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城镇化发展思路与对策

2014-04-17刘治彦

江西社会科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建制镇城市群江西

■刘治彦

在系统总结我国原有的发展方针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四化’并举”的国家发展新战略,指出要走集约、绿色、低碳、智慧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城镇化正在成为我国经济方式转变的新动力。近年来湖北、湖南、江西三省,正在积极筹划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 (华中城市群),这势将促进全国形成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江西作为华中地区的重要省份,其城镇化健康发展会直接影响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和全省现代化建设,本文就江西省城镇化发展做些概要分析。

一、江西城镇化在全国城市化格局中的地位

根据有关研究,我国城镇化在今后一段时间将呈现如下特征。首先,从进程来看,一是到2025年我国总人口将达到14亿多一些的峰值。当然,这一假设没有考虑到计划生育政策可能会发生大的变动,如果变动那么峰值点将会增高和后延。但是,从政策制定的周期来看,这个趋势基本上已是定局。届时,城镇化水平将达64%左右,城镇人口近9亿,这意味着我国城镇化逐渐接近于快速期的末端。因此,今后10余年我国将在人口继续增长的同时完成经济爬坡过程,并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这无疑是我国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期。二是到2030年我国总人口将越过峰值降至13.9亿,城镇化水平将达到68%,基本结束快速增长期,进入城镇化成熟阶段。届时,城镇人口将达到9.5亿。三是到2045年总人口降至12.9亿,城镇化水平达到78%,城镇人口也将达到峰值10亿。此后,总人口与城镇人口将呈双降态势,到2050年总人口将降至12.3亿,城镇人口也将降至9.85亿,城镇化水平将达到80%,逐步接近85%的饱和水平。其次,从路径来看,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人口仍将呈增加态势,但吸纳人口总量有限,而其他绝大多数省会以上城市将成为吸纳人口的主力。最后,从格局来看,仍是以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三大城市群为引领,形成以长江中游、成渝、哈长、关中、海西和北部湾城市群为支撑的九大城市群体系。

江西的城镇化水平虽略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它基本可以代表全国城镇化的大趋势。在全国“九大城市群”中,与江西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长江中游城市群。有人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将成为我国增长的第四极。当然,还有其他城市群也在争这个第四极,如长江上游的成渝城市群、海西城市群等。但是,我们认为从总人口、经济规模总量、产业基础以及国家的宏观布局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具有一定优势。中部地区属于国家重点开发区,长江中游地区作为较为完整的地域单元属于中部崛起的重中之重。所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也是我们一直倡导的。早在2003年中组部赴赣博士团和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江西省经贸委专家在《态势·战略·对策——以工业为主导的江西经济发展研究》一书中,就提出过要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当时,江西省提出了“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和“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战略。五年后的2008年,我们在撰写《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一文时又进一步阐述了这一观点。现在江西省又提出以“昌九”作为龙头,策应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以及带动鄱阳湖城市群发展,这表明江西省已经明确了以“昌九”为龙头的城镇化战略及其在全国城镇化格局中的地位。

二、建设“以昌九、赣州为核心的赣北、赣南城镇圈”

经过多年讨论和几届江西省领导层的努力,江西逐步厘清了城镇化发展思路。从最近江西省一些报告中可以看到,这个问题已经表述得很清楚,即“龙头昂起、两翼齐飞”。从格局来看,龙头昂起就是优先发展“昌九”,形成区域增长极,带动赣江流域的城镇带,包括赣州、吉安,形成整个龙身,构成区域增长轴;两翼齐飞就是沪昆线 (浙赣线)上的城镇带共同发展。这样,全省城镇带整体形成一个龙腾之势,这个城镇带北部为鄱阳湖城市群,南部为赣南苏区。

