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生命科技创新园产业集群升级发展路径研究

2014-04-17刘正和

江苏科技信息 2014年11期
关键词:生物医药产业链集群

刘正和

(南京江宁(大学)科教创新园有限公司,江苏南京 211100)

0 引言

波特认为,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s)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众多以某一特定产业为核心,彼此之间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具有密切关联的企业和机构组成的群体[1]。同时还指出,其主体不仅包括相互关联的产业及其他实体,还延伸到辅助性产品制造商、政府、金融机构等支持性组织机构。同产业内各相关企业,在较为接近的区域范围内群聚,从而对产业和区域的生产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形成提升作用是产业集群的核心意义,重点则在于主体间的相互配合,分工协作。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是指处于以生物医药产业为核心、相关辅助性机构为支撑,在拥有同一产业文化的地域范围内高度集聚,相互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垂直和水平联系的生物医药企业和相关机构所组成的地域产业综合体[2]。在组织结构和职能分工上,大学和科研机构提供技术,企业负责生产和经营销售,相关辅助机构提供金融、运输、培训等服务。

依据产业链式的产业集群是我国医药产业园区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制约园区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3]。医药产业链具有一般产业相同的规律,都是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与管理实现价值增殖。

1 南京生命科技创新园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特征分析

目前,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不仅拥有良好的基础,且拥有前所未有的良好历史发展机遇,是江宁区乃至南京市最具有潜力与发展前景的产业。

1.1 园区已经初步形成以研发创新为主的产业集群

园区拥有国内最大的药学类专业院校中国药科大学;国内知名的医学高等学府南京医科大学;同时园区也是清华大学生科院、医学院在国内唯一的生物医药成果转化基地;拥有“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与药效国家重点实验室”“生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华东最大实验动物基地;建立符合GCP要求的药物临床基地三甲明德医院;拥有从公共卫生、流行病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药物筛选、药物代谢、药物分析、药物安评、临床药学等与医药研发相关的一系列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对这些资源,园区通过专项补助、合作建设等形式,实现了高校资源与园区内生物医药企业的开放共享,是产业集群内企业获得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的源泉,较易形成“人才池”。

1.2 园区骨干企业引领产业集群发展

园区在抗消化道溃疡药物、抗肿瘤药物、基因技术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技术产品水平居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军地位,其中南京医科大学陈庆财博士创立的奥赛康药业是全国最大的质子泵抑制剂生产企业,建有院士领衔的药物研究院,连续4年荣获医药行业国内最佳研发产品线十佳工业企业称号。千人计划专家章方良教授创办的金斯瑞生物科技是全球最大的基因合成供应商,拥有全球最大的GPCR药物筛选平台,月碱基合成通量超过全球市场的40%。

1.3 园区重点发展细分领域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

生物医药产业是典型的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作为区域未来核心产业,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园区规划重点发展基因工程、创新药物等为主导的产业链条并逐步形成产业集群,从而引发一系列该重点方向相互联系的企业在空间上集聚,由于分工合作,每个企业专注于价值链上的某一环节,该产业集群因此呈现专业化强,对劳动力技术要求高的特性。

1.4 园区集聚的企业成员主要为创新中小型企业

经统计调查,目前,园区集聚了谢东、王昌进、陈依军等生物医药领域“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20人,江苏省“双创”计划和南京市“321”计划人才50余人。顶尖人才的集聚让园区站在生物医药的前端,充满创新活力,有希望培育出一批优质的高成长性项目,例如3名“千人计划”专家领军的前沿生物科技公司,开发的全球第1个长效HIV融合抑制剂、国家I类新药艾博卫泰,已进入临床3期,并获得国家重大专项支持;以长江学者,著名生物电子学家陆祖宏博士为核心的南京普东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依托东南大学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G-100”“AG-200”高通量测序仪,打破了国外公司在二代测序产业中的垄断地位,填补国内空白。

2 园区生命科学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问题

总体来看,园区生物医药产业链条较短,产业的纵向发展期待突破;园区生物医药发展的产业环境优良,但缺少科学有序的组织规划,因此园区生物医药产业链的发展还面临着各种问题的挑战。

2.1 总体产业规模尚小,竞争力明显不足

从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的占高新区构成比例来看,生物医药产业所占的比例较小,对江宁高新区的产业的贡献较低。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多为中小企业,固定资产少甚至为轻资产的公司,融资难度大,难以聚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不断地研发创新。企业规模小数量多,不利于有序地组织管理,生物医药产业的长周期性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的抗风险性。

2.2 园区生物医药产业链较短,但具有纵向发展的实力

由于园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成长规划较迟,从战略角度规划培养重点发展领域产业链时间较短,所以还没有形成较高水平的产业链相互关联和高水平的专业分工协作,导致发展的效率不高和持续性下降。下一步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产业集群水平,围绕园区重点领域打造产业链,形成上下游生产、产品采购、研发、测试、咨询及中间服务等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产业集群,有利于推动产业园持续发展。

2.3 园区生物医药产业技术转化程度低,产业链纵向延伸困难

园区的医药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很难承担自主研发的整个过程,很多企业为了生存只能过早地将好的项目向区域外的有实力的单位进行技术转让。因此园区的创新活动还是呈碎片化的特点,各主体的创新活动没有真正形成衔接、合作和价值传递关系,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产业化率更低。园区没有形成统筹的技术创新链条,创新链与产业链结合度也不高,科研机构没有嵌入园区企业的创新需求。

