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小萍治疗脾胃病验方举隅*

2014-04-14王茂泓高生李龙华张小萍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田七枳壳胃脘

★ 王茂泓 高生 李龙华 张小萍

(1.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江西 南昌 330006;2.张小萍名中医工作室 江西 南昌 330006)

1 张氏益胃汤

方剂组成:党参15g,炒白术10g,法半夏10g,陈皮10g,白及20g,黄连6g,浙贝母10g,蒲公英15g,谷麦芽各20,茯苓15g,木香6g,枳壳15g,田七粉3g冲服,炙甘草6g。

功效:健脾益胃,理气活血,清热利湿化痰。

主治:脾胃虚弱,气滞血瘀,湿热痰浊互结之消化性溃疡或非萎缩性胃炎。

方解:脾气虚弱是消化性溃疡及非萎缩性胃炎的一个基本病机。由于脾气虚弱,气血不足,胃络失养,邪毒乘虚而入,使胃络局部经脉阻塞,气血凝滞;脾虚水谷精微不运,酿湿生痰,郁而化热。若湿热痰浊较甚,则毒壅血郁,胃膜化腐而成溃疡。若脾胃虚弱较甚,则湿热痰浊不化,气血凝滞发为非萎缩性胃炎。其中皆以脾胃虚弱为本,气滞血瘀,湿热痰浊为标。因此健脾益胃,理气活血,清热利湿化痰是治疗消化性溃疡及非萎缩性胃炎的重要法则之一。张氏益胃汤依据此法则,以党参、白术为君,健脾益气;脾不升则胃不降,故以法半夏、陈皮和降胃气,调节脾胃气化;白及配黄连不仅清热利湿,尚有解毒生肌,敛疮愈疡之功;浙贝母不仅有清热化痰,开郁散结之功,尚有通络、去腐生肌之能;蒲公英擅消痈散结,并能清热解毒利湿,与浙贝母相伍,不仅可消炎止痛制酸,对幽门螺旋杆菌也有较好的杀灭作用;谷芽功擅健脾开胃,下气消食,其性下行;麦芽则助胃气上升,其性上升,于消食和中之中具生发之气。谷麦芽相配,一升一降,相须为用,正合脾升胃降之理,使脾胃升降有度,反映了张小萍教授脾胃气化的学术思想。以上三组药对的绝妙配伍是张小萍教授多年临证经验的总结。此外,张氏益胃汤再以茯苓健脾升清;木香、枳壳理气助运;田七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炙甘草调中补虚。共凑健脾益胃,理气活血,清热利湿化痰之功。根据张氏益胃汤的组方特点以及张小萍教授多年的临床经验,此方为治疗消化性溃疡及非萎缩性胃炎的常用方剂。

常用加减:胃痛甚者,加川楝子10g、玄胡索10g,加强疏肝理气止痛之功;胃胀甚者,改枳壳为枳实10g、加槟榔10g,以加强行气消滞之功;若胃痛日久,久痛入络,由气分深入血分,加玫瑰花10g以活血散瘀止痛。

验案举例:宋某,男,40岁,2012年5月初以胃脘胀痛反复发作8个月就诊。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非萎缩性胃炎”。曾服“半夏泻心汤”及“兰索拉唑”等药效果不显。现症见:胃脘胀痛,食后腹胀,嘈杂易饥,时有泛酸,嗳气,食欲不振,大便偏稀,日1~2次,小便色黄,寐欠安,舌质暗红、苔薄黄腻,脉细滑微弦。诊为“胃痛”,辨证属脾胃虚弱,瘀热互结。治以健脾益胃,清热活血。处方:党参15g,炒白术10g,法半夏10g,陈皮10g,白及20g,黄连6g,浙贝母10g,蒲公英15g,谷麦、芽各20g,川楝子10g,延胡索10g,合欢皮15g,枳壳15g,田七粉3g冲服,茯苓15g,炙甘草6g。7剂后,患者胃脘胀痛明显好转,继服14剂,胃脘胀痛消失,随访3个月未发。

