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旴江支流清丰山溪考
——兼论清江丰城的旴江医学地域属性*

2014-04-14谢强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山溪旴江南昌县

★ 谢强

(1.江西中医药大学旴江医学研究会 江西 南昌 330006;2.江西中医药大学嗓音言语听力医学研究所 江西 南昌 330006;3.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江西 南昌 330006)

清丰山溪,属旴江(抚河)下游的支流[1],起源于清江县(今樟树市)閤皂山下之芗溪,经丰城县(今丰城市)进南昌县汇入旴江[2,3]。千百年来,清丰山溪协助旴江浇灌广袤的赣抚平原,促进了旴江上下游建昌帮和樟树帮药业及医学的繁盛[3-5]。在此,对清丰山溪及清江、丰城的旴江医学地域属性作一探析。

1 清丰山溪考

1.1 清丰山溪名释 清丰山溪,因为发源于清江县境内,流经丰城县注入其主流丰水,形成清丰山溪主河道,沿途汇纳众多山岭的溪水,故名之。

1.2 清丰山溪源头考 清丰山溪,发源于清江县的芗溪。芗溪,又名芗水,位于县境西部,起源于樟树镇閤皂山下,由閤皂山周围的店下水和洞塘水在山下汇合而成。芗溪,河道自西南向东北流经观上镇入丰城县的丽城,至张家埠与牛湾水汇合,经由相坊至黄墓桥注入清丰山溪主流丰水,形成清丰山溪主河道。芗溪,全长51公里,流域面积375.9平方公里[2,3]。

1.3 清丰山溪水系 清丰山溪水系,分布于赣抚平原东部,由芗水、丰水、富水、秀水、槎水、白水、槠水7条河流汇流而成,流经清江、丰城、南昌;由清江县至丰城县桥头李家为上游,桥头李家经故县、瓜埂、沙郭村背、肖公庙,直至南昌县上洲李家、岗前、棠墅港为下游,从此处入旴江(抚河)下游汇鄱阳湖。清丰山溪,共长374.5公里,流域面积2309.5平方公里,总集水面积 2 300平方公里。此外,清丰山溪主河道在丰城县境内还分出有东西两支:东支主流从中州任至杨坊,一直前行,出丰城县境,至南昌县入旴江(抚河)下游的支流,通象湖,进南昌市汇赣江。西支,又分两支,一支在丰城县境内之小港口(闸)入赣江;另一支下行至杨坊与东支主流汇合。清丰山溪汇入旴江后,使旴江(抚河)河道水流丰富,逢雨季时常常形成洪水灾害,经1958年后连续治理,清丰山溪已经成为旴江(抚河)的泄洪通道,使赣抚平原之“丰城平原及象湖平原大部分渍水顺利导入抚河支流(清丰山溪)”而排入鄱阳湖[1-3]。可知,清丰山溪由清江县经丰城县进南昌县分别汇入旴江(抚河)下游,成为旴江下游的主要支流。

2 清丰山溪对旴江流域的影响

2.1 对赣抚平原的影响 清丰山溪水系丰富,是赣抚平原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赣抚平原灌区,地跨抚州、南昌、宜春共2 000多平方公里,灌溉面积约120万亩。清丰山溪流域内,有着众多的大中型水库,如有丰水河上的紫云山和黄金水库、秀水河上的潘桥水库、槎水河上的金桥和芦围及梅林水库、富水河上的攸洛和三门坑及枫溪水库等,总库容4亿余立方米,180余条干、支渠长300余公里,灌溉赣抚平原农田面积约50万亩;以及有着星罗棋布的堤防、闸口、河渠,如鸦丰联圩、石滩联圩、陈埠圩、白土圩和箭江分洪闸、岗前大渡槽等,承担着赣抚平原防洪、排涝、航运、发电等重任[2,3]。据记载,为减少洪涝灾害,早在1413年(明永乐11年)就筑有“清丰山溪内河堤”,1958年后又兴建了“清丰山溪排洪道”等赣抚平原水利工程,如南昌县环境保护局在《南昌县“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中指出:“清丰山溪……是赣抚平原水利工程的最大排渍道,将丰城平原及象湖平原大部分渍水导入抚河支流(清丰山溪)”使之顺畅地排入鄱阳湖[1,2]。

