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设计的艺术语意研究(二)——论“诗情”、“画意”、“乐语”的信息传达原理

2014-04-18黄嵩HUANGSong

价值工程 2014年5期
关键词:生理需求语意诗情

黄嵩HUANG Song

(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南宁530022)

(Academy of Architecture&Art of Guangxi Arts Institute,Nanning 530022,China)

1 语意信息与生理需求

1.1 生理需求的感知机制 生理指机体的生命活动和体内各器官的机能。满足生理需求是达到心理共鸣的最直接途径,环境艺术设计的宗旨是以人为本,而人作为主体观察者,与客体即观察的对象首先产生的能动反应就是生理机能的感知,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当客观对象对感受器官刺激时,信号神经末梢通过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入大脑中枢,经过大脑分析后产生感知觉。例如,观察者进入一个被观察的空间,在视觉感知上会有大、小、方、圆、远、近,以及黑暗光明的分析结论,在嗅觉上有香、臭或者其它气味的生理辨识,在听觉上有安静、嘈杂等等的感知,在触觉上有凹凸、粗糙、平滑、锋利的触感。这些都是客体对主体生理机能直接影响的结果,也是环境艺术设计要满足主体生理需求的媒质。

1.2 传达“诗情”、“画意”、“乐语”艺术语意信息以满足主体的生理需求的手段

1.2.1 视觉 从视觉上确立形态、色彩结构形式,其形式美的本质则是点、线、面、色质所构成的形态色彩关系。

①视觉平衡。艺术家创造平衡的依据是来源于生活的客观实践的本质规律以及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例如四季变更、气候变化、风云雨雾以及动植物的生长和运动规律,都体现这平衡的规律。平衡在设计中是构成立体空间整体协调的作用和手段之一。

②视觉节奏。视觉节奏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就是指空间序列性,即视觉元素在空间中持续有序的虚实、强弱变化。对于人的视觉感知来说,如果客体出现的节奏关系(空间序列)符合人的生理自然秩序,与主体的生理需求相适应时,人会感到愉悦、和谐、舒畅、利于主体更主动地接受信息,反之则会感到不愉快、不和谐。对于主体即人的不同时期不同的生理需求,设计师往往根据需要设计创造一些具有个性化的空间序列来迎合主体的需要,例如设计休闲餐厅,咖啡雅座,各种主题性酒吧等等。

图1

1.2.2 听觉 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语意所指的听觉,其实是主体通过视觉对所设计的画面感应而产生的声音的幻觉。这种幻觉主要有两种:①旋律。听觉产生的旋律是指各种音响在时间上的配置,它是在两种以上的音乐有组织的进行中,制造起伏,高低不同的音响。在这种特殊音响中表达出来的音乐思想,包含着表达人的感情,情绪的状态和趋向的手段。所以它成为音乐形象性的根本体现者,决定着音乐的形象性质。例如作为建筑艺术杰作的巴黎凯旋门,其门前那幅《马赛曲》的高大浮雕,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团结御敌的壮烈情景。如果身临凯旋门,在视觉画面的刺激下一定会感觉到《马赛曲》的英雄性的旋律在耳边回响,其感受比平时更为激动人心(图1)。又如罗马的魁里纳尔宫,它既有高贵气派而又十分简洁,它的细部也是大而简单,窗户形式为正方形或两个正方形,方形窗在另一形式的窗户上面,镶着又宽又重的线脚,窗户的横向间距与竖向间距完全相等。这样不断的重复并不讨厌,反而使人兴奋,它很像用庄严的慢行板演奏的大型交响乐的开始的和弦,让你的耳朵仿佛听到复杂而出奇的乐章。

②韵律。指听觉产生的节奏(韵律)。音乐中最表层的节奏是由音响运动中(相同音高和不同音高的)音的“起奏点”对时间过程的分割体现出来的,音的起奏点是表层节奏中最小的事件,这些事件的排列方式,就构成音乐的节奏律动样式,也就是节奏。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主观与客观统一,也是心理与生理的统一,它是内心生活(思想和情感)的传达媒介。具有规整、匀称、稳定协调的特点(规范性节奏运动),一般是呈周期性不断重覆出现的节律律动,它的直接效应便是满足人们对节奏运动的心理预期需要。

