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警察学院“院局共育”的特色路径探究

2014-04-16任耀飞

警学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公安重庆市重庆

任耀飞

(重庆警察学院,重庆 401331)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全面推进“科教兴渝”、“科技强警”工作的有效实施,特别是适应新时期重庆经济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卓越警务人才的迫切需要,近年来,重庆警察学院以公安部《关于加强公安院校和训练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的“建立公安院校和公安机关联合育人机制”为契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1]与公安机关各部门形成多样化的合作关系,积极探索构建“院局共育”的教育新机制,狠抓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建设,有效化解了公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许多瓶颈,有力地推动了公安特色专业的建设,提高了公安人才培养的质量,为重庆公安事业和地方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本文拟从区域特色、师资特色、专业特色和实训特色等四个方面对重庆警察学院“院局共育”的特色路径加以剖析。

一、立足地方需要,凸显区域特色

重庆作为中国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在维护西部地区政治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桥头堡作用。重庆警察学院是重庆市唯一培养公安专门人才的普通院校,承担着公安学历教育和在职民警培训的双重使命,彰显了重庆警察学院着力服务于西部地区稳定发展方面的区域特色。

重庆警院自建校以来,已为全市和西部公安队伍输送了近万名优秀毕业生,培训在职民警达五六万余人次,毕业生也占重庆市公安人员总体数量的1/4。他们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比如雷锋式的好警察、勇斗歹徒以身殉职的民警甘在华同志,2003年公安部授予甘在华同志“二级英雄模范”荣誉称号,市委追授甘在华同志为“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市政府命名甘在华同志为“革命烈士”,市公安局为甘在华同志追记“个人一等功”,团市委、市公安局、市综治办追授甘在华同志为“杰出青年卫士”,1999年市公安局授予甘在华同志“建国50周年安全保卫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4年甘在华同志获得“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舍己救人而光荣献身的预备警官孙斌,被重庆市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重庆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追授孙斌“重庆市文明好市民”荣誉称号,共青团重庆市委追授孙斌“重庆市舍己救人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市教委授予孙斌“舍己救人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公安部追授孙斌“全国公安二级英模”荣誉称号;徒手勇救轻生少女的王静,市公安局党委为王静同志荣记“个人一等功”,又被增选为“重庆城市形象推广大使”,还荣获2011年度法治人物之“2011最美中国人”荣誉称号;2012年度在缉捕悍匪周克华过程中立下大功的英雄模范王晓渝,被授予“重庆市人民卫士”和“重庆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他们都以一腔热血守护着重庆这个美丽城市的宁静与美好,在巴渝儿女的心中高高地矗立着一座丰碑,为维护重庆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学院教师还积极参与重庆市“治安、刑事案件法制审查”专项工作,审查案件上千起。运用测谎技术和设备,协助市公安局侦破了多起重大、疑难案件。在2009年“破积案、追逃犯”战役中,学院成立专案组直接参战,侦破3起沉寂十多年的命案。近几年来,学院民警主办或参与办理包括大足“8·15”和沙坪坝“8·27”等劫持人质案、我国首例流动车制毒案等多起大案在内的刑事和治安案件上百起。学院每年还派遣教师带队和基层公安无缝对接、协同作战,全力维护现场秩序,圆满完成了“平安夜、圣诞夜和新年”的安保工作,确保人民群众度过一个平安祥和的新年,为全市社会治安持续平稳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二、创新师资建设,彰显师资特色

由于公安学科的特殊性,专业教师力量较为薄弱,高学历、高职称的公安业务教师尤为缺乏。[2]为尽快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重庆市公安局在师资引进、培养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按照市局政治部《关于警院教师参加公安业务实践的实施方案》的精神和《学院新进教师参加公安业务实践锻炼实施方案》的要求,为进一步促进新进教师适应公安教育培训工作需要,解决教学工作中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根据“深入基层、跟班作业、教学互动”的要求,锻炼教师应结合专业实际,实行跟班式作业,深入了解公安业务现状、现实所需和发展要求,及时更新、扩充教学内容,改进工作作风,增强教学工作的应用性和实战性,提高行政工作效能。学院每年利用暑假时间选派教师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公安专业实践锻炼。锻炼教师应结合自身所从事的工作和所学专业,制订较详细的“菜单式”流程锻炼计划,填写《教师参加公安专业实践流程锻炼计划表》。教师锻炼期间,按照“建制管理”的要求,在接收分局设锻炼小组,锻炼小组设组长、副组长各一名;每个锻炼小组设立一个临时党支部,组长任支部书记,副组长任支部副书记,负责本组教师、党员在实践锻炼期间的日常工作。锻炼结束后,每位锻炼教师至少撰写一篇不少于3 000字的调研论文,学院对论文进行评比表彰,选择优秀论文在学院学报刊发。