2.2 对航运的影响 清丰山溪,有主河一条,支流7条,共长374.5公里,流经清江、丰城、南昌,沟通旴江、赣江,有如旴江既入赣江又入鄱阳湖,成为旴江和赣江的支流。但清丰山溪主要是与旴江沟通,现在仍是旴江下游的主要支流。至今,旴江(抚河)沿支流清丰山溪经南昌县上洲李家、岗前、棠墅港,过八字脑注入鄱阳湖[1-3]。历史上,清丰山溪一直与旴江通航,丰沛的清丰山溪水使航运顺畅,畅通了赣抚平原和旴江流域的交通,促进了地域文化、经济、医药的发展,尤其是促进了旴江流域医学的交流和繁盛。

江西三面环山,旴江位于赣抚平原之东,赣江位于赣抚平原之西。据《江西省医药志》[6]记载,古时闻名全国之樟树帮和建昌帮的药材大多通过赣江、旴江水路运到福建、浙江、安徽、湖北等地。樟树药帮(简称樟树帮、樟帮)的腹地,主要位于赣抚平原东部的旴江支流清丰山溪流域,人们进出赣抚平原既可陆路亦可水路,但深入樟树药帮腹地的乡镇还是水路方便。因为樟树药帮腹地之清丰山溪流域,山岭连绵,古时陆路维艰,但水路顺畅,因此出门多赖水路,可由清丰山溪进旴江或赣江或上岸走官道;若由清丰山溪进旴江,从旴江而下可经南昌入鄱阳湖达长江,溯旴江而上可经抚州府、建昌府入福建渡海达东南亚。据《樟树中医药发展简史》[7-9]记载,樟树药帮以本土为中心向周边及全国辐射分布,广布据点。如清光绪年间樟树帮陈椿年在紧邻旴江流域的福建开设同春堂药店数十年,经营道地樟帮药材。民国初时清江人杨腈甫精医药,携子杨庆年在旴江流域周边的余干县创瑞洪太兴堂、太元堂药店,坐诊售药,享誉一方,专营樟帮道地药材[10]。据《江西省医药志》[6]记载,著名樟树药帮黄庆仁栈老板黄金怀,经常往返于旴江中下游之间,向抚州、南昌等地销售自采自制的中草药。据《南昌县志》《南昌县卫生志》《樟树中医药发展简史》[7-9]记载,南昌县的闵三杰在南昌县和清江县各开了一家保和堂药店,有400余年,传承10代,其生产的螺壳八宝光明眼药水远销国内及东南亚,所用药材皆采自樟树药帮。此外,樟树药帮不仅药材外销亦吸引外地道地药材来域内经销和炮制加工,据《樟树中医药发展简史》[9]记载,福建“泽泻客”专营福建道地中药泽泻,长期在樟树加工销售。尤其是,在民国抗日战争时期更凸显了清丰山溪交通的重要性,据《樟树中医药发展简史》[9]记载,赣与滇、贵、川、湘、浙形成了一条数千公里长的物资流通运输线,滇贵川的物资从陆路经湖南湘潭进江西萍乡芦溪县袁河,改木船顺流而下,入赣江进樟树经丰城小港口,从小港口越过赣江大堤进清丰山溪入旴江(抚河),溯旴江而上至中游金溪浒湾镇,再改陆路经余干邓家埠由火车运至浙江兰溪,由此进入日伪占领的华东、华北各省。这些都得益于旴江及其支流清丰山溪的航运交通,可见清丰山溪航运对旴江流域医药及贸易发展影响深远。