建筑或建筑空间能唤起人的节奏意识。如梁思成所言:“例如有一座建筑,由左到右或者由右到左,是一柱,一窗;一柱,一窗地排列过去,就像‘柱,窗;柱,窗;柱,窗;柱,窗;……’的2/4拍子。若是一柱二窗的排列法,就有点像‘柱,窗,窗;柱,窗,窗;柱,窗,窗;……’的圆舞曲。若是一柱三窗地排列,就是‘柱,窗,窗,窗;柱,窗,窗,窗;柱,窗,窗,窗;……’的4/4拍子了。”[1]

又如威尼斯15世纪建造的一栋四层住宅,有趣的是每层的窗户都是不同的排列,因此构成四个层次的不同旋律。而烟囱的排列则象乐谱标记的小节线,使每小节都有同样的四拍节奏,就像一首4/4拍子的四个声部的总谱,凝神望去让你仿佛听到节奏分明、和声丰满的四重奏。(图2)

图2

1.3 生理需求 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语意信息的表达,应根据主体的生理需求制定表达方式。譬如在炎热的南方,当人们从烈日下步进入一个住宅空间,其生理需求自然是渴望清凉,若空间色彩以苹果绿为主,在某种程度上可满足其生理需求。

又如一所口腔医院的室内装饰的材质运用,应考虑牙病患者对金属器械生理上本能的拒绝反应(因补牙、磨牙时金属器械发出刺激的声音),患者在此种环境中其生理尤为需要平滑、柔软质感的材质,这种质感的亲和力可以减轻患者精神上的压力,在某种程度上可让患者轻松地接受治疗。笔者曾经到过广西某口腔医院治疗室,室内六根大柱子上用了坚硬、光滑的穿孔不锈钢材料包裹装饰,给患者一种冰冷的生理上的刺激,并可能因视觉感应产生金属器具磨牙的听觉上的幻觉,导致患者的心理压力甚至讳疾忌医。

2 语意信息与心理共鸣

2.1 心理 心理即是意识。其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但作为有意识的人并不都是一个模式的人,他们有各自的意识倾向(不同的需要、观念、态度、习惯等)和心理特性(能力、气质与性格)。”[2]

2.2 语意信息与心理共鸣 艺术语意信息的艺术美,在建筑与建筑空间中是作为审美客体服务于审美主体(人)的。设计师通过物质手段创造了语意信息,不单是为了满足审美主体的生理需求,更重要的是为了引起审美主体的心理共鸣,使主体获得情感释放和精神愉悦,这才是最终目的。为了以上的目的,设计师应当注意到审美主体的审美态度,因为它作为一种最基本的审美经验,其心理结构也是复合的,当代现象学美学家R.英迦登曾经指出,审美经验并不是人们常常说的那种作为对某些感觉材料的反应的短暂经验,而是一种多方面的复合过程,它的发展别具一格,包含了许多异质要素。笔者认为,由于这个复合的心理结构,能够使语意信息与心理产生共鸣的,至少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①心理情境共鸣。著名学者陶水平指出:“在审美态度的复合心理结构中,审美情境注意是最表层的心理层面,它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最直接的心理中介,是审美主体的心理活动对特定情境中的具体对象的指向与集中。任何一个事物,只有首先进入审美情境注意的心理阈,才构成现实的审美对象……审美情境注意促使现实的审美活动得以发生。”[3]因此,设计师创造语意信息(审美客体)要作用于审美主体产生心理共鸣的话,就应当首先考虑如何营造审美主体的心理情境,在设计中注意分主次而不是面面俱到,以便引导审美主体将注意力指向与集中到设计,这样,语意信息才能正确地完整地传达给主体。否则设计师所精心勾勒的艺术主体无法引起审美主体的注意,共鸣就无从谈起。