赣北地区包括鄱阳湖城市群,也包括原先没有进来的宜春和萍乡两市。应着重强调的是,萍乡、宜春和新余,这三个城市应该进一步一体化,作为连接鄱阳湖城市群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一个战略结合点。原来没有过多考虑这三个城市在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的作用,事实上这三个城市对连接长沙、长株潭城市群和南昌、鄱阳湖城市群将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离开这一点的话,将很难构成一个环形的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亦可称为“华中城市群”,“华中”这个词的意义非常明确,中华的“华中”,主要由鄂、湘、赣三省组成。因此,“华中城市群”可以简称为“华中三角”、“中三角”。华中城市群实际上是个环形,围绕着幕阜山和九岭山而成。其左右有全国两大湖泊——洞庭湖和鄱阳湖,还有长江从中间流过。这样一个华中城市群,联通南北、横贯东西,对于全国腾飞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找准了江西在其中的位置,也就找准了江西在全国格局中的位置。

苏区未来发展还是要以赣州、吉安为核心形成一个赣南城镇圈,呈内聚外辐的“环形”。与北部赣北地区城市群不一样,它更多的是以这两个城市为核心、以县城为支撑的南部对外开放高地。

策应这样一种战略格局,就应以“昌九”作为赣北核心、以赣州为赣南核心,总体形成以“昌九赣”为核心带动全省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格局。

第二个层次就是地级城市发展问题。一是应特别强调萍乡、宜春和新余一体化和转型发展的问题。由于这三个城市都属于资源枯竭型城市,江西一些报告中也指出了这三个城市应加快转型的问题。东部几个城市,像景德镇、鹰潭还有上饶应该更多与长三角进行对接,赣州更多与珠三角和海西地区对接。特别强调的是,像瑞金这个城市,应强化其成为与海西地区对接的桥头堡。所以,整个对外开放和中部崛起要形成一种融合,龙头和周边地区应相互策应,形成战略崛起的整体构架,也就是要注重那些除了“昌九赣”之外的其他中心城市的发展。

第三个层次,要强调各个县城和重点建制镇的发展,也就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抓手。从全国来看,城市化目前仍处于由农村向县城,向一些重点建制镇聚集的阶段。在一些地级以上城市,务工人员要能够逐步安置下来。同时,国家也强调要实行多元化城镇化,充分发挥县城和重点建制镇在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返乡的务工人员,一般首选家乡的县城或建制镇定居。不过,我们也从不主张把全国近2万个建制镇都发展起来,使其成为城镇化主要载体,这不现实也不符合城市化规律。如果这样的话,将会形成“小城镇病”,发挥不了城镇的规模效应。因此,我们既要防止“大城市病”,也要防止分散化带来的“小城镇病”。一个县有5个左右的重点建制镇,全国重点发展1万个左右的建制镇是较为合理的,这样才不会造成盲目建设和形成新的浪费。江西有81个县市 (县级市),可选择400个左右重点建制镇进行重点建设,着重完善县城和重点建制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以此为核心带动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大力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化,主要在于完善县城的功能,发挥其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促进服务业的繁荣与发展。县城建设要与中心城市建设相结合,逐步发展成为中心城市的卫星城,通过高速、快捷的交通干线与中心城市相连接,充分利用中心城市人才、技术密集的优势,主动承接好中心城市对县域经济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小城镇建设要与交通干线相结合,成为中心城市与县城之间的连接点和县域经济的副中心。通畅县城、建制镇与大城市之间的人流、物流与信息流,形成以大城市为核心,以县城、建制镇为纽带,连接城乡的交通网络体系,为城乡统筹和一体化发展打好基础。

总之,从人口规模来看,南昌建成区规模应在500万以上,九江、赣州城市建成区规模应在200万以上。其他设区的地级市建成区规模可考虑在50万~150万人口之间,县城人口规模应该在10万~20万,建制镇人口规模应该在2万左右。当然,各城镇具体规模应根据资源环境条件、产业基础和就业潜力来定。

