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全资本市场 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2014-04-17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李双双

经济研究参考 2014年20期
关键词:实体资本经济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王 健 李双双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继续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资本市场,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优化社会融资结构。”健全多层次中国资本市场,培育一个与世界GDP第二相称的现代资本市场,恢复资本市场正向“晴雨表”功能,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和抗通货膨胀能力,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一、健全资本市场的重大意义

(一)中国GDP全球第二,迫切需要健全资本市场。

1.中国GDP已经是世界第二,然而,中国不是经济强国,要成为经济强国,需要健全资本市场。世界经济体发展表明,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协同发展,是一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回顾美国经济近百年成长史,美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除了美国GDP是世界第一,美国资本市场也是世界第一,左右着国际金融,进而影响国际经济,拥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自从1989年以后,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差距拉大,从金融方面而言,是资本市场落后于美国。众所周知,尽管美国遭遇了国际金融危机的打击,美国的金融市场仍然是国际金融和国际经济的中心,所谓“美国华尔街一打喷嚏,世界经济就感冒”,正是美国资本市场国际地位及其国际竞争力的真实写照。

中国GDP成为世界第二后,与美国、欧洲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美欧国家都拥有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而中国资本市场极端落后。现代资本市场的发展,既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现代市场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中国必须健全资本市场,培育起与世界GDP第二相称的、世界第二大资本市场,才能够拥有真正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2.健全资本市场,有利于实体经济优化资源配置源、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并不在于发达国家投资率更高,而在于发达国家有更高的资本配置效率。美欧国家资本市场发达,资本配置效率高,资本市场能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资金利用率高,因而,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远远强于发展中国家。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中国资本市场极度落后,资本市场发展滞后于实体经济,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因而,中国资金利用效率低下。尽管中国储蓄率和投资率都高于发达国家,然而储蓄率高于投资率,换言之,储蓄没有完全转化为投资,资金及与之相关的生产要素都被闲置,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健全资本市场,培育起与世界GDP第二相称的、世界第二大资本市场,一是可以从微观经济视角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效率和市场竞争力。资本市场中的股票、债券、股票置换、控股收购等交易方式,为企业规模扩张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推动了资产重组和资本集中,实现了资本在不同经济部门的优化配置,带动了劳动力、技术和自然资源在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优化配置,提高了实体经济的效率。二是强大的资本市场可以将闲置的社会资源都适度地转化为资本并配置于最具效益的行业和企业,提高宏观经济政策效应,充分地利用社会资源,直接提升一个国家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3.健全资本市场,奠定争夺国际贸易定价权的基础。在国际市场中,经常遇到“中国买什么,什么贵;中国卖什么,什么便宜”。有人认为,这是跨国公司的阴谋,其实这是公开的阳谋:跨国公司以强大的本国资本市场为后盾,获得国际定价权。

从表面来看,国际贸易产品的价格是由国际贸易市场决定,现货市场供求决定了价格,但是,实际上,国际贸易中的定价权是由资本市场决定的:当中国要在国际上购买某类产品时,国际卖家就依托本国强大的资本市场,在国际金融市场兴风作浪,在国际期货市场上拉升此类产品的价格,中国就只能以高价购买,如铁矿石、石油等产品;当中国要在国际上出售某类产品时,国际买家也依托本国强大的资本市场,在国际金融市场呼风唤雨,在国际期货市场上打压此类产品的价格,中国就只能以低价出售,如稀土、煤炭等产品。

当前积弱积疲的中国资本市场根本无力支持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与发达国家企业进行定价权的竞争,只能成为国际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因此,为了争得进出口产品的定价权,中国需要培育国际第二大的资本市场。

(二)健全资本市场,有利于增加消费,扩大内需,治理通货膨胀。

资本市场滞后于实体经济,导致投资出现两难的困境。在全球经济面临滞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通胀和房产调控持续的情况下,社会资金投资于实体经济,会出现两重结果:一是社会资金真实地投资于实体,社会生产能力增加,实体经济供给大于需求,导致社会生产过剩,市场不能出清,库存增加,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下滑;二是社会资金仅是投机于实体经济中某些产品,轮番炒作这些产品,出现令人匪夷所思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油你涨”、“苹什么”、“辣翻天”、“棉花掌”、“房疯涨”、“白菜升”,“向钱葱”等现象,导致实体经济的产品此起彼伏地涨价,通货膨胀持续。因此,中国迫切需要一个繁荣的资本市场,解决社会投资的两难困境。