2.3 对旴江医学的影响

2.3.1 促进樟树药帮的形成与发展 据《清江县志》《宜春地区卫生志》[4,5]记载,著名的樟树药帮,古时最初形成于清江县樟树镇閤皂山下的芗溪周边乡镇,如店下、观上、大桥、洋湖等。由于閤皂山位于清江县与丰城县交界处,而芗溪为清丰山溪之源头,这几个乡镇紧依着丰城县边缘,因此樟树药帮自然地逐渐沿着芗溪向清丰山溪流域发展至丰城县,因此这里就成为樟树药帮的腹地,如樟树药帮最著名的药行号有清江店下人甘为诏等的大源行和金开继等的金义生行及黄金怀的黄庆仁栈、丰城人朱学堃等的义新美广浙号和徐晴生的咸宁批发号等皆出自于此腹地。继后,樟树药帮沿着閤皂山周边向其所辖的临江府发展。清江、丰城之樟树药帮,全盛时有行、号、店、庄200余家,以其精湛的中药炮制技艺和优质的中药咀片、成药饮誉大江南北。《樟树中医药发展简史》[9]云:“湖北《通城县志》记载:‘本县制作膏丹丸散有悠久的历史,制作技术源于江西清江、丰城两县。’”可见,樟树药帮的形成有着明显的区域性,其地域范围为古时的临江府和丰城县。此外,历史上清江曾归临江、南昌所辖,丰城亦曾归南昌所辖;所以,樟树药帮亦称为“临(江)丰(城)帮”和“南(昌)临(江)帮”[4,5]。樟树药帮,地处赣江和旴江之畔,不仅通过赣江沟通域外,更凭借清丰山溪沟通域内全境以及旴江流域全境;且可顺旴江下行经鄱阳湖入长江航行国内以及上行经福建入海航行东南亚。所以,樟树药帮凭借旴江支流清丰山溪和赣江的交通之便而迅速发展,有利于本帮药商外出及八方药商汇聚,药业鼎盛,至清代已经成为国内很有影响的三大药帮之一,与北之“京帮”和西之“川帮”争雄鼎立。

2.3.2 促进旴江流域全境及域外医药交流与发展 清丰山溪,汇入旴江,上溯达抚州府、建昌府,下行达南昌府,交通旴江流域。旴江沿途多山岭,上游的建昌麻姑山、中游的抚州金溪及下游的樟树閤皂山皆为我国著名文化、医药圣地,山不转水转,医家和药商们通过清丰山溪的交通而方便往来圣地,因此极大地促进了旴江医学的交流及药业的发展。据《清江县志》《南城县志》《旴江医学发展纪年》[4,11,12]记载,汉晋时,我国著名道医张陵、葛玄、葛洪等长期往来于旴江流域,在其上游的建昌麻姑山和中游的金溪周边龙虎山及下游的清江閤皂山立坛创教、采药制药、治病传医,由此促进了旴江医学及建昌和樟树药帮的兴起。据《樟树中医药发展简史》[9]记载,元代,我国著名理学大师清江县人杜本,号清碧,以儒通医,几度辞官隐居家乡及紧邻旴江流域的福建武夷山,本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志,在往来家乡及武夷山的隐居中撰写了我国现存最早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及《四经表义》《清江碧嶂集》等,传播理学及医学,前往求学者甚众,他有《题武夷》诗云:“十年往来追寻遍,似与山灵有夙期。”终老于武夷,归葬于清江原籍。据《南城县志》[11]载,明末清初时,建昌(南城)医家聂某往来于旴江上下游,曾向临江樟树(清江)医家传中药饮片炮制术。据《抚州地区卫生志》[13]记载,民国时,清江樟树人傅思义来旴江中游抚州临川定居,行医传医,撰有《思义斋医案医话集》。据《南昌县志》《南昌县卫生志》[7,8]记载,南昌县医药鼎盛,明代时中医多诊病兼售中药,至民国时已有中医近500人,开设店铺300余家,“药店内大多数药材均从南昌市、樟树两地的药栈购进,仅有少数药材从当地采购”。而南昌市的中药材亦大多数来自樟树药帮,据《清江县志》[4]记载:“清末民初,南昌市有近40家药店,樟树帮开设的约占四分之三。”其中,樟树药帮黄金怀在南昌府学前街开设黄庆仁栈药店,至1903年黄庆仁栈药店达到鼎盛时期,其营业额约占南昌药业总数的四分之一,是全省最有影响的大药店之一。可见,由于清丰山溪的交通,方便了域内外医药人士的往来,增进了旴江流域医药的学术及贸易交流和发展。