三、江西城镇化的产业支撑

产业支撑对于城镇化健康发展尤为关键,要按照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并举发展、融合发展的新思路,做大做强现代产业。实践证明,产业园区对于城镇化的支撑是非常关键的,要充分发挥产业园区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江西省有90多个产业园区,每个市县基本都有一个产业园区。各产业园区产业选择应该充分考虑到各地资源特色,实现个性化发展、集群发展、规模化发展和品牌化发展。中心城市要依托科研教育资源,高起点建设。县城和一些建制镇应该着重考虑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建设循环经济型生态产业园。广大农村要走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一)地级以上城市产业发展

对于地级以上的中心城市,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具有优势的先进制造业。包括电子商务、物流、金融、商务、技术研发与信息咨询等现代生产服务业,以及高水平医疗健康产业、高等教育、旅游、文化娱乐产业等现代生活服务业。同时,结合各地原有产业基础以及市场需求潜力,着重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并逐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江西省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主要的有色、稀有、稀土矿产资源基地之一,也是矿产资源匹配较好的省份之一。在陶瓷、稀土、钨、铜、钢铁等冶金行业,江西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具备综合优势,应该充分整合这些产业,形成新材料发展的综合比较优势,使其成为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基地。

在制造业领域,航空机械、造船、汽车制造等交通设备制造业在江西有很好的基础,具有一定的综合优势。私人小型飞机、私家游艇是未来消费热点之一,市场潜力很大,江西在这些领域可以尽快研制,重点发展。

南昌、九江、鹰潭、赣州等城市地处交通要道,区位优势明显,可以利用现代电子商务和物联网技术,发展现代物流业。这不仅可以改善投资环境,也有利于方便居民网上购物,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各中心城市要加快发展创新型城市。以城市优势产业发展带来的技术、人才需求为导向,调整高等教育学科结构和技术研发方向,逐步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共同体,形成现代生产服务业与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文化娱乐产业、旅游休闲产业、信息产业等亦属知识型产业。以南昌、九江、景德镇为核心,串联赣江、滕王阁、长江、庐山、鄱阳湖、幕阜山-九岭山、婺源乡村、景德镇瓷都、龙虎山和三清山等国家级旅游景点,打造北部绿色生态文化旅游线;以赣州、吉安为核心,串联瑞金、于都、兴国、井冈山等景点,打造南部红色文化旅游线。最终,形成“北绿(色)南红(色)”,赣北、赣南各具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适应国民健康需求,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养生文化、爱国主义红色文化,将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与村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发挥政府规划引导作用和百姓的市场主体作用,发展高品质的“农家乐”。要将“软”的哲学社会科学变成一种产业,为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

(二)县域经济中的产业发展

江西是农业大省,县域经济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全省有81个县市(县级市),县域国土面积、耕地面积分别占全省总量的93%、88%,县域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基础作用十分突出。实现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奋斗目标,难点在农村,必须着力发展好县域经济。但由于县域经济主导产业缺乏、产业技术含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原因,县域经济整体实力弱,对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城镇化形成较大制约。

县域经济中产业要健康发展,首先要选准主导产业。一要考虑市场需求,即以市场为导向筛选发展空间较大的产业作为备选产业;二要考虑当地的生产要素资源禀赋及区位优势,找出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三要考虑主导产业对解决劳动力就业的作用;四要考虑备选主导产业的技术进步率;五要考虑备选主导产业对其他相关产业的关联带动效应;六要考虑备选主导产业的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程度。县域产业发展,要充分发挥特色资源优势、生产要素廉价优势,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型、中心城市配套型和特色产业集群型产业。

其次,发展好主导产业。对于筛选出的主导产业要予以科学规划、营造环境、重点扶持、优先发展。大力鼓励民营经济和区外投资进入与主导产业相关的领域,鼓励全民创业,发展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以招商引资的方式促进民营经济与外资企业的嫁接。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政府服务水平,通过市场机制和制度创新,围绕主导产业形成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做精、做细主导产业,达到(产业)专、(产品)精、(规模)大、(品牌)响、(竞争力)强的目标。搞好工业园区建设,发挥规模效应,实现集约发展。

