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嵌入式”培养模式与区域发展互动的思考
——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下的江西高校为例

2014-04-17李永安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鄱阳湖嵌入式基地

李永安

(华东交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南昌 330013)

地方高校“嵌入式”培养模式与区域发展互动的思考
——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下的江西高校为例

李永安

(华东交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南昌 330013)

以江西省地方高校如何应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国家战略为例,探讨了地方高校依托地方特色产业和特色文化基地,通过课堂与实践相结合、人才培养特色与地方特色相结合的“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关系的人才培养机制。

地方高校;“嵌入式”培养模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

高校最重要的职能是人才培养,因而,要探索高校如何更好地服务地方发展,首先要探讨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与地方特色结合起来。地方高校组织学生“嵌入”到地方特色产业和特色部门中去,实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双轮驱动”,是一个很好的模式。

一、“嵌入式”教育及其服务区域发展的依据

“嵌入式”教育就是结合受教育者的专业背景,组织受教育者到相关的基地实地实训,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目前,“嵌入式”多用于技术培训层面,常见于组织学员深入到企业,让学员在实际的工作实践过程中掌握工作技能,从而能够适应就业岗位的要求,或是通过这种培训模式,身临其境,在掌握相关技能的基础上自己创业。而从高等教育方面来说,运用嵌入式教育,有着与一般职业培训类似的要求,即增强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但又远远突破了一般性职业培训的要求。高等教育不仅要求毕业生掌握职业技能,还要求他们提高文化素质,有着“做学问”层面的意义,因而,高等教育的“嵌入式”不仅是要嵌入到基地中去掌握技能,而且要嵌入到基地的“问题”中去;不仅要以基地作为自己知识和技能提升的平台,而且要通过自己的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建设好基地;不仅要在基地培训的过程中“改造”学生自己,而且学生还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研究基地中的现实问题,从而发挥其对基地改良和建设的主动性创造性,实现教育与基地的互动发展。

自德国洪堡创立世界上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以来,教学(人才培养)、科研和服务社会作为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已成为共识。服务社会不仅可以通过科研来实现,而且培养人才本身也是服务社会的另一途径,即通过人才培养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通过提高社会劳动者的文化素养和就业技能,来改善社会就业状况,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然而,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呢?课堂教学为主导的“纸上谈兵”式教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要求,通过嵌入到实践基地中,在实践中提升高校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嵌入式”教育模式,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双轮驱动”,无疑是高等教育创新的一个途径。首先,学生可以在深入基地的实践过程中一般性地掌握技能。其次,通过接触不同环节,与不同专业的人协同学习,使学生适应现实对各种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及其团队的需要。学科发展要求打破壁垒,更重视学科和专业的交融性和渗透性,社会分工多样化又要求社会协作越来越紧密,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互动及人与人的交往更为频繁,更要求人们具有与他人交往和协作的艺术,因而,如何“做人”的问题更为重要。[1]从这个层面来说,可引申出第三点——教会学生做人。即在“嵌入式”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以实践基地为依托,在与同学、与作为组织者的教师以及与地方经济建设者合作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交往和协作能力。

二、地方高校与地方特色融合不足之现状分析

“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并不是一个新命题,其实现方式多见于通过科研服务与地方合作,从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但是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服务地方的意识不足。高等学校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在具体实践中并没有把握好。如果脱离“地方特色”去谈服务“地方”经济,此命题即成为一个伪命题而毫无意义,它跟“高等教育服务经济发展”这个大命题无法区别。虽然高等教育服务地方已成为共识,但是它遭遇到了体制机制障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体现出人才培养的“流水线作业”、“标准化”模式,几乎“千校一面”,不同地方的不同高校学科、专业趋同,相同专业的课程设计也几乎相同。在这种大背景下,地方高等教育通过强化人才培养的“地方特色”属性来更好地实现地方经济发展的实践能力不足。因而,欲探索提高地方高校服务地方区域发展的能力,必须更好地融合于地方特色,以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基地作为培养学生技能和人格的平台,满足地方对人才的可持续需求;同时,高校师生在这个平台上充分发挥个人才智,从而实现高校直接服务地方之职能。

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偏重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严重缺乏,即便偶尔有实践教学环节,也很难做到“嵌入”到一定的情境中。更别说依托某一地方产业或是地方机构,根据专业背景进行“嵌入式”学习。而一般来说,本应在大四参加实习的学生根本不参加实习,仅仅是为了完成一个学分任务而找某单位盖个章,算“完成”了实习任务。这样,“走过场”甚至连“过场”也不走的所谓实习,无法嵌入到地方建设的实际中去。[2]教育是师生双向互动的活动,而从教师来说,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实地调研不足,呆在“象牙塔”里做学问,这不仅影响了高校科研服务地方发展的职能发挥,也严重制约了教师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能力。

