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例研究八步法”实施方案

2014-04-17彭世梅窦杰然

教育观察 2014年11期
关键词:步法课例教研组

彭世梅,窦杰然

(潍坊市临朐县北苑中学,山东潍坊,262600)

一、背景分析

课堂教学涉及备课、说课、上课、评课、业务学习、课题研究等诸多环节,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堂教学虽是一位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但抓课堂必须树立全面的课堂教学观。因为单纯抓课堂教学已经很难解决课堂高效的问题,教学中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到下一个环节的效果,仅仅用课堂教学这一“火车头”来牵引教学工作,已有些吃力。教学中的诸多环节若不能联动,不能把教学当成一个整体来研究,教学就缺乏高效益。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应把教学看成一个全面的系统来研究,教学的各环节只有形成有机统一的“动车组”,通过各环节齐动,增大运动合力,才能承载广大师生在高效课堂的轨道上高速前进,并在此基础上逐渐改变只教不研、重教轻研、研而不深、研而不透的局面,解决研训活动低层次重复、高投入低产出、教师专业发展滞后等一系列的问题。

二、“课例研究八步法”的目标

“课例研究八步法”要实现研训模式的转变,创新课例研究的路子,做到边教边学边研究,改变过去那种高耗低效、形式单一、机械重复、随意性强的课例研究方式,使研训活动深入开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课例研究八步法”是校本研训向纵深发展的一项系统研究,教师必须转变传统观念,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需要具备较为精深的教学理论和学科知识,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实现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决定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水平的高低决定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要实现低负担高质量,需通过“课例研究八步法”的实施,逐渐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三、“课例研究八步法”的理论依据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你的教师走上研究这条幸福之路上来。”当前教育形势正迅猛发展,那种单靠传统学校教育的一次性“充电”,然后永远“放电”的时代已经过去。学习不再是人生中某个时期的一种经历,而是将伴随人一生的主题。拥有知识并善于不断学习,将成为人们谋生的重要手段和提高生存质量的保证。作为教师,知识的更新和补充显得更为重要。

四、“课例研究八步法”的基本内容

“课例研究八步法”为:备课研究——说课研究——课堂观察——评课研究——磨课研究——案例研究——专题研讨——学习创新。我们把教学中的各环节作为一个整体来推进,把研究归为八个环节,从各个环节入手,相互衔接,相互推动,系统完善研究流程,整体构建课例研究模式;把教学中的各环节有机衔接,把前一个研训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在下一个环节中验证,不断加深研究,启动课例研究“动车组”,逐节联动,提高课例研究的实效性。备课和说课的效果让上课说话,评课的效果让磨课说话,专题研讨围绕案例说话,学习创新围绕研讨说话。用备课推动说课,用说课推动上课,用观课推动评课,用评课推动磨课,用案例推动研讨,用研讨推动创新,围绕一个研究专题,用一个完整的研训流程来反复实证,深入研究。像运载火箭一样逐级推动,让课例研究活动加速前进。

(一)备课研究

学校建立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加强集体备课的规范化管理,教研组(备课组)具体组织实施,使研训活动始于集体备课,把课堂教学研究置于集体备课的基础之上。具体操作流程是:选定一节课的内容,确定教研主题,上课教师主备,全体研究教师同题备课。课前教研组和上课教师会商,基于教师实际,因学科、年级和教师不同,开发课堂观察量表,以提高观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导处注意引导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内容和课堂文化四个维度来开发量表,由重点开发量表到系统全面整理量表,形成本校的课堂观察量表体系。

(二)说课研究

上课教师说课,任课教师围绕教研主题集体通研,对教案进行修改,上课教师进一步完善,更好地体现教研主题,适应学情。课前,上课教师把教案印发给全体参加活动的教师,使课堂观察更有针对性。进一步研究观课量表,讲明量表开发目的以及使用注意事项,做好观课分工,印发量表,一式两份,以备磨课时使用。

(三)课堂观察

在集体备课和说课的基础上,主备教师上课,大家共同来课堂观察。提前五分钟进入课堂,确立观察点,利用专用课堂观察量表,分小组观察统计,课后及时撰写小组观察报告,找出优点和不足。为了便于课后评课,学校对教师的上课可进行随堂教学录像(每学期每人一节录像课,方便以后的研究)。并按照“三步四环节五课型”高效课堂要求进一步深化研究要求,改变过去陈旧的授课模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当堂检测,以达到“堂堂清”的教学效果。

