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常态化论析

2014-04-17孟宪平

关键词:价值体系常态核心

孟宪平

(南京师范大学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常态化论析

孟宪平

(南京师范大学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形式有常态化方式和运动式治理,相比之下,常态化方式更符合思想建设规律和可持续发展要求,运动式治理常常给社会造成较大的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常态化的基本定位是:建设理念常态化,不搞“政绩工程”、“速成模板”;建设措施常态化,不搞“运动式”、“一刀切”;建设进程常态化,不搞“临时突击”、“定期达标”。在此基础上的路径选择是,形成常态化的教育思路、探索常态化的建设方式和构建常态化的建设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常态化;方法

“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经常性的事项,它的实践目标不是一两个政绩工程能达到的,不是一两次政治运动能够完成的,也不是一两项改革措施能够实现的。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效能,要确立常态化的理念和经常性的措施。

一、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常态化的优越性

一种价值观的实践,主要有运动式治理和常态化运作,这两种方式的差别在于激烈程度不同和运行方式不同。相比之下,常态化运作有更多的优越性。

第一,常态化措施更符合思想建设规律。常态化治理体现了思想认识的渐进性、教育过程的渐进性和社会实践的渐进性。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主流观念的确立不是硬性强迫的事情,社会措施的创生也不是纯理念的构思,其效果要看是否被群众认同及其持久性。“国家或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主要取决于普遍的社会赞同程度以及相应的制度化规则和规范。能否取得普遍的社会赞同,又取决于国家所保护的社会资源和利益的制度化分配。”[2](P177)国家要维系民众对价值的认同,就要说明这种价值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必要性,不能用“明明在上,赫赫在下”之类的强势话语来表达。常态化措施体现了思想和制度的连续性,它不是割断历史和逻辑,不是放弃来自历史的统一经验和统一身份,尽管各个历史时期存在着文化差异。常态化措施是超越传统文化边界,通过知识和经验在历史的记忆中表达现实价值寄托的。它作为一种策略,就如伏流的清泉缓缓流入人的心田,能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它作为一种生活形式,以温和的话语抚慰人心,用亲切的行为激励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生活的训规和责任,变成人的精神情趣和生活的审美标准,通过优雅的思想品味充实人们的信仰世界。

第二,常态化措施更注重可持续发展。恩格斯说:“一切政府,甚至最专制的政府,归根到底都只不过是本国状况所产生的经济必然性的执行者。它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好的、坏的或不好的不坏的——来执行,它们可以加速或延缓经济发展及其政治和法律的结果。”[3](P715)就是说,法律制度及贯彻措施与社会经济必然性紧密联系,同时影响到社会的政治、文化发展。而运动式治理常常在短期很见效,但可能出现反弹现象。更可忧虑的是:这种做法常常会削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如果处于特殊的氛围中,还可能会激活民间与知识界的批评潮流,形成文化中心与政治中心的分离,造成思想与它所处的社会生活的割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常态化是以制度规范为基础展开的,但不排除一些方面的专项治理,这是常态化建设的重要补充。常态化治理以其全面性和整体性在社会中形成普遍推进的格局,专项治理以其针对性和补充性起到查漏补缺作用,二者相得益彰,能够相互转化。如果临时应付,疲于奔命,结果将是建设效能的低落,也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本意。

第三,常态化措施能减少社会动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常态化,对于有效克服简单化处理、形式化落实以及运动式推动所造成的思维定势,具有决定性作用。运动式治理常常陷于悖论,希望社会有序却采用无序的方式,希望社会稳定却采用激烈的办法。很多时候,在运动式治理中,一面是对社会现实采取异常的态度,一面又在思想形态上做出妥协。运动式治理作为特定时期实现特定目标的一种手段,是由拥有政治权力的政党、国家、政府通过政治动员来激励社会阶级、集团及其他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它是对某些突发性事件或国内重大的久拖不决的社会疑难问题进行治理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应对过程。运动式治理通常是特殊社会时期的产物,人治色彩比较浓厚;常态化治理通常与稳定和谐的社会意愿相联系,比较符合人的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曾经有过多次运动式的治理活动,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其必要性,也有很多成功的范例。但是,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变得活跃了,对经济发展的关注让不少人厌倦了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运动,他们更希望用生活化、稳态化的方式来解决思想问题。此外,在国际范围内,中外核心价值体系的比较和竞争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思想领域的发展态势看,这种比较和竞争不表现为暴力对抗和短期斗争,而是以软实力的形式经常性地发挥作用,或者渗透到经济关系或社会交往中。因此,在国际事务中经常性地展示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力量,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常态化的重要任务。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常态化的理念定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常态化,是以化育之功,收持久之效,是能动性地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过程。

