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城乡大学生城市认知状况的综合分析

2014-04-17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大学生生活能力

刘 巍

(淮阴工学院 江苏淮安 223003)

关于城乡大学生城市认知状况的综合分析

刘 巍

(淮阴工学院 江苏淮安 223003)

本文是在对我国“苏北”地区的五个三线城市的典型高校学生进行调查、访问的基础上,考察农村生源学生与城市生源学生在认识城市(尤其是他们所预期的就业城市)的意识、水平和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同时尝试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期望能够引起人们关注不同生源学生之间的差异,以促进其平衡发展,同时,也希望相关部门与人士重视思考城市选择与个人发展之间的重要关联,加强在这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城乡大学生;城市认知;预期;分析与研究

一、调查结果

本文是在前期各项调查与相应成果①基础上的综合分析。这些前期调查与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城乡大学生在城市认知方面的整体状况不佳:一是整体认知水平较差,且不用说他们所预期的就业城市,即使对他们目前正在就读的城市也知之甚少,仅限于日常生活经验范围内的过眼见闻,而对于城市人口、面积、近期规划、发展前景、户籍政策、人才政策、支柱产业等能够确切回答的寥寥无几。情况稍稍好一点的是旅游饮食和房价方面,这要归功于市政或相关旅游组织,以及开发商们各种渠道的宣传和造势;二是整体认知意识较弱,甚至可以定义为集体无意识,也就是说目前学生们所掌握的相关城市信息基本为被动所得。然而,在经过我们调查与走访后,再问及他们是否愿意去认识城市时,结果是几乎百分之百的学生都回答“愿意”,也就是学生们对于城市的认知意愿还是非常强烈的。并且,关于这一问题的回答也显得比较有趣,比如有的学生说:“要是有人提供资助,我非常愿意深入了解我所向往的城市”,有的回答:“如果有人代我复习考试和实习,我现在就愿意去详细了解我未来想要工作的城市”,还有的说:“愿意了解,但是除了上网查,我没有别的办法,谁叫我是穷‘屌丝’呢!”……三是认知能力方面,由于整体缺乏认知意识,学生们的认知能力基本表现为潜在能力,即家庭的经济能力、社会资本能力与学生自身的活动能力等。当然,体现在他们身上最基本、最直观的能力就是运用网络的能力,在问到“如果现在让你去认识一座城市,你会通过哪些途径,采用何种方式?”回答最多的是“上网”、“百度”……其次依次为“旅游”、“去那生活一段儿时间”、“实地访问调查”等。这些是在我们所考察的在校大学生们(主要为准毕业生)那里获得的较为普遍的、整体性的情况。然而,通过对他们所掌握的城市信息具有状况的分析也能判断出他们的认知能力,尤其是在比较出差异之后。

第二,不同生源的大学生在城市认知方面存在的差异:在对相关城市(主要是指他们所就读的城市和预期的未来就业的城市)信息的掌握方面,基本上是“城市生”的水平略高于“农村生”,见下面表1;认知意识上“城市生”稍稍强于“农村生”;认知能力上“城市生”也强于“农村生”,这主要体现在“认知途径与方式”的调研结果上:除去家庭经济能力,还有父母教育文化程度、职业与交往状况等社会资本方面也属于个人认知能力的范围,在此,“城市生”的优势是不言自明的;其次,便是学生自身的空间感、理性分析能力、调研能力和已有“城市印象”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第三,在我们的调查与研究过程中发现,学校与教师并不太重视学生们(包括准毕业生们)在城市认知方面的教育和引导,这方面的工作基本是空白。我们课题组着重考察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从教材到授课,从教师到辅导员等学生工作者,基本上各个环节都忽视了城市与个人发展的关联性问题。这里,有一部分原因是我国过渡阶段城市转型与人口流动等方面发展变化的太快,让人有种措手不及与无所适从的感觉;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种工作是存在一定难度,没有相应理论指导和长时间的调研功夫是不可能获得有价值的资料的。这在笔者早期和后期的文献调查中也有所察觉,以在“中国知网”的调查为例,在以“城市认知”为主题搜索词的搜索结果中只有129条记录,在以“城市认知”为篇名关键词的搜索中只得到了17条记录,除去建筑学意义上的、历史学意义上和商业旅游意义上的篇章,与本文有关的的记录不到10条,这也给我们的分析和研究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项目组成员也共同感受到了我国城市信息工作方面有很大的作为空间。此外,在“超星数字图书馆”以“城市”为书名关键词搜索共有记录3637条,但是这里面涉及最多的,是美学意义上、交通和建筑学意义上、政绩意义上的城市建设和规划类的著作,而关于“城市与人”、“城市与生活”等方面的书籍非常少,不超过十本,其中有几本著作很不错。比如李孝梯编的《中国的城市生活》,这本书收有13篇文章。是台湾“中央研究院”主题计划“明清的社会与生活”的成果之一。它们分别从历史、艺术史、文学史的角度,对明清及民国初年的衣、食、住、行、娱乐、商旅、节庆、欲望、品位、文物、街道、建筑等物质文化进行了广泛的、实证性的研究……其实,今天的中国,对于这类的研究和成果也是十分渴求的;再比如秦甫和王国均著的《现代城市工作概述》,这本书立足城市实际,就城市工作的主要内容,即城市经济、城市财政、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经营、城市保障等方面进行了阐述;还有王东立的《我们的城市》,这本书是内蒙古自治区规划课题成果著作,主要对国家级文明城市建设战略的启动、西部城市包头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的策略做了详尽、丰富的论述;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法制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入手,深入研究城市文明建设的细节完善问题。笔者认为如果这样的书籍或资料每个城市都有建设,并公开发表,应该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无论对于这座城市,还是那些打算和已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此外,还有两本关于城市生活常识类著作:一本是王春秀,熊勇主编的《城市生活小常识》,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系统地介绍了城市生活的基本常识,包括穿衣打扮、饮食生活、居家生活、交通出行、求医问药、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希望广大农民朋友能了解城市生活中的基本习惯和常识,知道一些更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能选择一些更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使自己身体更健康,生活更美好。”②另外一本是《城市生活就业基本能力简明读本》,这本书是沈阳市农村成人教育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初中毕业生职业技术培训系列教材。它主要围绕城市生活常识、家政服务、餐饮服务、推销业务、汽车美容、建筑常识等内容,为沈阳市农村初中毕业生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一定的指导。笔者认为,像这样的工作也是每个城市的相关部门,每个高校的学生工作者应该为广大毕业生们的就业和生活而努力去做的。