3 清江丰城的旴江医学地域属性

3.1 地域医学区域的属性划分 地域医学,有着明显的区域性。区域,亦称地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其内涵包括:地域具有一定的界限;地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地域之间则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地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地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地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地区。地域医学,大致可分为“地理医学区域”和“行政医学区域”。“地理医学区域”,是指以自然地理(如山岭、河流)划分为单位的各医学区域单元;“行政医学区域”, 是指以行政区域(如县、郡、州、府)划分为单位的各医学区域单元。我国的地域医学都有着明显的区域属性,譬如新安医学、吴门医学为“行政医学区域”范畴;而旴江医学、岭南医学、孟河医学为“地理医学区域”范畴[14]。

3.2 旴江医学分布“旴江流域”属地理医学区域 旴江医学之地域,分布于旴江流域,呈现自然形成的流域地理分布状态。正如旴江医学提出者杨卓寅教授[15]在《地灵人杰的“旴江医学”》中所指出:“旴江流域,地灵人杰,旴江医学,源远流长,名医代出,著作如林,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且他又在《地灵人杰的旴江医学(人物简介)》[16]中指出:“《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旴江古称旴水,……亦名抚河。出江西广昌之血木岭,东北流经广昌、南丰二县东,至南城县东北会黎水,折西北流至临川县东南为汝水,至县西北临水,合宜黄水、西宁水来会,又西北流至进贤县西、南昌县东南,下流分数派,西入赣江,北入鄱阳湖。’据此,所以我将这一地带的医学群体,命之曰‘旴江医学’。”依据杨卓寅教授所论,可知旴江医学分布在从旴江源头广昌至旴江尾南昌的整个“旴江流域”。流域,是指一个水系的干流和支流所流过的整个地区;干流的流域,是由所属各级支流的流域所组成;流域里大大小小的河流,构成脉络相通的系统,称为河系或水系。经考证[10,17],旴江的干、支流主要涉及广昌、南丰、南城(建昌)、黎川、资溪、金溪、乐安、宜黄、崇仁、临川(抚州)、东乡、丰城、清江(樟树)、进贤、南昌、新建等16个县市。可知,旴江医学分布于“旴江流域”,根据“地理医学区域”是指以自然地理划分为单位的各医学区域单元,所以旴江医学属于“地理医学区域”范畴。

3.3 清江丰城位于旴江流域属旴江医学区域地域内部

3.3.1 符合“地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连续性”特征 清江和丰城,是旴江支流清丰山溪的起源地和形成地。清丰山溪,经清江县、丰城县进南昌县汇入旴江,是旴江在“南昌县东南,下流分数派”的“数派”分支,随旴江分别西入赣江,北入鄱阳湖[16,17]。此外,旴江从进贤县和丰城县边界穿过,在南昌县纳来自清江县和丰城县的旴江支流清丰山溪水[17];历史上,清江和丰城常独立设置,或划归旴江中下游郡府所辖,如丰城曾为中游抚州所辖,亦有部分地域划归下游进贤、南昌所辖,清江和丰城又曾为下游南昌所辖[3,4]。正如杨卓寅教授在《地灵人杰的旴江医学(人物简介)》[16]中所指出:“《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旴江古称旴水,……亦名抚河。出江西广昌之血木岭,东北流经广昌……又西北流至……南昌县东南,下流分数派,西入赣江,北入鄱阳湖。’据此,所以我将这一地带的医学群体,命之曰‘旴江医学’。”可知,清江和丰城,在空间分布上属“旴江流域”,符合“地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连续性”的地理特征,因此在地域属性划分上应归属于旴江医学之“地理医学区域”。