第一,建设思路常态化,不搞“政绩工程”、“速成模板”。所谓建设理念常态化,就是以理论创新体现价值哲理,构建一个由大众化的语言符号和关系层次构成的价值体系,形成精准的话语描述和表达方式。事实表明,思想建设和精神引领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必须常抓不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生活中的思想定格和个人心理环境的底色,在以后的岁月中永不褪色。达到这种效果,不能寄希望于某项“政绩工程”,因为“政绩工程”往往只能带来局部效应,给人以景观式的投影,难以赢得长期的认同。不能寄希望于速成模式,因为所谓的速成实际上是在思想建设中走捷径,希望短期内见效,这不符合思想认识规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仅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未来社会中也不能缺少,它的一些内容会随着社会转型和时代变迁而发生变化,其贯彻方法和要求必然变化。因此,用“速成模式”来解决价值观的确立和实践问题,并希望一劳永逸地达到目标,那是痴人说梦。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健全改进工作常态化机制”,这理所当然地涵盖多方面的常态化建设内容,包括“改革政绩考核机制,着力解决‘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4](P38)

第二,建设进程常态化,不搞“临时突击”、“定期达标”。“临时突击”会给人一种“应付”的感觉,没有问题时高枕无忧、万事大吉,出了问题就惊慌失措、仓促补过。当人们疾呼社会道德滑坡时,就忙于关注道德重构;当人们抱怨社会的价值错位时,就忙于应付思想和利益的协调问题;当世风低落时,又奔命于综合治理。以这种“救火式”的思维定势对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人的心灵净化过程看成通过行政命令就可以完成的事情,往往收效甚微。“定期达标”在思想建设上也有悖思维方式,不同的人对某一思想的接受都有一个过程,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也不是铁板一块,填鸭式、灌输式的思想建设在特殊时期很有效,但在常规时期又多有质疑。而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各部分是有机结合的,如果把它看成可以随意拆分或组装的“零部件”组合,然后规定一些具体指标,可能在短期内达到某种效果,但实际上做的只是表层工作,长此以往会损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机结构和内在关联。

第三,建设方法常态化,不搞“运动式”、“一刀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项全民工程,需要在整个社会中全面贯彻,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一哄而上,搞“运动式”、“大呼隆”。因为,“运动式”操作往往以其政治敏感性影响人的心理,经常被打上政治治理的标签,尤其是当“运动式”行为与极端目标结合时,可能会在群众的心里产生一种别样的感觉。“大呼隆”式的思想建设运动表面上给人一种高涨感觉,实际上容易流于形式,在很多地方会形成走过场的现象。“运动式”、“一刀切”的办法标注着一定的时代背景、一定的文化熏陶下的社会心理、阶层心理和个性心理,会在社会生活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心理障碍。运动式的思想建设也会造成一阵风现象,很多人只是盲从而没有深入其中。“一刀切”的做法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今天,要更提倡生活化、平民化的思想建设方法,借助常规形式和通俗话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知识、信仰和思想作为社会的主流话语体系表现出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成为群众的普遍诉求。

第四,表现形式常态化,不搞“独幕剧”、“单打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涉及许多方面,它不是独幕剧,不能仅仅关注一个方面或个别部门或个别阶层。“独幕剧”或“单打一”会造成畸形发展,给人们一种错觉,似乎某些方面搞好了,其他方面就自然会好起来。这种思维不符合唯物辩证法,它以局部代替整体,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种做法会割裂了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是以偏概全。在理论上,要通过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的表达,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理性和生活气息,不仅规范人的日常行为,而且深入人的心灵,使之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影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树立典型是为了激励大众,搞好局部建设是为了整体发展,着眼当前是为了长远大计,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看成领导干部的事情而广大群众可以袖手旁观,不能把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当作应景之事。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常态化的路径选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常态化实质上是一种制度化行为,一切活动都是在制度理念下运行,它拒绝非制度化的行为和措施。