2 张氏养胃膏

方剂组成:生地15g,玄参15g,北沙参15g,麦冬10g,枸杞15g,当归6g,白及20g,黄连6g,浙贝母10g,蒲公英15g,谷麦、芽各20g,川楝子10g,百合15g,枳壳15g,田七粉3g冲服,炒白芍15g,炙甘草6g。

功效:益胃疏肝,滋阴活血解毒。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或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等胃癌癌前病变证属肝胃阴虚者。

方解:一般认为,脾胃虚弱是胃癌前病变的基本病机。因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胃膜失于濡养,可致胃粘膜苍白、变薄、胃壁蠕动弱等胃镜象出现。此外,脾虚不运日久可导致“瘀”和“热”,“瘀”、“热”及所化之“毒”则是胃癌前病变的主要环节,“瘀”和“热”也常发展至肝胃阴虚,胃络瘀阻,从而成为胃癌形成过程中的常见病机。张氏养胃膏紧扣此病机,方中生地黄、玄参为君,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玄参偏于泻火解毒,尚有散结之功;生地养阴作用较好,且有“逐血痹”之功。《神农本草经》云:“味甘寒,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其味甘入中,寒入肾,可滋养胃阴,补益肝肾。故生地黄、玄参共为君药,不仅养阴,且可散结除血痹,正契合胃癌癌前病变肝胃阴虚,胃络瘀阻化毒之病机。北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为臣,养血益阴柔肝,配合君药以养肝体,育阴而涵阳。当归养血活血,且有流通之性。此外,仍使用了张氏益胃汤中的三组药对白及配黄连、浙贝配蒲公英、谷芽配麦芽以调理气机及清热利湿,泻火解毒,消肿生肌、通络散结。佐以川楝子,理气止痛,疏肝泄热,以遂肝木条达之性,该药性苦寒,但与大量甘寒养血滋阴药配合使用,则无苦燥伤阴之弊。此外用百合滋阴润肺,清心安神;大队滋阴药中加入枳壳一味,使气化得行,阴液得布。再以田七粉活血化瘀,止血定痛;芍药配甘草和营缓急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益胃疏肝,滋阴活血解毒之功。

常用加减:若舌中部苔剥或少津,胃阴亏耗较甚,加石斛15g、木瓜15g,若日久阴虚难复,再加乌梅15~20g酸甘化阴;若兼饮食停滞,加神曲15g、鸡内金15g、山楂15~30g;若痛甚加莪术10g、八月扎15g、藤梨根30g;若胃火较重,口干较甚,加知母10g、芦根15g;若大便秘结,加火麻仁15g;若脘腹灼热,嘈杂吞酸,加用左金丸。

验案举例:孙某,男,58岁,2008年8月初诊:胃脘隐痛灼热反复发作6年余。曾3次在本院或外院胃镜示“萎缩性胃炎”,病理检查提示“(胃窦部)中重度肠上皮化生并不典型增生”。患者恐其癌变,多方求治无明显效果,而求治于张师。症见:胃脘隐隐灼痛,饥而不欲食,口干欲冷饮,五心烦热,消瘦乏力,纳少,小便黄,大便干结,2日一行,寐欠安,舌红少津,舌底脉络迂曲,脉细数。诊为“胃痛”,辨证属肝胃阴虚,胃络瘀阻。以养胃疏肝,滋阴活血为治。处方:生地15g,玄参15g,北沙参15g,枸杞15g,麦冬10g,当归6g,川楝子10g,白及20g,黄连6g,浙贝10g,蒲公英15g,百合15g,莪术10g,八月扎15g,田七粉3g冲服,炒白芍15g,炙甘草6g。14剂,水煎服,日1剂。药后患者胃痛明显好转,继服14剂,诸症消失,上方加减服用6月余,复查胃镜仍提示“萎缩性胃炎”,但病理检查示“(胃窦部)中重度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消失。

3 张氏胃炎方

方剂组成:柴胡12g,炒白芍15g,枳实10g,川楝子10g,延胡索10g,白及20g,黄连6g,浙贝母10g,蒲公英15g,谷麦、芽各20g,田七粉3g冲服,炙甘草6g。

功效: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主治: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证属肝胃不和者。