1.健全资本市场,发挥资本市场投资效应,扩大社会直接融资,以低成本融资缓解企业融资难,增加实体经济投资,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资本市场投资效应,是通过证券市场这个直接融资市场,发行企业有价证券取得生产或流通所需的资金,并将这些资金转化为投资、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过程。资本市场发展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渠道主要为:一是托宾Q值①Q值定义为企业的市场价值除以资本的重置成本,企业的市场价值是股票价格与总股本的乘积。这样Q值的变动就将金融市场变动与实体经济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如果Q值大于1,企业市场价值高于其资本市场重置成本,资本市场股票价格比较高,企业发行股票所得高于他们购买设备等投资品的成本,投资支出增加。如果Q值小于1,企业的市场价值低于其资本的重置成本,企业不会购置投资品,投资萎缩,实体经济产出下降。效应,资本市场发展,股价上升,Q值大于1,实体经济投资增加,实体经济增长。二是信息非对称效应,资本市场发展,企业净值增加,减轻了企业贷款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拓展了银行贷款渠道,企业贷款增加,投资增加,带动实体经济增长。三是金融加速器效应,在资本市场发展时,企业和居民的信贷可获得性强,融资需求上升,消费和投资增加,实体经济随之扩张。

资本市场发展能提高实体经济的资金融通能力,扩大资本形成的基础,有利于实体经济的资本形成。通过资本市场的资产证券化,实体经济中的企业可以在证券市场上发行股票、债券等各类有价证券,以直接融资方式筹措资金,低成本地将社会闲置资金转化为投资。直接融资比间接融资更加方便、快捷地实现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资本市场大大促进了资本的集中,“生产规模惊人地扩大了,个别资本不可能建立的企业出现了”。②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93页。

资本市场为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各类企业的发展又带动居民收入增加和社会消费持续增加,促进了实体经济发展。

2.健全资本市场,以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增加消费,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资本市场发展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其财富效应会刺激消费需求较快增长。资本市场发展后,财富的增加使得人们的消费意愿和实际支出增加,对实体经济的需求增加,实体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整体经济增长加速。如果股票价格在短期内较快上升,持有股票的人感觉自己财富迅速增加,消费欲望扩张、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增强,消费支出增加,社会总需求扩张,实体经济增长速度也快。如果股市长期稳定发展,居民永久性收入水平提高,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结构改变,消费占收入的比重提高,消费者预见未来收入财富稳定地增长时,必然会增加现期的消费,进而消费持续扩张,实体经济增长。

资本市场发展,证券市场规模的扩张,各种类型的从事资本市场的经营机构大幅度地增加,创造了更多的新就业岗位,吸纳了大量的人员就业,收入增加,促进消费扩张,实体经济增长。

3.健全资本市场,以资本市场信用效应和心理效应,促进投资与消费。资本市场发展促进社会投资和消费,最终扩张实体经济。信用效应是指,证券市场价格变化对银行信用的扩张和收缩产生巨大的影响。当证券市场价格上升时,银行所持有的证券资产价值上升,银行愿意扩大信贷规模,同时,企业和居民所持证券资产价值上升,银行愿意增加对企业和居民的贷款,从而促进投资和消费。心理效应,是指证券资产价格变化会影响人们对未来经济的信心,信心变化又会影响投资和消费。资本市场发展,人们对未来的资本市场充满信心,居民会减少储蓄增加消费,企业会增加投资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最终推动实体经济增长。

4.健全资本市场,能够有效地缓解中国通货膨胀的压力。通货膨胀的本质是货币的供给较大幅度地超过货币需求。在货币供给基本不变的条件下,增加社会流通领域对货币的需求量,也能有效地治理通货膨胀。在控制货币供给的同时,促进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过剩的流动性向资本市场分流,必然增加社会货币需求,缩小货币供求差距,缓解货币供给大于需求的矛盾,舒纾通货膨胀的压力。

