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觉行为理论与外语教学

2014-04-17

关键词:习得者吉布森二语

尧 玮

(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武汉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223)

知觉行为理论与外语教学

尧 玮

(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武汉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223)

吉布森的知觉行为理论探讨动物或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人可以直接知觉到真实的生态世界,习得者能够直接从周围环境中获得有意义的信息。根据吉布森知觉习得理论,正确地感知环境信息能够正确地引导习得者习得行为获得“给养”,而信息感知的缺失或不明确让习得者习得意图不明确,从而诱发习得者不作为的习得行为。二语习得中,语言习得者与其所处的环境构成了一个生态环境,正确地感知与习得者相关的环境信息能指导或诱发习得者积极作为去获取环境中的意义信息。反之,则正好相反。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改变实用性差的教学现状、改变学生被动受体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去发掘语言习得者特定的环境信息,并依据其环境信息设计适应的、能有效诱发其语言习得行为的教学环境。

生态心理学;直接知觉;知觉行为理论;给养;提供量

吉布森生态心理学的关键就是动物或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吉布森的知觉行为理论认为人可以直接知觉到真实的生态世界,知觉是习得者直接在与环境的交互过程中获得的。习得者能够直接从周围环境中获得有意义的信息。吉布森为这种有意义的信息定义为“给养”。“给养”是习得者所处环境为习得者提供的意图,作为意图,它们指导或诱使着习得者的习得行为。因而,习得过程中习得环境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背景,而且具有一定的功能意义。根据吉布森知觉习得理论,正确地感知环境信息能够正确地引导习得者习得行为获得“给养”,而信息感知的缺失或不明确让习得者习得意图不明确,从而诱发习得者不作为的习得行为。在二语习得中,语言习得者与其所处的环境构成了一个生态环境,正确地感知与习得者相关的环境信息,能指导或诱发习得者积极作为并获取环境中的意义信息。反之,则正好相反。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习得者的环境信息与语言习得行为之间存在着互动,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一、知觉行为理论及其相关研究

知觉习得理论源于知觉的生态学理论又称吉布森理论,属于生态心理学范畴,是心理学众多学派中的一个分支。该理论研究动物(包括人在内)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其主要目的是揭示动物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函数关系。在其理论中,吉布森(James Gibson)指出,知觉是一个激活了的有机体为了认识世界所表现出的行为,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她的理论主要受格式塔学派和美国机能主义的影响。强调人与环境的作用,即人类的行为会影响环境,反过来环境又会影响人类。吉布森指出,环境信息非常丰富,知觉以人与环境的交互为基础,是人与外界接触的直接产物。人与环境之间形成了互补,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此外,吉布森还提出了提供量的概念。提供量是知觉习得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来揭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根据吉布森知觉与行为关系的提供量生态学理论,语言是多种关系组成的系统,语言习得行为受习得者的类型、需求和能力相关的环境提供量信息影响。语言习得不是单纯的语言输入,而是习得者置身于某种环境之中有所需求从而学习使用的行为过程。因此,语言习得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人与周围环境世界相关联的一种互动方式。吉布森提出的提供量以客观“物的世界”即环境的诱发为中心,意图推翻笛卡尔以自我内在认知处理外在感官的理论框架。提供量主要用来解释生物与其环境的相互关系,环境为生物提供资源和机会,生物从环境中获取信息并作用于环境。其核心内容为:环境提供量的感知能诱发行为。这种诱发能导致好的结果也能带来坏的影响。也就是说,正确地感知提供量信息能够有效地诱发习得者的语言习得行为,即积极刺激习得者的学习动机。而提供量信息感知的缺失或不明确也能诱发习得者不作为的语言习得行为,使得习得者学习兴趣缺乏、学习怠倦。提供量有以下三方面的意义:(1)提供量存在于环境之中,与各种环境信息相关;(2)提供量信息能被知觉系统感知并获取;(3)提供量信息影响了知觉系统感知的信息。提供量自从被提出以后,已被大量使用在对情景的描述之中。[1]

E.吉布森在其研究中,以儿童习得的实证研究探索了提供量习得的知觉习得理论。他认为外部环境的知觉习得应包括发掘显著性特征,即“区别”和“事物与环境的不同属性”。也就是学习者准备好主动探索自身能力和外部环境信息。他提出习得不是“丰富输入”而是“区分信息”,即从“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信息当中区分出与习得者自身类型、需求和能力相关的环境提供量的特定信息”。他们的这一理论和一系列的实证研究同样可以应用到二语习得研究之中。

