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过敏性皮肤病患者心理状况分析及护理干预

2014-04-15杜锦霞陈萍冯欣伟王蓓

军事护理 2014年6期
关键词:评量皮肤病中度

杜锦霞,陈萍,冯欣伟,王蓓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 皮肤科,上海 200003)

·心理护理·

过敏性皮肤病患者心理状况分析及护理干预

杜锦霞,陈萍,冯欣伟,王蓓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 皮肤科,上海 200003)

目的分析过敏性皮肤病患者的心理状况,并总结其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皮肤科近4年来收治的过敏性皮肤病患者198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时及出院时均采用自我评定焦虑量表及自我评定抑郁量表进行测评心理状态,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结果198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入院时有轻度及中度焦虑者162例(81.82%),出院时有轻度及中度焦虑者53例 (26.77%);入院时有轻度及中度抑郁者155例(78.28%),出院时有轻度及中度抑郁者43例(21.72%)。结论焦虑和抑郁是过敏性皮肤病患者非常普遍的心理问题,有效地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过敏性皮肤病;心理分析;护理

过敏性皮肤病是皮肤科最为常见的一组疾病,主要包括湿疹、皮炎、荨麻疹等一大类疾病,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红斑、丘疹等皮损为主要特征,相当大比例的患者具有慢性、复发性的特点。大多数过敏性皮肤病患者病因不明或病因复杂,缺乏特效治疗,一般病程较长,反复发作, 甚至经久不愈。过敏性皮肤病具有两大特点:一个是剧烈瘙痒,给患者的工作、生活带来很大影响,另一个是红斑风团等皮损常常发生在暴露部位,影响患者容貌。由于这两个特征的影响,患者常会出现急躁、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很多患者甚至对治疗失去信心。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心理护理是过敏性皮肤病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我科近4年来收治的过敏性皮肤病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经验进行总结。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8年5月至2012年5月,长征医院皮肤科共收治了198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年龄7~89岁,平均(35.6±25.6)岁;其中男112例、女86例,均为门诊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其中湿疹112例,皮炎65例,荨麻疹21例。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1周采用焦虑自评量表[1]及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自评[1],医护人员对有轻、中度抑郁或焦虑的患者进行登记。由心理护理小组成员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护理计划,通过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护理计划。出院时再次对所有患者进行评估,针对出院时仍存在心理问题的患者,小组成员加强电话随访及家庭访视。

1.3 评价方法 (1)焦虑自评量表评分,该量表用于评定焦虑患者的主观感受,共20个项目,主要评定依据为项目所定义的症状出现的频度;(2)抑郁自评量表评分,该量表按症状出现频度评定。两种量表各有20题,满分100 分,70分以上为严重抑郁或焦虑, 60~69 分为中度抑郁或焦虑, 50~59分为轻度抑郁或焦虑,50 分以下为正常[1]。

1.4 结果 198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入院时有轻度及中度焦虑者162例(81.82%);出院时有轻度及中度焦虑者53例(26.77%);入院时有轻度及中度抑郁者155例(78.28%);出院时有轻度及中度抑郁者43例(21.72%)。

2 心理护理

2.1 成立心理护理小组 患者患病后,其社会角色也随之而发生改变。由于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的突然改变,患者往往难以立即适应,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这就需要护士通过心理护理,帮助患者调整心理至最佳状态,使其有利于治疗和康复。心理护理不仅能促进康复,还能提高护理效果[2]。科室于2006年成立心理小组,人员共5名医护人员,其中中级职称1名、初级职称4名,均在皮肤科病房工作5年以上,专科理论扎实,对心理护理有浓厚兴趣。小组成立后,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组内人员的培训,现1名护士已取得初级心理测量师资格证书,其余4名均多次参加各种院内外心理护理培训班。

2.2 入院时的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热情接待患者,帮助患者摆放物品,耐心详细的介绍病区环境以及日常生活中需注意的事项,进而让患者尽快熟悉医院环境,消除患者对陌生环境的不适感。发放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自评。对经评估有轻度或中度焦虑、抑郁患者,由心理护理小组成员成为其责任护士,负责其在院期间的护理工作,同时尽量避免抑郁患者在同一间病房,以免相互影响。

