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惠安影雕的艺术价值与发展局限性

2014-04-15陈晓萍

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惠安雕塑绘画

陈晓萍

(泉州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福建泉州362000)

“北有曲阳,南有惠安”,是中国雕塑界对惠安石雕艺术的美誉,从而奠定了惠安作为南派雕塑的代表所具有的地位。而影雕,虽然只是惠安近几十年间才发展起来的石雕艺术,但却以独特的艺术魅力而闻名于世。“所谓的影雕,就是以惠安特有的玉昌湖青石切锯成的1.2~2.0cm厚的平板做材料,在经过水磨而光亮如镜的石面上,用钢凿凿出大小、深浅、疏密各不相同的网点,产生明暗反差效果,显现出人物肖像、山水花鸟等栩栩如生的画面,是惠安石雕的一朵奇葩”。[1]“苏杭绣丝绸、惠安绣石头”,影雕以针为刀,赋予石头新的生命力。

一、影雕的历史与工艺

关于影雕的起源时间,众说纷纭。据《泉州市志》记载,1970年8月,在“惠安石雕厂蒋友才等艺匠在美术界知名人士黄清祺指导下”,[2]414在雕琢黑白花工艺的基础上创造了影雕艺术;而据著名的影雕大师刘碧兰的回忆,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影雕作为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已经出现在惠安石雕厂。①2010年2月根据对惠安影雕大师刘碧兰的采访资料整理。亦有说法认为影雕是1970年由设计师吴水木及其技匠师父,从传统的“针黑白”的工艺发展起来的;另一说法则揭示了影雕发明的原因: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人大胆提出是否可以采用“针黑白”这一工艺来雕琢毛主席像,这个想法十分新颖,人们立即接受并付诸行动。在精通人物绘画和西洋透视法的画家的热情指点下,凭着对伟人领袖的热爱和崇拜,惠安的石雕师傅竭尽所能,一“针”一“针”地琢起来。尝试很成功,石雕作品与原来的照片几近一样,于是一门新工艺就在不经意中诞生了。

影雕制作的过程包括画图、初雕、细调和加精四个步骤。影雕要求作品细腻逼真,因此图稿必须十分准确,但由于学习影雕的人基本上没有什么美术基础,因此,一般都采用复写纸把画拓印到青石板或者是黑胆石板上,有效地避免作品中出现形体不准的问题。影雕的雕琢工具一般采用金刚钻,一根金刚钻有2斤重,这些金刚钻的钻头大小不一,最小的只有针眼那么大,最大的也不过几毫米。初雕是用最大号的金刚钻,把已经拓好的图形轮廓和大的明暗关系先凿出来。在过去,这个步骤靠人力完成,随着影雕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已经部分介入电力,如今初雕这个步骤基本依靠电力完成,大大提高了制作的效率;初雕完成后,整个大的图像基本就在石板上浮现了,有一定的明暗和体积关系,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在初雕的基础上,加以细雕。从细雕开始,便都是人力完成。细雕是整个影雕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最费时的一个阶段,细雕要将图像中的整体层次雕出来,在黑白色调的基础上,加入灰色调,使整个画面丰富起来。至此,一幅黑白影雕作品也基本成形了;加精即用最小号的金刚钻,对一些细节加以修饰,使整个影雕作品更加的细腻精致,增强整体性。黑白影雕以油性颜料 (油画或丙烯颜料)加以着色后成为彩色影雕,这类产品进入市场后逐渐为人们所熟悉和接受。

当代影雕在保持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上,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在一些较大篇幅的作品当中,小部分的介入了电力,使影雕的制作效率有了一定的提高。在科技方面,由于影雕制作方法的限制,发展并不明显,当代有人尝试运用激光雕镂来取代人力,电脑雕刻机、喷砂影雕机的出现使影雕的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然而,由于其精细度差,机械介入的作品效果机械呆板,并没有收到明显的效果。

二、影雕的艺术价值

从上述影雕的起源、发展和工艺来看,它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技术上传承了惠安传统“针黑白”的技术,又融入了西方的造型观念。其工艺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其艺术特点与价值。

