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警察形象危机的成因分析和策略建议

2014-04-16王柬

警学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负面新闻公共关系网络时代

王柬

(吉林警察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网络环境下警察形象危机的成因分析和策略建议

王柬

(吉林警察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在网络环境下,很多固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都要重新定义和调整。警察形象逐渐出现危机,就是人民警察队伍对网络环境下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了解、应对失当的结果。要想扭转这一被动局面,不仅要认真地分析形象危机的成因,制定改进的对策,而且要身体力行,坚持不懈。

警察形象危机;成因分析;策略建议

互联网为中国社会带来一场深刻的思维和行为革命。具体到公安领域,之前不为人熟知的“公共关系”逐渐成为热词,几十年不变的正面形象在网络的汪洋大海中被逐渐淹没,发生在各地的各类涉警负面事件在网络的放大下将“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传播规律推到极致,再加上公安机关对新的网络环境缺乏认识和了解,对监督和质疑采取了回避和抵触的态度,在众多原因的交织下,警媒关系危机、警民关系危机、警察形象危机、公信力危机接踵而至。时至今日,警察形象危机依然是一个难解的结,2013年第四届“警察公共关系论坛”的主题就是“警察形象危机管理与警察公共关系建设”。[1]

2014年2月27日,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2]作为与人民群众接触最为频繁的公安机关尤其要在“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上深化认识、主动创新、积极实践,力争在网络环境下打一场改变警察形象危机的翻身仗。

一、网络环境下警察形象危机的成因及后果

(一)少数公安民警的违法违纪行为

在非网络时代,少数公安民警的违法违纪行为存在着一时一地的有限影响,具有短期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即使传播也只是有限传播。但是在网络时代,发生在特定地点的偶发事件,可能通过鼠标和键盘在瞬间传遍全国,久而久之,各地各类的负面事件便形成规模效应,进而在公众心目中形成了对警察群体的负面印象,虽然这种印象不一定真实,但是警察形象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相当主观性的感觉和认知。因此,在网络时代,并不是警察形象比以前更坏了,而是警察形象中坏的方面被放大到极致了。

(二)公安机关对负面事件的回避态度

害群之马哪里都有,人民警察队伍中出现各类问题也并不稀奇,害群之马固然会损害警察形象,但是对害群之马的包庇和姑息才会对警察形象产生毁灭性的打击。

在对害群之马的低调处理上,有这样一种说法,高调处理害群之马“会为公安队伍的整体形象抹黑”,2013年沸沸扬扬的“警察摔婴案”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据中新网报道,林州市公安局民警郭增喜酒后摔婴发生在7月18日晚,直到8月17日,郭增喜才被刑事拘留,延迟了一个月才履行司法程序的原因,就是“不想让队伍受到影响”。我们姑且不问这句万金油式的理由后面是否还有隐情,但在发生负面新闻后,能捂就捂,能拖就拖,希冀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这样的反应和做法只会越抹越黑。

(三)媒体对警察形象危机的推波助澜

在非网络时代,媒体与公安机关还能保持相对的和谐关系,但是网络媒体的迅速崛起打破了媒体与公安机关之间的生态平衡。在网络时代,特别是在今天自媒体当道、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消息的制作方式与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相较于传统媒体的谨慎、持重、可控性强等特点,网络媒体方便、快速、不易管控的特点使其在与传统媒体的竞争中逐渐占据上风。为了在市场环境下求得一席之地,也是由于权利意识的普及与勃兴,一些以前会被行政力量“压下来”的负面新闻,在空前激烈的媒体竞争面前几无遁形。

当然,也有少数媒体抓住警察形象不佳的问题,在一些负面新闻中过度突出警察的因素,以博取眼球。2005年7月20日新浪网转载了河南报业网的一篇文章,题目就是《城管队员殴打违章司机 现场警察袖手旁观》,这种在警察处于非主要矛盾的情况下,贸然将警察群体推向舆论风暴中心,以寻求扩大化的眼球效应,是不少媒体在新闻制作时的惯用手法。事情虽不大,但久而久之,零打碎敲地进行细小炒作,最后也会酿成不可收拾的舆论危机。

(四)警察形象危机引发的公信力危机

以往我们对形象的重要性认识不深,觉得形象不能当饭吃,但是无数事例表明,警察形象的正面与否与公安机关的公信力有着直接关联。公信力强,公安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就会少付出一些执法成本,并且能得到人民群众的配合,事半功倍;反之,即使是出发点正当,于情于法都无懈可击的执法行为也会阻碍重重。