引导审美主体“注意”审美客体建立审美关系,最重要的手段是确定视觉中心,也就是空间的焦点,画面的精髓。在日常生活中,通常能引起我们注意的,所引起我们兴趣的东西不仅仅是因为这些东西被摆在视觉中心或是空间焦点上,而是因为这些东西往往是我们期待的感兴趣的。从设计语意上来说,由于审美主体的生活阅历,生活环境和喜好的不同,他们对设计作品的要求也就不同,即能引起他们兴趣的东西不同。有的人喜欢中式装修,有的人喜欢西式结构,有的人喜欢罗马柱头,有的人喜欢明式家具。例如为一些主题性酒吧设计,重金属爱好者就喜欢金属铁链,不锈钢板,五光十色的灯光,和体量巨大的金属构件作为空间装饰的元素,这种元素正是迎合了观察者的心理需求,创造了一致适应的心理情境共鸣。又如优雅休闲的咖啡屋,它属于那些喜欢宁静空间的人群,柔和的灯光,美妙的色彩,具有亲和力的材料和平和温馨的装饰营造了祥和的氛围,迎合了这类人群需求安逸休闲的心理,达到了情景交融的目的。

②心理时空共鸣。设计师在创造与处理语意信息的过程中,为了使审美主体获得心理共鸣,必须全面对审美心理时空有所认识。著名学者陶水平指出:“空间和时间是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在审美态度复合结构中,审美心理时空是第二个层面。审美的心理时空是不同于一般认知心理时空的特殊时空表象,是美感活动的感性直观形式,它在审美活动中具有整合对象感性材料与主体心理要素的功能。人们由日常注意活动过渡到审美注意活动,要伴随由一般认知心理时空向审美心理时空的转换。进入主体审美注意的对象,经过审美心理时空的整合,才能形成主客体融合的审美意象。”[4]首先,审美心理时空具有突破审美客体客观时空束缚的超越性,创造一种独立于客观时空的美感境界。用老子的话说,就是:“游心于物之初”,他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一位提到在审美心理时空中神游的人。其次是审美心理时空所具有的可由记忆、联想、想象、情绪、情感以及无意识欲望等心理因素介入的复合时空表象的有机性。例如当人们用审美心理时空去欣赏红豆时,这当中除了整合对红豆的各种感觉材料外,还整合自己的各种经验因素,因此而油然产生的思绪与“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诗句融合交汇,此时即可以构成有关红豆的审美时空意象。例外,审美心理时空还具有时间感和空间感的互渗性,这种互相渗透,相互融合,正是各门类艺术沟通的心理基础,本文所提到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等艺术语意其着眼点就是审美心理时空的互渗性。

把握审美心理时空的特点,设计师就可以通过整理、生发、补充那些在大众心里早已形成的稳固的空间表象并使其形成独特的诗情、画意、乐语的信息,而不是像照相机一样如实地反映,从而从深层次上让语意信息与审美主体产生心理时空共鸣。

据传北宋画院曾经在一次选拔人才时,以唐诗“踏花归来马蹄香”为考题,其中一位应试者只在马蹄周围画了几只蝴蝶而未画有野花。由于在人们的意识中对“野花”已存在有完整的直觉表象,所以这种稳固的空间表象就会使人们主动去整理、生发、补充画面上没有的野花及其它景物。

③心理人格倾向共鸣。著名学者陶水平指出:“审美人格倾向是审美态度复合结构中最深层的心理层面。审美主体的人格倾向是主体的各种心理功能的有机整合之后所产生的内在身心组织和总体性的心理倾向。它是主体先在经验中比较稳定的审美心理定向,是主体在审美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它为审美活动提供心理动力,选择心理趋向,转换心理时空,并在审美过程中统摄各种具体心理功能。”[5]

陶水平在书中叙述了一个有趣的例子: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的奔马图当中有“直腿奔马”的景象,但生活中的奔马看地前是不可能直腿的。为什么?这是因为徐悲鸿为了使奔马充分表现自己超越一切、一往无前的品格和情操,在自己的审美心理时空整合下,把眼中之马变形成为心中之马,因而就画成了直腿奔马。这就是心理人格倾向投射,这样的画面摆在具有同样审美心理人格倾向的人的面前时,其“一往无前、征服一切”的语意信息同样会引起他们的心理共鸣。