3.3.2 符合“地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特征 清江和丰城,位于旴江的下游,却与位于旴江上游的建昌和南丰在文化和医药方面极为相似。两地均为江西和旴江流域的道教、医学及药帮的发源圣地;两地皆各有一座道教、医药圣山——麻姑山、閤皂山,两地文化和医药互为影响、相互促进;两地皆各创有一个著名药帮——建昌帮、樟树帮,两地的道教、医学及药帮的起源皆与著名道医葛氏一家有关——葛玄、葛洪,葛玄和葛洪曾来往于两地布道传医、制药治病。可知,清江、丰城与旴江流域在文化和医药方面相关相系,为一整体,符合“地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的文化、医学特征,因此在地域属性划分上应归属于旴江医学之“地理医学区域”。

3.3.3 符合“地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特征 清江和丰城,是我国著名樟树药帮的起源地、形成地;清江閤皂山又是我国道教和医药名山,为旴江流域道教、医学及药帮的发源圣地,为著名道教灵宝派阁皂宗的本山和祖庭。东汉时,道教天师张陵隐居閤皂山修行炼丹、制药治病;东汉末年,道教天师葛玄与其侄孙葛洪(晋代)在閤皂山创建道教灵宝派阁皂宗,布道传医,制药治病;受之影响,业医药者纷起,由此旴江医学兴起,开樟树制药先河,诚为樟树药业之始祖,后世发展为“樟树帮”。可知,清江和丰城,既有道教和医药名山,又是旴江流域道教、医学及药帮的发源圣地,具有显著的传统文化和医药的优势、特色和功能,符合“地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的特征,因此在地域属性划分上应归属于旴江医学之“地理医学区域”。

4 结语

通过对旴江支流清丰山溪的考证,笔者认为逐步开展旴江各支流地域医学史研究,以及对旴江流域全境的医学史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迫切的,否则许多珍贵的古代医家之学术思想、诊疗经验、医籍、医技、遗迹将随着时光的飞逝而无可追寻,消失殆尽。

自1988年杨卓寅教授[15]提出“旴江医学”始,杨老在因“文革”影响致史志资料匮乏的困境下,仅能“根据手头现有文献”,坚持了对旴江流域全境各县市的逐步研究。在地域空间研究方面,杨老的研究从8个县市逐步展开至12个县市。如1988年,他在《地灵人杰的“旴江医学”》[15]中介绍研究了旴江流域的8个县市,其中分布在旴江干流的有广昌、南丰、南城、临川、进贤等县,分布在旴江支流的有黎川、宜黄、崇仁等县。1989年,他在《地灵人杰的旴江医学(人物简介)》[16]中介绍研究了旴江流域11个县市,其中增加了分布于旴江干流的金溪县以及分布于旴江支流的资溪、乐安等3个县。1992年,他在《旴江名医考(公元960-1991年)》[18]中介绍研究了12个县市,其中增加了分布于旴江干流的抚州市。可见,研究的地域空间在不断扩大。