1.形成常态化的教育思路

一是实现价值认同常态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在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项要求转化成切实可行的准则。通常情况下,高明的思想要通过平实的活动来贯彻,这需要在广泛的认同下做一系列转化,当这种思想被简约为一些恰如其分的词语时,它的深层含义也寄托在容易背诵的文本中。尽管它会失去原来的高深和睿智形式,却能换来更多接受者和认同者,这是促进思想大众化的重要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语言凝练,具有此类功效,当然这要借助党和政府的思想引领和制度规范。二是利益调处常态化。用合理的物质利益和精神激励引导社会行为,对合法的利益获取给予鼓励,对违法利益追求及时制止。多种思想共存的今天,既要承认社会主体的不同利益取向,又要用社会主义价值观予以规范。既提倡大公无私和公而忘私,也认可先公后私和公私兼顾,但是坚决反对损公肥私和假公济私。三是宣传教育常态化。思想的传播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探索新形势下宣传教育的形式、方法和措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社会生活的全过程,使之成为须臾不可分离的实践形式。四是理论研究常态化。这是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效能的重要途径。事实表明,一种思想理论出现后,必须经历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尽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理念、结构和叙述上已经形神兼备,但进一步完善仍然需要理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五是道德养成常态化。在日常生活中积累道德素养,举手投足不离价值准则,一思一念不离道德关怀,在生活中积淀良行,在行为中体现良态,在言语中表达良效,提升巩固中国主流文化的自信心,形成中国特色的价值自觉。

2.探索常态化的建设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思维方式有二:一是以向回看的方式定位自己的历史空间和族群状况,凭借强大的历史和文化寻找归属,确立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二是承认思想和文化的变动及差异,使新的理念在社会中获得合法性重构,通过创新获得活力和生机。在实际操作中,这两个方面常常结合在一起。对于价值观上的是非问题,要有正视的勇气,“是”的东西积极肯定,“非”的东西坚决否定,不能依特例而上下其手,不能“所欲与,则陈与例;欲夺,则陈夺例”,这种以主观判断标准论衡是非的方式不是常态化方法。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生活行为,通过榜样作用、示范作用、表率作用,确立一个标杆和形象,让广大群众知所趋鹜。要通过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表现、自我服务,提升价值认同和价值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成自然浑成的日常理念,成为饥餐渴饮式的行为习惯。要通过常态化方法移风易俗,对社会上存在的病态风俗气进行改造,包括用生活化的方式改造社会弊端。古语说:“宣德流化,必自近始。”只有那些贴近生活的事情,才能引起群众的广泛关注。在方法上应当“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风,形成迁善改易、从善如流的良性状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常态化,要克服轻视或重视不够的现象,因为这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大打折扣;要克服过度宣传、晃人眼目的现象,因为这会引起民众的逆反心理,进而影响到国家形象建设。“一种有活力的思想,又必须能够对社会各种问题给予深刻的诊断,虽然它不能真的成为手术刀解剖社会肌体,挖掉社会的病灶,但可以提出可供选择的、有针对性的批评,通过尖锐的批评使人们思考。”[5](P28)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纳入日常生活中,使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人,都能够在这个秩序中恰如其分、有条不紊的生活。

