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经济导向的企业战略创业与风险补偿机制

2014-04-16武汉商贸职业学院

经济研究参考 2014年70期
关键词:机会补偿战略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 刘 丹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彭华涛

绿色经济导向的企业战略创业与风险补偿机制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 刘 丹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彭华涛

一、引言

随着企业成长与发展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学者甚至企业家着眼于对“战略创业”这一概念展开不同程度的研究(Ireland et al., 2001;Mosakowski,2002; Ireland & Webb,2007;Baker & Pollock,2007;Busenitz,2007;etc.)。首先,从战略管理与创业两个不同的角度出发,其中战略管理就是依据波特五力模型,在明确企业内部优势与劣势的基础上对外部机会与威胁进行有效管理,以形成企业发展计划(Hitt et al., 2009);创业活动则是通过产品、过程以及市场等方面的创新提升企业竞争优势(Amit,Brigham & Markman,2000)。面对不确定的竞争环境,企业将二者进行结合,在战略管理基础上实施创业,在创业过程中进行战略管理,融合战略管理与创业各自的独特优势以获得战略创业绩效(Ireland & Webb,2009)。换言之,战略创业是基于战略视角的创业行动(Ireland et al., 2001;Hitt,Ireland & Harrison,2001),凸显了战略管理与创业之间的一种共生关系(Ireland,2007),即在有效识别与利用现有机会的同时,探索形成未来竞争优势的企业创新(Ireland,Hitt & Sirmon,2003)。实质上,战略创业就是以创业活动为支撑的机会探索活动和以战略管理为基准的竞争优势开发活动,因而寻求机会与开发优势成为战略创业的两大目标(Ireland & Webb,2007)。在此基础上,部分学者更进一步探究了企业战略创业的目标。比如,Ireland et al.(2003)认为有效的战略创业是使企业能够在机会识别与优势开发之间达成一种平衡,以实现企业的财富创造目标。因为仅仅依靠机会寻求的创业活动难以形成长期竞争优势,而拥有竞争优势但不能识别和追求新机会的企业在使其投资者面临更大风险的同时会降低企业收益率(Hitt、Ireland、Camp and Sexton,2002)。因此,机会寻求与优势开发既是实现企业目标的关键要素,而二者之间的平衡也是企业价值创造的过渡性目标,缺一不可(Hitt & Ireland,2000;Amit & Zott,2001)。

其次,根据先前的研究文献,企业战略创业的构成要素亦是学者们的关注重点。机会识别作为创业的核心(Brown & Eisenhardt,2000;McCline,Bhat & Baj,2000),能够为战略创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提供开发条件,同时创业活动在价值创造方面的关注集中在识别新的和潜在的市场机会(Shane and Venkataraman,2000),因而机会识别亦是推动战略创业顺利实施的关键要素。Ireland et al.(2001)认为推动创业成功的关键能力就是获得一系列的资源并创造性地利用这些资源,由此说明资源贯穿于企业战略创业的全过程。相类似地,Mosakowski(2002)表明,战略创业的独特优势就是企业通过创业过程开发能带来优势的新资源,反过来,有价值的、稀有的、难以模仿与替代的资源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另外,创新作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组成部分(Hamel G., 1991),是为企业创造利润的重要创业战略,正如Amit et al.(2000)所提及的,企业创业就是通过不同层面的创新提升企业竞争优势,成功的创新能够为企业指明整个产业的发展趋势(Ireland & Webb,2007),亦是企业实现战略创业目标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此外,学者们也从不同视角对战略创业的构成要素进行了研究,李新春等(2010)基于网络理论,将内外部网络纳入创业战略的构成要素行列。Ireland et al.(2003)认为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合适的心态有利于平衡短期与长期目标,进而将与之相关的创业文化作为创业战略的构成要素。

二、关于绿色经济与战略创业的关系研究

目前全球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与生活方式产生较大的影响,以追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的绿色经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主流的经济形式。据此,理论界与实践界已经开始强调自然环境所提出的挑战,并有部分学者提出了一系列的概念以追随这一现象,如绿色导向(Cravens et al., 1987)、环境企业营销(Varadarajan,1992;Menon and Menon,1997)、生态营销导向(Miles and Munilla,1993)以及企业环保或环境导向(Banerjee,2002;Miles and Covin,2000)。对企业而言,绿色经济实质上是从环境与经济两方面对其战略创业进行了渗透。一方面,从环境角度出发,所有的商业行为都是收益(Rondinelli and Berry,2000)与成本(Wilmshurst and Frost,2000)的并存体,企业战略创业也不例外,其具备双面性。创业过程中开展创新活动并推动经济增长将无意识地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并最终受到环境承载能力的限制;而战略创业行为并不仅仅受环境的限制(Rammel,2003),创业者亦会针对环境压力所提供的有价值的创造性机会作出反应(Jason,John & Anna,2010)。因为面对企业战略创业,新能源与创业能力发展的最重要动力之一是来自于自然环境的约束与挑战(Hart,1995)。换言之,经济的快速增长给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绿色导向的经济发展方式应运而生,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能够通过战略创业在识别绿色机会的基础上,成功提升自身的绿色行销能力(Cameron & Quinn,1999),并以更有效的方式适应自然环境(Aragon-Correa,1998)。

