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符号化社会定义下的高校学生工作初探

2014-04-17徐保华

教育与职业 2014年15期
关键词:符号化高校学生符号

徐保华

一、符号化社会的二重解读与高等教育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了人类社会从人与人的依赖转为人对物的依赖、从而相对获得独立性的过程。毋庸置疑,我们已经处于一个社会生活高度符号化的时代,无论是社会管理、文化传承还是消费行为、精神诉求乃至产品制造都被标上了特定的物质或精神符号。各种文化符号以意识形态的方式悄悄潜入大众的生活中,维护着社会的发展,而人类个体就在与这些符号的碰撞中寻求认可,既有被世俗符号认同的渴望,又有被其定义的痛苦。

不同的理论家对符号化社会的看法不一。在悲观的理论家眼中,社会符号被看作人的对立面规定着人的种种行为。比如鲍德里亚用符号编码解释和批判了人对物的这种消费性依赖,认为“符号的系统生产”在消费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人类在物的消费中不断被符号腐蚀而异化。所以有必要对个体“进行消费培训、进行面向消费的社会驯化”。而卡西尔在《人论》中的看法则相对乐观,他认为“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社会中最富有代表性的特征”。只有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我们才能指明人的独特之处,也才能理解对人开放的新路——通向文化之路。”这里的符号被看作人类成长和进步的依托,人在社会符号中具有绝对主体地位,能主动借助符号构建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和历史的文化世界。

符号化社会的二重解读为当下的高校学生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论视角和借鉴思路。一方面,社会生活的高度符号化改变了传统高等教育封闭自足的背景。先进的科技手段和营销策略使各种符号代替了人的出场,成为校园生活的主角,校园高墙内的青年学生也存在被符号牵引麻醉,为符号所异化而陷入成长困境的危险。另一方面,符号是富有活力的人类成果之逻辑工具,具有历史传承性的外延意义。因此,高校既是各种社会、科学、美学符号传播的集散地,又经常是制造新鲜符号的大本营。高校教师和学生工作者有责任帮助学生通过对各类符号的解读超脱生物个体的存在,掌握认识自我和认识社会的规律,进入艺术和科学的殿堂;也有义务引导学生勇敢创新和开拓,在人类精神和物质财富中添上属于自己的一笔。

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发达的信息网络成了各类文化知识符号的便利店,造成了知识贬值、教育权威丧失,使教师和学生双双陷于孤独,迫使传统上以知识传授为主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如何在文化传承中重建人与符号的统一,督促个体超越符号获得主体地位,从而实现真正的自由之路仍然是宏大的命题。

二、符号化社会定义下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问题

在社会符号化的大背景下,高校青年学生的教育引导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高校青年学生正处在个性与社会标准接轨的关键期,对各类文化符号背后的社会价值观好奇但常失于判断,容易在追求他人认可和社会认可中失去自我;其次,拜物至上的消费社会对道德良知的挤压又让学生沉溺于各种时尚消费,生存环境常常重视丛林法则而漠视道德礼仪,道德滑坡引起社会忧虑;再者,物与人的倒置关系减少了人与人的沟通,学生的语言沟通表达能力不容乐观。各种差别化符号隐含各种偏见冲击学生。当偏见、分别的概念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割裂学生对客观事物和生命等整体价值的认知。

学生管理者既无法要求青年学生们像古圣先贤一样“摆脱一切人的外部的偶然的特征”、漠视周围浮动的文化符号框架、关起门来追求自我完善;也不能放任学生把自我迷失在一次次时尚实验中。这突出表现在“个性社会化”与“社会个性化”两个教育目标的矛盾对立上。高校学生工作既要培养学生的群体共性,提高被教育者的技能,以及参与、承担社会生活的能力;又要发掘学生的个性、特长、优秀之处,尊重每个被教育者的生命、尊严和选择,注重把一定的社会规则内化为个体自觉的素质与行为。为了达成这两个目标,学生管理者有必要重新思索社会符号在人的培养中的位置和价值。

三、文化符号中人的开放性培养与高校学生教育的契机

个体的发展与成长始终是教育最关心的问题。如前文所述,符号不仅是对人的限定,更是人类进步的依托。人毕竟具有主观能动性,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要求人的开放性培养。符号化社会也期望个人能在与符号的碰撞中自觉进行自我调适,包括个性解放、人与人关系的动态调整、文化的开放等,在自我与他人、个体和社会的互动中获得长足发展。

目前的高校学生工作方式主要有灌输式、融入式等,以教育督促为主,融入学生生活为辅,但融入学生生活之后该从何处入手引导学生思想却是个难题。社会符号化的环境下,情感上关心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固然重要,而激发学生的思考与追问、督促学生自觉地融入专业和社会、最终能有创见性地开拓个人之路可能更加重要。这就是符号化社会为当前高校学生工作提供的契机:学生只有通过个体创造性的符号编码才能真正踏上通往成长的道路。下文从认识、表现和表达三个层面对具体的工作试作初步分析。