培育资本市场,拓宽居民投资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强了居民应对通货膨胀的能力。居民财产性收入是增加国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发展资本市场,为社会过剩的流动性和居民日益增长的收入提供更多的、合法的投资渠道,让居民分享国家经济增长的成果,通过发展资本市场取得财产性收入,有利于培养更多的中产阶层,在有效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居民应对通胀风险的能力。

二、当前资本市场面临的问题

由于目前中国资本市场改革不到位,证券市场管理制度和规制政策不健全,因此,在中国资本市场上,除了上市公司融资(应该称为“圈钱”)功能外,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价值发现、优化配置资源、促进产业升级等功能几乎丧失殆尽,成为名副其实的“赌市”,资本市场也成了宏观经济的反向“晴雨表”,其中的原因比较多,现举其荦荦大端者如下。

(一)股市低迷,经济中矛盾现象显现。

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凯歌高奏,本应助力经济增长的中国资本市场却与实体经济增长背道而驰,持续低迷的股市成了宏观经济的反向“晴雨表”:2012年A股上证指数以年涨幅3.17%的成绩位列全球主要股指涨幅倒数第二位,仅仅比深陷欧债危机的西班牙股市(年跌幅5.8%)略强。2013年中国GDP增长7.7%,而中国A股上证指数为负增长6.75%。美国2013年GDP增长为2.5%,道琼斯指数上涨26.5%;欧洲市场方面,英国、法国和德国2013年的GDP增长分别为1.9%、0.5%、0.4%,而英国富时100、法国CAC40和德国DAX等主要股指则分别累计上涨14.13%、17.43%和25.48%;在亚洲市场,日本2013年GDP增长2.7%,而日经225指数累计上涨了56.72%,创近6年新高。①中国A股上证指数2012年12月31日和2013年12月31日分别为2236点和2115.98点,下跌6.75%;美国道琼斯指数2012年12月31日和2013年12月31日分别为12 938点和16 576.66点,上涨26.5%。资料来源于《新浪财经》,2013年1月1日,2014年1月1日。中国资本市场依然“熊”冠全球。

资本市场成为宏观经济反向“晴雨表”导致中国经济中矛盾现象显现:一面是GDP增速世界第一,一面是A股“熊”冠全球;一面是实体高速增长,一面是资本市场急速下跌;一面是资本市场缺乏资金,一面是国内社会流动性充裕,货币供给量M2高达97万亿元的天量;一面是社会供给大于需求导致产能过剩,一面是过剩社会流动性在实体经济中投机,轮番炒作产品价格,导致实体经济的产品此起彼伏地涨价,通货膨胀持续。

(二)缺乏分红制度,越来越多的“铁公鸡”导致资本市场投机盛行及价格扭曲。

资本市场上的“铁公鸡”,是指那些多年不给股东分红、对投资者吝啬而对公司高管慷慨加薪的上市公司。千万不要以为“铁公鸡”不会下蛋,它下的蛋只有公司高管能够享用,而投资人只能看得到却拿不到而已。

越来越多的“铁公鸡”导致证券市场投机盛行,资本市场剧烈波动。“铁公鸡”有利于上市公司在股票证券市场上“圈钱”、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高管的收入。面对大量几乎不分红的上市公司,投资者将资金投入资本市场,不是为了获取股票分红,而仅仅是为了赚取股票的差价。资本市场投资者的一切行为都是围绕股价的波动进行,他们的盈利模式是追涨杀跌,获得投机收益。

投机大行其道,资本市场成为“赌市”,资本价格完全扭曲,资本市场投资功能、资源配置功能无以发挥作用,导致资本市场缺乏长期稳定发展的动力。

(三)资本市场IPO制度导致做空的动能增加,资本市场赌性更浓。

资本市场IPO制度导致资本市场做空的动能增加而做多的动能不足,资本市场投资功能弱化且赌性更浓烈。

1.IPO的“三高”现象,增加了资本市场赌性。2009年,新股发行开闸了,新股发行制度的各种弊端也开始暴露,其最受诟病的就是“高发行价,高超募资金,高比例业绩变脸”的“三高”现象。