我国其它地域医学的研究亦是如此,从地域的部分区域研究逐步扩展到地域全境的研究。如岭南医学研究倡导者国医大师邓铁涛,早在1999年即撰文《岭南医学》[19]明确指出:“岭南医学……岭南,……其所辖范围约当今之广东、海南及广西大部和越南北部”。岭南医学研究者们遵循邓老的倡导,作了深入的研究。2007年王云飞、吴焕林[20]在《邓铁涛教授与岭南医学》中报告:邓老对岭南医学的“这些观点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认可。而今对岭南医学的研究也更深入更专业,初步实现了邓老的设想”。又如新安医学研究学者李佛基,于2005年提出“泛新安医学”思考,2008年撰文《泛新安医学初探》[21]提出:“新安医学在地域上向徽州周边地区和更远地域扩展,在学术上向周边地区和更远范围辐射,以致形成以新安为中心的泛新安医学学术圈。” 可见,上述研究者的地域空间视觉已经有了新的突破,岭南医学不仅局限于广东辖区的某一小区域,而是包括广东、海南、广西大部以及越南北部,因为岭南医学是以自然地理划分的,是一个由自然地理形成的广泛大区域,属“地理医学区域”范畴。此外,对地域医学的研究,不仅局限于本土的研究,而是已经扩展到由历史进程中自然渗透影响的周边地域,“泛新安医学”即是代表。笔者认为,如此的地域医学研究视觉和思维,是当前研究者应予以重视的,是可取的,以此指导地域医学的研究,必当更为科学地引导我国地域医学研究取得新进展和新突破。

鉴于上述,开展对旴江各支流地域医学史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深入至旴江流域全境的各县市探寻其医学史,可促进旴江全流域的医家、医籍、医技、遗迹以及各家学说、各科流派等诸方面的发掘、整理、开发,有助于旴江医学的全面传承和振兴。此外,在旴江医学的研究中,亦应汲取岭南医学和新安医学研究学者的新视点、新思维,有助于更加科学和全面深入地发掘、整理、传承、开发旴江医学,使旴江医学研究跟上时代的步伐,迈入新的里程。

[1]南昌县环境保护局.南昌县“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Z].南昌:南昌县环境保护局发布,2013:5-9.

[2]皮恒垣.丰城县水利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0-12.

[3]金达迈.丰城县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30-31.

[4]柳培元.清江县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87-207.

[5]肖志仁.宜春地区卫生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225-226.

[6]孙美桓.江西省医药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173,185.

[7]南昌县志编篡委员会办公室.南昌县志[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0:499-515.

[8]朱钟彦.南昌县卫生志[Z].南昌:南昌县卫生局编印,1988:20-23.

[9]孙国如,黄文鸿.樟树中医药发展简史[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64-66,110,132-133,192,203.

[10]谢强,周思平.旴江医家医籍及地域分布略考[J].江西中医药,2013,44(3):3-6.

[11]张添元,邓遐龄.南城县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349.

[12]谢强,黄冰林.旴江医学发展纪年[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3,25(3):15-23.

[13]祝国龙.抚州地区卫生志[Z].抚州:抚州地区卫生志编篡委员会编印,2002:112-114.

[14]谢强.旴江医学的区域属性及地域分布研究[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6(1):7-11.

[15]杨卓寅.地灵人杰的“旴江医学”[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88,1(1):53-55.

[16]杨卓寅.地灵人杰的旴江医学(人物简介)[Z].南昌:江西中医学院编印,1989:1.

[17]谢强,周思平,黄冰林.旴江流域及旴江医学地域分布今考[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24(6):11-14.

[18]旴江医学研究课题组.旴江名医考(公元960-1991年)[Z].南昌:江西中医学院编印,1992:前言1-3,1-41.

[19]邓铁涛.岭南医学[J].新中医,1999,31(8):8-9.

[20]王云飞,吴焕林.邓铁涛教授与岭南医学[J].新中医,2007,39(6):92-93.

[21]李佛基.泛新安医学初探[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20(5):504-505.

猜你喜欢

山溪旴江南昌县
早稻迎丰收
旴江医家陈建章治疗脾胃病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
山溪
赣鄱中医文化之旴江医学电子资源的应用研究*
南昌县锣鼓十八番音乐研究与探索*
山溪
当前影响农村基层政权稳定因素研究—以南昌县为例
故乡的山溪
南昌县审计精神
最大的敌人(外一首)