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内脏反位合并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的围术期护理

2014-04-15许瑞瑞熊正香

军事护理 2014年4期
关键词:内脏胆管腹腔

许瑞瑞,熊正香

(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特需二科,上海 200438)

全内脏反位合并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的围术期护理

许瑞瑞,熊正香

(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特需二科,上海 200438)

内脏反位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畸形,有两种类型,即:全内脏反位,左右完全颠倒,即所谓的“镜中人”,发病率为1∶6000~80 000;部分内脏反位,多伴有其他复杂畸形,发病率低于1∶1 000 000。目前尚未明确病因,可能与遗传因素或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改变有关[1]。全内脏反位合并肝内外胆管结石的报告较少见[2]。我院于2012年5月收治1例全内脏反位合并肝内外胆管结石的男性患者,行腹腔粘连松解+肝左外叶切除+残余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经过精心治疗与护理,患者于术后第8天顺利出院,现将围术期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61岁,因“上腹部不适伴皮肤、巩膜黄染3个月”于2012年5月11日入院。患者曾于1986年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术后恢复良好。2012年2月出现突发性右上腹疼痛,呈阵发性发作,肩背部放射痛不明显。2012年4月中旬,开始有发热,最高体温38.0℃,不伴有寒战,在当地医院行抗炎、保肝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遂来我院就诊。入院体检:皮肤、巩膜中度黄染,听诊右位心,腹软,可见上腹正中长约15 cm的陈旧性瘢痕,无压痛、反跳痛。辅助检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右位心;X线胸片示内脏反位,心肺未见异常;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示全内脏反位,肝内外胆管多发性结石伴胆管炎,慢性胆囊炎,肝硬化。2012年5月12日血常规检查:WBC 3.6×109/L,RBC 3.78×1012/L,PLT 104×109/L;肿瘤标志物检查:甲胎蛋白3.3 μg/L,癌胚抗原4.4 μg/L,CA 19-917.8 μg/ml;肝功能检查:总胆红素134 μmol/L,直接胆红素106 μmol/L,间接胆红素28 μmol/L,白蛋白31.7 g/L,球蛋白38.2 g/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37 U/L,G谷氨酰转移酶485 U/L。予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熊去氧胆酸胶囊等保肝、利胆药物治疗。2012年5月19日总胆红素97 μmol/L,直接胆红素 81.9 μmol/L,间接胆红素15.1 μmol/L,白蛋白32.1 g/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66 U/L,G谷氨酰转移酶337 U/L。联系院内会诊,拟定手术方案,积极做好术前准备。2012年5月22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开腹手术,术中探查见腹腔内器官呈左右镜像反位,左右肝上间隙轻度粘连,肝脏呈中重度纤维化,左外叶胆管囊状扩张并扪及大量细小泥沙样结石,胆囊床残留部分胆囊壁,肝下间隙及肝门部与周围组织重度粘连,胆总管直径1 cm,内及泥沙样结石,胃、十二指肠及胰腺等未触及异常。故决定行腹腔粘连松解+肝左外叶切除+残余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手术时间为5 h,手术经过顺利,术中出血600 ml,输红细胞悬液800 ml、血浆400 ml。术后转入ICU治疗;术后当天转普通病房,继续予抗炎、保肝、营养支持等治疗;术后第8天顺利出院。术后半年电话随访,患者身体状况良好,可以从事日常劳动。

2 围术期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二次手术的心理护理 患者26年前有胆道手术史,对内脏的特殊性已知晓。此次接到医生的手术通知后,曾沮丧地对护士说:“20多年前,我做过一次手术,那时候还很年轻,手术还能吃得消,现在年纪大了,我内脏又和别人不一样,手术难度肯定非常大,不知道这次能不能下手术台。”因此,护士对患者进行了积极的心理疏导,告知患者我院是肝胆手术专科医院,对于肝内外胆管结石手术有比较丰富的经验。术前组织全院会诊,拟定手术方案后及时告知患者,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同时介绍一些手术成功的病例,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减轻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该例患者术前心态调整良好,能积极配合各项治疗护理操作。

2.1.2 术前检查的指导 患者因内脏结构特殊,术前接受了各项系统的检查。检查前,先向患者详细说明检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以取得配合。做特殊检查时,陪同患者去检查室。如进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时,与检查室人员做好病情交班,说明内脏反位,协助患者摆好右侧卧位(常规为左侧卧位),配合检查时操作;做心电图检查时,向检查室人员交代患者病情,以提醒操作者将电极片放置在正确部位,详细记录右位心的检查结果。

2.1.3 功能锻炼 该患者术前有10年的吸烟史,因此术前予雾化吸入3次/d,并指导患者雾化后进行有效咳嗽和咳痰。术前指导患者做吹气球的呼吸功能训练[3],以锻炼肺功能,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指导患者采取散步、爬楼梯[4]等方法锻炼身体,以增强心肺功能。让患者躺在病床上,模拟术后床上活动,将床摇至半卧位,教患者抬臀、翻身及有效咳痰的方法。