2.在我国A股市场,现行新股发行网下询价配售的荷式竞价法,是IPO“三高”现象的重要推手之一。荷式竞价,就是所有中标人的“中标价”都是相同的,它采用的是全体中标人报价的最低价。荷兰式竞价法易于“推高”中标价,从表面上看,荷式竞价的最大好处就是“价格公平”,即网下与网上实际申购价格完全一样,但其最大缺陷也在于此,它以全体中标人的最低报价作为网下统一配售的中标价,很显然,高报价者可获得相对较低的中标价配售,因此,为了获得配售机会,几乎所有询价对象都敢于推高报价,结果就会出现十分荒唐的、畸高的发行价,因而,导致 IPO出现了“三高”现象,保护了发行者权益。①董登新:《A股存量发行只能与美式竞价法匹配》,载于新浪博客文章,2012年2月7日。

(四)股指期货加剧了资本市场投机性,导致资本市场成为反向“晴雨表”。

在股指期货出台之前,投资者主要依靠做多获利,股指期货正式推出后,投资者做空也能获利,因而,股指期货放大了股市下跌幅度。2010年4月16日,沪深300股票指数期货合约上市,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从此告别了只能依靠股价上涨来盈利的单边市。但是,在股指期货推出后,股指期货的套期保值、价值发现、稳定性功能在中国资本市场没有得到体现,资本市场暴跌,股票价格极度扭曲,资本市场负面效应,如赌博功能、投机功能、上下震动功能等反而凸显。资本市场投资功能、价格发现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等基本功能几乎丧失殆尽。

尤其是证券市场中的资本市场现货与股指期货市场的非对称交易制度,已经成为高悬于资本市场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证券市场交易制度非对称性是指:股指期货市场的交易制度是T+0,而股票现货市场的交易制度是T+1;股票现货市场交易没有杠杆,而股指期货市场交易有至少1∶7的杠杆。

自2010年以来,每每资本市场反弹,都受到高悬于资本市场“达摩克利斯之剑”的威胁,A股做空容易做多难,资本市场反弹困难重重,资本市场下跌易如反掌,持续跌跌不休;每次资本市场反弹,A股指数都低于上一次反弹的指数;每次下跌,A股指数也低于上一次下跌的指数;每次投资者们遇到的资本市场小幅反弹时,都仅仅是昙花一现,反弹持续时间很短暂,迎接投资者们的是较长时间的阴跌;每当投资者开始憧憬牛市来临之际,资本市场就开始动荡,由反弹转为下跌,形成资本市场一波又一波的下跌浪潮。

三、深化改革,健全资本市场

健全资本市场,将中国资本市场培育为国际第二,不能亦步亦趋地学习发达国家那些已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资本市场监管理论和政策,需要根据中国资本市场实际,审时度势、因地制宜改革资本市场制度,完善资本市场政策。当前亟须在以下几方面加快资本市场的改革。

(一)当务之急是改革股票市场与股指期货市场不对称的交易制度,建立对称性交易制度。

将证券市场非对称交易制度改为对称交易制度,移除高悬于资本市场复苏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迫在眉睫:一是非对称交易制度不改,颤颤巍巍的资本市场好景如同春寒一样,是靠不住的,点燃投资者希望的小行情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资本市场大盘会重新陷入了阴跌。二是非对称的交易制度不改,由于现行的非对称交易制度导致做空容易做多艰难,因而,资本市场会继续在振荡中下行,或者在低位徘徊,政府管理部门和资本市场投资者们盼望资本市场复苏的良好愿望都会灰飞烟灭,资本市场继续成为猎杀普通百姓财富的丛林。三是非对称交易制度不改,新股发行、上市公司分红、上市公司治理、上市公司退出等制度改革必然步履维艰,无论是养老金、住房公积金,还是其他资金入市,都是羊入虎口,有去无回。四是不改革非对称交易制度,无法恢复和发展资本市场,也消磨了政府的公信力。

