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比较,让“璞玉”变“美玉”

2014-04-17戴敏生

教育观察 2014年27期
关键词:璞玉明治维新比较法

戴敏生

(南京市溧水区群力中学,江苏南京,211200)

历史比较法是从历史联系中考察历史现象的一种最好的方法。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地,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在历史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比较法,精心设计比较内容,是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捷径。我在教学九上《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一课时就运用了这一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上课伊始,我便省去了以往的课前提问和新课导入环节,直接指导学生打开课本,并要求学生带着以下两个问题阅读教材:(1)本课有哪些基本知识需要掌握?(2)本课中的两个历史事件是否有相同之处?可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

接到学习任务后,学生大都快速行动起来,认真地阅读教材,其间有不少学生一边看书,一边在书上标画,或者在纸上写着什么。大约5分钟后,许多学生便纷纷举手要求回答。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自己回答和互相补充,有了较为一致的看法。而第二个问题,由于我希望了解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与水平,有意识地没给任何提示,学生在讨论和回答时就不像第一题那样容易取得一致的意见,思考、分析问题的角度也各不相同。有的学生认为,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例如:它们都具有资产阶级改革的性质,都通过改革使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而有的学生却认为两者并没有多少共同之处,因为在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之前,这两个国家的情况并不相同:一个是农奴制国家,一个是闭关锁国且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地危险的封建制国家;它们改革的目的也不同,一个是为了挽救农奴制的危机,巩固沙皇专制统治,一个是为了推翻幕府统治,把国家权力归还天皇,并摆脱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险。要说有相同之处,也只是它们在客观上都使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针对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学生们各自提供了不少资料来论证,有的甚至搬来了他们自己购买的参考书籍。一时间,学生的争论尤为热烈。

出现这种局面,是我当初没有想到的。我发现,其实我的学生是有不少人善于思考、敢于提出不同看法的。而且,这两种说法也都有一定的道理。为了保护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敢于争论的积极性,我首先对在这堂课中敢于提出并论证不同看法的学生着力进行了表扬和鼓励,并希望他们今后能继续保持这种精神。同时我也告诉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我们要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去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找出它们的共同或不同之处,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和领会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虽然俄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改革前的国情各不相同,目的也不太相同,但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去分析,它们还是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接着我便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目的、方式及事物发展的过程、性质、结果、影响等方面,去比较分析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同或相似之处。由于有了具体方向的引导,学生便围绕着比较相同点进行了更加细致的思考,原先那些认为没有相同之处的学生也发现了许多的相同点。通过学生的发言,相同点大致归纳如下:(1)背景相同,都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或19世纪中后期,且都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阻碍;(2)性质相同,都是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3)作用或影响相同,都使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都是本国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点;(4)改革都不彻底,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为了引导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历史,我又追问了学生两个问题:(1)两场改革的方式还有什么共同点?(2)两场改革为什么都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经过认真的思考和热烈的讨论,很快就有学生发言说,这两场改革都是由沙皇或者天皇主持的,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但为了使学生能有更为准确的表述,我又要求学生用四个字来简明扼要地说明。学生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答案,我见机给学生提示:“这两场改革是通过人民群众的起义自下而上推翻现政权而进行的,还是统治者主动进行的?”反应快的学生马上就意识到了什么,急切地回答说:“都是自上而下进行的改革。”对于“两场改革为什么都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问题,学生都认为绝不是历史的巧合,可又都说不出理由。见此情形,我又启发学生联系第14课《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来思考。在经过一番讨论后,又有学生发言说:“因为这一时期工业革命在欧美一些国家已基本完成,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历史的潮流。”

在这节课的主要问题由学生通过比较的方式自主解决后,我又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和讲解,特别是对俄国农奴制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都不彻底的原因进行了相应的解释。

接着,我又引导学生联系第六单元“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的主题来理解本课教学内容,使学生认识到俄国和日本都通过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也使得资产阶级的统治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扩大。

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用比较法来学习历史,我最后给学生布置了两个有一定难度的课后思考题:(1)日本的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其主要原因是什么?(2)19世纪60年代,俄国废除了农奴制,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它们之间有哪些异同点?

回顾这堂课的教学,我通过采用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比较和争论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懂得了在历史课的学习中如何运用比较法来理解、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在教学中我发现,我们学生的基础可能比不上城市的学生,但学生的潜力并没有太大的差距,关键是教师如何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如何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和分析问题方法的指导,如何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积极思考、敢于创新的积极性。

我坚信,我们的学生就如同璞玉浑金,只要经过精心的雕琢与提炼,就能蜕变为美玉和纯金。

猜你喜欢

璞玉明治维新比较法
琢琢磨磨璞玉匠心—钱建良玉雕作品欣赏
锲而不舍
比较法:立法的视角
深山中的璞玉,最美小山村
安徽古村查济:藏在深山幽谷中的璞玉
比较法学习Co和Co2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一百一十三) 日本明治维新
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以“明治维新”为例
管窥“浮沉比较法”在脉诊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