警察的公信力危机发展到极致就是一些非理性地仇视警察群体的现象出现,就像2008年杨佳袭警案发生后,网上有为数不少对杨佳的同情甚至支持的声音,虽然这些声音不占据主流,但是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

二、网络环境下应对警察形象危机的策略建议

(一)要有自揭家丑的勇气和底气

过去无数的教训告诉我们,出现负面新闻时,公安机关出于保护涉事民警、维护警察群体正面形象的初衷,往往会采取以内部整顿处理为主、对外界封锁消息的方式,以求息事宁人。这种做法在非网络时代被大量采用,也颇为奏效。但在网络时代,这种做法会引发无数的恶性联想,不仅舆论场上各式谣言汹涌而来,对事件本身推波助澜,而且当初官方为防止事态扩大而选择的“阶段性否认”最后也会被斥为“官谣”。一件本可能通过“公开、透明”来转“危”为“机”的事件,最后由于官方的滞后与被动,进而演变为更为剧烈的形象危机。即使最后水落石出,谣言被证伪,但伤害已经铸成,一时一地的处置失当,为其埋单的却是整个警察群体的公信力。

因此,公安机关要有自揭家丑的勇气和底气,不管出于何种考虑害群之马都不值得保护。第一,政法人员违法犯罪,属于知法犯法,如果连这样的警察都要保护,无疑将使法律公正的天平大大倾斜,而警察群体的形象和公信力也会因此不断削弱,得不偿失。不护短,不包庇,这是处理相关涉事警察的一个大前提。第二,自揭家丑其实是自我净化,这也是警察队伍建设的应有之义。特别是在现阶段反腐浪潮中,自揭家丑不会使警察形象失分,公众在这种雷厉风行的铁腕手段中,也能看到公安机关切除毒瘤的信心和决心。久而久之,公安机关这些自揭家丑的勇气和底气,都会成为公众对于警察群体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的一部分,叠加到公安队伍的全新印象之中。

(二)公开、透明是应对警察形象危机的一把钥匙

网络时代下的警察形象建设,首要在于公开和透明,特别是在出现涉及警察群体的负面新闻时尤要如此。

负面事件虽然可以通过道德引领和法律束缚加以控制,但是不可能绝对地禁绝。这就需要相关领导人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把握住几个原则:一是快。只有快,才能挤压谣言滋生的空间。在对负面事件处理的初期,官方信息往往要与各类谣言和小道消息展开赛跑。即使是客观的信息,因为不及时,也可能会迅速淹没在互联网汹涌的信息之中。二是全面、详尽。快只是一个姿态,在急欲一求真相的网民眼中,不仅要快,而且要详。谣言的产生不需要信息,信息越少,谣言就越怪诞,传播就越凶猛。三是有耐心。要用证据说话,不要用权力压人。在警察涉及的负面事件中,一类是警察作为负面事件的主人公,一类是警察作为仲裁者。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出于对警察负面形象的刻板认识,受害一方都会习惯性无视调查结果,认为处理过程中涉及权钱交易,对于这样的非理性诉求,如果不够耐心,处理不当,会进一步地激化矛盾,从而给警察群体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效果。

(三)在公安队伍中要强化“每个人都是警察形象”的意识

在网络世界,公安机关干什么,不干什么,怎么干的,最后都点点滴滴地汇集到人民群众的心头,所以形象建设无小事。2012年7月7日,福建台州的一位女警为一个赤裸着上身在街头行乞的老太太系上了衣服扣子,网友赞誉不断,“最美警花”的名头水到渠成。

2011年11月11日,停在浙江省衢州市路边的警车里,两只脚伸出来,一名女子在给他擦鞋,网上舆论哗然。擦鞋是市场经济下正常的商业行为,但是在警车里伸出的高高在上的脚,却是对“人民公仆”的一次辛辣讽刺。这一正一反的事例都是小事,却关联着警察形象的大局。公众对负面新闻的接受度和记忆度远超正面的形象,也就是说,几次正面新闻所构建的形象,很可能就被一次负面新闻摧毁殆尽。那名擦鞋的民警最后被开除,影响却是延续至今。