再次,不断优化主导产业。由于资源禀赋与市场需求的变化,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也在不断变化,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及时更迭主导产品,这样才能使主导产业永葆发展活力和竞争力,保持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应逐步促进县域经济由资源型向现代制造业转型,为县域经济持续发展奠定产业基础。

农业是县域经济的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以绿色农业、规模农业和集约农业为特征的现代农业,鼓励形成“以地入股”的农业联合生产股份公司,通过组建“农工商联合、产供销一体化”的大型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创立知名品牌,实现农业发展由单一农产品经营向农产品经营与品牌经营相结合的模式转变,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江西一些县市农业已初具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的雏形,应进一步加快改革促进农业现代化。

四、建设宜居宜业的江西城镇化发展环境

城镇化发展无疑需要产业来支撑,而产业发展要靠人才来支撑、靠创新来驱动。城镇化的本质是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变革,因此,城镇化健康发展关键在于人的现代化。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产业发展主要依靠创新来驱动,我国也正在实施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战略,逐步加大教育与科研投入。目前全国R&D投入占GDP比重接近2%,但与发达国家2.3%的水平相比仍有一定距离。江西2012年R&D投入占GDP比重仅为0.83%,相当于2000年的全国平均水平。

要高度重视教育与科技在产业发展和城镇化推进中的根本性作用,逐步将经济发展方式转到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与科技进步上来,全面落实义务基础教育,着重抓好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通过“假日专家”方式从发达地区引进急需的高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同时也要做好本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在城镇化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首先,加强高等院校建设。目前,江西省没有一所全国“985”大学,在“211工程”大学中,也只有南昌大学。江西自古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说,基础教育在全国来说应该是好的,但优秀的考生大多报考到外省名校了,而且由于没有一流的科研院所和全国著名的高等院校作为载体,这些优秀学生毕业后也很少回家乡工作。因此,建议引进和整合高校力量,在华中城市群构建过程中,引进一些优质教育资源,如建立华中科技大学南昌分校,或以南昌大学为核心,组建华中大学等。

其次,江西应该有高端的研究所。目前江西仅拥有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也只有6家。未来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高端研发机构,要加快策应航空制造、金属材料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引进国家科研力量,组建一些高端科研院所,如中科院或有关部委的研究所等。新材料,无论是结构型新材料,还是功能型新材料,都是处于高端制造业的上游,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江西应该发挥在材料产业方面的优势,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提前谋划建立新材料产学研联合体,进行集成攻关。

最后,江西城镇化与城镇健康发展要有良好的文化氛围与城市生态环境。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有赖于对各类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既要抓剩余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发展劳动力密集产业,也要抓中高端人才的吸引和培养,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但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都需要有良好的城市区域文化环境、优美生态环境、优越的投资环境、舒适的生活环境作为保障。事实表明,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宜居宜业程度呈正相关关系,良好的城市发展环境易于吸引人才,从而实现更高水平发展,形成正反馈和良性循环。可见,亲商爱商氛围,珍惜人才氛围,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社会环境,淡定、宽容的社会公众心态,便捷高效的基础设施以及有益于身心健康的青山绿水环境,对于城镇化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

[1]中国城市与小城镇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城镇化战略选择政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张国刚,刘治彦,朱肖理.态势·战略·对策——以工业为主导的江西经济发展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3]李京文,刘治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J].鄱阳湖学刊,2009,(1).

猜你喜欢

建制镇城市群江西
乡村振兴视野下甘肃省建制镇区域差异与发展分析
江西银行
黄河流域建制镇污水处理可持续发展策略
山西省城镇化的特点、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
我爱江西奶奶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江西立法遏制涉医涉校的“以闹索赔”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