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肛垫上黏膜分点套扎术治疗Ⅲ期内痔150例临床研究

2014-04-18杨佳佳1韩昌鹏1石丽2孙建华1

江苏中医药 2014年2期
关键词:套扎术肛垫胶圈

杨佳佳1 韩昌鹏1 石丽2 孙建华1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 200437;2.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上海 201800)

肛垫上黏膜分点套扎术治疗Ⅲ期内痔150例临床研究

杨佳佳1 韩昌鹏1 石丽2 孙建华1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 200437;2.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上海 201800)

目的:观察肛垫上黏膜套扎术治疗Ⅲ期内痔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痔疮患者3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肛垫上黏膜套扎术,对照组采用传统痔核套扎术,观察术后2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费用等。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均为100%。治疗组术后并发症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及费用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肛垫上黏膜套扎术治疗Ⅲ期内痔在改善症状的同时,可有效减轻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

Ⅲ期内痔 肛垫上黏膜套扎术 多中心随机对照

痔疮是肛肠科的常见疾病,门诊大部分患者经保守治疗无效而必须通过手术治疗。上海市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在继承传统中医套扎术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提出的肛垫学说,开展了肛垫上黏膜分点套扎术。此术式除可以有效地改善内痔脱垂、出血等主症,还可以减轻术后创缘水肿、疼痛、尿潴留等并发症。为观察此术式的临床疗效,我们于2010年5月至2012年3月,组织上海市3家医疗单位开展了该术式治疗Ⅲ期内痔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纳入标准(1)符合《痔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1]中Ⅲ期内痔的诊断标准;(2)年龄18~65岁;(3)1年内未接受过有关痔病的专科仪器治疗或手术治疗;(4)同意参加本研究项目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排除标准伴有急性传染病者;伴有糖尿病、腹泻、高血压病、心脏病、心功能不全者;月经期、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伴有特异性感染(如结核、克隆病、溃疡性结肠炎等)者;合并其他重症疾病患者。

1.3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为2010年5月至2012年3月在上海市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心医院、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肛肠科住院的Ⅲ期痔病患者,共3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50例:男59例,女91例;年龄最小为23岁,最大为65岁;其中便血者108例。对照组150例:男71例,女79例;年龄最小为24岁,最大为65岁;其中便血者116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及有无便血等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采用肛垫上黏膜套扎术。患者取侧卧位,肛周皮肤消毒后,局部浸润麻醉,待肛门完全松弛后检查痔核的数目、脱垂程度及所在位置,确定套扎方案。一般将母痔区,即截石位3、7、11点位痔(肛垫)上黏膜(距齿线上3~5cm)作为一个套扎点。如内痔范围较大,可按每90°一个套扎点,具体情况可根据痔核脱垂明显的位置作适当调整。将套扎器的吸入口对准痔上黏膜,齿线上3~5cm处,利用套扎器产生的负压,将痔上黏膜及黏膜下组织吸入套扎器内,释放胶圈,待胶圈将吸入的黏膜组织完全套入后,释放被吸入的黏膜组织。所套黏膜区域直径约为1.5cm。同样方法进行其他点位的套扎,一般每次套扎以3~4个点为宜。注意每个套扎点之间尽量保留0.5cm以上的正常黏膜组织,且各套扎点避免在同一水平线上。如患者合并有明显外痔,可在相应的部位行外痔切剥术。术毕检查胶圈无滑脱,视创面无活动性出血后,肛门内置入排气管,外用无菌纱布包扎,胶布外固定。

2.2 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痔核基底部套扎术,即套扎部位为痔核的基底部而非痔上黏膜。如患者痔核体积过大,自动套扎器无法将其完全吸入,则改用传统胶圈套扎法。即通过弯头血管钳将胶圈套入痔核的基底部。一般最多可同时套扎3~5个痔核,每个套扎点之间须保留1cm以上的正常黏膜组织。术毕,余操作同治疗组。

2.3 术后处理2组患者均于手术后24h内控制大便,以防敷料松脱而引起胶圈脱落出血。次日可正常排便,术后第1天起每日便后用痔疾洗液(贵州拜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40mL加温水稀释至约800mL,先熏后洗各10min,然后换药。换药时先用双氧水棉球清除创面及周围分泌物及残留粪便等,后以红油膏外涂,待被结扎组织坏死脱落后改用生肌散,每日按此操作规程换药2次,至创面达临床愈合后出院。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与方法