1.绘画性。影雕具有强烈的绘画性,但这种绘画性又迥异于中国古代雕塑的“绘画性”。中国古代长期绘塑不分家,且对绘画的重视甚于雕塑,因而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这种“绘画性”不仅表现在雕塑吸收了绘画线条、色彩的特点,而且还习惯于给雕塑上色和画线。古代雕塑家和工匠们“运刀如运笔”,以灵动而富于变化的线条表现出对象不同的质感、体型和个性。这种“绘画性”也导致了中国雕塑重神轻形,走向写意的道路;而影雕的绘画性,表现在影雕师“运针如运笔”,既能如摄影般模拟出真实的影像,又能模拟绘画的笔触技法,从审美效果看更倾向视觉而乏有雕塑固有的触觉。这种造型手法,与中国古代雕塑的写意精神 (绘画性)是背道而驰的,同样,与以体块和空间的丰富变化来表达轮廓和衣纹的形状的西方古典雕塑也是迥异其趣。它走向的是西方古典造型艺术的“绘画性”,因此,它更倾向于绘画而非雕塑。

这种“绘画性”使它与传统圆雕比具有更多的叙事性,更好地发挥其在题材、构成和空间处理等方面的优势,表现传统的圆雕所不擅长的一些内容和对象,譬如可以将事件和人物置身于复杂的背景与环境中,并能表现如戏剧电影般的情节发展、变化及转折,灵动自由的进行视角的切换,甚至可以穿越时空,将事物进行错位、穿插和重叠等等。

2.细腻逼真性。人们常常用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来形容影雕作品。影雕是借助摄影技术网点成型的原理,利用网点大小、疏密的排列,营造出真实的影像。从造型的步骤来看,则与西方古典造型的原理一致,由整体的大体明暗入手,后进入细节的精雕细琢,最后的阶段则加强所描绘物象的整体性。其所追求的审美趣味,也与西方古典造型一致,特别是肖像影雕,在相似方面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细节表现方面,更是无可挑剔,如对毛发的刻画。只是素描和摄影可以反复修改和重复拍摄,而影雕以针雕镂而成,具有不可更改性,因此对艺人技术的难度和熟练度要求很高。

影雕细腻逼真的艺术特性使它兼具有“记事”功能,相对于摄影和印刷品等传统的记事载体,以及当代新兴的电子数据,它在耐久性方面的优越性是不可比拟的。纸制品无法永久保存,图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泛黄、破损,电子数据等亦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而影雕则不一样,由于它特殊的制作材料,既不会褪色,也不会变形,只要不摔碎,其作品将永久的保存下去。因此,许多国家开始通过影雕来保存一些比较容易损毁的文物,例如古书,古画等等。也由于它的这个特性,使它成为装饰点缀家居的新宠儿,如婚纱写真以及纪念堂、陵园的常客。

3.平面性。雕塑,又称雕刻,集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为一体。雕塑家利用各种可塑性材料 (如石膏、粘土、面团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性材料 (如金属、石头、木材、玉材等),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雕、刻借助减法 (减少可雕性物质材料),塑则通过加法 (堆增可塑性物质材料)来达到艺术创作的目的。传统的雕塑是静态的、可视的、可触的三维物体,通过立体的团块来诉诸视觉的空间形象,体现了对空间的占有度以及力度。在雕塑界对空间的定位中,一般为三维、四维。反观影雕,则是在平面里,借助明暗、光影,体现物象的立体感。如果说浮雕是一种“浅”雕塑,那么影雕则将这种微弱的深度也抹平了,即力图在二维的平面上传达出三维空间的幻象,突破了传统雕塑的空间限域。

有意思的是,当某些绘画艺术意图通过笔触、拼贴、滴撒、肌理等因素追求可触性时,影雕却是将雕塑的可触性完全排除了。通过平如明镜的表面和细密的富有节奏性的网点,我们能感受到影雕作品传递出如轻音乐般的平和情调和抒情诗般的浪漫柔情。

三、影雕的发展局限性

前述提到,影雕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开拓了传统雕塑空间的新领域,创造出二维、平面化的雕塑形式。但也正因为如此,使它在艺术价值上丧失了雕塑所固有的特性,具有相应的局限性。