方解:中焦气机的升降及脾胃的受纳运化,均有赖于肝之疏泄,所谓“土得木而达”。若情志不舒,肝失疏泄,则木不疏土,横逆犯胃,肝胃不和,出现胃痛胃胀诸症。现代社会由于压力剧增,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患者表现肝胃不和者愈来愈多。张氏胃炎方中以柴胡为君药,《神农本草经》谓柴胡“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可见柴胡不仅疏肝解郁,而且直接就可除胃中结气,用于肝胃不和者甚是相合;白芍补血柔肝、平肝止痛,养血敛阴,与柴胡相配,一升一敛,使气郁得解而阴液不伤,用为臣药;再佐以枳实、川楝子、延胡索理气止痛,行气散结,以增强疏畅气机以理气止痛之效;三组对药中,白及配黄连消肿生肌,泻火解毒;浙贝配蒲公英清热利湿,通络散结;谷芽配麦芽调理脾胃气机,使脾升胃降。田七粉活血化瘀,止血定痛,敛疮生肌;炙甘草缓急和中,又能调和诸药为使。本方临床应用以胃脘胀痛,或引及胁肋,易烦躁,脉弦为辨证要点。

常用加减:若泛酸甚者加乌贼骨15g、代赭石15g;烧心者,加栀子6g;嗳气频繁,加沉香3g、旋覆花10g;呃逆加柿蒂10g;腹胀甚,加制香附10g、郁金10g;食积加生山楂20g、神曲15g、槟榔10g。

验案举例:刘某,女,38岁,2011年12月份因胃脘胀痛反复发作3年余就诊。在本院胃镜示“非萎缩性胃炎”。症见:胃脘胀痛,生气后尤甚,痛引两胁,嗳气频繁,时有泛酸,喜叹息,食欲不振,夜寐欠安,大便2日一行,舌质红,苔薄、脉弦。诊为“胃痛”,辨证属肝胃不和,以疏肝和胃,理气止痛为治。处方:柴胡12g,炒白芍15g,枳实10g,川楝子10g,延胡索10g,浙贝母10g,蒲公英15g,白及20g,黄连6g,谷麦芽各20g,田七粉3g冲服,炙甘草6g。7剂,水煎服,日1剂。药后患者胃脘胀痛明显好转,继服14剂,胃脘胀痛消失,随访三月未发。

4 张氏溃结方

方剂组成:白芍24g,赤芍15g,黄芩10g,黄连6g,白头翁15g,生大黄6g,当归6g,木香6g,槟榔10g,白及20g,田七粉3g冲服,六月霜15g,肉桂2g,生甘草6g。

功效: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主治:溃疡性结肠炎、克隆病等炎症性肠病证属湿热蕴结者。

方解:本证为湿热壅滞肠中所致。方中重用白芍养血和营、缓急止痛,尤擅止腹痛,《神农本草经》云其“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治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赤芍行瘀止痛、凉血消肿,擅治血痢及肠风下血。李东垣《用药法象》谓:“赤芍药破瘀血而疗腹痛,烦热亦解。仲景方中多用之者,以其能定寒热,利小便也。”赤白芍合用,破积养血,和营止痛,共为君药。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能“调胃厚肠”;黄芩清热燥湿,凉血解毒;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三药均可归大肠经,清热燥湿,共为臣药。生大黄苦寒沉降,与芩连相配则清热燥湿之力彰,合归、芍则活血行血之功著,还可泻下通腑使湿热积滞从大便而去,正是“通因通用”法之体现。配以当归养血活血,正符合“行血则便脓自愈”之旨;木香、槟榔行气导滞,体现了“调气则后重自除”之义;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田七粉化瘀止血,活血定痛;白及与田七粉相配,一守一走,止血而不留瘀,生肌而能止痛;再以少量肉桂,辛热温通,佐助兼反佐之用;炙甘草缓急和中,与芍药相配,又能酸甘化阴。此外,方中尚使用了一味草药六月霜,是张师治疗粘液便的经验用药。六月霜性苦、涩、凉,具凉血止血、清热解毒、缓急止痛之功,张师常用于菌痢、急性胃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症。诸药合用,湿去热清,气血调和。此方应用于炎症性肠病,以腹痛里急,便下粘冻,苔黄腻为辨证要点。