(一)在认识上,要帮助学生厘清社会文化的符号

青年学生血气方刚,思想活跃,对新生事物的敏感度和接受力比较强,所以流行音乐、畅销书、网络语言等流行元素高校里基本都能找到。实际上学生在一波接一波的时尚浪潮中寻求的是他人的认可,是物欲化的社会形象,很容易受隐含价值左右、迷失自我而造成人格缺失。高校常见的做法是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舆论造势吸引学生紧跟时代形势;用苦口婆心动员学生分清大是大非。这些输入式的方法对自我管理较好的同学可能有效,却常令个性较强、叛逆心较重但创造能力丝毫不弱的学生心生厌倦,搞不好也会造成一些师生矛盾。

而引导远胜于训导。学生首先有必要认识到:我们已经生活在符号当中,人类的文明和社会文化总是以符号的形式传承下来。比如历史故事总是内嵌着传统道德,红酒清咖传达的是西式小资,《挪威森林》象征着后现代的孤独等。这些符号是“物”的精神特征,是人类的创造性劳动成果,但内蕴其中的价值观念并不总是善的,符号之间也并不是相互融洽,而是无休止的冲突和斗争。在此基础上,学生管理者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各个符号背后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让学生主动去进行道德判断。例如,为什么网络成瘾常与贫困联系在一起,为什么传销与金钱文化有关而与致富结果无关,为什么时尚代表商品元素但并不完全代表审美,为什么颓废的音乐是黑暗、审丑文化的产物等。随着细致而有趣的体察,学生会自发地判断是非、发掘虚荣心、建立羞耻心,进而自然形成积极向上的学风、班风,帮助学生更好地完善自我。主动地在具体事物背后抽象社会文化,借助能追寻与其有联系的所指也是学生能力和智慧的极大拓展;对学生管理者来说避免对当前学生的功利、金钱意识等直接做好坏判断,选择通过文化自觉加强学生的自律意识是明智的选择。

(二)在表现中,要引导学生遵守人际交往的道德礼仪,参与创造理想社会

卡西尔认为:“伦理思想的本性和特征绝不是谦卑地接受给予。伦理世界绝不是被给予的,而是永远在制造之中。”几千年人类文明创造了数不清的社会梦想,这些生活理想逐渐内化为人类个体共同遵守的一些规范、习俗、交际和道德符号编码传承下来,并吸引更多的个体追求信仰。因此,社会礼仪不仅指向人类社会过去的经验,更指向对未来的预见和准备,是对现实的超越和对无限可能性的追求。它并不完全是一个规定性的、必须强制输入的社会守则,而是对人类共同理想的认同、守候和追寻。从这一点出发,青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假若能早一点正确地理解礼仪的内涵,自觉地遵守交际法则,就能更快地找到个体的身份,认同自己的社会角色。

礼仪与道德的社会教化作用十分明显,能够帮助学生摆脱狭隘的个人中心主义、功利式的交往模式,树立个人形象,展现个人魅力。不过,道德礼仪毕竟不同于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制度,单靠说教难以奏效。学生工作者应在充分尊重个体感受的基础上,以各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良好教养和利他行为的社会意义,理解道德符号背后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从而引导学生的思维和生活方式融入社会,这也是“意识社会化”的过程。同时,学生也需认识到个体在道德礼仪符号中的创造性,人人都有能力、有机会参与创造理想社会,作为社会精英的大学生更有责任自觉在多元化的符号中保持一定的修养水准。

(三)在表达上,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

学者Halliday提出,语言是符号学的中心议题,隐喻众多的文化符码,意义交流的情境具有社会价值。只有借助语言,人类才能更好地认知外部世界、进行文化交流。卡西尔将语言分为命题语言与情感语言,认为二者的区别构成了人类世界与动物世界的真正分界线。简而言之,只有人类才能使用命题语言对事物、观念等进行抽象思维,命题这一行为显示了人类真正的创造力。另一方面,只有人类才能在用语言命名外部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内心世界,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和哲学研究。

这里的意义有几点:其一,命题语言意味着思维抽象化的能力。语言是成长的方式和手段,青年学生处在成熟之前的混沌阶段,学会用合适的语言进行逻辑分析和抽象式思考、正确地表达个人诉求能极大促进本人的能力智力发展;其二,高校学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完成专业方向的学术培养,而规范的学术语言功能性地将前人经验积淀到符号中,成为具有历史渊源的抽象概念,是进入学术殿堂的重要步骤;其三,语言是建构学生心理世界的材料。学生只能在完善语言的基础上才能沟通各类文化符号,以便用自己的研究创造通向人类“理想之路”。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应畅通表达渠道,鼓励学生在各种场合通过语言建构自我。

四、结语

以上仅仅是粗浅的分析,符号化社会定义下的高校学生教育有困惑,也有契机,二元对立式的思考方式往往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教育的本质是爱和尊重,帮助个体实现个人价值、公民价值以及人类价值始终是终极人文关怀的命题。在符号化社会中,注重人的开放式培养、关注学生的人格导向、重视人文价值的生成和建构机制显得十分必要。

猜你喜欢

符号化高校学生符号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符号化”思想的实践研究
学符号,比多少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符号的由来
关于一阶逻辑命题符号化的思考
变符号
现代流行服饰文化视阈下的符号化消费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