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寸口脉的脏腑定位

2014-04-15邱志皓

吉林中医药 2014年6期
关键词:寸口表里脉象

邱志皓,滕 晶

(1.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 250011)

脉诊又称切脉,是中医四诊之一。脉诊自扁鹊以来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历代医家对其论述颇多,然关于寸口脉具体分候何脏腑却一直未有统一的认识,其或者从脏腑表里关系来论述,或者从五行的角度来探讨,各家的说法不一,现结合历代文献和现代医家的认识对其浅述如下。

1 古代文献对寸口脉脏腑定位的论述

1.1 《黄帝内经》的论述 脉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时代,但《内经》中并未明确提出寸口脉的概念。《素问·脉要精微论》仅提及“尺内两旁,则季肋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1]这说明古人已认识到寸口部位与机体的某些部位相对应,通过诊查寸口脉象的异常可以了解机体的病理状态,这是寸口脉脏腑定位的萌芽阶段。

1.2 《难经》的论述 《难经》对脉学的研究继续深化,正式提出了诊脉“独取寸口”。《难经·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2]其将对脉象信息的描述和研究集中在“方寸之间”,形成了两千年来脉学研究的方向[3]。而且将寸口脉明确分为尺、寸,并提出以关为界,为后人的三关定位法打下基础。虽然《难经》还没有明确提出寸口脉的分主脏腑,但继承了《内经》中“上竟上”“下竟下”的观点,确立了寸部和浮取对应机体的上焦脏器,尺部和沉取对应机体的下焦脏器,关部、中取对应机体脾胃的认识,为寸口脉的脏腑定位打下了基础。同时,以五行相生之说为依据,拟定了经脉脏腑的寸、关、尺三部归属,即心、小肠在左寸,肝胆在左关,肾、膀胱在左尺,肺、大肠在右寸,脾胃在右关,心包、三焦在右尺[4]。

1.3 《脉经》的论述 《脉经》是中国最早的脉学专著,其对寸口脉分候脏腑已有明确论述。《脉经·卷一·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心部在左手关前寸口是也,即手少阴经也,与手太阳为表里,以小肠合为府……肝部在左手关上是也,足厥阴经也,与足少阳为表里,以胆合为府……肾部在左手关后尺中是也……肺部在右手关前寸口是也……脾部在右手关上是也……肾部在右手关后尺中是也,足少阴经也,与足太阳为表里,以膀胱合为府,合于下焦,在关元右,左属肾,右为子户,名曰三焦。”[5]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王氏对寸口脉分候脏腑主要是从脏与腑的表里关系来认识的,即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等。

1.4 明代医家的论述 明代张介宾在《景岳全书·卷之五道集·脉神章(中)·通一子脉义·部位解(二)》谈到:“左寸心部也,其候在心与心包络”“右寸肺部也,其候在肺与膻中”“右二部,所谓上以候上也,故凡头面、咽喉、口齿、颈项、肩背之疾,皆候于此。左关肝部也,其候在肝胆”“右关脾部也,其候在脾胃”“右二部居中,所以候中焦也,故凡于胁肋腹背之疾,皆候于此。左尺肾部也,其候在肾与膀胱、大肠”“右尺三焦部也,其候在肾与三焦、命门、小肠”[6],说明张介宾对寸口脉分候脏腑的认识在脏的定位上是对王叔和理论的继承,即认为左手候“心肝肾”,右手候“肺脾肾”;但在对腑的定位上则略有不同,张氏认为小肠配右尺是火居火位,而大肠配左尺是金水相生。从中可以看出张介宾是从五行的角度对脏腑进行寸口部定位的。李梃在《医学入门》[7]中写道:“凡七情伤之浅者,惟气口紧盛而已。伤之深者,必审何部相应,何脏传次,何脏相克。”