学院还积极推行教官制,根据重庆公安人才的需求,重庆市公安局与重庆警院共同制订了《重庆市公安局党委成员及有职称警政领导培养学生工作方案》,聘请公安一线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骨干民警来学院出任教官为学生讲课,骨干民警和学院教师共同确定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的培训规模、培训规格,各专业警种参与专门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制订,共同确定教学大纲,选定教学内容,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还要求各专业警种必须在重庆警院建专业实验室,各类公安信息资源供学院教学共享。教官制的实施不仅壮大了师资队伍,而且加强了与公安实战部门的联系,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更好结合,形成了共同承担学生教育、培养重任的良好机制。

此外,在“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刘开吉教授的倡导下,一群酷爱警察事业的教师汇聚在一起,开创“面向实战,强警打赢,追求实效”的实战性教学训练理念。特别是刘教授还将这一理念不断地应用于教学实践和企业实践,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亲自带队和指导青年教师和新入职的教师。通过“传、帮、带”的教育方式,一支以名师与特色为牵引、以创新和梦想为动力推动的“双师”型、专兼结合的国家级优秀创新团队脱颖而出,教师的执教能力得以大幅度提升,极大地促进了学院其他专业学科实战性教学训练机制及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发展,为重庆公安教育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设置前沿专业,突出专业特色

新时期,随着犯罪手段不断专业化、不断智能化,许多犯罪行为更加复杂、隐蔽,犯罪案件的侦破和审理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3]学院紧跟公安机关实战应用性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及要求,科学、系统地设置了一些前沿专业。

根据社会犯罪的新特点及发展趋势,2000年学院首创全国第一个警察指挥与战术专业。2006年,在“校局联动、警学共建、三方共赢”思想的指导下,学院法学系独立开设了全国唯一的公安执法综合训练课程,学院还在全国首批开设了警察指挥与战术专业,成立了全国第一个警察战术系,在全国首创了警察战术课程和警用装备与保障课程,力促学院与实战部门、教师与警察相互交替、互相渗透,共谋发展,最终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侦查系还创新性开设了在全国公安院校中居于领先位置的公安信息技术基础课程。2008年,学院侦查、治安管理、警察指挥与战术三个专业获评重庆市教改试点专业。2009年,刑事诉讼理论与实务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近年来,学院治安案件调查与处理、群体性事件预防与处置、毒品化学三门课程被评为公安部精品课程,禁毒学、案件侦查、刑法理论与实务等八门课程被评为省部级精品课程。在2010年重庆市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中,学院被市教委授予“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13年学院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在重庆市本科高校特色专业遴选工作中脱颖而出,获批重庆市首批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

此外,学院为适应重庆市公安机关实施“信息化提升、侦控力倍增、能力强警建设、社会管理和体制机制创新”工程建设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已开办或计划开办的侦查、治安管理、交通管理、警察管理、警察指挥与战术、刑事技术、经济犯罪侦查、禁毒等专业都是公安工作急需的并且是市属普通本科院校没有的专业。尤其是重庆警院还以建设一体化刑事犯罪侦查学科体系为重点,着力打造有组织犯罪侦查、反恐、应急指挥、现场心理等全国领先、能填补公安高等教育空白的专业(方向)。

四、利用实战平台,强化实训特色

重庆警院依据公安教育与公安实战相结合的原则,[4]创新校局合作机制,建立了“学院+区县公安局战训基地+派出所(交巡警平台)实践基地”的三级一体化公安人才培养培训平台,为提升人才实战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在学生到区县公安局战训基地和派出所(交巡警平台)实践的过程中,学院领导还深入一线对实习学生进行督促检查指导,比如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带领教务处及刑事科学技术系相关负责老师赴江北分局对2014届毕业生所在的11个分(区、县)局实习基地开展毕业实习检查,并与当地分局进一步探讨提升学生实践实习水平的方法与措施。

学院还与实战部门合作共建14个实验室和17个校内实训基地,尤其是公安基础警务综合实训室,还配备了活体指纹采集仪等硬件系统和模拟执法办案平台等软件系统,并联入公安内网,可进行人像采集、指纹活体采集、指纹比对、居民身份证识别、接处警、案件办理等业务工作。学生受训平台与公安一线民警工作平台完全一致,是目前国内公安院校中极少数与公安一线完全一致的实训场所之一。

学院与实战部门合作建立了56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增加学生实践教学课程,组织学生到实战部门上观摩课,参与实战演练,学院实践教学实现了场地化、实战化,学生实战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重庆警察学院在特色路径的探索过程中立足地方需要,凸显区域特色,创新师资建设,彰显师资特色,设置前沿专业,突出专业特色,利用实战平台,强化实训特色,构成了重庆警院“四位一体”的教育新机制,为重庆市公安工作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提高了公安队伍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将为深入推进平安重庆建设和服务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公安部.关于加强公安院校和训练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Z].2011.

[2]傅国良.校局合作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

[3]郑群,姚珍贵.校局合作:卓越警务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J].公安教育,2013,(2).

[4]许细燕.校局合作:回顾、调整、拓展——以广东警官学院为样本分析校局合作发展内容和趋势[J].公安教育,2013,(10).

猜你喜欢

公安重庆市重庆
重庆客APP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老公安”的敛财“利器”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在这里看重庆
“10岁当公安”为何能畅通无阻
公安报道要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