2.2 术中护理 患者接至手术室,病房护士与手术室护士做好特殊病情交班。巡回护士协助摆体位,根据患者肝脏的部位与常人相反,改为左臂外展后固定,以充分暴露手术区。常规的切口右下肋缘处改为左下肋缘处。洗手护士术中仔细观察反位的解剖部位,积极配合医生的手术操作;关腹前,根据内脏反位的特殊解剖部位仔细查看腹腔,和医生再次核对纱布和手术器械无误后,逐层关腹。

2.3 术后护理

2.3.1 判断内脏部位,正确观察病情 患者术后转入ICU病房,加强各项监护工作。根据右位心将监护电极置于正确的解剖部位,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手术当晚,患者伤口渗出少量血性液体,给予更换敷料后无渗出。术后第1天,患者体温升至38.5℃,考虑与污染性手术有关,遵医嘱给予头孢哌酮钠2 g静脉滴注1次/12 h及吲哚美辛栓33 mg纳肛,患者体温降至37.2℃。

2.3.2 特殊引流管的护理 患者内脏反位,引流管放置的位置与正常人相反。根据反位方向判断各器官的位置,以正确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患者术后带有T管及左、右腹腔单腔管各1根,密切观察腹腔引流管内有无血性或胆汁样液体引出,发现异常立即处理。该患者术后予止血、保肝、利胆等药物治疗,配合MRCP检查,未发现出血和胆漏。

2.3.3 疼痛的解剖定位及护理 患者术后取半卧位,以减少伤口的张力,减轻疼痛。指导患者翻身、咳嗽及床上活动时左下肋缘伤口的保护方法。患者术后带有静脉自控镇痛泵以持续镇痛。术后第2天,患者诉伤口疼痛,根据该患者内脏的特殊性及时行床边B超,提示反位肝脏的左侧断面区无异常,无胸腔、腹腔积液。经长海痛尺[5]评价示疼痛得分为6分,及时给予吗啡10 mg皮下注射,疼痛缓解。患者腹腔引流管拔管前,予吗啡10 mg皮下注射,有效缓解了拔管时的疼痛。

2.3.4 心理护理与针对性健康宣教 在患者手术麻醉清醒后,向患者介绍手术情况和当前的状态。询问患者有无不适,了解患者的思想顾虑,适当地给予解释;及时告知患者手术顺利及其他有积极意义的信息,让患者对术后恢复树立信心。向患者介绍病房内各种仪器设备的作用及其必要性,以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取得患者的配合。患者由ICU转入病房后,留一位家属陪伴,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6]。手术后告知患者要保护左侧肝区,避免外力撞击;注意饮食营养,摄取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饮食;出院后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3 小结

内脏反位合并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较少见,手术风险和难度较大。而术前重视心理疏导及功能锻炼,术后加强病情观察、引流管和疼痛的护理以及针对性健康宣教,是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和术后早日康复的关键。

内脏反位;胆管结石;围术期;护理

[1] 张培健.右位心伴全内脏反位1例[J].解剖学杂志,1997,20(4):400.

[2] 卢军华,杨田,唐俊,等.肝切除治疗复杂肝内胆管结石伴全内脏反位一例[J].中华外科杂志,2008,46(20):1600.

[3] 江端英,梁淑迁.吹气球呼吸功能训练对肺癌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5):31-32.

[4] 杨俊行.全胸膜纤维板剥脱术治疗慢性脓胸的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27(8):812-813.

[5] 陆小英,赵存凤,张婷婷,等.“长海痛尺”在疼痛评估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4):6-7.

[6] 张霁,段敏,谭平,等.肝移植术后睡眠型态紊乱的预防及对策[J].现代护理杂志,2004,10(5):420-421.

(本文编辑:仇瑶琴)

本刊近期正在开展《解放军护理杂志》创刊30周年庆祝活动,具体活动内容及方式详见《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年第1期或直接登陆投稿网站:http://cpnj.smmu.edu.cn。欢迎广大读作者踊跃参加。

2013-04-18

2013-09-28

许瑞瑞,大专,护师,主要从事肝胆外科护理工作

熊正香,E-mail:Joycecht@126.com

10.3969/j.issn.1008-9993.2014.04.017

R473.6

A

1008-9993(2014)04-0053-02

猜你喜欢

内脏胆管腹腔
伤寒杆菌致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合并腹腔脓肿1例
空心猪
多发内脏动脉瘤合并右侧髂总动脉瘤样扩张1例
好吃的内脏
胎儿腹腔囊性占位的产前诊断及产后随访
人工胆管
全内脏反位合并直肠癌肠套叠1例
褪黑素通过抑制p38通路减少腹腔巨噬细胞NO和ROS的产生
五指山小型猪腹腔粘连模型的建立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1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