1.5 清代医家的论述 清代吴谦在《医宗金鉴》中关于五脏的定位与前人论述相同,在六腑与躯体部位的认识上亦有独到之处,他认为小肠配左尺,大肠配右尺,他是以尺候腹中的相应部位,故又以三焦分配寸、关、尺三部。王邦傅在《脉诀乳海·卷五·左右手诊脉歌》中认为“人之左尺水生左关木,左关木生左寸火,左寸火生右尺火;右尺火生右关土,右关土生右寸金,右寸金生左尺水。又左寸火克右寸金,右寸金克左关木。左关木克右关土,右关土克左尺水。左尺水克左寸火。”可见对寸口脉脏腑定位的认识主要是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或者是从脏腑的解剖位置来定位,或者是结合五行的传统哲学理论来定位。

2 现代医家对寸口脉脏腑定位的认识

2.1 微观脉学的精确性认识 现代微观脉学的兴起对寸口脏腑的定位有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和观点。如安徽学者许跃远[8]认为,人体脏器的寸口脉定位是人体脏器在寸口脉上新的分属。它主要依据躯体神经、植物神经的分布,血液供应的范围来研究脉位,其中,头部的脉象信息在寸脉的远心端,胸腔所含脏器的脉象信息覆盖于寸脉部。以此类推,肝、胆、脾胃的脉象信息在关脉的远心端,肾、胰腺、肠等脉气在关脉的近心端[6]。熊文昌[9]亦认为,寸口可以反映人体“中”脏腑的气血盛衰变化。许氏脉学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认识寸口脉的定位,将传统脉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使得寸口脉的定位更趋精确。

2.2 辨证脉学的系统性认识 齐向华教授[3]在其《辨证脉学》中提到,“寸口脉的脏腑定位主要有功能定位和结构性定位两种。中医学的脏腑是功能系统,非实质性的解剖器官,中医学寸口脉的脏腑定位是其功能系统的投射定位,就像‘舌为心之苗’‘肾开窍于耳’,而非脏器实体的直接联系。”齐教授将现代系统论的新思想应用于传统脉学,并结合多学科理论形成了一套全新的脉学体系,从更宽广的视野来认识寸口脉的脏腑定位。

3 结语

从上述各医家对寸口脉脏腑定位的认识来看,它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笼统到具体的过程,说明这一理论是医家在不断地临床实践过程中逐步发展和提高的,是医家们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并结合自己的认知和经验所形成的,这也说明了脉象信息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其实古人在这方面也有自己的见解,如《诊宗三昧·脉位》云:“或问:古人以三部位分别藏府,而大小肠之脉,或隶之于两寸,或隶之两尺,未审孰是孰非,愿示一定之理,以解学人之惑。答曰:皆是也,皆非也,似是而非也。缘经无显论,所以拟议无凭。要知两手三部,咸非藏府定位,不过假道以行诸经之气耳。”[10]所以说,寸口脉的脏腑定位并不是一个恒常态,而是一个动变态,它是因人而异的。它不仅与医者对前人理论的接受程度有关,也与个人的指下感觉和认知水平有关。除此之外,个体之间体质的差异性也会使得脉象信息在不同个体间寸口脉的不同部位呈现出来,这些因素都会使寸口脉的脏腑定位处于变动之中。

[1]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73.

[2]张玉萍.难经[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4.

[3]齐向华.辨证脉学:从“指下难明”到“脉证相应”[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06,182.

[4]刘艳,李毅.初探《难经》对脉学的贡献[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2(4):1-3.

[5]王叔和.脉经[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8.

[6]张景会.景岳全书[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48.

[7]李梃.医学入门[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06-209.

[8]许跃远.中华脉神[M].台北:大展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20.

[9]熊大昌.人迎寸口对比诊断法临证应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10):86-87.

[10]张璐.诊宗三昧[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寸口表里脉象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山河“表里”——潼关,岂止是一个地理的“关”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也论人迎寸口诊法
经二重组织表里经遮盖性不良的成因与对策
《灵枢·禁服》“人迎”“寸口”位置初探
105例弦脉的“计算机脉象仪”脉图参数分析
对北洋政府新闻出版立法表里二重性的分析
溯源脉诊“独取寸口”理论的形成、发展与完善
反讽:基于表里内外语境的“佯装”、“歪曲”:张力诗语探究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