另一方面,从经济角度出发,绿色经济是由客户需求、市场动态性以及政府法规在共同作用下催生而来,比如美国绿色建筑供应行业的出现就是为了满足绿色建筑需求,旨在建筑构造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消极影响(Eichholtz,Kok & Quigley,2010;Hoffman & Henn,2008);同时,Coddington(1993)认为创业能使企业重视自然环境所提供的独特机会和绿色营销所提出的挑战,涉及应对不明确的客户需求、不完善的政府法规以及不确定的市场动态性。因此,绿色经济与战略创业存在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具体而言,在客户需求与市场动态性方面,随着绿色经济的出现,以绿色为导向的创业理念随之产生,比如生态创业(Randjelovic et al. 2003)、环境创业(de Bruin & Lewis,2005;Schaltegger,2005)、可持续创业(Masurel,2007)、绿色创业(Berle,1991)等,而这些概念均体现了绿色经济视角下的企业如何开展创业活动。在绿色经济导向下,绿色产品保持着良好且持续增长的市场份额(Co-op,2010),因为消费者更愿意购买优质绿色产品。在此情况下,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机遇,企业会进一步探索其中的创业机会(York & Venkataraman,2010);同时,绿色经济的发展也会对新商业模式的创造提出要求,而商业模式重建作为战略创业的表现形式之一,顺应了绿色经济的发展需求。在政府法规方面,绿色经济是在政府可持续发展战略支持下发展起来的,Potts et al.(2010)认为公共政策措施对新兴的生态创业业务是至关重要的,Rennings(2000)和 Beise et al.(2005)的观点与之相符,即环境法规对诱发技术创新与创业有积极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府法规在绿色经济与战略创业之间的一种承接作用。

三、关于战略创业与创新的关系研究

从创业内涵来讲,Sharma、Chrisman(1999)认为公司创业既包括新企业家创立新企业的活动,也包括公司内部观念改变、结构调整、产品创新等一系列变革和革新的活动。而且,理解Ireland et al.(2003)、Mosakowski(2002)等众多学者对战略创业的界定,战略创业重点在于机会探索与开发,以形成企业长期的竞争优势。而针对战略创业的重点——机会探索与开发,孙启梦、余璐(2012)认为企业内部变革与革新为企业打开了视野,对企业来说,不得不说是一次机遇。战略创业也属于创业的范畴,由此也道出了,企业创新活动属于企业战略创业活动的范畴。在此,Donald S. Siegel(2007)在其文章内,也认为企业内部技术创新、外部联盟合作创新对企业战略创业的重要性,再次证明了企业创新与企业战略创业的关系。

但根据Ireland、Covin、Kuratko(2009)的理论,企业战略创业是以企业愿景为导向的。在愿景导向下,企业战略创业必须有着明确的方向,各创业行为都是有径可行的,具体必须接受三个方面的考量,即顾客层面、组织层面、系统层面,其中顾客层面以产品和市场为导向;组织层面强调创业行为与战略创业相互驱动;系统层面要求各部件相互配合与协同(盛亚、周勇、吴义爽,2013)。因此,企业在创业的过程中,对公司的文化、业务、结构(Ireland、Webb,2009)有着明确转变目标,换句话说,即是公司文化、业务、结构的转变都是在战略创业的指导下完成的。可从某个方面讲,转变的过程即是创新的过程,尤其战略创业过程中的转变更是创新的过程,由此,又一次明确了战略创业与创新的关系,即企业战略创业指导企业创新活动的进行。

故而,总结战略创业与创新的关系,在企业创业过程中,企业创新活动属于企业战略创业的范畴,但企业创新活动都是在企业战略创业的指导下完成的,二者关系较为密切,相互配合,更好地指导企业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和发展。

