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中数学学困生转化之策略

2014-04-17黄家深

教育观察 2014年11期
关键词:多元智能学困生教师应

黄家深

(百色市乐业县乐业高中,广西百色,533000)

数学比较抽象,是基础教育课程中比较难的学科,因此数学学困生也比较多。如何转化学困生,是高中数学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可知学困生是由于某一方面的智能跟不上而影响了学习成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弥补学困生的智能缺陷,才能成功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效率。为此,笔者在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中数学学困生转化之策略。

一、树立个体差异性的智能理论观点

在多元智能理论看来,人的智能是可以培养和发展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这给教师的启示是需要树立“人人都可以成功”和“人人都有其独特性”的学生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关注哪一个学生成绩好或更为聪明,应关注如何发挥学生所具有的智能优势,弥补学生不足的智能弱势,为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成功奠定基础。

树立个体差异性的多元智能理论,需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帮助学困生克服自卑的心理。数学学困生由于受着单一、传统智力观的制约,在数学学习上往往方法不得当,学习成绩总提高不了。学困生在学习成绩差的影响下,往往会有自卑、自暴自弃的心理,进而影响了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为此,教师应帮助学困生克服自卑的心理,培养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困生认识到人的潜力是无限且多元化的,人的智力水平也是可以通过培养和训练提高的,因此数学成绩也是可以提高的。在这一种自信和自尊的心理暗示下,学困生才会对数学学习持有自信心。这为学困生的转化奠定心理基础。

二、立足差异,取长补短

在多元智能理论看来,每一个普通人都拥有多项智能,每一个人的智能结构是不同的,有着各自的强项和弱项,并且同一个智能领域表现出的形式也是呈多元化的。因此,教师应了解学困生的智能优势,并且借助智能优势来提高学困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取学困生之所长,实施“扬长教育”。如对于比较擅长语言叙述的数学学困生,教师可以采取讲故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语言叙述学习深奥的数学,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从而提高其数学学习的效率。

多元智能理论也主张:人的不同智能都有结构上的相似之处。如数学和音乐有着“数”结构的相似之处,几何和艺术有着空间结构的相似之处。教师应该敏锐地发现学困生所擅长的智能结构和数学学习间的相似之处,助其实现“转换”。如引导在艺术方面有特长的学困生发现艺术学习与数学学习的共同点,发挥学困生的优势所在,从而成功实现学困生之转化。

为发现学困生的智能优势,教师应该善于观察分析,擅长发现学困生在课堂上一些异常或不守规矩的行为表现。如一些语言智能发达的学困生,喜欢在课堂上讲小话;一些空间智能好的学困生,喜欢望着窗外浮想翩翩,在纸上涂涂画画;一些肢体运动智能好的学困生,喜欢做一些怪异的小动作。这些“奇特”的表现其实都是学困生所擅长专项潜能的表现。教师应该敏锐地捕捉这些信息,利用学困生的这些优势所在来促进其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教师观察学困生智能优势的一个好的方法,就是在课余与学困生在一起,观察学困生喜欢做一些什么事情,这样能发现他们的特长及爱好所在。教师平日还可以有目的地收集学困生的一些资料,参考他们其他科目的成绩,并且与学困生本人、家长和其他任课教师交流,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困生的智能优势。

教师让学困生发挥所“长”的时候,也应该擅长让其“补短”。因为学困生的数学逻辑智能大多是比较弱的,所以要真正提高学困生数学学习的能力,教师应该做好“补短”的工作,提高学困生的数学逻辑智能。为此,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如针对学困生不擅长逻辑推理的情况,可以采用直观的材料和模型来构建数学假设,检验数学假设是否正确,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智能。又如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困生多方位的形象直观的模型或者教具,让学生在亲自操作、触摸、感知的过程中,使眼、耳、手、脑等多种器官一同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从而调动学困生的自然观察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等多项智能结构。再比如在数学概念的学习中,教师应经常指导学生开展数学符号、数学概念等的梳理工作,建立知识网络系统,让学困生在其中理解新旧概念之间的关系,判断对新概念的学习是属于概念形成的上位学习还是概念同化的下位学习,并且理解数学概念之间的逻辑结构关系,从而提高数学逻辑智能。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优化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新旧知识点的认知冲突,在认知不平衡、形成新认识的循环过程中提高学困生的认识水平,优化学困生的数学认知结构。

三、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教学评价机制不是教师单方说了算的。为此,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评价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从多种角度去评价学困生的学习活动,这样才能促进学困生的数学学习。

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评价形式。课堂教学活动的评价主体是教师,因而教师评价是评价机制的主体。教师有效评价的内容是指了解和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态度,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表现等。教师的有效评价,能有效调节课堂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避免学生出现各种学习上的错误。教学评价的第二个主体应该是学生互评。学生之间的互评,是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一个过程。为发挥学生互评的效果,教师应提醒学生:作为评价者,在评价他人的同时,要以要求他人的尺度来反省自己、要求自己,并且在评价的过程中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使参加互评的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或者素质上都能获得提高。最后,教学评价的第三个主体,应该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在多元智能评价体系中,学生的自我评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评价方式。为了了解学生自我评价的有效性,教师应关注学生个体的内在需求和心理状态,并关注学生个体的动态发展,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自我反思能力、洞察力。通过自我评价这一过程,学生对自己的欲望、个性、情绪持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评价,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律、自尊、自制的性格。

多元化教学评价机制的建立还需要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学困生的数学逻辑智能相对来说比较差,因此考试不是唯一的评价方式。教师可以以数学专题作业、数学小论文、日常情景观察、撰写数学名人传记等多种形式来进行评价。这样,能使学生见证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为其学业进步及个性发展奠定基础。

[1]曹会东,李海平等.多元智能理论视觉下的数学课堂教学[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4).

[2]刘晓明,金瑜.透视数学逻辑智能[J].上海教育,2004(9).

猜你喜欢

多元智能学困生教师应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多元智能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浅议优秀器乐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下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
多元智能视域下对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现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