二、原因分析

对于城乡两种生源学生在城市认识方面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的一直存在,其原因笔者主要总结如下:

(一)社会资本方面的不同

社会资本是指“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关联——社会网络、互惠性规范和由此产生的信任,是人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给他们带来的资源。”③由于与城市生源的学生关联的社会网络多是处于城市之中的,这些关系网络中的个人或组织对于城市的认知相对全面和准确,这自然会在长期的生活中传递或渗透给他们。比如他们的“城市印象”会比农村大学生的客观而多元,而“农村生”多少会受到浪漫主义幻想或传说的影响,当然,也有人会有相反表现,即对城市有厌恶或紧张感。这也意味着城市大学生在社会空间与结构中所处的优势在中国也是不言自明的,那么这种空间与结构中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资源也是相对优越的。

(二)学生个人素质方面的不同

这方面的不同仍然来自于我国的“城乡二元制”的社会结构,“城市生”一直以来的城市生活经验就注定了其与城市之间的默契,那种熟悉是不用刻意教授的,同时,他们在优良的教育资源下接受教育,其求知意识和求知能力方面整体上看会强于农村大学生,他们眼界更宽阔,空间感更好,思维更理性化,在城市中的实践能力也更强。

(三)人们重视程度不够

“城乡二元制”在校园内的延伸是一个长期存在却并没有得到充分认识的现象。当年“马加爵案”曾经引起过一段时间的社会讨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也渐渐淡忘了城乡差异给农村生源学生造成的各种有形无形的负面影响,进而引发更为深层次的社会疼痛与不公。笔者希望相关部门和人士能够充分重视这个问题,就以本文探讨的课题为例,希望社会与学校能为即将走向各个城市工作岗位的学生们提供最大限度的帮助和引导。

当然,这种工作难度过大,目前学界还比较缺乏有价值的全面理论和指导思想,这是需要在长时间深入的调查与研究才有可能形成的。而这种调研工作既要做到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又必须保证足够的时间跨度,甚至可能需要十几年到几十年的跟踪调研,才有可能得到就业城市选择与个人发展之间关联性的有效资料和信息。另外,人们可能经常习惯性地认为就业城市选择属于非常个人化的问题,偶然性的很强,难以控制,因而没有必要去指导和帮助。而学生和校方也会有“车到山前必有路”、“碰到哪里是哪里”的宿命论思想;同时也有一种看法认为学生选择城市就业和生活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客观社会现象,不需要第三方的人为操纵;加之近些年大学生就业困难没有得到很好地缓解,学生们经常是“病急乱投医”,甚至会说“有个单位就不错了,还管它在哪里”。但是,许多事实证明在毕业季里盲目选择城市,经常会导致学生们在不同城市间兜转,浪费了许多个人情感成本、事业成本和经济成本——事实上,学生与社会各方的在就业城市选择的意识方面是需要而且能够培养的,相关工作无论多难,只要开始就会成功的一半。

注释:

①详见本人拙作《梦归何处-城乡大学生预期就业城市调查与比较研究》及《城乡大学生城市认知状况调查与比较研究》。

②http://sslibbook2.sslibrary.com/cardbookpage. jsp?ssnum=12432302&d.

③赵延东,洪岩璧:社会资本与教育获得——网络资源与社会闭合的视角[J]社会学研究,2012/05.

[1]郑素侠.个体经验与城市认知:农民工子女眼中的城市[J].中国青年研究,2014,2.

[2]邹君,杨立国,游伟怡.基于研究性学习理念的高师院校实习考核改革与创新——以区域与城市认知实习为例[J].黑龙江教育,2014,9.

[3]艾淑平,黄平槐.从城市认知地图到社会认知地图的思考——试论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社会认知地图的存在及其构建[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3,6.

[4]陈岩松.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8.

[5]刘永和.毕业生就业指导[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9.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bout the cognitive situation of city urban and rural areas

Liu Wei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i’an Jiangsu, 223003, China)

This article is to our country "subei regions" five tier 3 cities, access of the typical college students of the investigation, the investigation of rural students and urban students students in cities (especially they expected employment city) level of consciousness, and the ability of difference, Tries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differences at the same time, expect to cause people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students, so as to promot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also hope that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and people to think about the city important relation between choice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to strengthen the side in the face of student education and guidance.

urban and rural college students; city of cognition; expectations; analysis and research

F590

A

1000-9795(2014)09-000337-02

[责任编辑:鲍 雨]

刘 巍(1978-),女,黑龙江安达人,法学博士,淮阴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城乡大学生预期就业城市调查与比较研究-以苏北高校为例”部分成果,项目编号为2012SJB840017。

猜你喜欢

大学生生活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大学生之歌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