常用加减:便血较重者,加地榆15g、槐花10g;热重于湿,口渴喜冷饮者,重用六月霜20~30g,或加秦皮10g;大便次数多加神曲15g;湿热伤阴而见舌干口渴者,加北沙参15g、石斛10g;兼饮食积滞,嗳腐吞酸,腹部胀满者,加莱菔子10g、山楂15g。

验案举例:崔某,女,35岁。于2012年8月初诊。患者因反复腹泻3年就诊。每日大便4~7次,在外院肠镜检查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曾予“美沙拉秦缓释颗粒剂”治疗腹泻稍缓解,但停药即发,故求诊于中医。现症:腹痛欲泻,时时欲便,大便稀溏,每日4~5次,夹有粘液,时有脓血,里急后重,舌质红,苔薄黄微腻,脉细弦滑。诊为“痢疾”,辨证为湿热蕴结肠腑。治用清热利湿,调气和血止泻。予张氏溃结方加神曲15g,连服半月,腹痛好转,腹泻次数减,每日2~3次,脓血便消失,粘液明显减少。后在本方基础上加减服用近2月,腹痛腹泻等症基本消失,大便常规检查正常,则转用六君子汤化裁以善其后,并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饮食清淡,坚持服用2月余,肠镜复查为“慢性结肠炎”,后随访3月,未再复发。

5 张氏降逆汤

方剂组成:法夏10g,党参15g,干姜6g,炙甘草6g,黄芩10g,黄连6g,大枣3枚,瓜蒌皮15g,枳壳15g,代赭石15g,白及20g,浙贝母10g,蒲公英15g,谷麦芽各20g,柿蒂10g,田七粉3g冲服。

功效:健脾清胃,理气降逆。

主治:胃食管返流病证属脾虚胃热者。

方解:张氏降逆汤以半夏泻心汤为基本方。治疗脾气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常所致的脾虚胃热,脾胃不和。该方和半夏泻心汤一样,体现了调和寒热及辛开苦降之旨。方中半夏和胃降逆止呕,为全方之君药;黄芩、黄连苦寒泄降除热;干姜、半夏辛温散寒,和胃止呕;上药寒热并用,辛开苦降;佐以党参、大枣、炙甘草补脾和中,调和诸药,共达调和脾胃之功。更以瓜蒌皮宽胸散结,荡热涤痰,加上半夏、黄连又组成小陷胸汤,三药共奏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之功。方中还使用了枳壳与代赭石等药对,枳壳与代赭石其性均降,两者同用对于恢复胃气的和降疗效颇佳。该方临床应用以胃脘胀满或胀痛,泛酸,苔腻微黄,脉濡滑为辨证要点。

常用加减:烧心明显加栀子6g;脘闷嗳腐加莱菔子10g、槟榔;脘腹痞满者加厚朴9g、陈皮10g;呃逆明显加旋覆花10g;泛酸明显合左金丸。

验方举例:周某,女,53岁,于2011年10月初诊。因胃脘胀痛反复发作3年就诊。诉胃脘胀痛,食后尤甚,曾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现伴烧心,泛酸,胃脘嘈杂,口干喜温饮,食欲不振,大便时干时稀,舌质偏红、苔薄黄腻,脉濡缓。胃镜示:“食管炎,非萎缩性胃炎并胆汁反流”。西医诊断:“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为“胃痛”,证属脾虚胃热,治宜健脾清胃,理气降逆。予张氏降逆汤加栀子6g,14剂,胃脘胀痛缓解,余症均减,再按上方加减治疗4周后,诸症平,复查胃镜示:“非萎缩性胃炎”。

猜你喜欢

田七枳壳胃脘
田七成长记
风筝雨
王生义治疗胃脘痛的临证经验
胃脘痛应该怎么贴敷?
清江枳壳高产栽培技术
枳壳及其炮制品色差值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
枳壳快速切割器
枳壳快速切割器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田七丹参茶养心防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