以江西省高等教育为例,江西作为中部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不足,从而决定了其根据学生所学专业而进行“嵌入式”培养的资源也相应不足。加之这种教育模式需要更高的组织成本,在当前高校管理模式的大环境下,江西省的高等教育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少有将学生嵌入到地方经济发展一线的常态化惯例。而另外一个极端是:不少高职学校,三年学制中甚至一年半后,便由学校招就办推荐到外地(多到广东沿海地区)厂矿就业,因而,学生理论知识和文化教育缺乏,就业档次低,也谈不上服务“本地”。江西高等教育没有形成融入地方发展的长效机制。2009年12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向江西省地方高等教育提出了一个新的使命。因而,通过“嵌入式”培养模式,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一个广泛的学生“嵌入式”学习的实践基地,给江西省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赋予更多地方色彩,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区域的国家战略结合起来,从而能更好地打破单一课堂教学“纸上谈兵”之弊,实现江西省高等教育模式创新,同时也能更好地服务江西地方生态经济发展的战略,并由此实现江西省高等教育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协同发展。

三、地方高校“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地方高校“嵌入式”人才培养,一是要将人才培养融于地方传统经济文化特色,从而使人才培养更具成效;二是要通过聚集高校师生,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得到更多的智力支持。

从江西高校应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战略来说,首先,江西高校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方面,要抓住江西传统产业、传统文化特色,如农业产业、陶瓷产业、稀土矿业等行业特色,以及茶文化、瓷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特色,形成能够与现实需要联系紧密的专业。例如江西农业大学,要建设好农业科技、农业经济以及农产品加工等农业及其延伸工业等相关专业,以改变传统农业不适应市场化竞争的弱势地位,以及打破这些具有很强实务性专业的学生缺乏实务操作的人才培养尴尬。文科方面的专业和课程建设要向红色文化、陶瓷艺术等方面倾斜,并使学习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接受培养的过程中,直接将相关的专业知识融入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方建设的具体事务中,从而使学生主体的学习与具体环境合为一体,形成人的成长与经济发展相统一的生态式互动关系。

其次,任何学科和专业都可以着眼于生态主题。生态文明是未来文明的发展方向,它不仅是生态环境学相关专业的问题,而是所有专业、所有行业的问题。各专业要在嵌入到环鄱阳湖区地方建设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提高生态式技术。将各专业与生态文明的要求结合起来。例如,在会计专业方面,江西财经大学可以依靠学科优势,探讨将环境成本纳入到成本核算体系中的教育,以开拓会计专业学生的生态视角,从而更好地呼应环鄱阳湖区的生态主题,更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样又可以使毕业生适应未来发展的趋势。而华东交通大学的强势专业是铁道与交通运输,该校在铁路减噪音污染方面有较突出的研究成果,或可依托现有的相关研究团队,进一步探索打破过去粗放式建设方式,通过教育形成生态节约式的基础建设理念,从而培育能够服务鄱阳湖地区生态式发展所需的基础建设型人才。而南昌大学作为江西省唯一的211高校,可偏重于相关学术研究,在资源环境建设的人才培养方面,依托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实践基地,培养相关学术型人才。江西科技学院、南昌理工学院等民办本科高校,可根据自己的办学社会历史条件,探索以培养能够扎根于本区域的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教育模式。

总之,高等教育系统是社会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高等教育与外部生态是独立与依存相统一的关系。[3]但是我国目前高校脱离社会的“独立性”有余,而“依存性”不足。通过“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使高校与其环境——地方形成一体化态势实有必要。各高校通过自己的特色和专长,将地方经济社会大舞台当作培养学生的大课堂,“嵌入”到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和文化基地中,从而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对接。

[1]李永安.蔡元培人才培养观对当代高校素质教育的启示[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3):134-137.

[2]任培秦.高等教育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思考[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11-115.

[3]徐德斌.论高等教育的宏观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2010(1):23-25.

Thinking on Interaction between Local University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Local Region Economy by“Embedded”Training Mode——In the Case of Universities in Jiangxi How to Face Poyang Lake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 Strategy

LI Yong-an
(School of Humaniny and scial Social,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13,Chin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rogress of local region economy in the cas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Jiangxi on how to face Poyang Lake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 Strategy.The suggestion is local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take part in productive activity organized by their teachers based on local industry characteristic.This kind of training mode is called“embedded”training mode.The higher education practice and local region economy can be of positive interaction by"embedded"training mod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embedded”training mode;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Poyang lake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 strategy.

G640

A

1674-5078(2014)01-0070-03

10.3969/j.issn.1674-5078.2014.01.019

2013-10-14

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江西省高等教育与鄱阳湖生态区协同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0JY32)

李永安(1977-),男,江西南昌人,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经济与管理、农村(业)经济学。

猜你喜欢

鄱阳湖嵌入式基地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鄱阳湖生态系列插画》
我的基地我的连
搭建基于Qt的嵌入式开发平台
鄱阳湖好风光
嵌入式软PLC在电镀生产流程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Altera加入嵌入式视觉联盟
倍福 CX8091嵌入式控制器
浅析太平军鄱阳湖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