3.1.1 临床疗效标准参照2003版《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2]中的有关标准,于手术后第14天评定主症临床疗效。治愈:症状消失,痔核明显萎缩或消失;好转:症状改善,痔核缩小或萎缩不全;未愈:症状及体征均无变化。

3.1.2 术后并发症采用统一量化评分标准,分别于术后第1、3、5、8、11、14天,对主要并发症包括创口疼痛、创缘水肿、小便困难、创面出血加以评分。根据并发症的严重程度分为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计0、2、4、6分,再乘以该项并发症出现的天数,即为该并发症的得分。将各项并发症的得分相加,即为患者并发症总积分。

3.2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如果服从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如不服从正态分布则采用Mann-Whitney U等非参数检验。

3.3 治疗结果

3.3.1 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2组患者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3.3.2 2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治疗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并发症积分比较分

3.3.3 2组住院时间及费用比较治疗组平均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较对照组有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治疗组与对照组住院天数及费用比较

4 讨论

痔是临床的常见病,现代医学认为痔是肛垫的病理性肥大或下移。19世纪50年代Thomson提出了“肛垫学说”,指出肛垫是人人皆有的正常解剖结构[3],内含特殊的黏膜上皮,丰富的血管,大量的Treitz肌,可协助括约肌关闭肛门[4]。此学说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接受和认可。临床上Ⅲ期内痔多出现便血,肛门有物外脱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目前治疗痔的目的是消除症状。中医学在治疗痔病方面有较好的疗效,包括中药熏洗、栓剂药膏外用、注射疗法及结扎疗法,其中结扎疗法疗效确切,术后复发率低。1954年Blaisdell首次提出用胶圈套扎法治疗内痔,该法利用胶圈的回缩阻力阻断痔核的血液供应,使痔核组织缺血、坏死、脱落从而达到改善内痔脱垂等症状。目前,国内对于痔的套扎术主要有两种方法,即传统的“痔核基底套扎术”和我们采用的“肛垫上黏膜套扎术”。痔核基底套扎术是临床广泛应用的经典术式,但该术式有术后肛门疼痛、创面水肿、愈合时间长等缺点[5],破坏了肛垫的生理结构,影响其本身的精细辨别觉、免疫及内分泌等功能。“痔上黏膜套扎术”不直接切除内痔,通过自动痔疮套扎器产生的负压,将松弛的痔上黏膜吸入并套以胶圈,通过胶圈的回缩阻力,阻断黏膜区域的供血,使被套组织脱落坏死,从而使下移的肛垫回缩,达到改善内痔脱垂的症状。此术式没有破坏肛垫的Treitz肌,且避免了痔核基底套扎对神经末梢的刺激和破坏,故术后疼痛明显减轻,因疼痛继发引起的创缘水肿、小便困难等症状也随之相对缓解。本研究结果表明,肛垫上黏膜套扎术治疗Ⅲ期内痔疗效确切,较传统痔核基底套扎术相比,在改善内痔症状的同时,明显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且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1]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结直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痔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6,9(5):461

[2]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3:326

[3]Thomson WH.The nature of haemorrhoids.Br J S urg,1975,62(7):542

[4]傅传刚,姚航.肛垫的解剖生理学研究进展.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03,7(3):166

[5]卢焕元,任树平,黄飞舟.内痔套扎治疗方法改进的探讨.中国医师杂志,2004,6(3):320

R657.180.5

A

1672-397X(2014)02-0037-02

杨佳佳(1987-),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肛肠疾病的临床研究。

孙建华,drsunjianhua@hotmail.com

2013-09-26

编辑:吴宁

上海市市级医院适宜技术项目(SHDC12012225);上海市市级医院适宜技术推广应用项目(SHDC12010217)

猜你喜欢

套扎术肛垫胶圈
玻璃生产线胶圈辊加工工艺中的控制要点
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套扎术的护理体会
胶圈控制机构探究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围术期处理
WRA-S-25型菱形胶圈的研发及生产实践
用微创痔疮套扎术联合外痔剥离术治疗混合痔的疗效观察
肛垫悬吊手术在重度痔疮治疗过程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
内痔直肠下端黏膜环切吻合,肛垫悬吊术(PPH术)180 例的分析
“Ω”形胶圈密封机理研究
痔上黏膜套扎术+外剥内扎术治疗巨大环形混合痔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