四、关于战略创业风险补偿机制的研究

关于战略创业风险补偿机制的研究具体分为两个方面,即战略创业风险补偿机制构建原因研究和战略创业风险补偿机制研究。

其一,战略创业风险补偿机制构建原因研究。绿色经济导向催生和指导了企业家们有关创业方面战略创业的思想(Boons and Wagner,2009),但在战略的创业过程当中要摆脱创业困境,构建风险补偿机制仍然是绝佳的途径之一(张家琛,2013)。就战略创业内涵而言,战略创业是以企业愿景为导向的,兼顾经济走势,通过机会识别与开发来达到最终创业成功的目标的(McCline、Bhat & Baj,2000;孙启梦、余璐,2012),其中,战略创业既包括有连续创业思想的企业家变革、创新、调整等创业活动,也包括新型企业家创立新企业的创业活动(Ireland、Webb,2009)。在此,关林莉(2012)认为企业家战略创业的目的在于促使企业适应动态或者不稳定的环境。故而,战略创业是站在调整现状的高度之上的,关键在于突破企业成长的瓶颈,形成长期的竞争优势以促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财富创造角度讲,战略创业所包含的机会寻求行为及优势需求行为是价值得以创造和发现的必备条件(Ireland et al.2001、2003),强调战略创业是基于战略视角的,但若想成功创造价值,必须达到外部机会探索与优势利用,内部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平衡状态。上升到创业风险角度,不稳定的环境势必会给企业带来不利的条件,企业连续创新变革也存在不适应的情形,而达到企业内外部的平衡状态也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多种困难,造成企业家战略创业的阻碍,由此,Rondinelli and Berry(2000)、Wilmshurst and Frost(2000)直观地指出,战略创业存在风险,尤其是在绿色经济导向条件下。而区别于其直观的表达,Rennings(2000)、Beise and Rennings(2005)、Miles & Arnold(1991)、David et al.(2007)都间接从环境限制、技术创新不足等各方面阐述了战略创业的难处。环境承载力大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小、企业合作伙伴合作程度大小仍然是企业家战略创业能否成功的检验条件之一。

因此,总结以上学者的观点,战略创业以机会探索与开发为重点,促使企业竭力形成能够占据市场的竞争优势,在此过程当中,不乏陷入机会识别能力不足、机会创新能力不足、机会利用能力不足、长期竞争优势难以形成等窘境。承担风险是战略创业的一大特性(董保宝、向阳,2012),构建风险补偿机制的原因也由此可得解释,目的在于缩减战略创业过程当中的风险承受面、降低风险损失额、缓解战略创业窘境等。

其二,战略创业风险补偿机制研究。识别机会是企业家创业的核心(Brown & Eisenhardt,2000),相应地,机会探索与开发也即成为战略创业的核心。与其说机会探索与开发,不如说成机会创新与把握,并且针对战略创业风险补偿机制的研究,国内外学术界也竭力围绕机会创新与把握此关键点。Donald S. Siegel(2007)将合作创新列入战略创业成功相关影响因素当中。其延伸意在于指出战略创业风险补偿机制的大致方向,利用合作伙伴共担风险的能力,从合作伙伴着手,提高整体战略创业的成功率。郉乐斌、王旭、徐洪斌(2010)也对产业技术创业战略联盟中连续创新及变革的战略创业活动进行了研究,认为联盟战略创业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也会受到来自市场、联盟内部、社会等各种风险的威胁,而通过确定风险因子、预算联盟成员的风险成本、设定风险补偿界限、建立利益分配模型等举动,在考虑各成员承担风险能力大小的基础上能够保证结盟的战略创业成员获得相应的风险补偿收益。综上所述,对风险补偿机制的研究,企业方面,可组成特定的技术联盟、构建特殊的社会网络圈、协同有效的产业结构;政府方面,实施拨款及政策援助是主要的研究途径(William Schulze,2007;张家琛,2013)。风险分担与责任对等是管飞(2007)对企业内部风险补偿机制研究最为看重的观点。细究对风险补偿机制研究的两个方面,组建特定的技术联盟、构建特殊的社会网络圈、协同有效的产业结构,其都可看成是企业战略创业寻找合作伙伴、达成群体效应,自我缓解风险的做法,政府拨款及政策援助是企业借助外力缓解风险的做法,二者都是战略创业风险补偿机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韩鹏,2013)。

再者,实施战略创业需对公司结构、文化及业务做出相应调整(Ireland、Webb,2009),即是说战略创业成功需要企业在不稳定的环境下完成特定的转变。因此,风险补偿的内容应该涉及机会、创业团队、创业资源、企业治理结构等各个方面,以达到其四者之间的动态匹配(罗亮,2010),进而缓解企业在适应不稳定环境时倍感的压力。而事实上,增强企业家们战略创业抗击打能力是风险补偿机制设立的最主要功能表现。而Busenitz(2007)认为企业高管思维转变是战略创业过程中较为重要的一环,企业能否战胜挫折,高管思维转变往往是关键点。借用谢科范、赵湜、刘介明(2009)技术创新风险补偿体系观点,战略创业风险补偿机制需通过警示、指导作用,协调战略创业相关机构与人员的行为举动,包括企业高管的思维方式等,保证战略创业达到探索创业机会与利用战略资源之间的平衡。风险补偿机制具体运行则需由政府作为投入、规划及建设的主体,各类战略创业活动主体作为受用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兼顾经济发展,鼓励社会各界包括银行、中介机构、风险投资公司等各类组织参与企业的战略创业过程当中,由此解决企业家或者企业单独面临风险的处境。

五、结论

[1]Ireland R. D., Hitt M. A., Camp S. M., Sexton D. L.. Integrating entrepreneurship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actions to create firm wealth[J]. Acad Manage Exec 2001,15(1):49- 63.

