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人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2014-04-17李嘉瑞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人学恩格斯

吕 媛,李嘉瑞

(1.河北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2.南开大学 哲学院,天津 300071)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著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确立的标志,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形成的基础。对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的人学思想进行研究,分析其人学思想在当今中国现代化发展中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可以丰富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更有助于我们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一、现实的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出发点

“现实的人”是《德意志意识形态》所阐述的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和根本出发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的理论,指出人不是抽象的人,是现实的人。而现实的人应该是具体的人,并从事着实践活动的人。马克思、恩格斯还认为,我们应该把人放到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中去考察研究,要做到个人与社会历史的统一。具体来说,《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现实的人”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的含义。

第一,现实的人应该是物质的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1]67。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现实的人”也是物质的,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并且“现实的人”应该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它属于“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现实的人形成的前提条件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而有生命的人和一定的物质条件二者是互为基础的,人要生存就必须要生产出他们生存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就必须从事一定的物质生产活动。同样,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以,与费尔巴哈、鲍威尔、施蒂纳等把人理解为抽象的人不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有生命的人是现实的人,而现实的人应该是物质的人。

第二,现实的人应该是社会的人。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人的活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整个世界历史就是人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历史,是由人通过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正是因为人们既从事着物质生产活动又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所以,这就决定了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1]73。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具有自然属性,但是人也同样具有社会属性,而且人的社会属性应该是人的本质属性。我们在考察现实的人的时候应该把他放到社会中去考察,每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地存在,人们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二、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人的本质是什么,在哲学领域本来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历史上有很多的哲学家都对这个问题有过研究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如法国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认为人性就是趋乐避苦,就是自爱;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费希特认为人的本性是一种纯粹的自我意识;黑格尔则把自我意识看作是人的本质。但是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都没有从整体上去研究人的本质,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费尔巴哈等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缺点,虽然费尔巴哈打击了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但在费尔巴哈眼里,人的本质存在于人和人之间的共同性之中,而并不是具体地表现在每个人的身上,他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人的理智、意识和人的感情等抽象的东西,认为人是抽象的人,不是从事着实践活动的人。马克思、恩格斯以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为切入点,指出人是既作为主体又作为客体而存在着的。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社会发展具有延续性,任何时代、任何社会的任何人在进入社会生活的时候,都会面对已经存在了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人的发展也会受到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反过来讲,社会关系也表现在人的主体活动中,是人在创造着并改变着社会关系。所以,我们应该从人生活的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去把握人的本质。

第二,人的本质是实践的,即人的本质是劳动以及由劳动所产生的生产方式。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历史之所以能得到延续,是因为人在不断地进行着实践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假如社会的发展没有人的实践活动,那么社会生活将会停止发展甚至将不再存在。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我们了解到,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区分人与动物,比如意识、宗教信仰等,但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劳动,而且人的劳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1]67可见,马克思、恩格斯把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和人的生产方式联系在了一起。“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讲的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以,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人是什么样的和人们的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有着直接的联系,人的生产方式和人的本质是密切相关的。

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终极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的立场出发,全面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指标,它的终极含义是人的解放,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智能、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以及人的身体和心灵各个要素之间的和谐发展。《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十分丰富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存在是人的发展的基础,人要先存在才能去发展,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的存在的根本基础,只有当人们满足了物质基本需求之后,才会考虑自身其它方面的发展问题,所以说,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首要问题。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是离不开物质生产活动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不仅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自由时间,而且也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活动空间,扩大了人们的社会交往。

第二,消除旧式分工和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方式。“各个人的社会地位,从而他们的发展是由阶级决定的,他们隶属于阶级,这同单个人隶属于分工是同类的现象,这种现象只有通过消灭私有制和消灭劳动本身才能消除。”[1]118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不能实现公有而是被极少数的人占有,所以大多数劳动者由于缺少生产资料而不能实现个人全面充分的发展,只有消灭了私有制,个人才能联合起来全面的占有生产资料。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分工导致了人的片面发展,在阶级社会中,被统治阶级是没有真正的自由可言的,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更是无从谈起,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就是旧式分工。

第三,共产主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1]85共产主义社会是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消灭了片面性和固定化的旧式分工,消灭了人剥削人和人压迫人的现象,形成了丰富、全面的社会关系。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我们每个人可以不受地域、民族和种族的限制,把自己的实践活动和现实中所有的生产活动链接起来,进而获得全面生产的能力。总之,共产主义作为自由王国,就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最美好的社会。

四、中国梦: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的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是指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基本原理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基本理论结合中国当前的时代背景,来解决中国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第二个阶段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和共同富裕理论。第三个阶段是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四个阶段是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共第四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虽然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在中国发展的各个阶段具体内容不同,但是总体目标和根本任务是一致的,那就是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新世纪新阶段,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共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了“中国梦”理论,这是新时期中国的精神哲学,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在当今中国的新发展。实现“中国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而提升全社会的幸福指数。进一步说,就是要让中国人民过上更加富裕、更有尊严的生活,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梦”是我们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梦想,实现这个伟大的梦想需要凝聚中国各族人民的力量,需要依靠全国各族人民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实践中。“中国梦”终究是人民的梦,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国梦”与中国道路、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是密不可分的。主要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由人民选择的,这条道路能否越走越好,也需要依靠人民。在这条道路上我们也形成了代表我们中国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我们的精神指引,战胜各种困难,接受各种考验,将其内化于我们的精神灵魂之中,成为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我们要坚定我们的信念,坚定我们党的领导,要将我们的个人梦想融入民族梦想中,用我们的力量去为我们的民族梦想而奋斗。

构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雏形是共圆“中国梦”的理论基础,“中国梦”理论的阐述继承并发扬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它结合了中国的时代特征,它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把每个人的梦想同民族的梦想、国家的梦想结合起来,始终把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作为贯穿整个理论的核心。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刘晓春,魏范青.马克思主义走进中国[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德意志意识形态人学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借东西的小人》:跟小小人学“说”法
北人学没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家园忧思与人性之殇——“生态学”与“人学”视野下的“山珍三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与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启示
中国梦的人学新境及其希望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