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建“三维目标”最优教学的教育哲学探析
——基于非理性能力培养的相关理论

2014-04-17冯雪媚

教育观察 2014年6期
关键词:三维目标师者态度

冯雪媚

(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天津,300387)

一、“三维目标”教学实施中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的制订虽在一定程度上相对完善,但具体施行中我们依旧发现漏洞或偏差的存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口号上也许喊得十分响亮,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仍待改善。

(一)维度教学形式简单化

教学环节依据“三维目标”而设计,课前导入、新知传授、练习巩固、课后总结,新知讲授法、探究学习式,游戏法、表演法、小组合作法等都在为什么目标服务?为“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那么“情感态度价值观”呢?针对此目标而设计的教学方法又有多少?最常见的便是教师饱含“情感”的启发,句句“真情实感”的教诲,真情的唤醒多是无力的告诫,简单的号召基本成为此维教学目标实现的全部形式。

(二)教学维度比重失衡化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但学生首要获取的应该是对自我存在意义的认识、自我成长需要的认知、自我成长目标的确认,随之从师进行“业”的历练。能力培养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种种经历的体验、感受,一件件事情的考验、磨砺,才会形成学生各具特点的能力结构,而这也决定其位居第二次序。“师者”最后需要注重的才是知识的讲授。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与理解,虽存在认知理解速度、任务完成质量、记忆保存时间等方面的差异,却均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其学习成效。

(三)教学维度理解表面化

无论是形式简单化,还是比重失衡化,我们都应以“师者”的身份反思:究竟问题出现在何处?我们教学“三维目标”尤其是第三维目标的实现,仍停滞于表面,这样永远无法实现所谓的“教学最优化”。我们的教育是“人”的教育,学生虽应竭尽可能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但若是作为“人”的生命色彩缺失了,教育又有何意义与价值?闪耀生命光辉的学识与能力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二、“三维目标”践行问题的原因解答

基于以上的阐述,不难发现教育对非理性能力培养的忽视即是问题的原因诉求。所谓非理性能力,是指人脑所具有的一种非条理化的、非逻辑的推动和帮助人们去认识和行动的能力,主要包括情感能力、直觉能力、意志力、想象力等。[1]非理性能力培养之于“三维目标”践行的价值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三维目标”衔接的形式完善

新课程标准制订的初衷,便是“三维”的紧密结合与互补。“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非理性能力培养的倾注,使教学不再是枯燥知识的灌输、各学科内容的堆砌,而是“三维”之间真正的衔接。我们的教学实践依赖的不再是反复且痛苦的机械记忆、艰难且迷茫的自我能力找寻,而是“三维”形式完善后水到渠成的教学事实。

(二)最优教学的质之飞跃

形式上的结合,也许能使“三维”教学完整地存在,但我们真正追求的是“三维”结合后最优教学“质”的达成。“质”不是“三维”的简单相加,而是彼此交融真正成为一个共同体。“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非理性能力的培养恰是达到质之飞跃的关键。知识正因这非理性能力的注入变为“活”的知识,造就“活”的教学,成全“活”的教育。而这最优教学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等环节单独存在甚至联合都难以实现的,恰是这非理性一维的存在,才让我们实现最优教学“质”的飞跃有了可能。

(三)“人”之培养的理想境遇

“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非理性能力培养,恰与理性教育缔造了“人”之教育的全部内容。理性加非理性才是一个完整的人存在之体现,我们努力的方向不是培养书气沉重的咬文嚼字者,不是四处碰壁、不知思考的行动巨人、思想侏儒,我们希望看到学识充裕、能力卓越、情感丰富、大胆创造、个性张扬的生命体,看到一个“真实存在”的人,一个“活”的人。这也证实我们的教育要想成为“活”的教育、“人”的教育,必须重新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价值、非理性能力培养的价值。

三、非理性能力培养的师者探索

师之示范、师之重任、师之使命都在竭力呼唤“师者”对非理性能力培养的重拾行动。

(一)传统陈规的大胆破除

一味遵循秩序的稳固,一味强调先后的教学,在固定且稳妥的框架中怎会体现教学的生命力?我们的教育早已不是“活”的教育了。不妨做出这般假设:课堂伊始,我们急于呈现的不是知识,而是一种共鸣的情感状态,再共同学习。贯穿课堂的不再是“知识传授—知识拓展—知识巩固”,而是情感的持续“加热”与“升温”。学生一切的疑问、回忆与反思应贯穿课堂学习的始终,不再是只言片语的无力启发。秩序也许“混乱”了,但学生收获的是一次成长体验甚至是人生思考,“课”不再是知识传授那么简单,缔造的将是学生成长中一个个真实的片段。

(二)合理教学比重的重新分配

与其严格规划各维度的教学时间,用心良苦地将“言语的艺术”上升为情感,倒不如将传达同类情感、价值观的文本化为一次“情感”的讲座。我们追求的不是严格遵照教学目标的“教学”,知识传递后若无意言说情感,强加的表达、苍白的劝说也无法将知识、能力背后的人生价值注入学生心灵。严格按照不同教学维度分配教学比重,将抹杀学生一次又一次的学习热情,销毁一次又一次畅谈自我理想的宝贵机会。比重的重新衡量、合理分配,依据的不是“课标的文本说明”,坚持的是学生理性思维与非理性能力的合理分配、完满结合,这才是“三维目标”的创设初衷。

(三)重新理解“三维目标”背后的教育真谛

无论是三维目标教学的充分实现,还是理性思维与非理性能力的全面发展,都是探求我们的教育到底会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成全的是什么样的人。在教育过程、教育环节中,虽有三个维度督促我们去关注,但最核心的却是“人”。原来我们关注最多的是知识之传承,当下我们要创造情感、态度、人格倾向等非理性元素的新生。叶澜教授曾道出令人深思的现实:教育从开始最大的失误在于,我们忽视了具体的个人。[2]“师者”勇气的重拾、陈规的打破、真理的大胆践行,非理性能力培养并非难于登天。坚守“人”的教育信念,收获的终将是各具鲜明生命色彩的学生与教育的未来。

[1] 庞学光.对培养师范生非理性能力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4(4):26 -29.

[2] 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

[3] 李惠瑨.基础教育改革“三维目标”下的新班级关系探索[J].教育观察,2014(7):17 -19.

[4] 杨九俊.新课程三维目标:理解与落实[J].教育研究,2008(9):40 -46.

[5] 姚林群,郭元祥.新课程三维目标与深度教学——兼谈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11(5):12 -17.

猜你喜欢

三维目标师者态度
师者,值得人间敬爱
我只说给月光
陈俊玲 师者应有“常流水”
师者风范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三维目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优化策略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