[2]Mosakowski E. Overcoming resource disadvantages in entrepreneurial firms: When less is more. In M.A. Hitt,R.D. Ireland,S.M. Camp,& D.L. Sexton (Eds.),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Creating a new mindset[M].Malden,MA: Blackwell Publishers. 2002 ,106-126.

[3]Ireland R. D., & Webb J. W.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Creat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streams of innovation. Business Horizons,2007,50(1):49-59.

[4]Ted Baker,Timothy G. Pollock. Making the marriage work: the benefits of strategy’s takeover of entrepreneurship for strategic organization[J]. Strategic Organization,2007,5(3): 297-312.

[5]Busenitz L. W. Progress in understanding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J].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2007,1:183-185.

[6]Hitt M.A.,Ireland R.D., Hoskisson R.E. Strategic management: Competitiveness and globalization (8th ed.)[J]. Mason,OH: Cengage Learning,2009.

[7]Amit R.H., Brigham K., Markman G.D. Entrepreneurial management as strategy. In G.D. Meyer & K.A. Heppard (Eds.),Entrepreneurship as strategy[J].Thousands Oaks,CA: Sage Publications,2000: 8-99.

[8]R. Duane Ireland,Justin W. Webb. Crossing the great divide of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Transitioning between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J].Business Horizons ,2009,52:469-479.

[9]Hitt M. A.,Ireland R. D., & Harrison J. S.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M]. In M. A. 2001.

[10]Ireland R. D. Strategy vs. entrepreneurship[J].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2007,1(1):7-10.

[11]Ireland R. D., Hitt M. A., & Sirmon D. G. A model of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The construct and its dimensions[J].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3,29:963-989.

[12]Hitt M.,Ireland D., Camp M., & Sexton,D.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Ceating a new mindset. Malden[M]. MA: Blackwell Publishers,2002.

[13]Hitt M. A., & Ireland R. D. The intersec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research. In D. L. Sexton & H. Landstrom (Eds.)[M]. Handbook of entrepreneurship.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2000: 45-63.

[14]Amit R., & Zott C. Value creation in e-busines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Special Issue): 493-520.

[15]Brown S. L., & Eisenhardt K. M. Patching: Restitching business portfolios in dynamic markets[J]. The McKinsey Quarterly,2000: 137-146.

[16]McCline R. L., Bhat S., & Baj P.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 of a component of the entrepreneurial process in the context of the health care industry[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0,25(2): 81-94.

[17]Scott Shane,S. Venkataraman. 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0,25(1): 217-226.

[18]Hamel G. Competition for competence and inter-partner learning within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Summer Special Issue,1991,12: 83-103.

[19]李新春、何轩、陈文婷:《战略创业与家族企业创业精神的传承——基于百年老字号李锦记的案例研究》,载于《管理世界》2008年第10期,第127~140页。

[20]Cravens D.,Hills G., Woodruff R. Marketing management[M]. Homewood (IL): Irwin,1987.

[21]Varadarajan P. R. Marketing’s contribution to strategy: the view from a different looking glass[J]. J Acad Mark Sci Fall 1992,20:323-343.

[22]Menon A. Enviropreneurial marketing strategy: the emergence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ism as market strategy[J]. J Mark January 1997,61:51- 67.

[23]董保宝、向阳:《战略创业研究脉络梳理与模型构建》,载于《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年第7期,第25~34页。

[24]郉乐斌、王旭、徐洪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利益分配风险补偿研究》,载于《统计与决策》2010年第14期,第63~64页。

[25]管飞:《风险补偿机制:风险分担与责任对等》,载于《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年第4期,第80~85页。

[26]韩鹏:《完善高新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补偿机制》,载于《宏观经济管理》2013年第7期,第75~76页。

[27]罗亮:《基于Effectuation理论的战略创业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28]谢科范、赵湜、刘介明:《浅谈技术创新的风险补偿体系》,载于《当代经济》2009年第10期,第58~60页。

猜你喜欢

机会补偿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给进步一个机会
无功补偿电容器的应用
最后的机会
战略
给彼此多一次相爱的机会
没机会下手
战略
解读补偿心理
植物补偿和超补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