证监会应该将非对称交易规则改为对称交易规则:要么股指期货与国际惯例接轨,仍然为T+0,则资本市场现货市场交易规则从T+1改为T+0;要么资本市场现货市场交易规则不变,仍然为T+1,股指期货交易规则从现行的T+0改为T+1。同时,股指期货市场与资本市场现货市场交易杠杆要对称:要么股指期货与国际惯例接轨,交易资金维持现有的杠杆率、继续保证金交易制度,则资本市场现货市场交易资金也可以有同样的杠杆率,也实行保证金交易制度;要么资本市场现货市场交易规则不变,股指期货交易规则与国内惯例接轨,从现行的1∶7杠杆率改为1∶1。

(二)停止资本市场做空交易。

如果下定决心恢复资本市场基本功能,发展资本市场,证监会最好是立即停止资本市场做空机制:一是立即停止股指期货市场的做空机制,停止股指期货挂空单合约的交易,勒住股指期货做空的缰绳。二是立即停止资本市场现货市场做空机制,停止资本市场融券业务。

(三)深化新股发行制度改革。

新股发行改革的要点有二:一是监审分离。IPO的审批,要么交给上交所和深交所——前提是上交所和深交所与证监会完全脱钩,没有任何行政隶属关系;要么证监会下面再单独成立一个审批部门,这个部门要完全独立于监督部门,审批部门与监督部门要有严格的隔离墙制度。在新股制度发行制度没有改革前,可以考虑停止发行新股。二是政府证券规制部门理念的转变,从侧重保护发行者利益转向发行者利益与投资者利益的平衡出发,改革IPO网下询价制度,将现行的荷兰式竞价改换为美国式竞价。美式竞价法有利于“做低”网下中标价,进而“做低”网上申购价格,并能在某种程度上有效消除IPO严重超募的现象。在美国式竞价中,每个中标人的“中标价”就是各自的实际报价,也就是说,中标人的“中标价”各不相同、有高有低,高报价者高价认购、低报价者低价认购,易于“做低”中标价,有利于保护投资者权益。值得说明的是,在美式竞价中,如果我们以最低中标价作为网上申购价格,那么,无论网下配售中标价高低,所有询价对象都将付出比网上申购价格更高的代价,这对网下询价对象显然是不公平的。这样做,就不会有询价对象愿意参与询价、报价和认购。因此,折中而公平的办法就是采用网下配售中标价的加权平均数作为网上申报价格。这样做,对询价机构既有激励机制,也有约束作用。①董登新:《A股存量发行只能与美式竞价法匹配》,载于新浪博客文章,2012年2月7日。

(四)建立强制分红制度。

建立上市公司强制分红制度,减少和消弭“铁公鸡”,资本市场投资者通过持有股票就可以获得稳定的投资收益,从根本上改变了资本市场通过频繁地买卖股票盈利的模式,投资者愿意长期持有股票得到股息,资本市场就会逐渐地稳定。

证监会虽然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颁布了多项规范性文件,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作出了明确规定,并作出了信息披露的要求,但是,证监会并未对上市公司不履行分红相关规定颁布处罚条款,因此起不到约束作用。建议对不履行证监会分红规定的上市公司作出如下处罚:举凡每年6月1日仍然对上年利润不进行现金分红的上市公司,由证监会或两个交易所(上交所与深交所)强制执行将上市公司全年利润的一部分用于股民分红,股息应该高于同期银行利率2个百分点以上,并由税务部门征收全年利润10%的利润税,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征收等量的罚没款。举凡不分红的上市公司,所有高管都不能加薪和发奖金。

(五)严格退市制度,增加股票回购,限制大小非解禁。

制定上市公司退市标准和条件,尽快实行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退市制度。

增加股票回购。股市暴跌时,规定上市公司必须回购股票,可以有效减少资本市场的供给,增加资本市场的需求,提振资本市场信心,稳定资本市场。

限制大小非解禁制度有利于稳定资本市场,把单一股东能减持的股票数量跟该股票上个月价格波动挂钩:如果该股票上个月的收盘价低于前个月的收盘价(即该股票上个月价格下跌了),则不允许持有该股票股东进行减持;如果该股票上个月的收盘价高于前个月的收盘价,则允许根据股价涨幅同比例地核定减持解禁的股票数量。