3.构建常态化的建设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常态化的制度要求,是构建一个系统化、具体化的机制,使典型示范和高尚事迹化为普遍观念和行为,如嘘星星之火,发为日月之光;如剥春笋,层层进里;如行百里,步步成功。基本要求有:一是形成日常化的实践机制。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现实,用大众化的表达方式显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活气息,用群众性的创造活动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实意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是意志强迫和行为强制,而是自觉的思想表达和实践过程,要在广泛的群众参与中凝练具有代表性的价值共识和价值准则,突出“我们”和“核心”,在群众的生活中显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从现实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来,又因其理论抽象性而高于现实生活,其大众化是联系理论和实践的中间环节。要把高度概括理论体系转化为浅显易懂的词句,明确传达人们的感情和心理。如果远离思想发生的土壤和思想作用的实际空间,把社会的应有价值悬置起来,就失去了社会主流价值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二是构筑生活化的学习机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的制度化、常态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要建立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以各种有声有色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凝聚人心,用灵活多样的主题深化核心价值宣传,既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含,又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式,不断提高广大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要加强共产党人的思想修养,“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是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也是全党同志的应尽义务和庄严责任,对强化全党党章意识,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6]不能把核心价值观变成官腔十足的“党八股”,所谓的“涵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舍本逐末”式的拆解,都会损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完整性。要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话语凝练,减少官僚气,减少故意编排的数字口号,减少话语中的形容词和夸饰语调,用通俗而又精准的语言表现和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是形成规范化的借鉴机制和监管机制。规范化是常态化的重要途径,“要加强学习活动的规范化管理,构建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为根本的学习内容体系,以先进的学习理念为牵引的学习方法体系,以有力的学习保障和激励为重点的学习制度体系,以保持党组织和党员先进性为核心的学习考评体系,……”[7]如果撇开意识形态差异,从核心价值建设中寻找共性的规律性的内容,不难发现,在世界历史的交往中,作为异帮异族徽号的表面内容渐渐隐没到遥远的历史背后,而作为文化素养和技术才能的价值内容却经常活动在前台。对待国外价值体现建设方法,不能用断章取义的方式,一味贬人扬己;不能用强词夺理的态度,将它者一概否定;更不能用舍本逐末的方式,忘记根本。古代儒家思想传播者把儒家观念编写成《三字经》、《弟子规》之类的宣传材料,并在私塾、学堂中贯彻,以至于有水井处皆有诵读之声,其思路值得借鉴。宋代在几百年间,屡屡下令推广诸如《新仪》等关于社会生活的规则和仪式,通过官方将经典观念转化为民众习惯,其思维方式亦有可取之处。中华文化不独形式和内容源远流长,它的贯彻和传承也是一个长期的生活化的过程。辛亥革命中,孙中山将其思想表述为“民权、民族、民生”,颇具概括性。毛泽东把新民主主义文化归结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亦精辟至极,一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洗尽铅华。西方的“自由、民主、博爱”口号喊了几百年,在西方思想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至今仍有很强的生命力,也值得思考。“如何让社会群体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执政党所提出的价值体系,权威机构也负有解释、宣传和教育的任务。”[8](P24)要构建一个借鉴机制,在全面的和有效的思想建设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广大群众的生活常识。

应该指出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常态化不是要将某些程序固定或格式固化,不是要形成公式化、格式化和八股式的建设方式,更不是要窒息人们的创造活力和社会发展的生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常态化,就是用辩证的态度和方法,体现和实践它的各项要求及指标体系。

[1]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2]李路路.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结构及其变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6]习近平.认真学习党章 严格遵守章程[N].人民日报,2012-12-20.

[7]张 阳.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常态化[J].求是,2011,(16).

[8]原魁社.主导 核心 主流——社会主义主导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机整合[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责任编辑:郭荣华)

OntheNormalizationoftheSocialistCoreValueSystemConstruction

MENG Xianping

(The Socialist Ideology Research Center,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23,China)

The main forms of establish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re normalization and dynamic governance.The former conforms well to the law of ideological building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latter often causes great impact on the society.The basic orientation of the normaliz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construction are as follows:the construction idea is normalized,the “achievement projects” and “speed-up templates” are avoided;the construction measures are normalized,and “campaign-style” and “rigid uniformity” are avoided;the construction processes are normalized,and “the pop measures for a short time” and “to reach the standard at fixed period” are avoided.The path selection based on this is forming the normalization of educational ideas,exploring the normalization of construction methods and building the normalization of construction mechanism.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normalization;method

2014-01-08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常态化研究”(编号:13BKS075);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热点难点问题研究”(编号:13ZD001);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孟宪平(1968-),男,河南沈丘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64

A

1000-579(2014)04-0008-05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常态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