又如在一位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出生的成功企业家的客厅里,一幅俄罗斯画家列宾大型的白桦林油画,一张盖在钢琴上的有俄罗斯花纹的装饰布,其发出的语意信息足可以勾起这位企业家(即审美主体)的俄罗斯情结,并引起他心灵的震撼。在这样的空间里,他会仿佛听到当年脍炙人口的俄罗斯经典歌曲:“一条小路弯弯曲曲细又长,一直通向那遥远的前方……”,或者依稀能看到当年的梦中情人“卡秋莎”!

3 语意信息与想象

《辞海》中关于想象是这样表述的:“利用原有的表象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人脑在外界刺激物的影响下,对过去存储的若干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成。人不仅能回忆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即表象),而且还能想象出当前和过去从未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但想象的内容总是来源于客观现实。一般可分为创造想象与再造想象两种,它们对人进行创造型活动和掌握新的知识经验起重要作用”。[6]

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或者聆听音乐作品时,作品中的人物场景似乎就出现在眼前,作品通过各种语意信息的传达,人的头脑里会描绘出一些具体形象,这种形象不是凭空产生的。

例如我们读唐朝王维的《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时,尽管我们没有去苏州,头脑中也会出现一幅深秋夜晚旅客寄宿城外舟中的图景,“月落”“乌啼”“江枫”“渔火”“城外”“寒山寺”“钟声”“客船”等元素正是我们熟悉的场景。

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语意信息,可以激发主体的丰富的想象,达到丰富心理情感,释放心理情感的目的。例如园林设计中所采用的各种透窗形式,通过扇形或者菱形的窗户看到窗外的芭蕉树,它可以使人想象到“雨打芭蕉”的情景,不仅听到淅淅沥沥的雨声,还仿佛听到广东音乐《雨打芭蕉》的优美旋律。(图3)

图3

4 语意信息与联想

联想在两种心理状态下出现。一种是在无联想意识的状态下出现的联想,这叫“无意联想”;另一种是在有联想意识的状态下出现的联想,这叫“有意联想”。本文所指的联想,则是通过语意符号信息的合理使用,使信息作用于审美主体并引发联想,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审美愉悦,这当中包含了“有意联想”和“无意联想”。

例如当你步入一个巨大的会议空间的时候,尽管这时候没有人在开会,可是你仍能从这种肃穆的、安静的环境中感受到开会时的紧张气氛,不由自主地产生会议正在进行时的联想,这种联想的产生,即是空间组合形式、材料符号的合理运用的整体结果,正是因为语意信息的正确传达,让所有在场的人都觉得这是一个庄严场所,不能喧哗,步伐不自觉地放轻了。

关于联想,郑曙旸先生是这样诠释的:“联想居于一种对物象跳跃式思维的连锁反映。是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是现实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往往在回忆中出现。联想有多种形式,一般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7]

巨大的空间能让人产生联想,其实设计者布置安排的一束花,一个花瓶,一幅画,一首动听的歌曲同样能让人产生联想。例如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能够准确的让人随着音乐的进程联想到暴风雨前的寂静,暴风雨来时的肆虐以及暴风雨过后的阳光、鲜花和草地森林。

又如在一幢住宅的阁楼顶部设计天窗,在凉风习习的夏夜可以看到满天星斗,同时有月光倾泻下来,这就会使人联想起古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熟悉贝多芬音乐的人还会联想和依稀听到《月光》奏鸣曲的慢板乐章,整个空间充满了诗情、画意和乐语。

[1]梁思成.建筑和建筑的艺术[N].人民日报,1961,7.

[2]张志光.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1.

[3][4][5]陶水平.审美态度心理学[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

[6]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8.

[7]郑曙旸.室内设计思维与方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

猜你喜欢

生理需求语意诗情
高原建筑工人生理需求的特征分析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运用思维导图,做好提炼语意题
冬至一阳生 塞上畅诗情
从中日两国宗教基本概念的语意表达看两国对宗教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