2.3 住院期间的心理护理 责任护士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疾病相关信息,嘱患者减少对皮肤的搔抓,避免使用热水及肥皂烫洗;饮食应以清淡为主,低脂肪、低盐,嘱患者减少刺激性食物的摄入,戒烟、戒酒等,并解释清楚相关行为的目的。为患者制定作息时间表,使其生活起居规律,并讲清其重要性。嘱其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以不感觉到累为宜。责任护士在与患者的交流中要善于倾听,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水平及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患者的心理变化等。通过倾听患者的诉说,护理人员做出正确评估,了解患者的需求,并做出相关知识的讲解和示范。对于患者提出的疑问,及时给予解答。在交谈中,护士要透露出对患者关心、爱护的意识,尊重患者,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不安与痛苦,对积极的想法给予鼓励,对消极的意识或思想包袱应及时采取阻断措施,并往积极的方向引导。由于此类疾病易反复发作,家属对患者的痛苦多数习以为常,关心不够。医护人员应优化患者的支持网络,帮助患者与家人、朋友及亲戚间建立和谐关系,向家属讲解家庭支持对疾病治疗及康复的重要性,鼓励家人多与患者沟通,使患者能体验到家庭和社会的温暖,激发其对生活的期望,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恢复回归社会的勇气。

2.4 行为疗法 (1)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训练患者腹式呼吸,让患者放慢呼吸,同时让患者听一些自己喜欢的音乐,使自己平静,放松。(2)对于中度焦虑、抑郁的患者,干预过程中指导其进行肌肉放松训练,以缓解其紧张情绪。选择安静的环境,使患者保持平静与安静,精力集中;嘱患者闭上眼睛,进行深而慢的呼吸,先深吸气再缓慢呼气。重复数次,使患者完全安静下来;指导患者放松,嘱患者在吸气时紧张肌肉,呼气时放松肌肉,交替进行。

2.5 出院指导 出院时告知患者坚持用药及定期检查的重要性,不随意增减药量,避免使用医嘱以外的药物;做好防范措施,定时锻炼,增加机体免疫力,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平素穿着的衣物宜以宽松及棉质材料为主;加强患者对该病的正确认识,如治疗过程中的病情反复及病情随季节变化的特点,消除患者心中的顾虑以及担心等。与家人、朋友多沟通,寻求社会支持,保持良好的心态。护理人员对在出院时仍存在轻度和中度焦虑、抑郁患者建立出院随访机制,每2周电话随访,每季度家庭访视。

3 体会

从本研究资料可看出,过敏性皮肤病患者焦虑、抑郁症状较普遍。本研究198例患者入院时有轻度及中度焦虑症状者占81.82%,有轻度及中度抑郁症状者占78.28%。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3点:(1)虽然一般皮肤病对人体的重要器官并无损害, 但因其病变位于体表, 影响美观, 易受歧视,给患者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2)本病发病初期多有瘙痒症状,产生焦虑、紧张、恐惧的心理状态, 当病情发展为慢性时则因迁延不愈,病情反复易形成抑郁、烦恼、痛苦的心理状态;(3)本病发病年龄跨度较大,从小儿至老年人均可发病,对不同年龄层次的患者均可造成学业、就业、婚姻及居家养老的严重影响。所以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观点来看, 在治疗过敏性皮肤病的同时,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非常重要。

从本研究资料可以看出,对过敏性皮肤病患者,有效地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本研究198例患者,入院后经过有效的护理干预,轻度及中度焦虑症状者由81.82%降至26.77%,轻度及中度抑郁症状者由78.28%降至21.72%。我科采取由专业知识丰富、工作年限长、工作能力强、有一定相关心理知识基础的护理人员组成心理护理小组,每天至少使用30 min的时间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不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还能及时了解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动态,给予制定不同的心理护理方案[3-4]。

[1] 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音响电子出版社,2005:213-214,223-224.

[2] 姜国和.改善医患关系的伦理概念[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378-380.

[3] 杜锦霞,陈萍.卡马西平导致的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患者的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8(9):1399-1400.

[4] 程金莲,韩世范,乔枚.山西省临床护理人员开展健康教育现状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11):645-648.

(本文编辑:郁晓路)

2013-05-27

2013-12-11

杜锦霞,本科,主管护师,主要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王蓓,E-mail:beiwang2002cn@yahoo.com.cn

10.3969/j.issn.1008-9993.2014.06.026

R758.2

A

1008-9993(2014)06-0075-02

猜你喜欢

评量皮肤病中度
计算机通识课德育渗透的评量方法与手段研究
草药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夏秋重护肤 远离皮肤病
小米手表
大数据时代基于OBE的线上会计基础培训评价
基于“成果导向”教学理念下《动物微生物及免疫》课程评量方法的开发与设计
夏秋重护肤 远离皮肤病
我国台湾地区身心障碍者职业辅导评量及启示
特异性抗P . g-IgY龈下冲洗液对中度和重度慢性牙周炎的疗效观察
LEEP治疗中度宫颈上皮内瘤变对HPV感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