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基本框架研究

2014-04-17盛艳秋

教育与职业 2014年15期
关键词:高技能双师课程体系

盛艳秋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大批示范性高职院校陆续建立,高等职业教育进入急速发展和快速扩张的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为富民兴邦,提高国民素质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概念,我国很多学者都对其下过定义。1998年,在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同志曾对这一概念作出过阐述,他认为所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

龚怡祖在其专著《论人才培养模式》中则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这些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与特征,具有明显的计划性、系统性与范型性。

结合以上阐述,可以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培养目标,以相对稳定的教学运行方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构建等对学生实施人才教育的一种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高职教育理念指导下,按照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并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在一定时限内使学生达到一定职业人才规格要求,并能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有形范式。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普通高校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不同的,它更注重专业知识、专业素养、专业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学以致用,因此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上应更注重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及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

1.技术性和职业性相结合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确立是构建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首要考虑的问题。正确的培养目标将对整个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起着前瞻性及纲领性的作用。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强调的是对人才实用性技能与职业技能的培养,其核心就是技术性和职业性,因此,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就是既要掌握基本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掌握相关专业基础知识;既具备精湛的专业实践技能,又具备综合职业素质,能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可持续发展人才。另外,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上还应结合区域经济实际情况,将二者适当匹配。

2.科学化、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是为了完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将教学内容按一定原则进行组织和搭建的科学体系,是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有机统一。而科学化、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是以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课程框架,它包括基础理论课程体系、专业理论课程体系、专业技能课程体系三部分。

第一,基础理论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在发展上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直接造成了部分高职院校以够用、实用为理由,对基础课程进行大幅度削减。盲目地削减、忽略基础课程,造成了高职院校培养出的高技能人才出现后劲不足、综合素质和能力始终不高、无法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基础课程的完善和改进。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基础理论课程体系应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基础课、体育课、心理健康课,四个方面缺一不可。这种课程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符合社会对高技能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从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从业可继续发展能力。

第二,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体系。专业基础理论课是同专业知识、技能直接联系的基础课程,它包括专业理论基础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这部分课程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只有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夯实了基础,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如果说基础理论课程体系具有普适性的话,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体系时则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来确定某一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置时,要围绕职业岗位工作能力,注意课程之间严格的逻辑关系和先后顺序,确定各专业的最低学习标准和各自的学习领域。力求把握理论的适度性,不求理论大而全,但求理论精而够用,使课程理论性要求与一定层次的发展性要求相结合,形成一定领域的基础学习目标,从而确保学生能够系统掌握本专业所要求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目标。

第三,专业技能课程体系。专业技能课程体系强调的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这是高职院校的发展特色,也是目前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捷径”,它既能促进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又能直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服务。专业技能课程体系包括顶岗实习、生产性实训、职业资格能力学习与测试、毕业设计等综合实践教学环节。按照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专业技能课程体系在设置时要遵循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注重实践技能的形成和训练,注重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最终要求是学以致用,最终目的是缩短职业适应期。

3.不断创新的教学模式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科学化、系统化课程体系的设置,还需要恰当的教学模式才能有效地完成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传统的“满堂灌”已经难以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教学模式的创新要求针对不同性质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对于基础性、理论性强的课程,可以采取案例式教学模式、情境再现教学模式、调查讨论教学模式,力求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所学知识内化为学生的信念,转化为学生的行动,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而对于一些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则可以适当采取任务型教学模式、生产性实训、现场教学等教学模式。以技能学习为主要目的,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真实或类似真实的情境中,增强对技能的感性认识,熟练掌握一定技能的具体操作流程,形成完整的职业技能体系。

4.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建设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不是靠某一个人力量就能独立完成的,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因此建设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则成为高职院校的重中之重。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德才兼备的高技能型人才,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基础课理论教师,首先,要多读一些本学科范围内的名著或经典著作,并积极参与本学科的科学研究工作,做到专业精深、知识广博;其次,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极大的教学热情,掌握高超的教学艺术,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关注、尊重和理解学生,得到学生的认同,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最后,要紧跟时代与科技前沿,学会用世界的眼光培养学生,达到世界教育水平。高职教师必须具备这样的知识能力结构,才能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高职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和技术性特征,这也决定了其专业课教师应该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一个合格“双师型”教师除了具备基础课理论教师所具备的系统、扎实的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实践操作能力、技术开发与应用的能力和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技术性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其培养出的高技能人才质量的好坏。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优秀教学团队。

第一,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要设立“双师型”教师培训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双师型”教师培训。国家每年都应对高职院校中的专业课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对于动手能力强,但系统理论知识缺乏的教师,要送到科研机构或高等学府继续深造,提高其学术水平;反之则要送到企业一线进行挂职生产锻炼,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实践经验,从而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满足高职教育的教学要求。

第二,聘请行业专家、企业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作为高职院校固定的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师资库,弥补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不足的问题。同时,高职院校要建立校内校外联合专家委员会,对外聘兼职教师进行指导和审核,帮助其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使其更好地完成从技术能手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可以肯定的是,随着这部分校外固定兼职教师的加入,会极大拓宽“双师型”教师的来源渠道,壮大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使其更好地完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任务。

第三,建立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职称改革。目前高职院校仍沿用普通高校的教师职称评审政策,忽视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实践能力的考核,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更不利于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因此应建立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突出实践能力的职称评审体系和职称评聘晋升制度。

5.内涵式校内生产实训基地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其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内涵式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建设成为高职院校深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办学特色,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

内涵式校内生产实训即高职院校利用自身的优势,与政府、行业、企业或社会相结合,在校内通过新建或改造原有实验实训室,通过真实或类似真实的生产过程,按照与企业相同的管理模式建立起来的、具有生产功能的学生实践教学场所。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真实职业环境、真实的企业管理、真实生产条件、大量操作练习机会以及“双师型”教师的及时指导,强化学生职业素质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养成,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高技能人才。

猜你喜欢

高技能双师课程体系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补齐高技能人才“短板”
现代学徒制培养焊接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依托附属医院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