1.从艺术的特性来说,雕塑擅长表达力度与空间,而绘画的长处在于色彩的张力。雕塑品实际体量与绘画的虚拟体量从视觉感受上是不一样的,绘画中的虚拟体量要达到雕塑的实际体量是完全不可能的——这也是雕塑魅力之所在,它在空间表达上的力度及其带给人们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是其他任何艺术样式都无法替代的。法国雕塑家法尔孔奈说过:“如果雕刻能保留在自己确定的范围之内,它就不会丧失自己任何一项优点;但是,如果它要使用绘画的全部手段,它就会受到失败的威胁。”[3]46对此,法国著名的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也在其艺术论中叮嘱后人:“塑造的时候,千万不要在平面上,而是要在起伏上思考。”[3]48与雕塑相比,绘画的魅力更多在于彰显色彩的冲击力。有意思的是,影雕恰好介于两者之间,但它也因此丧失了两者的优点,既无法在空间的角度凸显力度,又丧失了色彩的表现张力 (虽出现了彩色影雕,但其色彩的表现力无疑是相当弱的),这种状况既使它具备一定的价值,又使它囿于自身而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畴内,裹足不前。

2.从艺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影雕所追求的逼真、细腻性,这在西方千年的发展中,已完成了艺术的使命,无论是素描、油画,或是其他画种,都在这方面达到过顶峰并转而向其他方向寻求发展的可能性。因此,排除“记事”“纪实”的实际功能之外,对于其在逼真方面的艺术诉求,能否超越绘画的范畴,或者还有什么意义,的确让人担忧。此外,中国古代雕塑所追求的绘画性以及由此导致的写意精神,也无法在影雕上得到传承。对于影雕的定义,一般认为它属于工艺美术的范畴,从从事者来看,也由工人来完成,他们大多缺乏艺术修养,这也注定了影雕向纯艺术发展的先天不足。

3.从市场发展的角度来看,由于影雕作品的平面性、体积小,使它不可能在展示空间上有大的突破,只能退缩到工艺装饰品的领域,无法成为公共展示空间的常客,这也限制了其在市场方面的发展。对于影雕的用途,也是“既可供厅堂、室内摆设的珍贵装饰品,亦可作馈赠亲友宾客的精美礼物”。[2]415但即使作为工艺品或馈赠礼品,它的缺点也是比较明显,由于其材质是石头,十分笨重,使它不便于随身携带,作为旅游商品显然并不一定十分合适。加之影雕的学习难度比较大,从学习到出师,大约需要3~6年的时间,①2010年2月根据对惠安影雕大师刘碧兰的采访资料整理。所以学习影雕工艺并不能在短期内看到明显的经济效益,因此现在学习影雕的人也越来越少。而且影雕作品的制作过程中,少有科技的介入,大部分仍然是人力手工雕琢,因此,影雕很难形成大规模的产业。20世纪80年代,影雕也曾经火热过一段时间,但是由于新的学习者急功近利,使影雕作品的品质一落千丈,热潮过后,影雕的经济效益开始下降,许多艺人也因此转行。随着一代艺人的老去,影雕也不可避免地走上衰败。

综上所述,影雕是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是中国雕塑一向所注重的“雕与绘画的结合”一脉相承,但它又不可能出现在古代的中国,因为它在造型上追求的写实性与传统中国雕塑所讲求的写意精神又是背道而驰的。如果没有西方造型艺术的引入,不可能在中国东南一偶的福建惠安,产生这种写实、逼真、细腻的影雕技术。工艺上,它借鉴了摄影技术成像的原理,利用石头的折光度,经过画图、初雕、细调和加精等步骤的层层深入,靠着钻点的大小、深浅、粗细、疏密和虚实的有机结合,模拟出逼真、细腻的景象,构成了其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在空间上,它突破了雕塑界所固有的三维、四维空间界限,开拓了二维雕塑的新空间领域;但同时,其所追求的逼真、细腻性,和对二维空间的诉求,也使它丧失了雕塑所固有的体量感及由此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从而退缩到工艺装饰的领域,无法自由、自觉的走向纯粹艺术的领域。

[1]泉州市志编撰委员会.泉州市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636.

[2]惠安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惠安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414-415.

[3]葛塞尔.罗丹艺术论[M].沈琪,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46-48.

猜你喜欢

惠安雕塑绘画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惠安武装暴动
让红色文化成为引领惠安跨越赶超的强大动力
奋进中的西安北方惠安化学工业有限公司
惠安公司以贴心服务拿下外贸订单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