(四)评课研究

针对课堂观察情况,以及集体备课时的设计等,上课教师先自评,其他教师结合课堂观察量表的统计分析,分观察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课,以达到全面深入的研究效果。评课与教学质量分析相结合,教师用成绩分析中的数字说话,分析课堂教学中的收获,以及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评课要本着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尤其要针对每一次教研活动的主题,选取重点内容进行分析评价。通过课堂观察和评课,让被评者对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教会了没有”和对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会了没有”两个方面有明确认识。

(五)磨课研究

以往的教研活动只停留在听课、评课、观摩的层面上,“课例研究八步法”要求教师在初次课堂观察的基础上,二度修改教案,由教师本人(教多班者)“同构异课”,或由其他教师“同课异构”,再进行二次上课,然后再进行二次课堂观察、评课研讨。

二次修改教案是针对第一次上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课堂观察和教师评课提出的改进意见所制订的方案,是对第一次上课教案的修改和提高,由备课组集体研讨,由二次上课教师完成。二次上课的课堂观察是针对第一次上课的课堂观察中出现的问题改进后,进行的同一节课内容的再实践和再研究。在这个过程中,须再次使用量表分组观察,重点在于解决第一次观课中出现的问题,使参与活动者都能从两次上课的观察对比中得到启发和提高,是对第一次教学研究的进一步实证和矫正。二次评课是对照两次观课和测试情况所进行的总体评价,重点研究在突破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存在的理念转变和模式更新与优化的问题,以及实现其他教研重难点的突破。

(六)案例研究

通过教研组集体备课说课、课堂观课、反复磨课等各个环节,针对各环节取得的经验和发现的问题,教师进一步进行总结和研究,再次修改教案,各观察小组根据分工分别撰写好小组观察报告,交主持人集中整理,形成高质量的课例研究报告。教研组组织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再进行专题研究修改,参加者共同完成课例研究报告。每学期或每学年有针对性地对每个教师的课堂进行课例研究。

通过反复磨课,教师们要不断总结整理出教学中的精彩片段,如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别有风味的氛围营造、得心应手的教具应用、新颖别致的难点突破、别具一格的智能开发、出神入化的学法指导、画龙点睛的引导评价、留有悬念的课尾总结、高效优质的课堂模式等,这都能成为教师形成教研成果的最有效积累,也是案例撰写的源泉。

(七)专题研讨

每学期,教导处、教研组要精心组织召开阶段性教学专题研讨会,精心选择各学科在每次研训活动中集中发现的问题,通过精心筹备,安排骨干教师,结合学科教学实践,开展专题教学研究活动,为全体教师提供生动具体的、真实可信的经典范例;利用教师论坛等方式,推动教师深入研究,展示专题研讨成果。

在专题研讨活动的基础上,学校要积极发挥专题研讨活动的辐射作用,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任课教师,结合课外学习、学生辅导、教学质量分析、教学节活动等方面进行总结反思,真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八)学习创新

针对“课例研究八步法”创建的重难点,教研组组织教师磨课、观课交流和专题研讨等,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各类问题。针对每一次研讨活动中发现的各种问题,各教研组研讨、筛选、提炼后,把问题转化为课题,形成校本教研的课题,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研究。如本学期我们针对课堂观察能力不够的现状,已经组织四次教师读书会,深入学习研究《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重点加强量表的开发与研究,结合“课例研究八步法”的实践,引导教师改革创新,并形成论文、金点子、课题等各类成果。学校及时建立分类课例研究资源库,不断提升课例研究的效果,使学习创新源于教学、服务于教学、提高于教学,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行动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验证做法,发现问题,提出新课题,再进行深入研究。

对比研究法。与教师的过去同期对比,验证研究效果。

统计分析法。精心设计各种研究量表,统计分析,改进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研究成果可有多种呈现形式,如精品案例、阶段性总结、视频材料、研究论文、结题报告、课例研究报告集等。

[1]阙宏伟.高效学习十步曲[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3.

[2]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步法课例教研组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英语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
课例
基于课题研究的中小学教研组组织变革研究
学书五步法
学书五步法
学书五步法
给中学历史教研组长的五点建议
品味“翻译六步法”
只是“看起来很美”——由课例《蒹葭》引发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