因此,一定要在公安队伍中强化“每个人都是警察形象”的意识。公安机关形象是一个主观印象的集合,公安机关形象产生的原材料却来自人民警察队伍方方面面、点点滴滴的实际工作。人民群众如何评价人民警察,不仅来自公安机关的宣传和引导,也来自人民警察在岗期间的言谈举止和一次次或普通或特殊的执法行为。

(四)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

在形象建构中,一方面要强化“每个人都是警察形象”的意识,要从每个公安民警的一言一行、每一次执法行为、每一次业务办理中传递“执法为民”的正面形象;另一方面则要主动出击,利用网络提供的便利技术和条件,与时俱进,更新思维,升级技术,不断认识和把握网络传播的规律。

首先,要克服对网络的抵触情绪。一些公安机关的领导干部对网络有抵触情绪,认为网上出现的都是丑化和矮化警察形象的负面新闻,如此先入为主,自然对网络缺乏热情,而且避之唯恐不及,更提不到借助网络技术为警察形象助益加分。其实网络和任何一种传播载体一样,它是中性的。网络上会爆出各种各样让领导干部们挠头不已的负面消息,网络在正能量传播上也具有传统的典型宣传所不具备的巨大能量,“最牛交警”、“最美女警”都是网络力量自发推动而成的正面形象。因此,在网络时代,我们的思路也要不断更新和转换,一个对新鲜事物有吸纳能力的形象,也是一个健康的符合时代精神的形象。

其次,要研究网络,并且在实践中要使网络为我所用。在风起云涌的网络技术革新浪潮中,公安机关的反应总感觉是被动的,是应付的。大家都有门户网站,我也做一个,但只是一个摆设和样子,几年如一日的网站内容不见更新。微博兴起后,各地的公安机关也是一拥而上,纷纷注册,但有人发现,技术是更新换代了,而思维还是原地不动,当年门户网站的内容不更新,现在的微博不发言,以致被网友们戏称为“僵尸微博”。不管网络世界多么日新月异,但形象传播有一点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就是先要解放思想,虚心学习,大胆使用,这样才能熟能生巧。自2013年12月1日嫦娥三号探月着陆器搭载“玉兔”升空以来,一个名为“月球车玉兔”的微博开始引爆网络。“玉兔”用网民喜闻乐见的“卖萌”方式,将机器人格化、具象化,并且不着痕迹地将一些枯燥的科学原理和普通民众经验世界之外的科学名词融入其中,既扩大了影响,又普及了科学,同时牵动了人心,可谓一举多得。这样的手段应引起公安机关的关注。

三、结语

从“警察形象建设”[3]到“警察形象危机”,间隔了11年的“警察公共关系论坛”用“一词之差”揭示了目前警察形象的严峻现状。可以肯定的是,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阶段,公安队伍还将为形象问题埋单。但我们为了明天的美好,要从今天做起,要从此刻做起,要解放思想,要强化形象意识,要做到公开、透明,要创新工作思路。只要做好这些点滴的工作,警察形象总有正本清源的那一天。

[1]李科,于溟.2013中国警察公共关系论坛在大连成功举行[J].人民公安,2013,(23).

[2]总体布局 统筹各方 创新发展 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N].人民日报,2014-02-28.

[3]孙娟.第一届“警察公共关系论坛”纪要[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2,(6).

(责任编辑:孙秀娟)

Crisis of the Police Image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Analysis of the Causation and Strategies

Wang Jian
(Jilin Police College,Changchun Jilin 130117)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many fixed ideas and behavior models need to be redefined and adjusted.The crisis of the police image has arisen gradually,which is the result of the police’s ignorance and improper coping with new situation and new problems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In order to change the passive situation,it is necessary not only to study the causation of the crisis of police image, make improving measures,but to carry out by actual efforts,and insist persistently.Only in this way,can the police image be thoroughly overhauled.

crisis of police image;analysis of the cause;strategies

D631

A

1671-0541(2014)04-0050-04

2014-06-13

王柬(1979-),男,吉林长春人,吉林警察学院中外语言系讲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公共关系学、中国文学。

猜你喜欢

负面新闻公共关系网络时代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负面新闻对债券利差的影响
公共关系(博鳌)合作组织名单
公共关系功勋奖
公共关系创新领军人物奖
公共关系创新领军品牌奖
一场网络时代的围殴
互联网负面新闻偏好对患方信任的影响——基于网络新闻大数据与CSS2013的实证研究
负面新闻的社会影响及其报道方式
网络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