(七)建立平准基金。

如果不能停止资本市场做空,就必须建立A股平准基金。平准基金,又称干预基金,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以法定的方式建立的基金。这种基金可以通过对证券市场的逆向操作,比如在资本市场非理性暴跌、股票投资价值凸显时买进;在资本市场泡沫泛滥、市场投机气氛狂热时卖出的方式,熨平资本市场非理性波动,达到稳定证券市场的目的。保证资本市场平稳增长不能仅靠消息面救市(出台利好政策),更需要平准基金。①平准基金的操作可以借鉴香港政府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经验。1998年6月,国际炒家对发动针对香港联系汇率和资本市场的“立体式”袭击:一是从香港银行大量借入港币,然后在外汇市场上抛售港币,在汇率市场上做空港元,攻击香港的联系汇率,试图迫使港币贬值。二是在香港资本市场上出售股票,由于国际炒家连续抛售股票,1998年8月14日,恒生指数已下挫至接近6500点。三是在抛售股票的同时,做空香港的股指期货,买入9万余张恒生指数期货淡仓合约。面临国际金融炒家的疯狂进攻,香港政府沉着应对:一是动用金融管理局的外汇储备,收购港币,保持港币稳定,美元与港币的兑换率仍然坚持在1∶7.8的水平,维护了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二是香港政府动用平准基金救资本市场。1998年8月中旬,平准基金开始进入资本市场购买香港股票,连续14天“火拼”式地购入香港股票,最大的交易量发生8月28日(每月28日是恒生指数期货的交割日)。这一天,资本市场上仅有香港政府和国际金融炒家在交易股票,国际金融炒家倾力抛售香港股票,做空香港资本市场,如果做空成功,国际金融炒家不但在做空的资本市场上获利,更能在股指期货市场上狠狠赚一把。当天,香港政府上午全力收购香港股票,在下午交易时间内不断地推高股价,恒生指数也随之水涨船高,当天以恒生指数以7829点收市,香港资本市场成交额达790亿港元,创出单日成交纪录的历史性新高。香港政府以1180亿港元的外汇基金购买香港股票,经过终于成功击退国际炒家,成功托市。国际金融炒家铩羽而归:资本市场回升,资本市场做空失败,导致国际炒家亏损;恒生指数不降反升,导致他们手中所有的恒生指数淡仓合约尽数赔钱。随后,香港财政司立即注册成立了外汇基金投资有限公司,负责管理“入市”行动中购买的股票,香港资本市场的恒生指数从1998年8月13日的阶段性最低点6544.79,到1999年4月19日第一次恢复至13 079.50,每日升幅约3.6%,股指基本处于稳步上升状态,顺利完成了“救市”的历史使命。

对当前的中国资本市场来说,A股的平准基金既要进入资本市场,也要进入股指期货市场,在两个市场上同时进行操作,才能有效地打击利用股指期货市场炒作资本市场的投机行为,稳定资本市场。让A股的平准基金既进入资本市场也进入股指期货市场,不仅在资本市场跌跌不休时推动资本市场回升,也可以在资本市场有泡沫时抑制资本市场过度上涨,打击资本市场投机。

A股平准基金要根据宏观经济面调节股票市场。中国的股票市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资本市场理应成为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一旦出现资本市场大幅度地背离宏观经济、资本市场成为宏观经济反向“晴雨表”的情况,平准基金就应入市干预,修复资本市场“晴雨表”的功能。

平准基金要双管齐下治理资本市场跌跌不休:在股票市场上买入股票,推动现货市场的A股指数回升;在股指期货市场上大量买入看涨的股指期货合约,使得期货市场上的股指上升,由于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有引导作用,现货市场指数会向期货市场指数靠拢,因此,现货市场股指会随着期货指数的上升而更快地回升。如此坚持数月,让平准基金充分发挥股票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和股指期货市场引导现货市场的作用,使得A股逐渐回到3500点上,让做空A股指数和在资本市场杀跌者无利可图甚至亏损,坚持价值投资的股民和基金有利可图,以利益诱导资本市场投资者重新进入资本市场。只要资本市场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注入,就能推动证券市场不断地回升,不断回升的资本市场会重塑股民信心,实现股指期货推出的初衷:减小资本市场波动,促进资本市场稳健发展。

猜你喜欢

实体资本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资本策局变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
第一资本观
VR 资本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