2.4 园区复合型的生物医药产业人才不足

生物医药产业的产品开发要借助于多学科综合实力的整体提高和技术突破,它的市场培养和监督、企业管理和经营都需要网络一大批的高级专门人才和精英,需要群体的智慧和合作。相关的产业集团不仅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更要有大批精通医学、药学、生物化学、营销、管理、财会甚至机械工程、化学工程等相关知识和技术的高级复合型人才,要有雄厚的智力资源。在我国既懂生命科学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非常缺乏,能够驾驭生物产业发展的将帅之才就更是奇缺,复合型人才缺乏已成为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个明显的制约因素。

3 园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升级发展路径

以园区生物医药重点领域方向产业链的设计和建设是园区升级发展的方向,是提高产业集群发展的持续性、动力、竞争力和优势的根本所在。

3.1 建立园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专家委员会

建立由政府、技术专家与企业家组成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专家委员会,遵循生物医药企业发展规律及生物医药产业链的因果关系,借鉴吸取国内外生物医药集聚园区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在园区发展定位与规划、功能区域设计、入园企业甄选等方面群策群力,使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园能够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相互融合、相互补充、资源利用率及效益产出率最大化[4]。

3.2 以产业链为基础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需要构建企业网络

从规划、建设、招商到运营,要严格按照产业链设计打造生物医药专业园区,围绕重点细分领域进行产业链设计,培养主导产业链核心企业,强化企业间相互协作、配套和支撑,打破从研发到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的界限,向前加强创新研发和转化,向后促进产品的营销与服务。同时,适应创新链不同环节,建立纵向的技术和新产品研究开发体系,形成了创新链、价值链和产业链的有效衔接。

3.3 以产业链为基础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需要要构建创新网络

由孵化器、加速器和产业园联结建立完整的技术创新链,实现创新空间联系的一体化,通过三者彼此接力,形成梯次发展结构,分别服务于企业的初创阶段、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覆盖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过程,有利于创新主体利用网络结点向前端、后端传递信息,相互合作。在该技术创新链中,统筹建设各类设施,促进创新资源聚集,如孵化器大楼、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标准中试厂房、车间、综合公共服务平台等创新载体。

通过建设上述的创新链构建完善的官产学研创新网络,使得研究机构、生产企业、政府相关部门组成的相互开放、相互交流、相互渗透所形成的创新网络,实现创新主体间创造性的组合集成,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相互协同。

3.4 以产业链为基础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还需要构建资源网络

以公共平台为纽带,由平台方、需求方和供应方多源互动形成资源网络能够吸引企业入驻和科研人士创业,要建立具有特色的创新服务平台,形成多元化的服务网络。一是园区向企业提供服务,包括专业技术服务、创业服务、技术转移服务和金融投资服务。二是园区和企业共同提供服务,包括实验室共享服务,园区与企业共建专业实验室,开放共享使用;三是共建包括政、产、学、研、金组成产业技术联盟,共享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和共同研发关键技术等。四是企业相互提供服务。园区整合企业的资源和优势,把企业内部专家、研发团队、仪器设备等资源外部化,企业之间相互提供智力、咨询、测试等个性化服务。

由上述3方面组成的复合创新网络,其中企业网络是核心和基础,创新网络是集群保持竞争力的源泉,资源网络是连接集群内各主体交流的纽带。

3.5 加强生物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Coenen提出[5],衡量一个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主要指标是:生物医药企业的数量、生命科学家的数量、每年用于研发投入的风险资本、大型制药企业每年用于生物医药研发的资金。因此,在解决发展所需资金问题的基础上,需加大生物医药人才引进力度,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创新环境,建立人才引进与联合培养的激励机制,并为其提供稳定的科研经费,以此培养和造就一批达到前沿水平的技术、科研和管理人才队伍,另一方面人才的集聚还能够不断衍生新创生物医药企业,壮大生物医药企业数量。

4 结语

建设研发创新型生物医药园区要立足重点细分领域产业链的规划与建设,通过产业链系统优化与整体功能提升,形成产业集群优势,从而提升园区整体竞争力;要建立专业化的运营模式,形成协同创新的复合网络;要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功能与运行机制,建立孵化器、加速器和产业园一体化的创新载体,发挥中介机构的粘合作用金融机构的推动作用;要以优质项目吸引人才、以优质人才引进项目的互动来培养和造就一批综合性高级人才队伍,以此逐步提升产业集群的内部协同效应和自我强化机制的原动力。

[1]Potter ME.Clusters and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12):26-28.

[2]玛丽亚,樊鸿伟.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研究[J].开发研究,2008(3):99-102.

[3]张晋之,徐怀伏.中国医药产业集群形成动力机制研究[J].药业论坛,2008(10):8-9.

[4]科学技术部社会发展科技司.生物医药发展战略报告——园区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5]Coenen L,Moodysson J,Asheim BN.Networks and proximities:on the knowledge dynamics of the medicon valley biotech cluster[J].European.Planning Studies,2004(7):1003-1018.

猜你喜欢

生物医药产业链集群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产业链春之奏鸣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
生物医药洁净管道系统
生物医药洁净管道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