二、知觉行为理论与外语教学

生态语言学家里尔在2000年的时候首次利用心理学中的提供量理论作为研究范式,把二语习得作为一种生态现象来研究。提供量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研究以里尔2000年的代表作“从输入到提供量学习:生态角度的社会——互动习得”中提供量理论的引入作为开端。[2]在此之前,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经历了从输入理论到梅丽尔·斯温的输出理论,再到迈克尔·龙互动理论的发展过程。这些理论均有一个共同之处:认知输入以及隐喻输出。在这些理论中,二语习得者的大脑被看作是一种习得过程和习得成果的贮藏库。

里尔在其作品中指出,提供量诱发进一步的行为,提供量取决于该生物做什么、想要什么和什么东西对该生物是有用的。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习得者置身于包含很多意义的环境之中,这些意义在习得者与环境互动之后被习得者慢慢习得。寻找习得就是看学习者在环境中的互动,而不是大脑的内容。通过对习得和提供量的诠释,里尔对二语习得中把学习者的大脑作为一种学习成果储藏库这一观点提出质疑。他认为从生态学来看,语言学习不是依据输入信息在大脑中展现语言目标的过程。相反,语言是人类有所需要从而学会和使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他通过生态学比较验证了这一说法。根据比较,人类的语言知识与丛林中的动物所掌握的语言知识是一样的。我们人类学习语言的方式同动物学习森林、植物、土壤的方式一样。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充满了各种可行的语言提供量。据此,里尔提出了用提供量生态学取代输入理论的观点,首次利用心理学中的提供量理论作为研究范式,将二语习得与生态学结合进行研究,开拓了二语习得领域内的新视野。

三、提供量信息与语言习得

提供量理论认为,有效的习得者可以和周围环境建立某种联系,语言习得行为和生态环境感知相互联系,“环境提供量的感知能诱发行为”。习得者在感知了与其相关的语言习得提供量信息之后,能对相应的提供量信息做出反映以影响其语言习得行为。

与语言习得者相关联的环境相当复杂。从广义的范围来看,主要有三种提供量信息:一种是学校为习得者创造的、习得者置身于其中的语言教学环境信息,包括与习得者相关的课堂、教学大纲、教程等等各种关系;一种是语言习得者获取语言知识之后需要融入并使用语言的社会环境;还有一种则是属于习得者本身的语言提供量信息。

(一)语言习得者自身提供量信息

从习得者本身来看,学生从高中到大学,每一个阶段都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而发掘某一特定提供量信息并吸取相关事物的特定信息是习得者习得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过程。吉布森在用儿童语言习得实证研究提供量习得的时候也指出,学习者准备好积极主动收集的提供量信息包括:(1)外部环境信息;(2)自身能力的信息。学习者根据这些信息找出多样性或者是区别,以使用适当的知觉体系。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语言习得者也会有不同的语言提供量信息。为了使用适当的知觉体系,语言习得者能力信息的发掘,尤其是与习得者类型和需求相关的语言提供量信息的发掘同样也相当重要。

另外,吉布森还认为,知觉习得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行为与最终结果有一个适应性提供量原则。儿童学习抓东西时,为了学会抓,要先学会是否可触及,要学会了解自己胳膊的长度,抓东西的最优距离和最大距离。[3]习得者语言习得行为与最终习得结果也有一个适应性提供量原则。习得者为了学习语言,要先了解自身能力信息,自身能力信息是否能与语言习得环境相匹配。能与之匹配的语言习得环境可积极激发习得者好的语言习得行为;不相匹配或者相关度小的语言习得环境则会诱发习得者消极的语言习得行为。可以说,习得者对自身能力提供量信息的感知是其语言习得的第一步。如果学校创造的语言教学环境符合其语言能力提供量信息,则能诱发学生语言习得的好行为,即积极激发其语言习得行为。相反,如果语言教学环境不适应习得者的语言提供量信息,则会诱发坏的结果。让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和动力,甚至对语言教学丧失信心,从而对习得者的语言习得形成消极影响。因而,如何发掘习得者自身能力信息,并根据其自身能力信息设计有效激发习得者语言行为的教学环境是影响二语习得的关键。

