左右两支。2)正中线上分布——SU MANA,SIKKHINI,SUKUMANG。其中ITHA,PING GALA,SAHAT SARANGSI,TAWAREE的支脉左右上下均有分布。其分布规律不体现在经脉的名称[7]。见表6。

中医十二经脉的命名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而有命名规律。命名公式为:手足+阴阳+脏腑=十二经脉,即形成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等名称[2]。见表3。

中医学的传统取穴姿势为:人体自然直立,两手下垂,掌心向内,拇指朝前,两足与肩同宽。见图2,表4。

表5 泰中经脉的循行走向比较Tab.5 Comparison of meridian pathways between TTM and TCM

6 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泰医中的所有经脉都开始于脐部并结束于身体的各末端。无交接规律。见表5。

本文借鉴施炳展 (2010)[20]对三元边际的分解方法,我们定义中国机械运输设备出口的扩展边际 (EMjm) 为:

我国企业物流标准化平台建设滞后。物流标准化平台,也就是要求将物流信息的交流以及数据资源的共享充分实现,是实现物流信息化的基础[3]。但由于我国企业缺少相应的建设物流标准信息平台的标准和技术,不利于平台的发展。比如,我国一些企业仍运用的是较为落后、传统的信息管理技术。所以,要将完善的物流标准化信息平台建立起来,还需要将平台建设相关技术问题有效解决。

一般微信公众号每周推送3-4次新消息,每次推送2-3条消息,即每个月推送24-48条消息比较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根据对288个样本月推送频率进行统计表明,73.9%的调查样本月推送频率不足2条,仅有“SHUTCM麒麟龙舟队”、“张伟毽球工作室”、“摔跤”3个微信公众号月推送频率超过24条。通过对调查样本推送消息的时间特征进行梳理发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微信公众号的存续周期越长,其月推送频率就越低,其根本原因在于目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微信公众号由个人运营的比例较高,而由于时间、个人技术储备、收集消息来源渠道等因素的制约,部分个人账号一般只在开通的早期能推送消息。

7 脏腑相关

泰医中的经脉可能被用于其经过脏腑的疾病器官系统,而不是只和某一个器官存在联系[8]。中医的十二经脉与脏腑相联系,分属不同的脏腑,有表里属络关系,而这种联系就为针灸和推拿取穴治疗提供了客观依据,即“经脉所过,主治所及”[2]。见表7。

表6 泰中经脉分布规律的比较Tab.6 Comparison of meridian distribution pattern between TTM and TCM

表7 泰中经脉与脏腑关系的比较Tab.7 Comparison of the meridian-organ relationship between TTM and TCM

8 经络诊法

泰医师利用了多种的诊断方法,其中包括中医对舌、巩膜的观察和切脉诊断方法及印度草医中的四元素诊断方法,而在传统泰医中最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是四元素诊断法。四元素法是传统草医诊断方法的精髓,是泰国草药医师用来开有效药方的基础。泰式按摩治疗师也在此理论上找到了它与经脉之间的联系。四元素和经脉、形神的关系参考以下表格[8]。见表8。

表8 四元素和经脉的关系Tab.8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ur elements and meridians

中医经络在诊断疾病方面的应用,包括1)分经辨证——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脏腑络属,它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因而在临床上,就可以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联系的脏腑,作为辨证归经的依据。为经络辨证的重要方法之一。《经络考》:“脏腑阴阳,各有其经,四肢筋骨,各有所主,明其部位以定经,循其流以导源,舍此而愈知病之所在,犹适燕而南行,岂不愈劳而愈远哉!”2)经络现象诊察及按诊诊病——某些疾病在发病的过程中,常可发现在经络循行的通路,或在经气聚集的某些腧穴上,有明显的压痛、结节、组织隆起、凹陷、弛缓,以及皮肤变异,如循经出现的红线、白线、皮丘疹、皮下出血线、汗毛竖起等现象,均有助于疾病的诊断[9]。见表9。

表9 泰中经络诊法的比较Tab.9 Comparison of meridian diagnostic methods between TTM and TCM

9 讨论

笔者通过分析泰医经络与中医经络之后,发现泰医与中医的经络学说具有共同之处——例如:诊疗疾病时也强调了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观点,治疗疾病方面也皆注重于调整人体自身平衡,当其经脉出现病理变化时,也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和体征,亦有不同之处——例如:泰医治病手段主要为泰式按摩,而中医可以通过针灸、推拿、拔罐等治病手段来达到治病目的。但是泰医经络系统亦有不足之处尚待进一步研究。笔者认为两者之间,各有所长。在诊疗疾病方面,泰医是以整体经络系统,诊疗及保健为突出特点的,其与中医经络治诊疾病的方式有更深层的共性与特异性。这些有待今后倘若能进一步研究,相信可以起到互相帮助的作用,取长补短。

[1] Preyanuch Wongtapang.Bath Steam Massage.National Library of Thailand Cataloging in Publication Data[M].Bangkok:Think good, 2010:88.

[2]胡 玲.经络腧穴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9-20.

[3] Professional of combination Taralai Thai style massage.Association of Thai Traditional Medicine[M].Bangkok:To Success Publishing House Co.,Ltd.,2011:62.

[4] Prapoj Patrakard.Journal of Thai traditional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the origin of sen prathan sib [J].Nonthaburi:Ministry of Public Health,Federation of Thai Traditional Medicine,2012:10(1):4-9.

[5]飒 兰(Sairag Sichan).中国推拿与泰式按摩的源流与发展的比较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3:16.

[6] Brust,Harald(Asokananda).The Art of Thai Traditional Massage[M].Bangkok:Editions Duang Kamol,1990:89-94.

[7] Medical Registration Division.General text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of Branch Vol 3[M].Bangkok:Thai Phum Publisshing Company Limited, 2006:16.

[8]美·C·皮尔斯·赛尔盖罗.泰式按摩百科全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87-224.

[9]石学敏.石学敏实用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药出版社,2009:3-7.

Comparison of traditional Thai medicine meridian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ridians

LI Qian1,WANG Wei2
(1.Thailand;2.Tianjin University of TCM,Tianjin 300193,China)

The Meridian theory has the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medicines.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Thai medicine(TTM)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their meridian phenomena,theory formation and the order and direction of meridian it was found that many similarities were existed.However,in actual fact,there were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traditional Thai medicine meridia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ridian;comparison

R245.2

:A

:1672-1519(2014)04-0247-04

2013-11-20)

(本文编辑:马 英,于春泉)

10.11656/j.issn.1672-1519.2014.04.18

李 倩(1986-),女,天津中医药大学国际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针灸理论研究。

王 卫,E-mail:wangweitcm@163.com。

猜你喜欢

泰式经脉脏腑
从出土经脉类文献看手三阳脉的循行与证候演变❋
泰式伊森火锅
泰式装饰元素在商业餐饮空间中的应用
老官山汉简《经脉书》初探
“泰”美味,让你的味蕾嗨起来
以脏腑体位和功能来认识藏医诊脉法
脏腑经络辨证施治颈性眩晕验案5则
中医脏腑与西医内脏之比较分析
治病必分经络脏腑论
谈“经脉”等词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