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情的国家课程校本化设计与实践

2014-04-17张家明

教育科学论坛 2014年8期
关键词:学情校本交流

张家明

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设计与实践,必须基于学生的学情。只有关注学情,才能更好地站在儿童角度设计教学, 让国家课程成为儿童课程; 只有关注学情,才能更好地引导教师立足学生实际设计教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只有关注学情,才能更好地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所谓学情, 基本内涵是影响学生学习因素的现实情况,如知识能力水平、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实际需求等因素,既包括学生个体的学情,也包括班级整体的学情。

我校把紧密围绕学情开展课程改革与实践,作为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基本策略: 围绕学情设计教学方案,调控教学过程,总结反思教学效果,研究国家课程校本化过程中的问题,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开展课前学情分析,根据学情设计教学

我们首先就班级学生的普遍情况展开课前学情分析,然后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事实上,课前学情分析得越充分, 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才越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才更容易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如果教材确定的教学目标正好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则可以直接按教材目标实施;如果教材确定的教学目标明显低于学生实际水平, 则需要调整教学目标,使其与学生实际水平相一致;如果教材确定的教学目标明显高于学生的实际水平, 则需要调整教学措施,增加一些过渡环节,尽快帮助学生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我校教师常在课前做三个学情分析: 学期学情分析、单元学情分析、课时学情分析,并分别体现在学期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中。 老师们采用日常观察、对话交流、作业分析、情景测查等方法分析学情。 日常观察最常用,需要教师擦亮眼睛,用心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分析其背后隐藏的学情信息。对话交流需要教师走近学生心灵,获得有效的学情信息。作业分析是教师设计作业用于分析学情, 让学生在课前独立完成,分析并获取学情信息。情景测查则是创设一些情景观察学生的实际表现, 如在地上丢一张纸,观察学生是否能够主动捡拾,从而分析学情信息;或者创编一个故事情景,让学生回答情境中的问题并分析学情信息。

课前分析学情已成为我校教学的基本环节。 这是我校教师关于课前分析学情的教学随笔:要上好一堂课,课前分析学情很重要,并依据学情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在教学“春潮”这个单元,笔下生花“春天的……”前,我通过对话交流和分析学生以前的作文,发现较多学生因不会收集写作素材而感到写作困难,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方案:先组织学生开展“春天的校园”游览活动,然后指导学生写作,很多学生学会了收集素材,写出了好作文。

二、开展课中学情分析,根据学情调整教学

课中学情分析是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表现及时进行分析。 学生的普遍课堂表现自然是课中学情分析的重点,但也不能错过课堂偶发事件、个别学生特殊表现的观察和分析。课堂中教师随时关注、分析学情,能够有效促进教师转变学生观和教学观,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中教师随时关注并分析学情, 有助于促进教围绕学生的学展开,根据学的实际情况调整教的行为,避免出现教与学脱节的现象,实现教与学的协调发展。

只要用心观察课堂中的学情,就会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表现,就可以判断教学方法、措施是否有效。例如在口语交际课《买东西》教学中,一个小组的同学讨论非常热烈,但实际观察和记录到的却是这样的表演学情:几名学生因争论扮演角色闹得面红耳赤,直至教师叫停。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没有领会教师安排任务的含义,原本让学生在模拟买文具中训练口语交际能力,结果变成了讨论如何分工。虽然学生参与程度很高,但合作学习效果是很低的。

我校教师从开始适应学校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情,发展到自觉关注学情,随时根据学情调整教学,有效促进了学生更好地学习。 例如,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纪念》时,发现学生朗读吃力,声音很小,拖拖拉拉,有的还开起了小差。出现这样的学情后老师并没有责备学生, 而是通过调查的方式来分析学情,并引导孩子们敞开了心扉:“老师,二自然段有几个字我不认识”、“这篇课文的对话读起来好拗口啊!”……弄清了原因,老师调整了教学方案和行为,孩子们的朗读慢慢变得流利且有感情了。

三、开展课后学情分析,根据学情反思教学

课后学情分析,重点是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以探索教学中的因果关系。 我们经常通过作业分析展开课后学情分析。 在研究课后,立即组织专门测试,进行抽样检测分析; 平时则主要通过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分析学情:学生作业完成好,说明课堂学习效果好,需要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并进一步坚持;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不好,说明课堂学习效果差,需要反思教学,总结教训和不足。

在近年的课改实践中,我校许多教师养成了课后分析学情的习惯,并记录在教学随笔或课后反思中。一位教师写道:教师需要在课后分析学情,不断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学,为下一步教学方案的设计奠定基础。今天我执教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一个环节是小组合作学习,但课后作业发现这个环节基本没有实效。我召集了小组长座谈,“我们在讨论时,有的在说与问题无关的话;有的一言不发,对问题根本不感兴趣; 有的连老师提的是什么问都不知道。 ”学生的发言让我久久不能平静:今后我一定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合作任务,在独立思考基础上开展合作学习。

四、运用学情分析技术,开展国家课程校本化实践研究

在课改探索中,我校把观察、记录、分析学情作为一种研究手段, 全面运用到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践研究中,我们称之为学情分析技术。

在具体研究中, 各教研组确定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践的研究小专题,经常围绕专题上研究课。在研究课前,教师都要认真分析教材和学情,确定教法和研究方法。在研究课上,参研教师都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记录1 至3 个学生的全过程学习情况。在课后研讨中围绕研究专题,结合学情有针对性地开展研讨,并根据教学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

运用学情分析技术,我们获得了丰富素材,提炼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践研究的真问题。例如在“提高小组合作交流实效性的研究中”,研究小组通过大量的学情分析, 发现小组合作交流实效性低的情况表现有三:交流任务设计和理解出现偏差,交流任务的有效性偏低;交流过程缺乏充分参与和碰撞,交流过程的实效性偏低;交流结果达不到预计效果,交流结果的实效性偏低。

运用学情分析技术, 我们解决了课题研究中的一些争论问题, 例如专家提出小组合作学习要避免出现“小权威”,但我们透过大量学情发现:“小权威”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他同学合作学习的主动性,但深入观察“合作学情”后,一些“小权威”扮演着积极角色,所以我们提出要辩证地看待、 恰当地指导、合理地用好“小权威”,发挥其长处,让他们组织、调控合作学习,启迪“学困生”的思维,辅导“学困生”的学习。

将学情分析作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基本策略, 有效推进了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发生了明显改变,从教师的教聚焦到学生的学,给学生发展提供了广阔时空;教师的学情意识明显增强,并将教学聚焦在学生身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达到“顺势而为”的效果。

编后点睛: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设计与实践,必须基于儿童的学情研判。 龙潭小学把紧密围绕学情开展课程改革作为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基本策略,既突出儿童的学习主体地位,更尊重其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儿童的学习和成长需求。 根据学情设计教学目标、调整课堂教学、反思教学,运用学情分析技术,开展国家课程校本化实践研究,具有很好的实践启迪和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学情校本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