(二)环境提供量信息

二语习得离不开与课堂和社会环境的互动。吉布森的知觉行为理论强调语言习得发生于习得者语言知识与环境的互动中。吉布森在具体实践研究中,观察儿童习得过程并发现,儿童通过对环境的感知诱发其习得行为。儿童习得的时候首先是感知身外的世界,如果想获取某样东西,会对该物体以及围绕该物体的相关信息进行观察,然后再进行思考,如是否能触及、如何触及等。这一系列的行为都是儿童对与习得相关的提供量信息认知的过程。而语言习得者的习得行为其实也是一系列的感知、观察、思考进而引发行为的认知过程。置身于语言习得环境中的习得者,通过对语言习得环境所提供的语言提供量的感知和观察,获取相对应的语言提供量信息,并针对该信息进行理解、领悟,从而诱发相应的语言习得行为。语言习得并不是孤立的、简单的语言输入、输出,而是习得者参与到语言环境中,通过自身的意识、感知,观察、领悟相关提供量信息对其的影响并做出行为反应。同样,适应习得者自身语言提供量信息的语言习得环境能够诱发习得者积极参与语言环境互动并产生良好的语言行为。反之,则产生消极的不作为语言行为。

此外,语言不止具有语言学特征,还具有社会特征;语言习得也不应是单纯教学环境下语言提供量的感知和行为反应,还需考虑习得者与社会环境的互动。里尔的生态习得观也提出要让语言习得者获得语言提供量的社会互动。对于二语习得者来说,处于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习得者通过对环境提供量信息的感知来理解环境,并产生相应的语言行为反应来对某种语言的习得进行社会实践。可以说,习得者所习得的语言在与社会环境互动中得到了发展,并通过该过程进一步习得语言。

需要强调的是,习得者在不同时期会置身于两种不同的语言习得环境中,但是这两种语言习得环境并不是独立不相关的两个世界。为了让习得者能够更好地适应其社会环境,语言教学环境必须尽可能与社会环境相关联,甚至相一致。语言教学环境越贴近社会环境,习得者的语言提供量信息的感知则会更符合自身和社会提供量信息,能更好地诱发其语言行为并发展其在社会环境中的语言应用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正确感知习得者与其相关的社会环境提供量信息,并根据该信息调整习得者语言习得的教学环境,使之能更好地与社会环境相匹配。

四、结语

吉布森的知觉行为理论强调习得者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获得外部环境给养为目的,以外部环境诱发习得行为为中心。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改变学生被动受体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以外部环境诱发习得者积极的语言行为,要改变实用性差的教学现状则要尽可能调整与习得者相关的提供量信息之间的适应性,如调整语言教学环境、社会环境、习得者自身提供量信息,使它们互相匹配,因为三种提供量信息之间相互影响并诱发习得者的语言习得行为,从而影响语言教学的实用性和成效。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发掘习得者特定的提供量信息,并依据其提供量信息设计适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评测手段,尽可能地构建一种能够积极有效地诱发语言习得行为的教学环境。

[1]Gibson,J.J.TheEcologicalApproachtoVisualPerception[M].New York:Houghton Mifflin,1979.

[2]Lier L.Van.FromInputtoAffordance:Socio-interactiveLearningfromanEcologicalPerspective[J].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2000,(2).

[3]Gibson,Eleanor J.PerceptualLearninginDevelopment:SomeBasicConcepts[J].Ecological Psychology,2000,(3).

(责任编辑:舒娜)

Gibson’sPerceptualLearningTheoryandForeignLanguageTeaching

YAO Wei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Wuhan University,Wuhan,Hubei 43007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Hubei 430223,China)

The key of Gibson’s perceptual learning theory is to explor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nimals/people and the environment,which claims that people can directly perceive the real ecological world,and learners can directly obtain meaningful information from their surroundings.According to his theory,correct per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can inspire the positive learning.However,because of the shortage of information perception or incorrect perception,the intention of learners will not be well understood.In this way,negative acquisition behavior will be activated.During the proces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learners and the surroundings constitute a kind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correct perception of relevant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can motivate or induce learners to gain positively the meaning from the environment.On the contrary,it will lead to the opposite.Accordingly,in English teaching,it’s a crucial way to explore the specific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of learners in order to change the teaching status and the passive role of students.Besides,the course syllabus could be designed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which can effectively induce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ecological psychology;direct perception;Perceptual Learning Theory;catering;affordance

2014-01-2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编号:2013-Ib-097)

尧 玮(1980-),女,江西临川人,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武汉理工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

H319.3

A

1000-579(2014)04-0141-04

猜你喜欢

习得者吉布森二语
吉布森 美网首位黑人冠军
外语习得者书面语中的话语标记语研究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action from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in English Teaching Classroom
试论汉语口语句群表达教学
“食疗抗癌”:一场沸沸扬扬的骗局
“食疗抗癌”:一场沸沸扬扬的骗局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Ferris与Truscott二语写作语法纠错之争
国内二语写作书面纠正性反馈研究述评
对外汉语教学中颜色词文化义的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